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娇不惯把孩子送进清华北大
3142100000018

第18章 锻炼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

孩子终有一天要脱离父母的保护,独自一个人面对社会。为了让孩子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佼佼者,父母就要培养孩子从小独立做事的习惯,在考虑孩子发展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教给孩子一些做事的技巧,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孩子长大后处理问题时才不至于手足无措。

1 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陶陶是一个1岁半的小宝宝,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经常愿意当妈妈的“小帮手”,可是有时,他的“帮助”可得不到妈妈的赞赏。这不,星期天,陶陶又给妈妈“帮忙”去了。

午餐前,他看见一摞小碗放在厨房的台上,他踮起小脚,拿起一个碗,小心翼翼地捧着它,接着,他走到餐厅的餐桌前,把小碗摆放在餐桌上,并且嘴里说着:“一个”。然后像刚才来的时候那样又返回去。当他回到原来的地方后,又用同样的方式拿起了第二个碗,极小心地捧着它并沿着同样的路线行走,来到餐厅的餐桌前,把手里的碗摞在第一个碗之上,又说了一遍:“一个”。

就这样,他重复着这项工作,直到把所有的碗都“运完”为止。然后,他把这个过程倒过来,一个一个地又准备把所有的碗都放回原来的地方。就在这时,妈妈出来了,看到陶陶捧着小碗,急忙制止陶陶不许玩碗,妈妈随手将碗从陶陶的手里“抢救”了下来。但这种行为却使得陶陶伤心极了,甚至感到受了屈辱,坐在地上哇哇地哭起来。

事后,妈妈承认她的行为给陶陶造成了痛苦,但她认为,她的做法是正确的。她说,虽然她认识到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是出自他的内在需要,但是,她又觉得,如果放任不管,陶陶可能会把所有的碗都摔碎的!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看到孩子做事情时,总是习惯于上前包办或者帮忙,殊不知,这些不经意的帮助或限制会挫伤孩子探索的积极性和独立的意识,同时也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这样做的结果会造成今后孩子在处理一切事物时认为自己无能,不愿意去尝试,甚至逃避,进而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丧失信心。

这些父母之所以这么做,是害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还有一些父母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孩子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

有一位北京大学的学生谈起他小时候的经历时说:

我上小学的时候,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有的时候他们下班后还要到农村收拾庄稼,我就带着弟弟自己做饭吃。蒸馒头、煮面条、烙饼……我几乎尝试着做过了所有的饭,我还帮爸爸妈妈洗衣服,打扫卫生,像个大人一样,而那时我只有12岁。

小学毕业的那年,我家还在农村种了3亩地的土豆。从我考完升学考试的第二天开始,我就到农村的老舅家住着,收拾很大一块地。每天天刚亮,我就随老舅起床到地里锄地。到太阳有一竿子高的时候再回去吃饭,然后又到地里拔草……等爸爸妈妈来老舅家看我的时候,我已经把那整个的3亩地锄了一遍,又拔了一遍草。

后来的假期里,我都会到农村帮忙干很多活,还到建筑工地当小工,和那些进城打工的农民一起干活……今天,我非常感谢那段生活。

培养孩子是每个父母的责任,但父母的责任不是将孩子牢牢地抓在手里,让他们无法动弹,而是对孩子适当放手,让孩子在自由的空间里翱翔。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孩子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父母可以因势利导,把握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家里,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孩子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脸、穿衣服、整理床铺等。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却给孩子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能在无形中提高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另外,做家长的需要注意的是,小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规律,即从不会到会,从做不好到做的好。所以,在看到孩子做的不好时,不要求全责备,也不要看到孩子做不好就去代替他,这样等于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

家长们要看到在孩子自己做事的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发展,这是价值所在。孩子只要自己愿意做事,不管做得如何,家长都应该鼓励他,孩子获得鼓励后就会感到自己有了自信,这种感觉非常重要,它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一种动力。

2 创造机会,鼓励孩子独立做事

婷婷是家里的独生女,妈妈总是把她的生活事无巨细安排得十分周到,但婷婷却对妈妈的劳动不屑一顾。她总是不耐烦地说:“妈妈,你烦不烦?我自己也能独自处理好自己的生活。”

妈妈想,那不妨创造一个机会,看看她到底行不行。于是,在一个周末,爸爸出差之后,妈妈留下了一张字条后也走了。字条上说:“外公病了,我需要去照顾他,所以,也许三天,也许一个星期,我不会在家,希望宝贝能照顾好自己。”妈妈走的时候想,看你怎么生活?离开妈妈,你是无法生活的,我要让你知道这个道理。

妈妈走后的第一天,婷婷尽情地玩耍,把房间搞得天翻地覆。第二天,她醒来一看,房子里乱糟糟的一片,不能再这样疯玩了,要好好安排一下,把房间打扫干净了再玩。

一个上午过去了,婷婷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中午还照着菜谱给自己准备了午餐。

三天后,妈妈回来了,当她看到整洁的房间和女儿时,突然间觉得自己很无知,“原来,孩子是具备独立做事的能力的。看来,以后要多给孩子创造独立做事的机会。”

教育孩子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去做,千万别替他去做,然而,在我们的身边,独生子女居多。对待孩子,家长们总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托在掌上怕摔了”。孩子是家里的小太阳,全家都围着他一个转。殊不知,对孩子过分宠爱,过度保护,过多照顾,生活上包办代替,给孩子穿衣、喂饭、整理玩具等等,是在剥夺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这将直接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生活能力低下,依赖性强,意志薄弱。如果让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不要说铸就天才了,只会培养出低能儿。

虽然父母为孩子做一切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如何爱,一定要有智慧、有方法。孩子年龄较小,独立性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动力,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点。一个孩子有了初步的独立性,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爱动脑筋想问题,独立地从事一些活动,往往在身体、智力、情绪、性格、意志等方面发展较快、较好。如果家长过分“关心”、“保护”,一切包办代替,孩子就会缺少锻炼的机会,进而影响他们各个方面的发展,日后造成能力低下、性格懦弱,智力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茵茵从小爱在厨房里跟进跟出,常说要自己动手做蛋糕,而且一心想要“独立作战”!妈妈觉得她就是痴心妄想,一个5岁的孩子打蛋、和面,不把自己弄得满身是面才怪呢。不过她马上又想到了女儿3岁多时在妹妹家的情景。

那天,她去妹妹家里接茵茵回家,看到茵茵正在把奶油涂到烤好的蛋糕上。小小的人,穿了一件大围裙,满面笑容,那种受大人信任与重视,独当一面的神情令人难忘。她的姨妈在一旁微笑观看,不停地夸奖鼓励,虽然面上班斑点点,她却耐心不插手,让茵茵自己完工。奶油当然涂得不平整,但看得出茵茵很开心,一直在全神贯注地做着这件事。

所以,当茵茵再次要求动手做蛋糕时,妈妈虽然不太放心,但心里已经有数,感觉到时机成熟了。买来现成做蛋糕的材料后,茵茵就开始分量,打蛋,和面……最后打开烤箱、调好温度。所有过程,都是她自己动手,妈妈则在一旁看着,不插手。只是为了安全,在使用电器时,她握着女儿的手,一同使用搅拌器。

这样两三次之后,妈妈对茵茵的能力深信不疑。来客人时,都由她负责做甜点。

孩子迟早是要独立生活的。家长们既然无法“包办”终身,还是趁早把生存技巧传授给孩子的好。平时应该多给孩子创造独立做事的机会,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自己穿衣、脱衣、穿鞋、吃饭、自己整理书包等等。虽然孩子一开始做的不是很好,但是家长也应该积极地鼓励以及引导,帮助他们完成,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是对孩子最负责任的爱。

当然,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获得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孩子来说,在他的发展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家长也要有足够的耐心。

3 让孩子把握自己的选择权

柳亚是一个很优秀的女孩子。她的家庭教育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父母无论大小事最终都是让女儿自己拿主意,他们只作一些点拨;即使出现分歧,他们也充分尊重女儿的意志。

柳亚高一担任班长,进入高二后她又准备竞选学生会干部;她父母考虑到学习负担越来越重,不主张柳亚当学生会干部。但柳亚觉得自己学有余力,而到了学生会可以更全面地锻炼自己的能力,因此,坚持要参加竞选。于是,她父母不但同意了女儿的选择,而且积极为她的竞选出主意。

高三毕业前夕,柳亚与父母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又产生了分歧。父母希望她报计算机等热门专业,而柳亚想报考她喜欢的地质专业。父母和柳亚坐下反复讨论、商量,但柳亚仍然坚持自己的意愿。她说:“计算机专业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我毫无兴趣;地质专业虽属冷门,但我热爱。”父母再次依从了女儿,柳亚后来考上了北京大学地质系。

柳亚的父母对我说:“我们就是搞地质的,深知其艰苦。但柳亚未来的人生之路毕竟应由她自己走。因此,我们当父母的虽然感到遗憾,也只能尊重女儿的选择。”

对于父母来说,介入孩子的一切事情似乎都已经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习惯,但是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及责任感的培养都是非常不利的。

很多父母都习惯于自作主张,即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因此,在父母的意识中,乖孩子就等于顺从父母的孩子。从父母这方面来说,是比较有经验,但是如果父母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那么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不尊重,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孩子的意见如果一再被父母所否定,那么就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心,所以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父母一定要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2003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状元萧萧考上了北大。但是,她在进入北大之前却经历过一段戏剧化的学习生涯。

萧萧从小数学成绩很好,先是考上了奥林匹克学校。进入奥校后,她迷上了武侠小说,因此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一气之下她要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