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货币论(全两册)
3116500000074

第74章 关于资本属性的各种考察 (1)

打一个比方说,一个人在今天决定储蓄时,只是表示他决定今天少吃一顿,他不一定同时决定把今天省下的钱,留作一周或一年以后用来进餐置鞋或在未来的某一天消费某物。所以今天从事制备食物的人,会蒙受不景气的影响,但今天从事于制备未来消费的人,却并没有受到推进之力。如此看来,个人的储蓄行为,并不是用未来消费需求来代替现在消费需求,而只是将后者降低。并且,一般人推测未来消费量时,大部分以现在实际消费量作为根据,所以后者减少时,大概会使前者遭受萧条的影响。因而个人的储蓄行为,不仅只是压低消费品的价格,而且还可以使现在资本的边际效率降低,所以既能减少目前的消费需求,又能减少目前投资的需求。

假设储蓄不仅只是现在不消费,而且同时预定未来消费,那么影响就可以截然不同。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现在投资在未来某年某月某日的预期收益将因此增加,所以不再从事于制备现在消费者的资源,可以转而制备未来消费。即使如此,两者也不一定相等;因为未来消费的时日,可能离目前很远,所以生产方法也许要“迂回”(round about)到一种不方便的程度,使得边际效率比目前利率低,于是预定消费对于就业的有利影响不能马上产生,而必须留待日后产生,所以立刻所产生的影响,还是不利于就业。但在事实上,个人决定储蓄时,并没有对未来消费列出了一张具体定单,而只是撤销了一张现在的定单。又因为雇用人工的唯一原因是满足消费,所以当消费倾向减低,其他情况不变时,就业量将遭受不利影响就不足为怪了。

事情麻烦的原因就在于个人的储蓄行为,并不蕴含用一个事先具体规定的未来消费来替代目前消费;并且即使这样,制备前者在日前所需的经济行为,在数量上也不一定刚好等于以此储蓄的数量作为现在消费之用所需的经济行为。储蓄仅仅是单纯地要持有“财富”,要获得一种权力,可以在不事先规定的时日,消费不事先规定的一件物品。普通人有一种错误看法,认为就有效需求来说,个人储蓄的后果和个人消费的后果完全相同。产生这种错误看法的原因,是因为有一个乍看起来难分辨真伪的谬论,即所谓持有财富的欲望增加,就是持有投资欲望增加,后者增加投资的需求,刺激投资的生产,所以当个人储蓄时,目前投资的增加量刚好等于现在消费的减少量。

我们很难将这一谬论从人们心中消除干净。谬论的来源,起因于人们通常认为财富持有人想要得到的是资本资产本身;而实际上他只想得到该资产的预期收益。预期收益完全取决于预期的未来有效需求和未来供给情况的关系,所以假如储蓄行为不能使预期收益得到丝毫改善,那么也就丝毫不能刺激投资。而且,就个人而言,储蓄想达到它持有财富的目的,也不必有新资本资产的产生才能完成。上面已经讲过,储蓄行为是两面的,所以当一个人储蓄时,一定会强迫别人把某种旧有的或新产的财富转移给他,当然他自己也会因为别人储蓄而遭受不利影响。这种强迫的财富转移是不可避免的,是和储蓄行为结伴而至的,并且不需要有新财富的产生;相反则可能对新财富十分不利。因为要有新财富的产生,必须使新财富的预期收益,达到现行的利率水平;但边际新投资的预期收益,要根据在某一特定的时日对某一特定物品有无预期的需求而定。所以,边际新投资的预期收益不会因为有“想要增加其财富”这一件事实而增加。

我们也不能说财富持有人希望得到的并不是某一特定的预期收益,而是某一最佳可能的预期收益,所以当持有财富的欲望增加时,新投资物的生产者所认为满意的预期收益也跟着降低。这种说法忽视了一点,即除了真正的资本资产之外,总还可以用货币或债务票据的方式来持有财富,所以新投资物的生产者所认为满意的预期收益,不能低于现行利率所规定的标准;但我们已经知道,现行利率并不取决于是否需要持有财富,而是取决于用何种灵活的或不灵活的形态来持有财富,以及财富在该形态的供给量。如果读者还疑惑不解,那么就请他反躬自问,如果货币数量不变,为何当个人有新的储蓄行为时,在现行利率下,人们愿意用灵活形态来保持的财富数量会因此而减少?

如果要我们还继续追问,那么还有许多更深的疑难,这留待下章讨论。

我们应该说,资本在其寿命中产生一个收益,超过它原来的成本;而不说资本是生产性的(productive)。因为资产在它的寿命中,之所以会产生劳务(services),并且这劳务的总价值大于它原来的供给价格,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缺乏;资本之所以缺乏,是因为有货币利率(rate of interest on money)同它竞争。如果资本的缺乏性减少,那么收益超过原成本的数量就会逐渐减少。但资本的生产力,至少从物质意义上来讲不一定会降低。

所以我同情古典理论以前的学说,这些学说认为一切都是从劳动力产生,帮助劳动力者,是①古代所谓的工艺,今天所谓的技术;②天然资源,如果天然资源丰富,那么使用没有代价,如果缺乏,就付给地租;③体现为过去劳动力的资产,其价格也视其稀少性或丰富性来定。我们最好把包括雇主和其助手的个人劳役在内的劳动力,看成是唯一的生产因素,在某一特定的生产技术、天然资源、资本设备及有效需求等环境下工作。这样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除了货币单位及时间单位外,我们还可以用劳动力单位,作为经济体系唯一的物质单位。

有些长的或迂回的生产过程中,固然物质效率(physical efficiency)较高,但有些短的过程也是如此。长过程并不是因为它长所以效率高。长过程当中的大多数,其物质效率很低,因为有些东西不能长久贮存就会有损耗。假使劳动力数量不变,那么可以体现在迂回过程中,并且能有利使用的劳动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说别的理由,只用一个道理:用于制造机器的劳动力和用于使用机器的劳动力,必须形成一个适当比例。

所以当所有生产过程越来越间接时,那么即使物质效率还在增加,但就最后价值量(ultimate quantity of value)来说,却不能随迂回过程所使用的劳动力的增加而无限制地增加。如果延缓消费的欲望很强,以至于如果要有充分就业那么投资量便要扩大到一种地步,使得资本的边际效率成为负数,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过程才仅仅因为其长期而变得有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挑选物质方面效率低的生产过程,只要这些过程足够长,使其延迟消费的好处就会超过其效率低下的弊端;而短的生产过程反倒要稀少到一定程度,使其物质效率高的好处超过其产物早熟的弊害。一个正确的学说应当是两面都适用的,即无论资本的边际效率是正是负都可以包括在内;我想只有以上所述的稀缺理论可以做到这一点。

并且,为什么有些劳动及设备会稀少,以致其价格相对于其所用劳动力来说十分昂贵,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空气恶浊的生产过程收入报酬要求较高,否则人们不愿从事。有风险性的生产过程也是如此。但我们并不特别制造一个学说,说空气恶浊的或有风险性的生产过程本身富有生产力。总之,劳动力的工作环境并不同样愉快,在平衡状态时,在非愉快环境下生产出来的必须相当稀少,这样价格才会较高。不愉快的环境可能是空气恶浊、风险大,或者时间上的间隔。但是如果时间间隔亦成为一种愉快的环境还是很可能的,并且有人已经这样认为。那么上面讲过,短的生产过程反倒要保持产品的数量相当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