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货币论(全两册)
3116500000070

第70章 利率的古典理论 (1)

何为古典理论的利率论?我们都是受此熏陶出来的,而且直至最近,我们都没有多少保留地接受这个学说,但是我觉得很难将它说得非常精确;在新古典理论的重要著作中,也很难找到对于这一学说的明确说明。

有一点可以很清楚:古典学派理论把利率看成是使投资需求和储蓄意愿两者平衡的因素。所谓投资,就是对可投资资源(investible resources)的需求,储蓄就是此种奖励的供给,利率则是使这种资源的供需趋向相等的价格。商品的价格一定固定于一点,使得该商品的供需相等;同样,市场势力也一定使利率固定于某一点,使得在该利率下的投资量刚好等于在该利率下的储蓄量。

在马歇尔的《原理》中,找不出上面那种直截了当的说法。但他的学说似乎就是这样,别人这样教我,我也这样教别人教了很多年。例如《原理》中有如下一段:“利息既为市场上使用资本所付的代价,所以利息常趋向于一个平衡点,使得该市场在该利率下对资本的总需求量,刚好等于在该利率下资本的总供给量。”又如卡塞尔(Cassel)教授在他的《利息的性质及必然性》一书中说,投资构成“等待的需求”,储蓄构成“等待的供给”。言外之意,利息乃是使这两者趋向平等的“价格”;但是这里我也找不出原文来引证。卡佛(Carver)教授的《财富的分配》第六章,却明明白白地把利息看成是使等待的边际负效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两者趋于同等的因素。

佛鲁克斯爵士(Sir Alfred flux)(《经济原理》第95页)说:“……储蓄和利用资本的机会,必定会自动调整……只要净利率大于零……储蓄不会没有用处。”陶西格(Taussing)教授(《原理》,第二卷,第20页)说:“利率会固定于一点,使得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刚好足以引起储蓄的边际增加量”;然后(第29页)画一条储蓄的供给曲线,又画一条需求曲线,后者表示,在资本的数量增加时,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逐渐减少。瓦尔拉斯(Walras)在《纯经济学》附录1.(3)中,讨论“储蓄与新资本的交换”时,明确表示:在每一个可能的利率下,把各人愿意储蓄的数量加在一起,得到一个总数。所以平衡利率必然定于一点,来使得储蓄量,即新资本的供给等于储蓄的需求量。瓦尔拉斯的说法,完全没有背离古典理论传统。

确实,在普通人、银行家、公务员或政治家中,所有受过古典理论的熏陶者以及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都有一种看法,他们认为每当个人有储蓄行为时,利率就自动会下降;利率即已下降,就自然会刺激资本的生产。利率所须下降的程度,是要使资本的增加量,刚好等于储蓄的增加量。并且,这种调整过程是自动的,无须由金融机构来干预或关心。同样,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个更普遍的信念,即投资每增加一次,那么除非储蓄意愿发生了变化来和它抵消,否则利率就一定会提高。

从上面几章的分析我们已经明白,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现在我们要追究为什么会有意见不同的根源。先让我们来说明一下一些共同的地方。

新古典理论相信储蓄和投资可以实际不相等,但正规的古典理论却相信两者是相等的。例如马歇尔就相信,尽管他没有明白说出,总储蓄和总投资必定相等。事实上,大部分古典理论学者把这个信念推得过远了,他们认为每当个人增加其储蓄量时,投资量便同时作同量增加。并且在目前场合,上面所引若干古典理论学者所谓资本的需求曲线,和我所说的资本的边际效率表或投资需求表,并无很大区别。当我们进而讨论消费倾向和相关的储蓄倾向时,意见便渐渐产生分歧,因为他们着重于利率对储蓄倾向的影响。但我想他们也不会否认收入水平对于储蓄量也有重要影响;而我也不否认,如果收入不变,那么该收入量用作储蓄的,也受利率的影响,虽然影响的方式可以和他们所想象的不同。所有这些共同点,可以总结为一个命题:古典理论和我都能接受,那就是如果收入不变,那么储蓄量和资本需求量两者都随利率的改变而改变,目前利率所定的一点,一定是资本的需求曲线和储蓄曲线相交的那一点。

从这以后,古典理论就犯了错误。如果古典理论只是从以上命题推论:假设资本的需求曲线不变,又假设人定量收入中愿意储蓄的数量的确受利率改变的影响,但影响的方式,即储蓄和利率在某一定量收入下的函数关系不变,那么收入水平和利率之间,一定存在唯一的关系;如果古典理论只是这样说,倒还没有什么可争执的。而且由此命题,还可得到另外一个命题,也含有重要真理,就是如果利率不变,资本的需求曲线不变,又如果人民从定量收入中愿意储蓄的数量所受利率的影响也不变,那么收入水平一定是使得储蓄量和投资量两者相等的因素。但实际上,古典理论不仅忽略了收入水平变化的影响,而且还犯了分析错误。

古典理论假设储蓄量虽然改变,但储蓄所得的收入却不变。从以上所引来看,古典理论认为可以无须修改这个假定,其实就可以进一步讨论:当资本的需求曲线改变时,利率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古典理论利率论的自变数只有两个:[1]资本的需求曲线;[2]定量收入,利率对于储蓄量的影响。所以按照这一学说,当资本的需求曲线整个移动时,相当于该定量收入的储蓄曲线却可以不变,新利率取决于新资本需求曲线与旧储蓄曲线的交叉点。古典理论利息论似乎设想:如果资本的需求曲线移动,或者相当于某一定量收入的储蓄曲线移动,又或者两条曲线都移动,那么新利率就到决于两条新曲线的交叉点。但这个学说是行不通的。

因为既然假设收入不变,又假设两条曲线之一可以自己移动影响另一条曲线,那么这个假设就是冲突的。如果二条曲线只移动一条,那么在通常情况下,收入也将改变,所以根据收入不变这个假设建筑起来的整个结构就会倒塌。要自圆其说,只能用一个很复杂的假设,即假设每当两条曲线或两条曲线中的一条移动时,工资单位就自动改变,改变的程度是使这种改变对于灵活偏好的影响,刚好可以建立一个新的利率,抵消曲线移动的影响来维持产量不变。但在上引诸家中,我们看不出丝毫他们曾经感到要有这种假设的必要。并且,这种假设最多只能适用于长期平衡,而不能用来作为短期理论的基础;即使在长期中,这种假设也不一定适用。事实上,古典理论没有意识到,收入水平的改变是一个相关因素(relevant factor),更没有想到,收入水平事实上可能是投资量的函数。

以上所说,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在上图中,投资量(或储蓄量)I用竖轴来表示,利率r以横轴来表示。X1X′1为投资需求表的原来位置,X2X′2为该曲线移动后的位置。曲线Y1表示,倘若收入水平是Y1时,储蓄量和利率的关系;曲线Y2,Y3等的意义也如此,只是收入水平得改为Y2,Y3等等罢了。现在假定在Y曲线组中,曲线Y1是唯一和投资需求表X1X′1以及利率r1不冲突的曲线。现在假设投资需求表从X2X2移到X1X′1,那么一般来说,收入水平也会移动。但上图并没有充分材料说明新的收入可能将定于何等水平。因为我们不知道哪条Y曲线适合,当然无从知道在哪一点,新投资需求表同它相交。但如果我们引入灵活偏好状态和货币数量,又如果两者所决定的利率为r2,那么整个情况便可以确定。因为在r2点上与X2X′2相交的Y曲线,也就是曲线Y2,就为适合式的Y曲线。所以X曲线和Y曲线组不能告诉我们利率是什么,两者能够告诉我们的,只是如果我们从其他方面得知利率的高低,那么收入水平将会怎样。假设灵活偏好状态和货币数量不变,那么曲线Y2将适合Y曲线,新收入水平将是Y2′;因为曲线Y′2和新投资需求表是适合交叉点的利率,是曲线Y1和旧投资需求表交叉点的利率。

所以古典理论所用的两个函数,即投资对于利率的关系和在定量收入下,储蓄对于利率的关系,不能够形成利率论。这两个函数所能表示的,只是假设从其他方面知道利率的高低,那么收入将会定于何种水平;或假设收入维持在某一水平,譬如充分就业下的收入水平,那么利率将定于何种水平。

这个观点错误的地方在于把利息看成是等待本身的报酬,而不看成是不贮钱的报酬。其实各种贷款、各种投资都有风险,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由贷款或投资得到的好处可以看成是甘于冒风险的报酬,却不是等待本身的报酬。坦率地说,由贷款或投资得到的报酬,和所谓“纯”利率中间,并没有清楚的界线,这些都是一种或他种风险的报酬。只有当货币只用作交易,不用作贮藏价值时,其他学说才是适合的。

但是有两点大家都很熟悉,这应当可以给古典理论一个警告,告知他们出了错。其一,至少从卡塞尔教授的《利息的性质和必然性》出版之后,大家都同意,其一定量收入中的储蓄量,不一定随利率的增加而增加;同时也没有人否认,在投资需求表上,投资随利率的增加而减少。可是假如X曲线组和Y曲线组都下降,那么一条特定Y曲线和一条特定的X曲线不一定有交叉点。这便暗示我们:不可能只是Y曲线和X曲线决定利率。

其二,古典理论常常设想,当货币数量增加时,至少在开头以及短时期内,利率有降低的趋势。但是他们没有说出,为什么货币数量的改变会影响投资需求表,或影响某一定量收入中的储蓄量的理由。所以古典理论有两套利率论。两套很不相同,他们似乎并不因为二者有冲突而感觉到不妥;据我所知,他们也没有要调和这两者的想法。以上是说古典理论本身。新古典理论想调和两者,于是搞得更加糟糕。

新古典理论推论:必定有两个供给来源来满足投资需求即:①合适储蓄(savings proper),也就是古典理论所谓的储蓄,加上②由于增加货币数量所产生的储蓄;后者是对公众的一种征税(levy),可以称为“强迫储蓄”或类似的名称。于是便产生“自然”利率,或“中立”利率,“平衡”利率之类的概念,所谓“自然”、“中立”(neutral)或“平衡”利率,是使得投资和古典理论的合适储蓄相等的利率,而“强迫储蓄”却与之不相等。最后,根据以上所述,新古典理论更得到一个最浅显的解决方案,那就是要在一切情况下,能维持货币数量不变。那么所有复杂情况都无从出现,因为如果货币数量不变,由投资超过合适储蓄所产生的各种恶果就不再有出现的可能。至此我们也无法自拔。“野鸭已经潜入水底——深得它无法再深,而且死死咬紧水底下的野草、蔓茎和所有的垃圾;现在要有一只非常聪明的狗跳下去,才能再把它捞上来。”

传统分析法之所以错误,在于它没有能够正确认清什么是经济体系的自变数。储蓄和投资都是经济体系的被决定因素,而非决定因素。经济体系的决定因素是消费倾向、资本的边际效率表和利率;储蓄和投资只是这个决定因素的双胞胎。自然这三个决定因素自身也十分复杂,而且可以相互影响。但三者依然都是自变数,也就是说,三者中任何一变数的值,不能从其他两个变数的值推得。传统分析法知道储蓄取决于收入,却忽视了一点,那就是收入由投资所决定,所以当投资改变时,收入也必定改变,收入改变的程度,是使储蓄的改变刚好等于投资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