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拈花笑佛
3111500000042

第42章 净心启智 (8)

第四,用致密技术去整理资料:满屋散钱请你拿,但没有一根绳子串上他,你便拿不去。会切烧鸭子的人,块块都是肉;不然,便块块都是骨头。这两句话虽然鄙俚,却是做学问的极好譬喻。孔子谓子贡曰:。踢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舆?。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我们读前人名著,看见他徵引繁富,总以为这个人不知有多大记性,脑子裹常常满贮这许多资料殊不知脑力之强不强,并不在乎能否记忆,而在乎能否分析呆板的。“多学而识”。非惟不可能,抑亦无用。荀子说:“以浅持博以一持万。”这便是“一贯”的正解,便是做学问的不二法门。我们对於一个复杂问题,搜集得无数资料,如何才能驾驭这些资料使为我用呢?第一,要提挈出他的特点;注意这件资料和别件资料不同的地方在那裏:第二,要善于分类;把所得资料,察其性质,纵分横分,分为若干组比较研究。

第三,要求出相互关系;各种资料中,或有主从的关系,或有姊妹的关系,务要寻出线索贯穿他,不令一件一件的孤立。学者如能常用这三种方法,那么,资料越多越得用。如其不然,会被资料把你弄得头昏哩! 第五,用谦谨的态度去判断问题:无论何项学问,都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对于资料所下种种工夫,不过为解决问题之预备。虽然,发生问题,不妨为极大胆的怀疑;解决问题,不可不为极小心的判断。当搜集,监别,整理资料的时候,当然会随时发生种种“假定”。但是这种“假定”,切勿便认为已经成熟的意见。戴东原说:“有十分之见,有未至十分之见。”

凡未至十分之见,若轻於自信,便会变成魔障。大抵研究一个问题,到能彀设立“假定”时候,工夫已经过半了。真是忠於学问的人,在这时候绝不肯放松自己。最好将自己的“假定”当做“被告”,自己先做“原告律师”,极力推寻他的破绽;凡有一丝一隙的反面证据,断断不肯隐匿。

经这一番之後,再回过头来充“被告律师”,替自己的“假定”辩护。辩得通,那么,这个“假定”的正确程度便增加一分,或者问题就从此解决。辩不通,便须毅然决然把这个“假定”抛弃了,切勿护前留恋。若觉得这个“假定”十有八九是对,却还有一二分像站不住,那么,就请把你认为站不住的那几点老实说出来,重新作为一个问题,待别人研究。切勿因为怕妨害自己的主张,把他隐藏或曲解。因为:一、你自己对于这问题研究很深,别人或不容易看出你的破绽,所以该自己说出来。二、这问题一部分已经解决的,省得别人费力,把剩不的几点指出,给别人集中研究,是学术上分功的办法。三、自己觉得站不住的地方,或者别人有方法令你站得住,便是把自己意见增加价值。总之,无论大小学问绝不是一个人或一个时代所能完成。若件件完成,後来的人有什麽可做呢?我们最好常常存心:认自己研究的结果只能供别人参考资料,庶几孔子说的“可以无大过矣”。

这种研究法,我认为治文献学惟一法门,不如此做,便非学问。但应用这种法门也非容易,总要在青年时代养成习惯;最好更得前辈所做过者为之模范。我请把几部可以做模范的书推荐给各位青年:

万斯大的《周官辨非》

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

胡渭的《易图明辨》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崔适的《史记探原》

这几部书看他们发生问题何等大胆。但他们判断问题有不甚谦谨之处,不可学。

赵翼的《廿二史剳记》

俞正燮的《癸巳类稿》

陈澧的《东塾读书记》

这几部书看他们对于资料之搜集整理何等辛勤。(《癸巳类稿》多经史以外的考证,故举为例。)

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经义述闻》

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

这几部书看他们怎样的驾驭资料,且所不判断何等谨慎。

总之清代经师做学问,大概都是用这种方法,和近代欧、美人研究科学的方法很有点相同。以上不过随举数书,其实各种经传新疏及各文集中专篇,可学者甚多,恕不枚举了。他们所致力者虽仅在古典方面,然而这种精神应用于各种文献学乃至自然科学,皆可以“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也。

这种研究法,不惟在学术上可以引起种种发明创造,即就涵养德性论,亦极有关系。若能从青年时代养成这种学问习惯,则勇敢,耐烦,明敏,忠实,谦逊,种种美德,不知不觉会跟着养成。所以,我奉劝青年们多用这番工夫纔好。第三部门关于文学方面者约有三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我们向现代青年提出最低限的要求要他们对抄用本国文字写出来的书籍能自由阅读。这个要求,想来总不算过分罢。然而现在中学教育,对于这个问题便已煞费商量。依我看,选授些古文近文,讲解些文法,……这类方法,没有什么用处。有一个方法,像是极笨拙,而我确信他极有效。那方法是:挑选几部不浅不深的古书,令青年们精读,务求一字一句都能了解。

9.教育与趣味

四月十日在直隶教育联合研究会讲演

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甚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什么悲观咧,厌世咧,这种字面,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我每天除了睡觉外,没有一分钟、一秒钟,不是积极的活动。然而我绝不觉得疲倦,而且很少生病,因为我每天的活动有趣得很,精神上的快乐,补得过物质上的消耗而有余。

趣味的反面,是干瘪,是萧索。晋朝有位殷仲文,晚年常郁郁不乐,指着院子里头的大槐树叹气,说道:“此树婆娑,生意尽矣。”一棵新栽的树.欣欣向荣,何等可爱,到老了之后,表面上虽然很婆娑,骨子里生意已尽,算是这一期的生活完结了。殷仲文这两句话,是用很好的文学技能,表出那种颓唐落寞的情绪。我以为,这种情绪是再坏没有的了。无论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倘若被这种情绪侵入弥漫,这个人或这个社会算是完了,再不会有长进。何止没长进,什么坏事,都要从此产育出来。总而言之,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好像机器房里没有燃料,发不出蒸气来,任凭你多大的机器,总要停摆。停摆过后,机器还要生锈,产生许多毒害的物质哩。人类若到把趣味丧失掉的时候,老实说,便是生活得不耐烦,那人虽然勉强留在世间,也不过行尸走肉。倘若全个社会如此,那社会便是痨病的社会,早已被医生宣告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