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娇不惯把孩子送进清华北大
3142100000016

第16章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坚信“我能行” (2)

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愿望,经常会要求父母听他唱歌、看他的作品,希望父母肯定自己的成绩,这对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创造力都是非常有益的,但是有些父母却常常忽视孩子的需要,不理会孩子的这些信号,人为地弱化孩子的成绩,把孩子的特长不当回事儿,甚至讽刺、否定孩子的特长。这会使孩子感到失落、伤心,觉得父母根本就不重视自己,也会使孩子正常的表现欲望、成就意识受到压制,挫败孩子的自信心。

让孩子表演自己的特长,是增强他自信心的重量级砝码。人不可能涉猎每个领域,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是高手,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高人一头”,就只能集中资源和精力,把某一件事做好,在某一个方面比别人精通。一旦做好了这件事,人就实现了超越,就有了成就感,自我评价也随之提升,自信也就有了。

小兰今年8岁,是个很自卑的小女孩,平时很少说话,对很熟悉的同学,也是如此。妈妈为了锻炼女儿与人交流的能力,经常鼓励女儿在公共场合说话。

一个周末,一个远房亲戚来家里做客。在客人来的前一天晚上,妈妈给小兰讲了一个故事,并提醒她:“来的这个叔叔也喜欢听故事。明天你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呀!”

小兰跃跃欲试,但又有点害怕。妈妈安慰她说:“这个叔叔待人很和气,他一定会非常喜欢听你讲故事……”

第二天,亲戚如约而至。吃完饭后,当全家人坐在一起喝茶时,妈妈说:“我们家的小兰说,要给叔叔讲一个故事。”

由于准备充分,小兰就很流利地讲完了那个故事,这个亲戚夸奖了小兰的口才和能力,还给她买了期待已久的布娃娃。

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为了锻炼小兰的性格,妈妈尽可能地给女儿多提供这样的锻炼机会,慢慢的,她发现女儿变得越来越自信了。

父母要善于体会和接受孩子传递的信号,满足孩子表现自己和与父母交流的愿望,关注孩子的需要,参与孩子的活动。在这种时候,孩子的身心是放松的、精神是愉悦的,也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最好机会。当父母用欣赏、鼓励的目光看孩子时,孩子会由衷地产生自信心。

因为一个人表现自己的机会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表现自己,就是表现自己的个性、意志、才能和德性,是在证明自己的力量。父母给孩子表现自己的机会,就是让孩子在生活中表现自己的力量,感受到自己成功的快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孩子越能在成功的实践中证明自己的力量,他就越对自己有信心。因此,如果孩子想做饭,就让他做;孩子要搞家庭表演,就让他干;孩子想办家庭板报,就让他办;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意见,就让他表达。

总之,孩子想表现自己,父母就为他创造表现的条件。剥夺孩子表现的机会,就削减了孩子成功的可能性。父母要知道,教育孩子就是给孩子提供发展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

4 对孩子说“你不比别人差”

星期天,腾腾妈和儿子到同事家做客,两个小朋友去玩了。腾腾妈和同事开始聊天,话题不经意聊到了孩子,同事说她的女儿业余时间在学唱歌,然后,还让孩子过来给他们表演了一个节目。小女孩很大方,高声地给他们唱了一首儿童歌曲。唱完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儿子却没有鼓掌,而是低下了头。腾腾妈突然意识到,儿子受到了冷落,这种角色的反差会伤害儿子自尊的。

于是,腾腾妈站起身来,拉过儿子,非常亲切地问他:“小姐姐唱得好不好?”儿子点了点头。腾腾妈马上大声宣布,说:“我们腾腾也很棒,还会表演猴拳呢。下面,让他给大家表演一个!”

腾腾听了,振作了一下精神,上场了。表演完毕,腾腾妈带头把掌声送给了他。

后来,回家的路上,腾腾妈非常谨慎地问儿子:“你觉得小姐姐怎么样?”

腾腾不好意思地说:“小姐姐确实唱得好。虽然我打的拳是胡编的,不过也算露了一手,我想以后再好好练练。”

儿子的感受让腾腾妈感到很欣慰,儿子并没有觉得自己是最好的,也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正确评价了自己。于是,腾腾妈继续鼓励他:“你要努力,我相信你的能力,因你不比别人差!”

孩子从一出生开始,他们便肩负着实现父母们未曾实现的理想和张扬父母个性的使命。因此,当家长遇到其他孩子时,他们总会忍不住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一番比较。

直截了当地拿孩子互相比较,往往会使在攀比中“落败”一方的孩子受到诸如被家长责难、被同伴嘲弄等不公平待遇,必然会使孩子产生“处处不如别人”的想法。而这种比较经常是不够合理的,比如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于是,在家长们一次又一次的攀比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心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逐步削弱,并最终失落了。

一天,琪琪妈妈特意提前下班,去商场为琪琪买了一件羽绒服,准备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女儿。当她兴冲冲地赶到幼儿园接琪琪回家时,透过教室的窗户,却看见女儿正一个人坐在班级的拐角处,直直地盯着一群正在玩耍的小姑娘。妈妈鼻子一酸,赶紧走进了教室。

“琪琪,你怎么不跟小朋友们一起玩?”

琪琪把怯怯的眼光转向妈妈,“妈妈,我是不是班上最笨的小朋友?”

“当然不是,你并不比别人差,你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聪明可爱。”妈妈一本正经地回答她。

琪琪妈明白了,她决定就从画画着手改变琪琪的不自信。

妈妈买来了图画本,每天都要利用休息时间,陪琪琪画一会儿。一段时间后,琪琪开始愿意动笔了,但是仍然画得不好。于是,为了让琪琪快点进步,妈妈便拿出她的画给她点评:“如果你画的娃娃,头小、眼睛大、鼻子嘴往一块挤,即使颜色再好,也不能赢。”点评逼得琪琪开始留意画的布局。

现在琪琪画画和手工都是班里的佼佼者了,她开始有了自信。自卑,就这样不着痕迹地从孩子身上消失了。

父母在拿孩子做比较时,要注意越是孩子未做过的事或者越是孩子目前达不到的水平,就越应该鼓励孩子去尝试,这是父母引导孩子发现自我的最好办法,也是父母发现孩子能力、客观评价孩子能力的最佳途径。例如:你要发一份特快专递,就可以让孩子去代发,告诉他收件人的地址、邮编、姓名,同时提醒他,如果遇上什么问题,可以问邮局的工作人员。孩子接触完全陌生的事物,对于增长知识、积累经验、提高自信心都是绝好的机会,而且对于培养孩子的意志、耐力及向困难挑战的勇气也很有益。

家长必须明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体验新事物,锻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不必担心孩子没做过、不知该怎么做,也无需不厌其烦地反复交代、悉心叮嘱,只需充满信心地对孩子说一句“孩子,你一定行!你并不比别人差”,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与信任。

一个人只有在自己战胜困难、取得成绩时,才能体会到“不依靠别人,凭自己力量前进”的可贵。因此,当孩子碰到困难不知所措时,家长的一句“你不比别人差”会极大地鼓励孩子勇于面对困难并克服困难。即使孩子起步时收效甚微,也应该相信,随着更多的锻炼,持之以恒,他一定会锻炼得越来越坚强。

5 相信孩子的能力

一个女孩的母亲受邀,准备赴日本做学术交流。因为她不会讲日语,需要一个翻译。巧合的是,这个女孩就是学日语的,不过,因为学的只是书本上的东西,日语的翻译水平并不是很好。

当负责人问这位母亲想找什么人当翻译时,这位母亲说:“找我的女儿吧!她就是最佳人选。第一,女儿熟悉我的情况;第二,女儿当翻译,我们在生活上比较方便;第三,我女儿是个做事很踏实认真的人,我相信她的能力。”

当她把这个决定告诉女儿时,女儿吓了一跳,说:“当翻译?我能行吗?”

“你行!好好干,完成任务有奖励!”母亲说。

女儿为了不辱使命,临行前全力以赴又“恶补”了一通日语。

果然,在日本的半个月,女儿出色地完成了翻译任务。

从此,她学习日语更加卖力了,也更加自信,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外语系。

很多父母总是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在家里又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因为孩子做什么都难以达到父母的高标准。许多父母在孩子不听话,屡教不改,或者不认真读书、不做功课时,气急了,就会骂出一些令人泄气的话来,例如,“你是一个十足的废物!”“你将来还会成个什么有用的人?鬼都不信!”“你还想有什么作为,做梦!”等等。殊不知,父母一时的气话,但却足以构成对孩子终身的伤害,因为它截断了孩子对自己将来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使孩子彻底丧失了自信心。

一些医学心理专家在调查中发现,孩子最感恐惧的是老师或者家长对他们说出“傻瓜、无用的东西”、“你简直是个废物”、“你又做错了事,简直是坏透了”等否定的话语。面对这样的训斥,孩子的心里除了难过、沮丧,还有什么?父母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连父母都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还能去哪里找寻前进的动力呢?

雪儿喜欢上吃干奶粉,今晚她又要吃了,正好我在洗手间没能帮助她准备,我就提示她去找爸爸帮忙,但她显然知道如果让爸爸知道了肯定会批评阻止她的,于是她说:“不用了,我自己来。”“那你自己小心点呀。”随后我听到搬凳子的声音,听到爬上凳子拿小勺的声音,听到又将凳子搬过来一点,爬上开水龙头的声音,然后听到她自豪地跟我说:“妈咪,我拿到小勺并且洗好了,是不是可以吃了?”我提醒她:“还要用小杯装点冷开水,烫一烫”,我是担心她接热水烫到手了,所以叫她用冷开水,然后又是拿杯子,接开水,烫小勺的声音,之后问我:“全部烫好了,可以吃了吗?”“可以了,你好棒哦,完全自己动手。”我赞扬她,可以想象到她开心自豪的笑容。如果是平时,前面的工序都是我做好了的,她等着吃就行了,但此时,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对小孩真的要适当放手,相信她,能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