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西方哲学简史
3117000000018

第18章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古代哲学 (2)

怀疑主义俘获了一群不懂哲学的人,他们看到各派的争斗没有结果,便认为永远不可能有结果。他们怀疑一切,认为人永远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知识。既然如此,何不享受眼前的美好。怀疑主义与其说是一种学说,不如说更像是一种解除烦恼的自我安慰。

怀疑主义非常武断,它们不问青红皂白就否定一切。这也成了它的一个缺点,那就是不能让人信服。

直到蒂孟的出现,他是皮浪的弟子,他为怀疑主义找到了一种难以推翻的根据。希腊当时的逻辑都是演绎的逻辑,演绎的出发点必须是无可争议的普遍原则。但是蒂孟提出,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这些原则是无可争议的。这个根据正好击中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的软肋。

同今天的某些怀疑主义不同,古时候的怀疑主义不怀疑现象,也不怀疑最直接的感受。例如,蒂孟承认蜜是甜的,但是他不会说“蜜肯定是甜的”,他会说“蜜看来是甜的”。后一种说法是概括的,而前一种说法是绝对的,怀疑主义不相信绝对的事情。

公元前235年蒂孟死于雅典,他的死标志着怀疑主义学派告一段落。奇怪的是,他的一些学说被代表柏拉图学说的学园所接受。

柏拉图之所以被人接受,大多是因为他的理智,他信仰灵魂不死,灵魂优于肉体。但是柏拉图也有怀疑主义的一面,这一点很隐蔽。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认为自己一无所知,这可以看做是一种谦虚,也可以理解为他对自己所有的知识都是不确定的、怀疑的。这也可以理解柏拉图为什么在许多对话篇的最后并没有得出结论。

在学园中,阿塞西劳斯对于怀疑主义的传播至关重要。他的教学方式非常独特,总能给学生的论点提出反驳,教学生如何证明互相矛盾的命题。他的学生从他那里学不到任何真理。他使得学园被怀疑主义笼罩了大约两百年。

怀疑主义风行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些趣事。公元前156年,卡尔内亚德作为哲学家跟随外交使团来到罗马,他是阿塞西劳斯在学园的继任者。他来到罗马后便公开授课,当时罗马青年都崇尚希腊思想,很多人来听他讲课。他第一次讲的是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学说中的正义与道德。几天后他第二次演讲的内容却是驳斥自己第一次演讲的内容,驳斥正义与道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没有什么结论是绝对正确的。苏格拉底说过,对别人不公道比忍受别人对自己不公道犯的罪过更大。卡尔内亚德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大国对弱邻入侵天经地义,沉船时踩着别人逃生是聪明的选择,溃败中逃跑时抢走战友的马是理智的选择。

罗马青年对这些新奇的说法很喜欢,但是老卡托不高兴。老卡托崇尚简朴与道德,并以身作则。他简朴、忠诚、清廉。他要求罗马人都使自己具有德行,并认为与坏人作战是正直的人分内的事情。卡托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他当政期间同样严格要求别人。

卡托代表了道德和传统,而卡尔内亚德代表了开放与放纵。前者过分后导致暴虐,而后者过分后则导致卑贱。

卡托不希望罗马的青年学习知识与辩论,他担心这会使得罗马青年忘记战斗与为国家争得荣耀。于是他在元老院提议,让雅典的外交使团回到雅典,别让他们教坏了罗马的青年,罗马青年应该服从罗马的元老院和法律。总而言之,他是痛恨哲学的。

卡托认为雅典人都是下人,因为他们没有法律,所以经常被知识分子的诡辩欺骗。罗马青年必须要有纪律、有道德、遵守法律、为国效劳。后来的罗马人同时接受了卡托同卡尔内亚德的优点以及缺点。

哈斯德鲁巴是卡尔内亚德在学园的接班人,他是迦太基人。他不仅演讲,还写了四百多部书。他与卡尔内亚德同样反对当时的占星术、巫术。他们认为,虽然人们永远得不到真理,但是有一些东西是比其他东西更可信的。这些相对更可信、更真实的东西便是我们的追求。可惜关于这些学说的著作都已经失传。

怀疑主义在之后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艾奈西狄姆将其复兴。艾奈西狄姆是来自诺索斯的克里特人,他否定了怀疑主义后来的发展,将其拉回到它最初的形式。他的形象非常大,追随者中有公元二世纪的诗人鲁西安以及哲学家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后者流传下来的著作是古代怀疑学派唯一流传下来的著作。据说,其中一篇名为《反对信仰神的论证》的短文出自卡尔内亚德之口。

怀疑主义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公元三世纪,它能使得人们怀疑一切,包括国家和宗教。但是它不能提供更好的意见,不能提供积极的替代品,这些怀疑就被人们选择忽视和回避。最终,基督教的得救学说战胜了奥林匹克的诸神和东方流传进来的宗教,基督教神学笼罩欧洲大地。

伊壁鸠鲁派

斯多葛派与伊壁鸠鲁派几乎是同时创立的,前者的创始人是芝诺,后者的创始人是伊壁鸠鲁。这两派先讲哪一派完全出于个人兴趣,我之所以先讲伊壁鸠鲁派是因为他们的学说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而斯多葛派则是经过漫长发展之后才确立的。

关于伊壁鸠鲁的生平第欧根尼·拉尔修最清楚,他生活在公元三世纪。但是他所知道的伊壁鸠鲁的情况很多都是来自传说,他笔下还有很多关于伊壁鸠鲁的诽谤,其中一些来自斯多葛派。古时候人们对对手的诽谤可谓是信手拈来,所以我们搞不清他笔下关于伊壁鸠鲁的事情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不过,关于伊壁鸠鲁的主要生平还是可以确定的。他出生于公元前342年或者341年,父亲是一位殖民者,出生地是萨摩斯或者阿提卡。他十八岁来到雅典,之后又逃到小亚细亚。他曾经跟随德谟克利特的弟子学习哲学,所以他的哲学学说受德谟克利特影响很大。

公元前311年伊壁鸠鲁在小亚细亚创建学校,后来学校搬至雅典。他于公元前270年或者271年死于雅典。

他在雅典讲学的地点是在自己的花园中,来听讲的学员越来越多。除了学员、朋友以外,他们的妻子、孩子、奴隶,甚至妓女都可以来听讲。这些也成了对手们诽谤他的借口。他珍惜同所有人的友谊。他行事自然,为人坦率,不像之前的哲学家那样严肃。

他们过着团体生活,非常简朴,但是也非常快乐。他们的食物往往只有面包和水。团体的运转资金大多是别人捐助的,在他的信中经常见到一些要求别人捐助的话,不过他所要求捐助的只是一些生活必需品。

病痛始终伴随着伊壁鸠鲁,他学会了忍受,不去抱怨。他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受到鞭挞的时候也会感到快乐。临死前他写了两封信,在信中他说自己身上的病痛这些年一直没有减轻,他一直在承受着痛苦,但是他不去抱怨。他一想到与弟子们、朋友们的谈话就会感到快乐。最后他还嘱托别人照顾自己已故弟子的孩子。

伊壁鸠鲁并非没有缺点,他对之前的哲学家都没有什么好印象,甚至提到他们就会发火。他不仅给自己的老师起外号,还给几乎所有之前的哲学家起外号。他不承认德谟克利特,甚至否认留基伯是一位哲学家。除此之外,他还非常专断。他的弟子必须学习他的所有学说,并且不准提出异议。两百年后的卢克莱修将伊壁鸠鲁的学说写成了诗,这也弥补了伊壁鸠鲁三百卷著作失传的遗憾。他流传下来的只有几封信和一些学说的片段而已。

同当时大多数的哲学一样,伊壁鸠鲁所想要获得的也是恬静。他认为善就是快乐。他在书中说过,没有了爱好上、爱情上、感觉上的快乐,善还能剩下些什么?他还认为心灵上的快乐是建立在肉体的快乐之上的,区别便是心灵上的快乐可以控制。

在伊壁鸠鲁之前,快乐被快乐主义者分为两类,即动态快乐与静态快乐。动态快乐是解除痛苦的过程,静态快乐则是一种没有痛苦的平衡状态。例如,很饿的时候吃东西的过程便是动态快乐,吃饱了之后的状态便是静态快乐。静态快乐不用伴随痛苦,又是一种平静的状态,因此伊壁鸠鲁选择这种快乐作为追求。这也是为什么他只选择面包和水作为食物的原因。

最激烈的动态快乐莫过于性爱了,这自然也是被禁止的。伊壁鸠鲁认为性交有害,并且认为婚姻和子女会让人对哲学的追求变得不严肃。但是他非常喜欢孩子。后来,他的追随者卢克莱修也认为爱情和婚姻有消极作用,但是他认为性交没有害处。

在伊壁鸠鲁心中,友谊是最可靠的快乐。他原本认为快乐是自己的私人追求,快乐是自己的事情。直到发现了友谊,他认为友谊同快乐就像是同义词。因此他提倡多交朋友,多培养友谊。没有友谊我们的生活将充满恐惧,将不会有快乐。不过他还说过一些自相矛盾的话,他说我们需要友谊是因为友谊能给我们提供帮助。这里他没有提到友谊带来快乐。

尽管伊壁鸠鲁的学说被认为缺乏道德,但是他却是非常真诚的。他对人世间的苦难非常同情和怜悯,所以才让大家都来信仰他的哲学。不要贪图吃喝,以免肠胃出现问题;不要在政治和感情上纠缠;不要结婚生子,这样就没有亲人去世的痛苦了;学会欣赏快乐,忽略痛苦;如果痛苦很深或者时间很长,就得依靠心灵的训练只去想那些让人快乐的事情。这一切中都透露着伊壁鸠鲁对解除世间苦难宗教般的热情。

为了让人们从苦难和恐惧中走出来,伊壁鸠鲁发展了一套自己的伦理哲学。他认为人类恐惧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宗教宣扬的受罪,二是对死亡的恐惧。于是,他要创立的伦理哲学宣称神对人世间的事情没有管辖权,并且人死后灵魂会一起消失。神对人的干预,以及人死后灵魂不死,这些都阻止了人们对解除痛苦的追求。所以,伊壁鸠鲁要打破这些学说。

伊壁鸠鲁相信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同的是,他是唯物论者,不相信原子如德谟克利特所说是被自然控制的。德谟克利特的说法是必然论,必然论出自宗教,要想反宗教就要反必然论。不然的话,反宗教就会反得不彻底。伊壁鸠鲁认为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布满全身。人死后,灵魂也就消失了。不过,构成灵魂的原子还在,只是我们再也感受不到它们了。

他承认神的存在,但是认为神不干涉人世间的事情。快乐主义者不应该去参加公共生活,政府和权势对他们来说没有吸引力。占星术、巫术、占卜在他眼中都是迷信。

按照伊壁鸠鲁的理论,我们没有必要害怕神,也不用担心死后会受罪。我们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尽管死亡不可避免,但是死亡并不可怕。这些学说能够减轻人的一部分痛苦,尤其是当人处于极度痛苦中时,作用会更大。

伊壁鸠鲁在科学上没有什么成就,因为科学能破解迷信,所以他才选择科学。如果对同一种现象有好几种科学解释,他不会辨别正确与否,而是全盘接受。所以,尽管他热衷于科学,但是他的动机使得他对科学发展没有作出任何贡献。同时,他非常教条,不允许学生对他的学说提出异议。这也使得伊壁鸠鲁学派的人不懂得创新,思考有局限性。

伊壁鸠鲁的弟子中最有名的便是诗人卢克莱修,当时的思想氛围比较自由,伊壁鸠鲁的学说风行一时。但是奥古斯都皇帝想恢复以前追求德行的哲学和古代宗教,因此卢克莱修的才华便被湮没。直到文艺复兴之后,他的诗作手稿才得以被世人瞩目。他的名声也日渐高涨,他还是雪莱最喜爱的作家之一。

他将伊壁鸠鲁的哲学转换成了诗歌的形式。相对于伊壁鸠鲁的谨慎,他热情奔放。有人说他是死于自杀。伊壁鸠鲁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如同神明一般,尽管伊壁鸠鲁否认神能影响到人,他还是像赞美神明一样在自己的诗歌中赞美伊壁鸠鲁。

关于希腊宗教的仪式如果你接受的话,你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伊壁鸠鲁与卢克莱修要反对宗教。但是我们对于当时的宗教大多认识模糊,当时的宗教仪式很残酷,经常需要用活人来祭奠。在对奥林匹克诸神的祭奠中、罗马帝国出征的仪式中,都会有活人祭奠。知道了这些,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伊壁鸠鲁在提倡快乐的时候要反宗教、反恐惧。

经过研究证明,当时希腊有许多种信仰,它们非常野蛮。这些小的宗教后来被俄耳甫斯主义凝聚到一起,并在一部分人中流传。地狱的说法便是这些人发明的,基督教只是后来借鉴了这种形式。当时人们便对死后受到惩罚感到恐惧,这一点在柏拉图的《国家篇》中也有所体现。这种恐惧一直持续到伊壁鸠鲁时期。

我们今天对于伊壁鸠鲁的认识大多来自卢克莱修的诗歌。依我们今天的标准,伊壁鸠鲁派的学说应该是消极的。但是在当时,它们却是帮助人们摆脱恐惧的福音。

伊壁鸠鲁所处的时代苦难极深,以至死亡都会变成一种受欢迎的解脱方式。但当时的希腊人非常顽强,他们努力建立起一种新的秩序,以摆脱马其顿人统治期间造成的混乱。这些混乱加上精神病的折磨,让卢克莱修把死看做是一种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