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者文摘精粹版8:给心灵洗个澡
3118400000019

第19章 名人效应 (1)

被拆两次的亭子

诚实的人从不为自己的诚实而感到后悔。

——富勒

墨西哥总统福克斯以诚实守信的品德而受到国人的尊重,他一生做人的原则就是两个字:诚实。正是这样的人格品质,使他从一个普通的推销员成为一个国家总统。

一次,福克斯受邀到一所大学演讲,一个学生问他:“政坛历来充满欺诈,在你从政的经历中有没有撒过谎?”

福克斯说:“不,从来没有。”

大学生在下面窃窃私浯,有的还笑出声来,因为每一个政客都会这样表白。他们总是发誓,说自己从来没有撒谎。

福克斯对此并不气恼,他对大学生说:“孩子们,在这个社会上,也许我很难证明自己是个诚实的人,但是你们应该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诚实,它永远都在我们的周围。我想讲一个故事,也许你们听过就忘了,但是这个故事对我却很有意义。”

有一位父亲是一个农场主。有一天,他觉得园中的那座亭子已经太破旧了,就安排工人们准备将它拆掉。他的儿子对拆亭子这件事很感兴趣,于是对父亲说:“爸爸,我想看看你们怎么拆掉这座亭子,等我从寄宿学校放假回来再拆好吗?”

父亲答应了。

可是,等孩子走后,工人们很快就把亭子拆掉了。

孩子放假回来后,发现旧亭子已经不见了。他闷闷不乐地对父亲说:“爸爸,你对我撒谎了。”

父亲惊异地看着孩子。孩子继续说:“你说过的,那座旧亭子要等我回来再拆。”父亲说:“孩子,爸爸错了,我应该兑现自己的诺言。”

这位父亲重新召来工人,让他们按照旧亭子的模样在原来的地方再造一座亭子。亭子造好后,他将孩子叫来,然后对工人们说:“现在,请你们把它拆掉。”

福克斯说:“我认识这位父亲,他并不富有,但是他却在孩子面前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学生们听后问到:“请问这位父亲叫什么名字?我们希望认识他。”福克斯说:“他已经过世了,但是他的儿子还活着。”

“那么,他的孩子在哪里?他应该是一位诚实的人。”福克斯平静地说:“他的孩子现在就站在这里,就是我,墨西哥总统福克斯。”

福克斯接着说:“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愿意像父亲对我一样对待这个国家,对待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

台下掌声雷动。

关于教育和诚实有一点最相似的地方就是:以身作则总是比长篇大论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这是詹姆斯的儿子

富翁用慈善获得名誉,穷人用操守维护尊严。

——茹贝尔

有一年夏天,拉姆的父亲叫他去为自己的农场买些铁丝和修栅栏用的木材。当时拉姆16岁,特别喜欢驾驶自家那辆“追猎”牌小货车。但是这一次他的情绪可不那么高,因为父亲要他去一家商店赊货。

16岁是满怀傲气的年龄,一个年轻人想要得到的是尊重而不是怜悯。当时是1976年,美国人的生活中到处仍笼罩着种族主义的阴影。拉姆曾亲眼目睹过自己的朋友在向店老板赊账时屈辱地低头站着,而商店的老板则趾高气扬地盘问他是否有偿还能力。拉姆知道,像他这样的黑人青年一走进商店,售货员就会像看贼一样地盯着他。拉姆的父亲是个非常守本分的人,从来没有欠账不还的情况。但谁知道别人会不会相信他们?

拉姆来到戴维斯百货商店,只见老板巴克·戴维斯站在出纳机后面,正在与一位中年人谈话。老板是位高个子男人,看上去饱经风霜。拉姆走向五金柜台时,慌张地对老板点了点头。拉姆花了很长时间选好了所需要的商品,然后有点胆怯地拿到出纳机前。他小心地对老板说:“对不起,戴维斯先生,这次我们得赊账。”

那个先前和戴维斯谈话的中年人向拉姆投来轻蔑的一瞥,脸上立刻露出鄙视的神色。然而戴维斯先生的表情却没有任何变化,他很随和地说:“行,没问题。你父亲是一位讲信用的人。” 说着,他又转向中年人,手指着拉姆介绍道:“这是詹姆斯·威廉斯的儿子。”

播种美德的种子,浇灌诚实信用的泉水,长出的是尊严的果实。诚实其实不需要额外的代价,只需你放弃不应有的东西。

米莎太太的小费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泰戈尔

第一次走出乡村的米莎太太,拖着两个很大的行李箱,走进了候机大厅。环顾四周,寻觅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说好要来接她的侄子。她轻叹了一口气,只好坐下来等候。

因为刚刚做过肾脏手术,米莎太太一直要频繁地上厕所,可是她又不敢丢下行李箱不管。她带的许多东西虽然不是很值钱,但却很珍贵,因为那是她给远在都市里的亲友们积攒了多年的礼物。她只得一边忍耐着,一边焦急地东张西望,盼着侄儿早点出现。

“太太,需要帮忙吗?”一个坐在旁边候机的年轻人,面带微笑地问她。

“哦,不,暂时不需要。”米莎打量了年轻人一眼。

身着休闲服的年轻人掏出一本书,专心致志地阅读起来。

“这个不守时的家伙,等会儿非得训斥他不可。”米莎太太开始埋怨起来。

又过了一会儿,米莎太太实在忍不住了,她向身旁的年轻人恳求道:“请帮我照看一下行李,我去一趟洗手间。”

年轻人非常愉快地点了点头。

米莎太太很快回来了,她感激地掏出一美元,递给年轻人:“谢谢你帮我照看东西,这是你应得的报酬。”

望着老人一脸的认真,年轻人回一声“谢谢”,接过钱放进了衣兜。

这时,米莎太太的侄子快步从门口走了进来,他刚要解释迟到的原因,忽然惊喜地冲着老人身旁的年轻人叫道:“你好,盖茨先生。没想到你会在这里候机!”

“哦,是的。我的工作需要我经常到处跑。”年轻人收起书,准备去检票口检票。

“哪个盖茨?”米莎太太不解地追问道。

“就是我常常跟您说起的世界首富,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先生啊!”

“啊,我刚才还给过他一美元的小费呢。”米莎太太满脸自豪地说。

“他真的接受了你一美元的小费吗?”侄子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没错,我很高兴今天在候机的时候还有一美元的收入,因为我帮助这位太太做了一件很小的事。”盖茨回头坦然地答道。

智慧的获得需要积累每一点知识,所以有智者;财富的积累需要尊重每一枚硬币,所以有富翁。

26个孩子和一道题

只要抱着希望,死去的意志会在内心复活。

——罗曼·罗兰

在新泽西州市郊的一座小镇上,一个由26个孩子组成的班级被安排在教学楼最里面一间光线昏暗的教室里。他们中所有的人都有过不光彩的历史:有人吸过毒、有人进过管教所、有一个女孩子甚至在一年之内堕过3次胎。家长拿他们没办法,老师和学校也几乎放弃了他们。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菲拉的女教师担任了这个班的辅导老师。新学年开始的第一天,菲拉没有像以前的老师那样,首先对这些孩子进行一顿训斥,给他们一个下马威,而是为大家出了一道题:

有3个候选人,他们分别是——

A:笃信巫医,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

B: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约l公升的白兰地,而且曾经有过吸食鸦片的记录;

C: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习惯,热爱艺术,偶尔喝点酒,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

菲拉给孩子们的问题是:

如果我告诉你们,在这3个人中,有一位会成为众人敬仰的伟人,你们认为会是谁?猜想一下,这3个人将来各自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对于第一个问题,毋庸置疑,孩子们都选择了C;对于第二个问题,大家的推论也几乎一致:A和B将来的命运肯定不妙,

要么成为罪犯,要么就是需要社会照顾的废物。而C呢,一定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注定会成为精英。

然而,菲拉的答案却让他们大吃一惊。“孩子们,你们的结论也许符合一般的判断,但事实上,你们都错了。这3个人大家都很熟悉,他们是二战时期的3个著名的人物——A是富兰克林·罗斯福,他身残志坚,连任四届美国总统;B是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C的名字大家也很熟悉,他叫阿道夫·希特勒,一个夺去了几千万无辜生命的法西斯元首。”学生们都呆呆地瞅着菲拉,他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孩子们,”菲拉接着说,“你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以往的过错和耻辱只能代表过去,真正能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他现在和将来的所作所为。每个人都不是完人,连伟人也有过错。从过去的阴影里走出来吧,从现在开始,努力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你们都将成为了不起的优秀人才……”

菲拉的这番话,改变了26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如今这些孩子都已长大成人,他们之中有的做了心理医生、有的做了法官、有的做了飞机驾驶员。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班里那个个子最矮也最爱捣乱的学生罗伯特·哈里森,后来成了华尔街上最年轻的基金经理人。

“原来我们都觉得自己已经无可救药了,因为所有的人都这么认为。是菲拉老师第一次让我们觉醒:过去并不重要,我们还有可以把握的现在和将来。”孩子们长大后这样说。

人生的成功之路有很多站点,别因为自己上车早而沾沾自喜,也别因为错过了早班车而放弃等车。

无价的10美元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

——莎士比亚

很多年前,一个富有的老人和他年轻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两人都非常热爱收藏,他们拥有大量世界各国珍贵的艺术品。

一年冬天,他们的国家卷入了战争,年轻人毅然应征入伍。不幸的是,几个星期后他便战死沙场。

圣诞节的早晨,一阵敲门声唤醒了这位日夜思念儿子的老人。他打开房门,看见一位手里提着大包裹的士兵正向他敬礼。 士兵向老人介绍道:“我是您儿子的战友。我给您带回了他的一幅画像。”

儿子的这幅肖像画成了老人最为珍贵的财产,他将它挂在客厅的正中央,天天对它凝视。相比之下,他觉得家里收藏的所有无价珍品,都黯然失色。

第二年春天,这位可怜的老人得了一场大病,不久就去世了。根据老人的遗愿,他收藏的所有艺术品将在这一年圣诞节那天拿出来拍卖。

这个时候终于到来了。收藏家们从世界各地聚集到拍卖现场,希望竞购到慕名已久的稀世珍品。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拍卖会由一件非常普通的作品——老人儿子的肖像画开始。拍卖师介绍了这幅画的来历后,向众人征求一个拍卖底价,但是会场里一片沉寂。

“有谁愿意出价100美元买下这幅画吗?”拍卖师问道。没有人说话。

“50美元呢?”还是没人答应。

这时,人群中间传来一个不耐烦的声音:“谁会对那幅粗劣的画像感兴趣呢?快把所有的珍品展示出来吧!”

赞同声、附和声此起彼伏。

“不,我们必须首先拍卖这一幅,这是遗嘱的要求。”拍卖师坚决地说。

“谁愿意买下这幅肖像?”过了很久,拍卖师再一次问道。

“10美元你会卖吗?因为我身上只有这么多钱……”在后排的走道上,老人家里的一个清洁工十分难为情地问道。

不少人扭过头看他,脸上露出不屑的神色。

“还有没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钱?”拍卖师大声问道。

没有人回应。拍卖师扫视了一眼拍卖厅,然后高声喊道:“10美元一次!10美元二次!10美元三次!好,成交!”

拍槌重重地落了下来。顿时,拍卖厅里的人群开始骚动起来:“现在,可以正式拍卖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