问诊妙法录之总结篇。
关于问诊妙法录,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了,现在我就针对其内容,做一番总结:
疾病的临床表现,虽是复杂无比,但也难逃阴阳、寒热、表里、虚实这八种变化。而问诊妙法录,正是从这八纲中演化来的诊断方法。八纲之中,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根据病症位置、病状、正邪之关系,辩证时需要将辩证思路整理清晰。首先必须明白病邪的位置,一般我们称之为表病的病变,其病邪多在皮毛、肌腠、经络。而里病的,其病变处多在脏腑、骨髓、气血。这套辩证思路,是针对外感病和内伤病推出的,是为了及时的发现病邪位置,清除病邪来设定的。表病又叫表证,指病邪在肌肤表面,所产生的疾病,其特点主要为:起病急,病邪所在位置前(头面、四肢等)、病势较轻(与很严重的疾病比较,比如急性转染病)、病状变化较快(例如体温变化快,开得快,去的也快)这类疾病,大多是因为六邪所致的,所谓六邪,就是风寒暑湿燥热等六邪,它们的实质就是自然界的各种因素。表证的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有时候还会伴随咳嗽、鼻塞、鼻涕、头身痛的症状。表证又分为风寒、风热、表虚三类情况。这个大家可参考问诊妙言录深入辩证。里病,又可称作里症。
这种病变,多见于外感病久病不愈,或内伤病。里症的特点为:病情变化慢,病变位置深(多在脏腑)、病情较重。里症一般是因为外邪入侵后,没有及时驱除,而后转入脏腑所致;或是因为外邪强悍,直接进入脏腑;或是因为情志、饮食、起居等不良生活习惯所致。里症病比较复杂,其变化繁多。里症的病状表现多为咳嗽、胸痛、腹痛、腹泻、高热、神志昏沉等。里症患者大多没有恶风、恶寒等情况。大多数里症患者的舌苔与常人的舌苔很是不同。里症又分四种,分别为里虚、里实、里寒、里热。这四种情况的治疗详法,可见问诊妙法录。表里的主要区别为:表证大多为新病,里症多为久病。表证往往发热恶寒同时出现,只是两者因为起病原因不同,所以各种起病原因引起的发热恶寒程度也不同。而里症多为只寒不热、只热不寒。表证舌苔变化不大,里症则舌苔变化较大。另外除了单纯的表里疾病外,还有一种半表半里症,这种情况是在病变介于表里之间,表里参半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病症的表现多为寒热交替出现、胸胁满、闷,口苦、咽喉干燥、头晕、目眩。治疗这种疾病,需要表里兼治和解表里,不可一味攻补。
辩证中寒证、热证有虚实之分,这个大家可以看之前的《阴阳盛衰大论》,其中对此讲的比较详细。寒证是感受寒邪,或身体素质下降,阴盛阳衰所导致的病症。寒证的形成原因,一是外感阴寒;二是内伤久病,阳气耗伤;三是过多食用寒凉,导致阴寒内盛。寒证的主要表现是喜欢温热的环境、害怕寒凉、不受冷、面色苍白、肢体寒凉、喜欢蜷着身体睡觉、不渴、小便色清、尿的多、大便稀、舌质色淡、舌苔白、润滑。关于虚寒和实寒的论治,详见问诊妙法录。热证是感受外邪或身体机能活动亢进,阳盛阴衰导致的疾病。热证的致病原因一般是外感火热之邪,或是寒邪化热入里,情绪过于激动后抑郁化热,或是饮食不知节制后积蓄为热,又或是房事过多阴虚阳亢。热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面红目赤、口渴、喜欢喝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太黄干。关于热证的治疗方法,详见问诊妙法录。
虚实病症在问诊妙法录中叙述的极为清晰,在此就不多说了,虚证和实证的主要区别点在于,虚证病程长,患病久;实证病程短,多属新病。患虚证者多年老或体弱;患实证者多年轻或体壮。患虚证者病发时不喜欢大声说话,呼吸声小;患实证者发病时声音高亢,呼吸急促。患虚证者被按疼痛部位时会舒缓;患实证者被按疼痛部位时会更加痛苦,不喜人按。虚证小便色清,尿多;实证者小便少而色黄。虚证者大便稀,实证者大便硬。虚证者舌苔胖嫩少,实证者舌苔老厚硬。以上这些,虽然划分清晰,但是患病之人有时也会有虚中带实,假实真虚的情况。大家仔细看一下问诊妙法录的二便篇便可发现其中细微的变化。
阴阳辩证的要点在于阴证者萎靡倦怠,阳证者躁动烦闷。阴证者面色暗淡,阳证者清明深浓。阴证者身体寒凉,阳证者发热燥灼。阴证者不喜喝水,阳证者口干喜欢喝水。阴证者大便腥臭,尿多色清。阳证者便秘,尿少色赤。阴证者声低,阳证者声高。阴证者舌胖嫩,阳证者舌干黄。以上这些划分,虽然调理比较明了,但就辩证而言,却远不及问诊妙法录的细致入里,故此大家读完问诊妙法录,再以此总结,方才为上策,若以此诊脉,则往往会被这些条目所迷了。
问诊妙法录之头身篇。
问诊时去探问头部的感觉,是为了探查病家身体清气浊气的运动变化;询问其身体感觉,是为了探查其病在表还是在里。头痛的人,大多是因为邪气侵入到了阳气较多的身体区域,故而引起了头痛;身体觉得痛的人,大多是因为邪气侵入了经络,才会觉得身体疼痛。其疼痛部位或在上、或在下、或在左、或在右,都是需要分辨其阴阳哪部分出了问题的重要依据,同时还要去观察其疼痛部位的寒热、内外等条件。如果是表邪,那么就可以轻易遣散解除掉了。
我们首先要明白,阴虚导致的火气有两种,一种是虚火,一种是实火,虚火往往弱一些,实火往往强一些。内火实导致的头痛,必然会有身体内部的变化与其对应,或者是口舌出现生疮、脸红眼红的情况,或者耳朵会出现不适。此时要注意的是,病家若是出现身体发热、恶寒等问题,就不是内火盛。若是没有出现身体发热怕冷风的情况,就属于火盛,这种情况属于身体的火气冲到了头部,是病在脏腑的表现,需要具体再结合以前讲的寒热、汗液两文,找寻其具体产生火气的脏腑,用清热降火的方法,抑制其火气,这是最好的办法,如果此时用了一些对付风热感冒的药物,就会适得其反,让头痛更加严重。
一般阴虚造成虚火而头痛的人,与阴虚实火盛的人不同。这类人的头痛发生时间不一定,其发病前,往往有过亲热的行为,或者长时间工作了,或者****出现过比较大的激动。阴虚的人,从寒热我们可以看出来的。再结合其头痛的这两种情况,我们就能更加确切的认定这是里证了。治疗时需要从精气入手,必须滋补以治疗之。一般头痛属于里证的人,大多时候是因为内火所致的。但也有一种阴寒的情况,就是阳虚的人,因为阳气太虚,不能上达头部,而造成比较严重的头疼,这类人会出现怕冷的情况,但是他们和外邪入侵的区别是,这种情况会出现呕吐的情况,而且人会比较虚弱,痛的比较严重。服药经常不见效,此时唯有大补阳气,才能祛病,否则很难奏效。不过需得注意一点,治疗虚火上浮的药,对阴虚也有用,实火是阴虚虚火的加强版。
我们平时头痛,在古代有人说头晕是因为头风,但要注意一下,头风是一种世俗的称呼,后世医家已经基本不用了,所以要阅读医书是要注意区分的。一般有头晕的人,或者觉得头重的人,也要学会以此辨认其虚实。凡是生病中头晕的人,都是因为阳气不能到达头顶,使得身体上部亏虚而造成的。有些医书里写,鼻子和嘴里没有痰的话(鼻子里的粘液,古人也称为痰)不会头晕,其实这是错误的说法。有人头晕时,必须从其寒热、汗液观察其表里虚实,查明其患病时间,这样才能知道其病症的真实原因。
黄帝内经上说,身体上部分(头部和胸部)虚弱,就会头晕;上部分太充实了,就会头痛。从这里,我们就能找到些规律。至于觉得头重的人,尤其属于上面虚的那类。上面的阳气不足,脑袋就会晕沉,身体就会容易倾倒,这就是身体清浊上下的道理。身体的痛楚方面,也需要查询表里,分清楚寒热的变化,这都是极为重要的。一般因为外邪入侵而身体疼痛的,其疼痛点,除了后颈容易出现疼痛外,就没有什么疼痛规律可言了。不过这类情况,我们通过寒热和汗液,都是可以判断出的,也就是说,是比较容易处理的。
如果是因为外邪入侵而疼,而且是有定处的疼痛,这种疼痛的部位,多是在关节处的。其疼痛表证比较少,甚至没有,但里证也没有,这类情况属于痹症,是邪气阻塞经络而造成的,虽然其邪气在经络,但是此时邪气已经很难去除了,仍然需要当做里症来治疗。这类情况治疗时,还需要注意其发病前所遭遇的寒热变化,一般是因为关节接触了较大的寒热变化而引起的。如果是内火盛引起的身体疼,那么身上某些部位红肿是免不了的,而且还会出现口渴心烦的情况。这里要注意一点,就是红肿,是内火盛身痛的最大特点。还有一种身痛,是属于阴寒引起了血液凝结的引发的。这类疼痛,是因为这些部位寒气的累积的缘故,必须要多这一部分的经络进行大量的温暖疏通,才能令其恢复。
有些人长期患病,突然全身出现疼痛,无法忍受,这是阴气极其虚弱,无法滋养筋骨的结果,这类人的营气已经疲惫不堪了,基本无法救治了。以上就是头身变化的内容,有些医家辨证,喜欢根据头身疼痛的部位辨证,其实这不但麻烦,而且容易混乱。若以寒热、汗液与头身之病症互参,那么疾病的定位就比较简单了。何必那么繁琐呢?
问诊妙法录之汗液篇。
病家患病时对汗液的诊断也是很重要的,病家流汗的情况,也是可以帮我们观察病家疾病的表里变化的。凡是邪气侵入人体表层的病家,大多是不流汗的。这点之前讲过,因为邪气在表面时,是可以阻塞经络毛孔的。若是这人不舒服时,表现出之前讲过的表现寒热和疼痛等变化,即可令其发汗,汗出之后,此人的病也就会好了,因为邪气会随着汗液而排出。邪气随着汗液排出体外后,病家的身体便会变得凉快,体热自然也就退了,这时再吃一些清淡的小米粥,青菜调养就可以了。(这里说的汗,是指比较多的汗水,如果病家只是微微出汗,则不可认为其已经发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