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曾国藩家书
3114200000041

第41章 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

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寄去书函,谅已收到。顷接四弟信,谓前信小注中,误写二字,其诗此即付还,今亦忘其所误谓何矣。

诸弟写信,总云仓忙。六弟去年曾言城南寄信之难,每次至抚院赍奏厅打听云云,是何其蠢也?静坐书院三百六十日,日日皆可写信,何必打听折差行期而后动笔哉?或送至提塘,或送至岱云家,皆万无一失。何必问了无关涉之赍奏厅哉?若弟等仓忙,则兄之仓忙,殆过十倍,将终岁无一字寄家矣。

送王五诗第二首,弟不能解,数千里致书来问,此极虚心,余得信甚喜;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兹另纸写明寄回。

家塾读书,余明知非诸弟所甚愿,然近处实无名师可从。省城如陈尧农、罗罗山,皆可谓明师,而六弟、九弟,又不善求益,且住省二年,诗文与字,皆无大长进。如今我虽欲再言,堂上大人亦必不肯听,不如安分耐烦,寂处里闾 ,无师无友,挺然特立,作第一等人物,此则我之所期于诸弟者也。

昔婺源汪双池先生,一贫如洗,三十以前,在窑上为人佣工画碗,三十以后,读书训蒙,到老终身不应科举,卒著书百余卷,为本朝有数名儒,彼何尝有师友哉?又何尝出里闾哉?余所望于诸弟者,如是而已,然总不出乎“立志”、“有恒”四字之外也。

买笔付回,刻下实无妙便须公车归,乃可带回。大约府试、院试可得用,县试则赶不到也。诸弟在家作文若能按月付至京,则余请树堂看随到随改,不过两月,家中又可收到。书不详尽,余俟续具。

兄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

【注释】

里闾:里巷,乡里。

【译文】

四位老弟足下:

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寄回书信,想必已经收到了。刚刚收到四弟的来信,说前一封信的小注中写错了两个字,他的诗这就寄给你们,现在我也忘了这两个错字在哪儿了。

诸位弟弟写信,总说仓促。六弟去年曾经说在城南寄信非常难,每次都要到抚院赍奏厅去打听,怎么这么笨呢?静坐书院的一年中,每一天都可以写信,何必要等打听到信差的行期之后才动笔呢?或是送到提塘,或是送到岱云家,都万无一失。何必要去询问与此事无关的赍奏厅呢?若是弟弟们感到仓促,那么兄长我的仓促要比你们厉害十倍,那样的话岂不是一个字都寄不回家里了?

送王五诗的第二首,弟弟们不理解,千里之外来信询问,这说明你们很虚心,我看过信之后感到很高兴;若是能做到每一件事都勤思善问,何患长进不能一日千里?现在我用另一张纸将这首诗说明寄回去。

在家塾中读书,我知道这并非是诸位弟弟的意愿,不过附近确实没有好老师可以跟从。省城的陈尧农、罗罗山,都可以说是好老师,但是六弟、九弟又不善于向别人学习,在省城住了两年,诗文与书法都没有很大的长进。如果我现在再跟父母大人说一下,父母亲大人也未必不肯听,不如还是安分下来,耐住心烦,待在乡间,无师无友,挺然特立,做第一等人物,这就是我对弟弟们的期望。

以前婺源的汪双池先生,一贫如洗,三十以前在窑上当画碗的佣工,三十以后跟孩童一起开始读书,到老终身不参加科举,最后著书一百多卷,是本朝有数的名儒,他哪里有什么老师、朋友?又哪里出去过乡间?我对诸位弟弟的期盼,就像这种,总之不外乎“立志”“有恒”这四个字。

买笔寄回去,眼下实在是没有方便的机会,必须等到举子们归乡时才能寄回。府试、院试的时候大概可以用上,县试就赶不上了。诸位弟弟在家里面做的文章若是能按月寄到京城,那我就请树堂给你们批改一下,用不了两个月,你们在家中就会收到。信就写到这里了,以后再说。

兄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