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马云十年
3139300000019

第19章 “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它有多长,多寒冷” (3)

坐在记者面前滔滔不绝的孙彤宇,极力想把淘宝网描绘成一个“C2C老大”,而且,透过他的神情,你能看得出至少他对此深信不疑。这毫不奇怪,这个自2003年“非典”开始在马云湖畔花园的房子里创业的人,3年多以来,先是以“蚂蚁”形容自己,eBay则被形容为“大象”;后又以“游击队”自称,eBay当然就是花着大把美金的“正规军”;再不就说自己是“土掉渣烧饼”,幸运的是,“土掉渣烧饼”早已难觅踪迹,但淘宝却像岩石间的野草,坚韧地活了下来,而且,活得还不错。但是,如果指望它带来收成的话,马云恐怕要大失所望了。

孙彤宇甚至还很认真地念了一串数字:2006年淘宝网销售220万部手机,230万件内衣,2000万张手机充值卡,4000万件化妆品,60万台数码相机……“所以,它的整个影响力已经开始起来了。”

当时,我禁不住问他:“淘宝网将来肯定是要收费的,除了承诺的免费三年以外,有没有考虑过一个合适的收费时间点?不能总这样遮遮掩掩吧?”

孙彤宇略显尴尬地笑了笑,“收费的问题,遮遮掩掩也好,不想说也好,或是不知道也好,反正第一,我们很有信心;第二,我们一定会收;第三,我们一定需要盈利。人心是肉长的也好、是石头长的也好,只要是一颗跳动的心,总是有感情,没有感情,也有利益,所以我们不担心,至于怎么收,这个东西得半年以后再谈吧。”

半年以后的10月9日,我们再度拿这个问题去问淘宝网战略营销中心副总裁邵晓峰,他依旧遮遮掩掩地回答,“当销售规模达到1000亿的时候,就可以上一个台阶,那时也许就可以开始收费了。”随后,他又补充说,“收费不收费,还是要由市场和客户说了算。”

没错,客户当然希望免费。市场呢?在这样一个免费盛行的时代,难道指望市场某天忽然大发慈悲,主动恳请淘宝收费吗?

当然,如今的淘宝已显得信心百倍,并且正在孙彤宇的带领下向“商业零售业帝国”的目标进发。而他经常谈论的,则是3年后做到1000亿元的交易额。2007年上半年,他们完成了158亿元的交易额,全年的目标至少是400亿元。

此时,卫哲的目标也显得更为宏大。在外界认为“阿里巴巴上市已指日可待”的那段时期,卫哲喜欢谈论的是未来5年的发展战略——从“Meet at Alibaba(邂逅于阿里巴巴)”到“Work at Alibaba(工作在阿里巴巴)”。“我相信大家等一段时间会看到,阿里巴巴将逐步去实现5年投资100亿元打造生态链。”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其他业务,也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

10月10日,时任支付宝总裁的陆兆禧透露说,支付宝2004年9月组建时只有区区8个人,但如今已发展到了500多人。

加盟阿里巴巴已有7年的陆兆禧,经常跟马云在茶馆、酒店或马云家里下四国军旗。每次出去开会,马云也必然要带上四国军旗,开完会后便开始厮杀一番。棋如其人,“马总的棋很诡异,明明是一个排长的位置,却摆了一个司令。一不小心,我的司令就碰到他的炸弹。他的判断力很强的,所以基本上十局我才能赢两三局。”他说。

2004年,当身在国外的马云打电话给陆兆禧要他组建支付宝时,陆同样坚信马云的判断。而对于马云为什么会选择自己组建支付宝,陆兆禧自认为是“执行力比较强”的缘故。

“对于我们这种互联网公司来说,变化非常快,战略很难想得清楚、说得清楚。”陆表示。事实上,马云还经常跟他说,“说得清楚的战略,是做不好的。”

显然,陆兆禧笃信这一点,“今天我们看来是很有战略性的决定,其实最初都是比较模糊的思考,而把一个模糊的思路变成现实,就需要我们有很强的执行力。很多时候,你不相信(那个思路),就根本做不好。”

不过,在正式成立3年之后,支付宝所面临的问题与淘宝一样。“目前不是盈利的,还在投入。”陆兆禧狡黠地一笑,“要说支付宝想盈利也很简单,但是,盈利并不代表你就成功了。”

易观国际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一季度,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规模已达139.31亿元,其中支付宝以50.3%的份额位列第一。由此,陆兆禧坚信支付宝能赚钱,“如同eBay的PayPal收手续费,客户也应该愿意为支付宝付手续费。”

不能忽略的是,进入“曾鸣时代”的雅虎中国,已正式更名为“中国雅虎”,且仍在不愠不火地摸索前行。

“在合并过程中,中国雅虎对搜索和互联网的认识都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提升。”曾鸣表示,“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搜索不是未来的终点,互联网未来的终点最有可能是电子商务,而搜索会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雅虎现在的发展方向是坚持把搜索和社区打通,社区是产生信息、知识、智慧的另外一个重要支柱,与搜索的结合将会打造出全新的互联网平台。”

“马云式”冲顶

2007年10月4日,“Alibaba.com”顺利通过了香港交易所的上市聆讯。

当天,马云还与摩根斯坦利CEO约翰·麦克(John Mack)面谈了阿里巴巴上市事宜。摩根斯坦利是阿里巴巴上市的两大承销商之一,麦克希望通过承销阿里巴巴上市能够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最终,杰克没让麦克失望——马云的英文名字是杰克(Jack)。

10月15日,在港岛香格里拉酒店举行的投资人午餐会上,当笑意盎然的马云举起酒杯时,他面对的是这样的盛景:300多位素以严格挑剔著称的投资人,对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最终,阿里巴巴获得了超过15倍的认购(计划融资13.3亿美元),认购总额超过100亿美元——这让阿里巴巴创下近年来内地企业在香港路演首日机构投资者超额认购倍数的最高纪录。

此前,美国雅虎、AIG、九龙仓(0004.HK)主席吴光正、“糖王”郭鹤年、新鸿基地产(0016.HK)郭氏家族以及工银亚洲(0349.HK)在内的六名基础投资者组成的“豪华阵容”,斥资共约19亿元认购阿里巴巴股份,他们还接受了“禁售期为两年”这一罕见而苛刻的条件。而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亦斥资7.8亿元通过国际配售认购。

香港媒体据此认定,阿里巴巴10月22日公开发售时,香港将重现万人空巷“排队领表”的盛况——这种盛况已多年未见,上一次创造这一盛景的主角是在1999年向散户公售的盈科。那一年,阿里巴巴才刚刚创办。

11月6日,阿里巴巴果然制造了巨大的惊喜,其17亿美元的融资纪录,一举超过Google 4年前的融资规模(Google 2003年8月上市融资16.7亿美元),并缔造了全球互联网公司最高融资纪录。非但如此,阿里巴巴还成为中国互联网首个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公司——市值达260亿美元。

阿里巴巴为什么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这首先要归功于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蓬勃兴起,这一市场极其广阔。而且,海外此时已深深被“中国概念”所吸引。以阿里巴巴B2B所依赖的外贸而言,自2002年以来,中国外贸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黄金时期”,连续6年增速保持在20%以上。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已超过2万亿美元,达到21738亿美元;此时,欧盟、美国、日本已成为中国三大贸易伙伴。马云无疑抓住了这一良机。

不过,即便在其子公司上市之后,马云仍然未能在胡润富豪榜及《福布斯》富豪榜中占据抢眼位置。在阿里巴巴上市之前公布的《福布斯》亚洲版“2007中国40富豪榜”中,上榜者的身价全部超过了10亿美元。而根据阿里巴巴的招股书显示,马云只持有阿里巴巴B2B子公司1.89亿股股份,以招股价上限(每股12港元)计算,上市后马云身价仅为22.7亿港元。几乎同时在纽交所挂牌的巨人网络,其掌门人史玉柱的身价将达到200亿元人民币。

当然,《福布斯》对马云身家的计算略显保守了。实际情况是,马云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为6.9842%,相当于3.5287亿股;以每股13.5港元计算,折合47.64亿港元。

但是显然,这仍然跟马云在中国甚至全球互联网界的影响力极其不成比例。

那么,谁是受益最大的人呢?

当然是阿里巴巴的最大股东——雅虎公司,后者总共持有阿里巴巴33.51%的股份,并从IPO中受益匪浅。此刻,雅虎间接持有的阿里巴巴28.4%的股权市值已高达73亿美元;同时,雅虎此前还以基础投资者身份,投资7.76亿港元购买了阿里巴巴7.1%的新股,IPO当天,这些股份升值到了22.7亿港元。两年前,杨致远为此投入了10亿美元,一点儿都不亏啊。

另一大股东孙正义统帅的软银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软银间接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价值已达55.45亿美元;孙正义此时应大感欣慰,在投资阿里巴巴的过程中,软银的回报率已高达71倍。

不过,马云更乐意看到的是,IPO将使阿里巴巴在一夜之间诞生4900名“小富豪”,这意味着,整个集团的7000余名余员工中,近70%都成了“富豪员工”。他们将分享上市公司26.32%的财富——近184亿港元;他们总共持有4.04亿股,当然,这还不包括3919万股的认股权和25万股受限股权。其中,7名高层分享着12.79%,包括蔡崇信、戴珊、武卫等,其余员工则总共分享13.53%。

对此,卫哲甚至表示:“这可能是在任何一家科技公司上市前,拥有该公司股权或者期权人数最多的一家公司,因为我们看了十几年,好像是没有更多的。”

谈起对马云的印象,卫哲还颇为动情地说,“我最大的感触是,媒体上的马云并不完全是马云。你们抓到的都是狂啊之类的,再早些年说骗也好,在你们看不懂模式的时候,你们觉得他更疯狂一点。”

卫哲觉得,马云除了具备“激情、坚持、感恩”的企业领袖特质以外,在工作中他还是一个非常细致的人,“他带我们见客户,去问客户问题。”虽然如此,马云还在自责自己比以前见客户见得少了。而面对员工时,马云也是这样,“他关心自己员工吃饭怎么样?最近玩得开心不开心?主管跟你分享的培训经验好不好?”最让卫哲佩服的,则是阿里巴巴在管理与凝聚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自成体系的价值观。

不过,在普遍“造富”的同时,马云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富豪员工”会不会就此丧失斗志?为此,他特地跟员工强调,希望这次IPO改变的是大家的生活质量,而不是精神状态。

彭蕾透露,正是由于担心员工有“小富即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想法,在制订上市计划时,公司专门就此讨论过,结论是还会严格按照绩效体系去管理、去要求。“你心里怎么想,其实我们都知道,但至少你不要影响团队,而且该交的活儿,必须要交出来。但是,有些人小富即安、得过且过、上班聊天、上网炒股,我们请他走!”

“普遍造富”的另一个结果是,创始人马云的股份被摊薄。

据此,外界一度质疑称,马云恐怕无法以股份来控制上市公司。对此,马云显得颇为坦然。他曾表示,“从第一天开始,我就没想过用控股的方式控制。事实上,我们也不允许任何一个股东或者任何一方投资者控制这家公司。我觉得公司需要把股权分散,管理和控制一家公司是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