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货币论(全两册)
3116500000085

第85章 物价理论 (1)

经济学家在讨论所谓价值论时,总是说供需情况决定物价;边际成本和短期供给弹性,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但当他们进入第二卷,或者另成一书,讨论所谓货币和物价论时,我们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这些平白浅显的概念都不再提起,代之而起的,是说决定物价的是货币的数量、货币的收入流动速度、流动速度和交易额的比、囤积、强迫储蓄、通货膨胀或紧缩……诸如此类;简直没有人想把这些空洞的名词跟以前的供需弹性等观念联系起来。如果我们把别人传授给我们的知识回忆一下,并设法使之合理化,那么在比较简单的讨论中,似乎是假设供给弹性必然等于零,需求肯定和货币数量成比例;但到复杂一些的讨论中,我们简直如在雾中,什么都不清楚,什么都有可能。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一会儿在如此捉摸不定的东西的左边,一会儿又在它的右边,自己也不清楚怎样从这一边跑到那一边,两者的联系好像是醒和睡的关系。

以前几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避免这种双重生活,而使整个物价论重新和价值论产生密切接触。我认为把经济学分成(一)价值论与分配论和(二)货币理论这样两部分确实是错误的分法。我认为正确的两分法应当是:一方面是关于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的理论,研究怎样将某一特定量的资源在各种用途上的报酬和分配;另一方面是适用于社会全体的产量论和就业论。如果我们所研究的只限于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假设就业资源的总数不变并且其他行业或企业的情况也不变,那么我们的确可以不考虑货币的特性;但当我们进一步讨论是什么决定社会全体的产量和就业量时,我们就需要有一个关于货币经济(monetary economy)的整体理论。

或者我们还可以在静态平衡论(theory of stationary equilibrum) 和移动平衡论(theory of shifting equilibrum)之间划分界线。在适用后一个理论的经济体系中,对于未来的种种不同看法足以影响目前的情况。我们之所以可以作这种划分,是因为货币的重要性主要是从货币是现在和将来的联系这一点中产生的。我们可以先讨论:如果在一种经济体系中人们对于将来的看法在各方面都是固定的、可靠的,人们也按照正常的经济动机活动,那么在平衡情况下资源将怎样分配于各种用途。

这种经济体系还可以细分为二:其一是完全不变的;其二是虽有改变,但一切都在事先完全预料之中。我们可以从这样简单的引论,进而讨论现实世界的各种问题;在现实世界中,以往的预期不一定能实现,而今日对于将来的预期又会影响今天的行为。当我们从前一种讨论进入后一种讨论时,货币作为现在和将来的联系这一个特性就插进来了。移动平衡论虽然应当以货币经济为依据,但它还只是一个价值论或分配论,而不是一个单独的货币论。货币的最重要性既然在于巧妙地联系现在和将来,那么除非我们利用货币,否则简直无法讨论。当预期改变时,目前活动所受的影响怎样。即使取消金银和法偿工具,我们也摆脱不了货币。只要有任何持久性资产的存在,这种资产就会有货币属性,就会引起货币经济所独有的许多问题。

就单独一个行业来说,其产物的价格水平一部分取决于边际成本中各生产因素的价格,一部分取决于生产规模。我们没有理由说明,这个结论为什么不能行之有效地适用于全部工业。所以一般物价水平(general price level)也是一部分取决于边际成本中各生产因素的价格,一部分取决于生产规模,但因为我们假设设备和技术不变,所以生产规模便是就业量。当然,当我们讨论到社会总产量时,我们要考虑到任何一个行业的生产成本会部分地依照其他行业的产量如何;但比这更重要的是,我们更应当考虑到,需求改变对于成本和产量两者的影响。我们有新的观点,都在需求方面,我们所讨论的是假定不变总需求而不是单独一种商品的需求。

如果我们把情况简化,假定边际成本中各生产因素所得的报酬按同一比例改变,换言之,即都随工资单位作同比例的改变,又假如设备和技术不变,那么一般物价水平一部分取决于工资单位,一部分取决于就业量。因此,改变货币数量对于物价水平的影响,是两种影响的总和,即货币数量对工资单位的影响和货币数量对就业量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种概念,我们再把情况简化,假设[1]所有失业资源,就生产效率来说完全相同,可以互换;[2]边际成本中的诸生产因素,只要还没有全部就业,就不要求货币工资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存在失业现象,工资单位就不会变更,生产的报酬既不递增也不递减。因此,当货币数量增加时,如果还有失业现象,那么物价会丝毫不受其影响,而就业量则随有效需求作相同比例的增加,而有效需求的增加则起于货币数量的增加;但当一旦达到充分就业时,随有效需求作相同比例增加的是工资单位和物价。如果有失业现象时,供给便具有完全弹性,充分就业已经达到后,供给则毫无弹性;又假设有效需求的改变比例刚好和货币数量的改变比例相同,那么货币数量说可以做如下论述:“有失业存在时,就业量随货币数量作比例改变;充分就业一经达到后,物价随货币数量作同比例改变”。

我们已经引进很多使情形简化的假设使得货币数量说得以成立,这算是满足了历史传统;现在我们再进一步讨论,事实上会有什么样可能的复杂因素可以考虑进来:

[一]有效需求的改变,并不和货币数量的改变刚好成同一比例。

[二]资源的性能并不一致,所以当就业量逐渐增加时,报酬将逐渐减少,并不是不变。

[三]资源并不可以互换,所以有些商品已经达到供给没有弹性的地步,而有些商品却还有失业资源可供生产之用。

[四]在充分就业尚未达到之前,工资单位就有上涨的趋势。

[五]边际成本中各生产因素的报酬,并不按同一比例改变。

所以第一步我们必须考虑货币数量的改变对有效需求量的效果怎样。一般来说,有效需求的增加,一部分用于增加就业量,一部分用于提高物价水平。所以事实上并不是当有失业存在时,物价不变,一旦达到充分就业,物价就随货币数量作相同比例的增加;而是当就业量增加时,物价逐渐上涨。既然物价理论在于分析货币数量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以便决定当货币数量改变时物价弹性的反应,所以必须研究以上所举的五个复杂的因素。

现在依次进行讨论。我们虽然一个一个地讨论,但我们且不可因此认为这些因素是绝对独立的。举例说来,当有效需求增加时,一部分在于增加产量,一部分在于提高物价,这两部分的大小,可以影响货币数量和有效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各生产因素所得的报酬改变的比例不同,也会产生同样的作用。我们分析的目的,不是要造出一部分机器或者一种盲目的计算方法使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万无一失的答案,而在于使我们获得一种有组织的、有次序的思维方式来探索若干具体的问题。我们先将这些复杂因素一个一个分开得出暂时的结论,然后我们再尽力考虑到这些因素之间可能具有的相互关系。有关经济方面的思维就应该如此。

其他任何方法来运用呆板的思维原则都会引起错误;但如果没有这些原则,就会有茫然无所适从的烦恼。将一组经济分析用符号的假数学的方法变为公式,加以形式化,就像本章第六节要做的那样,其最大的毛病,在于这些方法都清楚假设其所讨论的各因素绝对独立;只要这个假定无法成立,那么这种方法的力量和权威就荡然无存。在日常谈话中,我们并不一味瞎算,而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也知道文字代表了什么样的意义。又将以后必须要作的保留、修改和调整都记在心上;但我们却无法把复杂的偏微分记在几页根本假定这些偏微分不存在的数的书角,近代所谓“数理”经济学,很大的部分只是杂凑,其不精确就像它开头所依据的假设;而它的作家,却在神气十足但没有一点用处的符号迷阵中,把现实世界中的复杂性和互相关联的特性忘得一干二净了。

[一]货币数量的改变,对于有效需求量的主要影响是通过货币数量可以支配利率这一点产生的。如果这是唯一的反应,那么影响的大小,可以从下面三个因素中推出:①灵活偏好表,这个表告诉我们,利率应当降低多少才有人肯来吸收此新货币;②资本的边际效率表,这个表告诉我们,利率降低到某一特定量时投资将增加多少;以及③投资乘数,这个数字告诉我们,投资增加某一特定量时总有效需求将增加多少。

但①、②、③三点,一部分也和[二]、[三]、[四]和[五]几个复杂因素有关系,后者我们尚未讨论到;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一点,那么以上分析虽然有价值,可以使我们的研究有层次,有着手处,但实在太简单了,简单得像在欺骗。因为灵活偏好表本身取决于收入和业务两种动机将吸收多少新货币;而这个吸收量的多少,又取决于有效需求增加的大小以及这种增加量多少用来提高物价,多少用来提高工资,多少用来增加产量和就业量。至少资本的边际效率表,也取决于当货币数量增加时随之而来的事态是不是影响人们对未来货币情况的预期。又当有效需求增加,收入扩大时,这种新的收入分配到各种消费者的方法也足以影响投资乘数。以上种种,当然不足以包括所有可能的相互反应。但如果我们可以获得所有事实,就容易找出一组联立方程式,求出具体的结果。例如,我们可以知道,当货币增加到某一特定量时,将所有都考虑到以后,有效需求量应当增加多少才和这一特定量货币增加相符合,相平衡。而且也只有在特别例外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增加反而会引起有效需求量的减少。

有效需求量和货币数量的比例和通常所谓“货币的收入流动速度”十分相似,所不同的是有效需求相当于预期的收入,即决定生产活动的收入,而不是真正实现的收入;相当于毛收入,而不是净收入。但“货币的收入流动速度”,也仅仅是一个名词,什么也没有解释。并且我们也没有理由预测其不变,因为前面说过,决定这个速度的是许多复杂而变化的因素。我认为用这样一个名词,反而把真正的因果关系蒙蔽了,没有任何好处,只能引起混乱。

[二]前面第四章第三节说过,报酬递减和报酬不变的区别部分要视工人所得的报酬和他的效率是不是绝对成比例,如果绝对成比例,那么当就业量增加时,用工资单位计算的劳动成本不变。但如果某一级工人所得的工资,不管各人的效率怎样,都是一样的,那么,无论资本设备的效率怎样,劳动力成本总是逐渐增加。如果资本设备的效率也不一致,利用某部分设备生产时,每单位产品所需要直接成本比较大,那么边际直接成本的增加,除了由于劳动力成本的逐渐增加而外,还多了一个原因。

所以一般来说,要在某一特定设备上增加产量,那么供给价格必然增加。所以,无论工资单位是不是改变,产量增加总会引起物价上涨。

[三]在上面的[二]中,我们考虑到供给弹性可以不完全。如果各种专业化的失业资源配合得十分适当,那么资源便可以同时达到充分就业。但是一般来说,有些商品或劳动的产量已经达到某一种水平,在此水平下,若需求再增加,那么该商品或劳动的供给将暂时毫无弹性;而在其他方面,却还有大量剩余资源没有就业。所以当产量增加时,就会接连产生一组“瓶颈”(bottle necks),换句话说,若干种商品已经丝毫没有供给弹性,所以它们的价格必须上涨到使其需求转移方向的程度。

所以当产量增加时,只要每一种资源都有可用而还没有全部就业的,那么一般物价水平大概不会上涨太多。但当产量已经增加到“瓶颈”现象发生时,那么若干商品的价格将急剧上涨。本项及[二]项所谓供给弹性,一部分也要视时间的长短而定。如果时间很长,资本设备的数量也可以改变,那么供给弹性的数值在最后肯定大于初期。所以当失业普遍的时候,如果有效需求温和地增加,那么主要都用于增加就业量,而用于提高物价的很少,如果增加较大,而且又出乎意料,则会引起暂时的“瓶颈”现象,那么用于与就业量有别的提高物价者的有效需求在初期要比以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