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小姑娘看见他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
“爱因斯坦先生,你比昨天年轻了20岁。”
“是吗?太好了!我打算请你到我那里做客。”
小姑娘跟着爱因斯坦走进了他的工作室。工作室很大,到处摆着书架和书,屋子中间摆着一张办公桌,桌上的东西乱得一塌糊涂。
“你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女孩这样说。这话通常是她的母亲训导她的。
“呵,小教授,请你再教教我。”
于是,小姑娘手把手地教爱因斯坦:
“咖啡杯搁在这儿,烟灰缸放在那儿,文具该这样摆……”
爱因斯坦歪着脑袋看了看小姑娘的布局:
“唔,对,很有科学性。”
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来坐坐。
一天,小姑娘的母亲在街上遇到了爱因斯坦,她好奇地问:
“爱因斯坦教授,我女儿跟您在一起时,你们都谈些啥?”
“她教我怎样穿戴,怎样放东西和布置房间。这些天,她还常带给我小甜饼,不知道她是如何了解到我爱吃这玩意儿的。我呢,简直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帮她做数学作业。”
儿童看世界的视角是成年人无法企及的,大人们的话中所指向的含义常常使他们的小脑袋生发出其他的想法。正因为这一点,只有儿童才知道通往天堂的钥匙藏在哪儿。
精打细算的美德
节俭是商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商人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浪费,要先赚钱,再考虑花钱。
--盖蒂
19世纪石油巨头成千上万,最后只有洛克菲勒独领风骚,其成功绝非偶然。有关专家在分析他的致富之道时发现,精打细算是他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洛克菲勒踏入社会后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在一家名为休威·泰德的公司当簿记员,这为他以后的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他在该公司的勤恳、认真、严谨,不仅把本职工作做得井井有条,还几次在送交商行的单据上查出了错漏之处,为公司节省了数笔可观的支出,因此深得老板的赏识。
后来,洛克菲勒在自己的公司中,更是注重成本的节约,提炼加工原油的成本也要计算到第3位小数点。为此,他每天早上一上班,就要求公司各部门将一份有关净值的报表送上来。经过多年的商业洗礼,洛克菲勒能够准确地查阅报上来的成本开支、销售以及损益等各项数字,并能从中发现问题,以此来考核每个部门的工作。1879年,他质问一个炼油厂的经理:“为什么你们提炼一加仑原油要花1分8厘2毫,而东部的一个炼油厂干同样的工作只要9厘1毫?”就连价值极微的油桶塞子他也不放过,他曾写过这样的信:“上个月你厂汇报手头有1119个塞子,本月初送去你厂10000个,本月你厂使用9527个,而现在报告剩余912个,那么其它的680个塞子哪里去了?”
洛克菲勒洞察入微,刨根究底,不容你打半个马虎眼。正如后人对他的评价,洛克菲勒是统计分析、成本会计和单位计价的一名先驱,是今天大企业的“一块拱顶石”。
在商人、企业家中,不少人对这种精打细算的节俭作风不以为然,还认为太迂腐,太苛刻。有些人事业发展了,便逐渐丢掉了经商的根本,仅把挥霍金钱作为生活的目的。
耕种自己的田
富人的悲哀在于:很少有富人掌握自己的财富,往往是财富掌握了他们。
--英吉塞尔
法国的石油大亨保罗·盖蒂,年轻时家境不好,守着一大片收成很差的旱田,在挖水井时,有时能挖出黑浓的液体,后来才知道是石油。
于是水井变油井,旱田变油田,他雇工开采起石油来。
保罗·盖蒂没事便到各油井去巡视,每次都看到浪费的现象和闲人,他就把工头找来,要求他消除这些。然而他再去,闲人如故。
保罗·盖蒂百思不得其解:为何我不常来,都看到一大群闲人,而那些工头天天在此,却视而不见?而再三告知,却始终不见改善?
后来,保罗·盖蒂遇到了一位管理专家,便向他请教。
专家只一句话,便点醒了保罗·盖蒂。他说:“那是你自己的油田。”
保罗·盖蒂醒悟了,立即召来各工头,向他们宣布:“从此油井交给各位负责经营,收益的25%由各位分配。”
此后,保罗·盖蒂再到各油井去巡视,发现不仅油田上的闲人绝迹,而且生产大幅增加。于是他也依约行事。
由于如此高效率经营,他才未在后来一波波的兼并中被并购,反而更多地兼并了别的经营不善的油井,形成了自己的石油王国。
如何化解老板与雇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员工“种自己的田,给自己干活”,真正成为事业的主人,才能更有效地发掘他们的潜力,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不要把所有的利益都留给自己,要学会与他人共享成果,真正平等地对待自己的下属。
你就是百万富翁
人生的悲哀,不在于没有拥有财富,而在于没有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财富。
--罗伯逊
智慧而年老的牧师胡里奥在密西西比河边,遇见了忧郁的年轻人费列姆。
费列姆唉声叹气,满脸愁云惨雾。
“孩子,你为何如此郁郁不乐呢?”胡里奥关切地问。
费列姆看了一眼胡里奥,叹了口气:“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穷光蛋。我没有房子,没有太太,更没有孩子;我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整天饥一顿饱一顿地度日。像我这样一无所有的人,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
“傻孩子,”胡里奥笑道,“其实,你应该开怀大笑才对!”
“开怀大笑?为什么?”费列姆不解地问。
“因为,你其实是一个百万富翁呢!”胡里奥有点儿诡秘地说。
“百万富翁?您别拿我这穷光蛋寻开心了。”费列姆不高兴了,转身欲走。
“我怎敢拿你寻开心?孩子,现在能回答我几个问题么?”
“什么问题?”费列姆有点好奇。
“假如,现在我出20万美元,买走你的健康,你愿意么?”
“不愿意。”费列姆摇摇头。
“假如,现在我再出20万美元,买走你的青春,让你从此变成一个小老头儿,你愿意么?”
“当然不愿意!”费列姆干脆地回答。
“假如,我再出20万美元,买走你的美貌,让你从此变成一个丑八怪,你可愿意?”
“不愿意!当然不愿意!”费列姆头摇得像个拨浪鼓。
“假如,我再出20万美元,买走你的智慧,让你从此浑浑噩噩,度此一生,你可愿意?”
“傻瓜才愿意!”费列姆一扭头,又想走开。
“别着急,请回答完我最后一个问题--假如现在我再出20万美元,让你去杀人放火,让你从此失去良心,你可愿意?”
“天哪!干这种缺德事,魔鬼才愿意!”费列姆愤愤地说。
“好了,刚才我已经开价100万美元了,仍然买不走你身上的任何东西,你说,你不是百万富翁,又是什么?”胡里奥微笑着问。
费列姆恍然大悟。他笑着谢过胡里奥的指点,向远方走去……从此,他不再叹息,不再忧郁,微笑着寻找他的新生活去了。
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仅仅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没有必要一味地瞧着别人的财富与飞黄腾达而羡慕不已,因为真正的快乐与金钱和其它外在的评判准则无关,它是来自内心的,来自你对于自身所拥有物的满足和对生命的依恋。
高贵的居里夫人
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
--居里夫人
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了镭,1903年12月,居里夫妇因此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此后,世界各地纷纷来信向他们索求制镭的方法,怎样处理这件事呢?
某个星期日的早晨,他们进行了5分钟的谈话。彼埃尔·居里平静地说:“我们必须在两种决定之中选择一个。一种是毫无保留地叙述我们的研究结果,包括提炼方法……”
居里夫人做了一个赞成的手势说:“是的,当然如此。”
彼埃尔继续说:“或者我们可以以镭的所有者和发明者自居。若这样,在你发表你用什么方法提炼铀沥青矿之前,我们必须先取得这种技术的专利执照,并且确定我们在世界各地制镭业上应有的权利。”
“专利”意味着巨额的金钱、舒适的生活,代表着可以为子女留下一大笔遗产……但是,居里夫人坚定地说:“我们不能这样做,这违背了科学精神。”无疑,如果彼埃尔索要专利,自然会获得巨大的财富。
彼埃尔因意外去世后,居里夫人坚强地一个人担负起了两个人的工作,并设法做得更好。她的工作条件依然很艰苦,而且,还要经受着外界的讽刺和挑战。经过10个月的刻苦钻研,又一次成功地得出了新的关于放射性元素的实验论证,有力地驳斥了另一位化学家的错误论断和挑战。这一次的研究成果也再次受到世界科学界的重视。1911年,瑞典科学院的评判委员会再次授予她诺贝尔化学奖,并取得“镭王后”的称号。
1921年,居里夫人应邀访问美国时,美国妇女组织主动捐赠给她1克镭(价值百万美元以上),这正是她急需的。她虽然是镭的发现者,却买不起这种昂贵的金属。在赠送仪式之前,当她看到“赠送证明书”上写着“赠给居里夫人”字样时,她不高兴了。她声明说:“这个证书还需要加以修改。美国人民赠给我的这1克镭应当永远属于科学,但是假如就这样规定,这1克镭就成为私人财物,成为我女儿们的产业,这是绝对不行的。”主办者当天晚上就请了一位律师,把证书做了修改,居里夫人才在“赠送证明书”上签了字。
伟大常常起于平凡,杰出的人常常不为名利所动。居里夫人两次获得20世纪学者的最高荣誉;18次获得国家奖金,被授予117个名誉头衔,独步科学尖端。对于名利,居里夫人总能保持一种平常的态度,从不为得到的荣誉而自满。面对命运中巨大的艰辛和荣誉,居里夫人常常谦逊地说:“的确有过一些艰苦的日子,那也是我一生中最难耐的时光。回想起来使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堂堂正正地昂起头颅走了过来。”连爱因斯坦都赞誉她说:“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荣誉所颠倒的人。”
居里夫人曾自豪地说:“我没有给孩子们留下万贯家产,但给她们留下了健康的身体。”后来她的两个女儿,一个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一个曾著《居里夫人传》,都成为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人。居里夫人凭借对事业的执著和对科学精神的坚持,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科学上和生活中的难题,不仅对人类科学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更为人们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楷模。
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而对于事业的抱负和理想,就要以“真”开始,以“善”为历程,“美”为最终目标的。
天使没腿也能飞
每一种新的认识都可以使年轻人精神振奋,只要一旦受到某种感情的鼓舞,他就可以从中取之不尽,这正是青春的意义。
--茨威格
在休伯特上次到波兰华沙的旅程中,当他说他们想去拜访人民时,导游吓坏了--他负责接待他们30个从加州圣地奥人性自觉机构来的市民外交家。
“别再带我们看美术馆和天主教堂了,”休伯特说,“我们要和人民见面,”
那个导游名叫罗勃特。他说:“你们在开我玩笑吗?你们一定不是美国人,可能是加拿大人,美国人才不要和那些人碰面。我们看过《朝代》和其他的美国电视剧,美国人对人不感兴趣。告诉我实话吧,你们是加拿大人还是……英国人,是吧?”
令人难过的是,他不是在开玩笑。他很正经,休伯特一群人也是。在关于《朝代》和其他电视剧和电影的漫长讨论后,他们承认,是的,有很多美国人喜欢如此,但有更多美国人不是。他们再次要求罗勃特带他们和人民碰面。
罗勃特带他们到一个为年长女性设立的疗养院。最老的女人已经100岁了,她们说她是沙俄时代的公主。她以各种语言朗诵诗歌给他们听。虽然有时首尾不太连贯,但她的优雅、吸引力和美丽已展露无遗,且她不愿让他们离去。他们被护士、医生、服务人员及医院的行政人员陪伴着,在这间收有85个老妇的疗养院欢笑、握手。有些人叫休伯特“爸爸”,要他拥抱她们,他照做了。当他看见在她们衰弱的身体中美丽的灵魂时,他不断地掉下眼泪。
他们拜访的最后一个病人最令他们震惊。她是医院里最年轻的女人。奥加只有58岁。过去八年,她一直一个人留在她的房间里拒绝起床。因为她深爱的丈夫去世了,她也不想活。这个女人曾是一名医生,八年前曾企图跳火车自杀,火车碾断了她的两条腿。
当休伯特看着这个丧失许多东西、走过地狱之门的妇人时,他克制自己的悲伤和同情,跪下来亲吻和触摸她的双腿。冥冥中似乎有一股巨大的力量使他这么做。当休伯特如此做时,对她说的是英文。不久他发现,她的确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这无关紧要,因为休伯特几乎记不得他说了什么。总之是与她的痛苦和她的失落有关的感觉,他鼓励她使用她的经验,在未来更慈悲地帮助她的病人。在这个大转变的时刻,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