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读点经典
3119800000038

第38章 十月 (3)

他们把漫游者抬到集市区,大家毕恭毕敬地站在周围,鸦雀无声。由于饥渴,漫游者身体还很衰弱,老者让他坐下。他拒绝了。他们让他闭嘴。可他偏要说话。他转身背向老者,搜寻不久之前还同他志同道合的人。

“听我说,”他恳求地说道,“听我说,都高兴起来吧!我才从山的那边过来,我的脚踏上了新奇的土地,我的手感觉到了别的民族的抚摸,我的双目看到了美妙的景观。而小的时候,我的世界仅仅是父亲的花园。山的那边有牧场,牧草一样肥沃,男男女女有相同的血肉,城市因一千年的细心雕琢而熠熠生辉。我已找到一条通往更美好的家园的道路,我看到了更为幸福的生活的曙光。跟我走吧,我引领你们奔向那儿。上帝的微笑不单单在这儿,也在别的地方。”

他停了下来,人群里发出恐怖的叫声。

“亵渎,这是对上帝的亵渎。”老人们大声喊道,“给他的罪行该有的惩罚吧!他已失去理智,居然嘲弄一千年前便定下来的律法。他罪该万死!”

人们举起了沉甸甸的石头。这个漫游者被人们杀死了。他的尸体被大家扔到山崖脚下,用来警告胆敢怀疑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

过了不多久,一场特大干旱爆发了。潺潺的知识小溪干涸了,牲畜也干渴得死掉了,庄稼也因天干而在田野里枯萎,无知山谷里饥声一片。可是,先知老人们并未因此而灰心。他们预言,所有的一切都会转危为安的,那些圣书里最神圣的篇章是这样写的。何况,他们已很老了,只需一点点食物就可以了。

冬天到了。村庄里人烟稀少,显得十分空荡。半数以上的人因为饥寒交迫已离开人世。山脉那边是活着的人唯一的希望。

可是律法说,“不可以!”

某天夜里叛乱爆发了。绝望赋予那些因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以勇气。老人们被推到一边,他们抱怨自己的命运不公,咒骂孩子们的忘恩负义。然而,当最后一辆马车驶出村庄的时候,他们把车夫拦住了,强迫他带走他们。如此,一场投靠未知世界的旅程开始了。

离那个漫游者回来的时间很多年了,因此要找到他开辟的道路不是很容易。数以万计的人死了,踏着他们的尸骨,人们才找到第一座用石块堆砌而成的路标。以后,旅程中不再有那么多的磨难了。那位细心的先驱者已经在丛林与无际的荒野乱石中标记出了一条宽阔大道。它一步一步把大家引领到新家园的绿色牧场。大家相对无言。

“到底他是对了,”大家说,“他是对的,先知老人错了。”

【破题】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荷兰裔美国作家、历史学家,代表作有《人类的故事》、《宽容》等。《宽容》是一部描写人类思想发展史、畅销近百年的通俗历史读本。

10月15日

1984(节选)

[英国]乔治·奥威尔

温斯顿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有希望的话,那就是无产者。”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党是不可能被从内部推翻的,只有从外部,只有将无产者联合起来,才能将它推翻。无产者人口数占大洋国人口数的百分之八十五,是绝对的大多数。如果单凭现在的反党组织,比如传说中的兄弟团,是无法将党推翻的。他们的势力太薄弱,只能暗中小打小闹,造反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一句口号,一个幻想。但是对于无产者来说则不同了,他们只是现在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多强大,等他们意识到党不过是无产者身上的一只寄生虫,他们只需要抖一抖身子,就能将党灭亡。这一天迟早会到来的。但是,有一件事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天,他正走在街上,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了一阵女人的叫喊声。叫喊声非常大,起码有几百个女人。他非常兴奋,心想无产者终于革命了,便迈腿向前跑去。

他越跑越激动,等他来到出事地点的时候傻眼了,有几百个妇女围在一起抢购东西。原来是一个商贩在卖铁锅,由于铁锅属于紧俏物资,所以吸引了几百个妇女来抢购。但是铁锅有限,没有抢到的妇女非常失望,刚才那一阵叫喊声就是商贩说铁锅卖完了,妇女们发出的失望的声音。事情还没有完,买到铁锅的想赶紧溜回家;没买到铁锅的指责商贩走后门。起初一致指责商贩的商讨声,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两两之间的诉苦声。还有一对妇女打得不可开交,两人都披头散发,每人抓住铁锅的一只把,口中还不断地骂出一些很难听的脏话。由于这批铁锅都是残次品,质量非常差,最后就被弄烂了,谁也没得到。温斯顿看到这些不免有些失望。可是,刚才她们集体愤怒的时候,其中蕴涵着一股巨大的力量。可惜的是,这股力量用错了地方。

“如果他们不觉悟,就绝不会造反;他们不去造反,就永远不会觉悟。”他想,这句话真像是一句口号。在对待无产者的问题上,党一直在用双重思想原则。一方面党自称是人民的救星,把人民从万恶的资本主义魔爪下解放出来。比如,说革命前的资本主义如何剥削无产者,让无产者吃不饱、穿不暖、整日劳作,被压迫和剥削;孩子们被卖到工厂当童工,妇女要下矿挖煤。事实上,现在的孩子也还在做童工,妇女也还需要下矿。另一方面,党又说无产者的素质很低,只能被引导。于是制定出几条政策,把自己封为无产者的当家人。事实上根本没人真正关心无产者,在他们眼中无产者就是牲口。

只要牲口干活、繁殖、不捣乱,其余的就不会有问题。党对待无产者就像放牧一样,任他们自给自足、自生自灭。无产者逐渐恢复了以前的天性,过上了以前的生活。在他们眼中资本主义也好,什么主义也好,都无所谓。自己的生活还是几千年来无产者一直过的那种生活,出身贫苦家庭,在街头长大,十一二岁开始做工,二十岁结婚,养几个孩子,把孩子拉扯大,六十岁基本上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艰辛、争吵、苦难,偶尔也有足球、啤酒、电影带来的短暂的快乐,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想要控制他们也非常简单,不用讲什么道理,不需要什么口号,只要将其中几个带头分子找出来处理掉就行,杀鸡儆猴。

无产者对自己的要求也特别低,党需要他们多出力的时候,少拿报酬的时候根本不用跟他们商量,直接把决定告诉他们就行。尽管有时候他们也会不满,不过完全不用担心,他们不会闹起来。因为无产者的目光短浅,每个人都只瞅着自己手中的那点东西。大多数无产者家中没有电幕,警察也很少上门,他们就像是被骟过的马,失去了野性,只知道干活。在伦敦无产者的居住区犯罪活动非常猖獗,盗窃、抢劫、诈骗、贩毒、卖淫等;但是党对此不闻不问,因为无产者不重要。在其他方面,党制定的一些政策也不适用于无产者,比如禁欲方面,随便他们乱搞,随便离婚。就连信仰都被允许随便改动。党有一句口号能很好地反映他们是如何对待无产者的。这句口号是:“无产者和牲口都是自由的。”

10月16日

资治通鉴(节选)

北宋·司马光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

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破题】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组织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注释】

谓之:称之为。

严:敬。

10月17日

伶官传序(节选)

北宋·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破题】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由宋欧阳修编撰完成,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本文阐述了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的道理。

【注释】

原:通“源”,推本求源,推究。

逸豫:逍遥游乐。

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10月18日

山阴道上

徐蔚南

一条修长的石路,右面尽是田亩,左面是一条清澈的小河,隔河是个村庄,村庄的背景是一联青翠的山冈。这条石路,原来就是所谓“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山阴道。诚然,“青的山,绿的水,花花世界”,我们在路上行时,望了东又要望西,苦了一双眼睛。道上很少行人,有时除了农夫自城中归来,简直没有别个人影了。我们正爱那清冷,一月里总来这道上散步二三次,道上有个路亭,我们每次走到路亭里,必定坐下来休息一会。路亭底两壁墙上,常有人写着许多粗俗不通的文句,令人看了发笑。我们穿过路亭,再往前走,走到一座石桥边,才停步,不再往前走了,我们去坐在桥栏上望四周的野景。

桥下的河水,尤清洁可鉴。它那喃喃的流动声,似在低诉那宇宙的永久秘密。

下午,一片斜辉,映照河面,有如将河水镀了一层黄金。一群白鸭聚成三角形,最魁梧的一头做向导,最后的是一排瘦瘠的,在那镀金的水波上向前游去,向前游去。河水被鸭子分成二路,无数软弱的波纹向左右展开,展开,展开,展到河边的小草里,展到河边的石子上,展到河边的泥里……

我们在桥栏上这样注视着河水底流动,心中便充满了一种喜悦。但是这种喜悦只有唇上的微笑,轻匀的呼吸,和和善的目光能表现得出。我还记得那一天,当时我和他两人看了这幅天然的妙画,我们俩默然相视了一会,似乎我们的心灵已在一起,已互相了解,我们底友谊已毋须用言语解释,更何必用言语来解释呢?

远地里的山冈,不似早春时候尽被白漫漫的云雾罩着了,巍然接连着站在四周,青青地闪出一种很散漫的薄光来,山腰里的寥落松柏也似乎看得清楚了,桥左旁的山的形式,又自不同,独立在那边,黄色里泛出青绿来。不过山上没有一株树木,似乎太单调了;山麓下却有无数的竹林和丛薮。

离桥头右端三四丈处,也有一座小山,只有三四丈高,山巅上纵横都有四五丈,方方的有如一个露天的戏台,上面铺着短短的碧草。我们每登上了这山顶,便如到了自由国土一般,将镇日幽闭在胸间的游戏性质,尽情发泄出来。我们毫没有一点害羞,毫没有一点畏惧,我们尽我们的力量唱起歌来,做起戏来,我们大笑,我们高叫,呵!多么活泼,多么快乐!几日来积聚的烦闷完全消尽了。玩得疲乏了,我们便在地上坐下来,卧下来,观看那青空里的白云。白云确有使人欣赏的价值,一团一团地如棉花,一卷一卷地如波涛,连山一般地拥在那儿,野兽一般地站在这边:万千状态,无奇不有。这一幅最神秘最美丽最复杂的画片,只有睁开我们底心灵的眼睛来,才能看出其间的意义和幽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