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自学手册之读书经验总结。
本周最后的工作日,我想和大家说说学习中医的读书方法。说到读书,我真正读书的年数并不多,十七岁以前,我大多是在看书,对很多书匆匆涉猎,或者象征意义的读一读一些古文书籍,以此让自己能在别人那加一些印象分。
到了十七岁以后,我开始认真读书,别误会,我看的第一本书不是黄帝内经之类的医书,而是司马迁的《史记》。这本书我在小学六年级就看过译本,当时完全没觉得它哪里好。内容宛如流水账一般,人物性格也很千篇一律。
我十七岁时之所以读这本书,是为了查询书中某个人物的资料,我为了追求能将资料收集的完整些,所以找来了史记的原文来看,但是比较遗憾,我居然没看懂。请不要误会,我说的不是大体上的懂,我指的是从每句话上,甚至每个词上的那种理解。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看一些文章,都会犯同样的毛病,就是很容易就观其大略,匆匆看过即可,看完后所得甚少。
我小学看史记,也是这样,而且我看的还是译本,于是当我再看时,我觉得试着翻译一下它,这段话的意思,最后终于弄懂了。
这让我很欣慰,而且之后我又发现,自己对史记这本书的整体印象都改观了,而且我对一些古文的理解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这点让我非常兴奋。
中医:我说到这里,并不是要让大家都去读史记,而是在说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看起来很缓慢,却是将你的学问变得扎实的一种手段。
中医著名温病经典《温病条辨》的作者吴鞠通老师曾经说过,学医之道,在于近与病谋,退与心谋。具体理解起来什么意思呢?
其实意思很简单学医时,应该针对病例,对一些实践问题做出研究,而后又要与理论结合,总结出相关规律。很多人可能看了这句话后,会觉得相当的普通,其实不然。真正做到这句话,不是说说就完了的。
首先还是要读书,虽然不断给人看病,总结经验,也可以成为名医,但是在目前这个时代,这种医生已经很难诞生了,所以学医的第一步还是要读书,阅读医书,是吸取前人经验的最好办法。
但是读书之后呢?这就是消化问题了,给大家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昨天群里一个朋友说:“我读书很多,就缺少医疗实践了。”然后另一个网友就试着考了考他对于阴阳虚实的寒热变化该如何表现的内容。看过《问诊妙法录》的朋友肯定知道,寒热万病之本,人生病,寒热必有变化,只是很多时候变化在内,不易察觉罢了。
所以学医,必然要知道这个规律。而这位自称读书很多的网友,则表示自己不会,而后还为自己找了很多理由。其实这些理由,如果放在其他一些无关紧要的学问上,是完全可以的,比如你和人讨论美术问题,那么你可以不知道很多东西。
但是如果放在医学上,特别是放在一个喊着要去实践的学习医学的人身上,那么就让人不寒而栗了。大家可能不知道,很多疾病,有时候就像一个先锋官,它代表的,是身体系统的隐患,而很多时候用药,就是在掌握着病人身体素质的好坏,用对了,隐患全无,日后身体可以自然恢复,用错了,就会导致病人身体日益恶化,最后崩溃。而上面所说的阴阳虚实,正是掌握这个大方向的重要手段。
我们在这里,不应过多说那位自称读书很多的网友什么,因为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也是认真学医之后,才能得来的知识,但是这个知识,就在医学知识的表面,随意找一本讲述医学基础的书籍,便可以看到,而如果您没有看到,很可能是没有用心了。但反过来想,学医可以不用心吗?
这位自称读书很多的朋友在群里和人争论时,旁边的一个网友又说:“他不知道,你们不该告诉他吗?知识应该交流的啊。”
这位朋友的话,说的很对,其一别人不知道,那么我们解答,是常理,其次知识需要交流。但是告诉别人知识的方式,是有不同的,对待不同的情况,手段必然会有不同。比如这位自称读书很多的朋友,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却并没有羞愧之意,而是去找客观原因,那么这种情况,我们告诉他的手段就遇到瓶颈了。一般我遇到这样的朋友,基本采取的手段是避开……退让回避,因为这类朋友在被人指出不足后,往往都会激起很大的情绪,当时无论你如何说服、教授知识,能灌进去的可能性,都非常低。而且反而容易激化关系。与其结怨,不如退让。当然,这种朋友也就因为这个性格,而失去了和人交流的机会,别人有知识,和你交流,是出于善意,故此在别人说出你所不知道的知识时,应该先净化心灵,用心聆听。
我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很喜欢和人争论的,现在我逐渐压制这个yu望,原因很简单,两人争论的过程中,至少会有一人失去理智,而只要有一个人失去理智,争论的内容就会扭曲,最后变得不堪入目。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好好研究一下。
所以我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就是我如果和人产生了不同意见,我不会当面说出,而是会回去写篇能基本完整阐述我观点的文章,来说明问题。这样至少会给理智的人以和我平和讨论的机会,当然,也有不少朋友比较强悍,比如你前面刚刚举证完毕,写明了你的观点,随后他会造出来一个你根本没说过的话,来和你争论,或者无视你文章中的一些内容,这样的朋友,基本不需要和他讨论问题,因为讨论的意义已经从他们忽略你观点的那一刻起就消失了。
再说学医的交流问题,学医的交流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一个是师父和徒弟的交流,就是师父教授,徒弟学习。这种方式现在还在沿用,特别是民间的师父,对徒弟要求特别严,如果不乖,那么就等着师父用脚踹你吧……我以前就深受其苦,但是在这种环境下,学到的东西也多,很多被强逼着做的事情,当时觉得没用,简直是浪费时间,但是过了一个月,你会发现,原来这个东西是这么用的。所以这也养成了我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见到不懂的学问,至少要知道一下,不可以轻易忽略。昨天有朋友说我这是窥视天道,我当时很无奈,我这个人,不求成仙成佛,对于超凡脱俗,没有奢望。只是习惯了解未知而已。不过能得到这么强悍的赞誉,我还是很高兴地。
第二种方式是徒弟和师父的交流,就是徒弟找师父,这样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但是这对徒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徒弟一直主动,还需要遭师父的白眼,不过如果你能很好的坚持,肯定会有很大的收获,而且磨练你的性格。
第三种方式就是和一些同学、朋友甚至网友交流。不过几年下来,我发现一个特点,就是和他们交流需要很多客观条件,要么是你遇到了想不通的问题,去和朋友讨论,这样你会有很大收获。不过在网上的讨论中,我很少遇到这类讨论,不知道为什么。如果你们只是平等的交流,结果往往会因为打击面过大而没有收获。
另外就是写一篇文章拿给别人看,这样可以较为完善的总结你的意见,也可以让别人明白你的意思,如果你用谈话的方式发表意见,就很容易被人打断。然后讨论的内容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网络中,这是最好的交流方式之一。你可以不断地总结自己,让自己的新知识和老知识结合,又可以和别人交流。所得到的收获也比讨论来得多。
平等交流中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装病……这种方法我基本不用,但是有的朋友经常用,就是在一些群或网站里发一些求诊的内容,看看别人的组方,然后吸取经验。这种手段虽然有一定得欺骗性,但也是很不错的学习方法之一。
平等交流时的群聊或私下聊天,可以说弊端最多,因为学术讨论,如果将之放到可以自由发言的环境下,就会很容易产生一些根本无解的问题。就中医来说:经络如何被发现、黄帝内经等经典的作者是谁?扁鹊到底有没有透视眼……
所以很多时候,一些网上的朋友来找我讨论问题,我基本采取的态度就是告诉他,我上网时无法思考,无法参与讨论。如果他想知道我的看法,可以留下问题,我写篇东西回答他,这种方式比较不近人情,但用起来却让我很是轻松。
为了避免我自己挑起争端,我基本采取的办法是看到问题后,写文,发表看法。
大家可以利用这个周末,好好研究一下群共享里的内容,或者看看以前的书,来确定一下自己真的“读”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