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娇不惯把孩子送进清华北大
3142100000009

第9章 有技巧地满足孩子,并掌握拒绝孩子的艺术 (2)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孩子有这么多不合理的要求,从表面上看,原因好像是在孩子,但根源还在于父母,是父母“有求必应”的行为惯坏了孩子,所以,不能怪孩子。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问原因都给予满足,使孩子不合理的欲望越来越多,当欲望无法满足时,他就会以消极的行为来抵抗。

刚吃完晚饭,诚诚正在看电视,突然电视里播出了他最喜欢的牛奶广告,他就对正在看书的爸爸说:“爸爸,我要喝牛奶,你快给我去买!”爸爸说:“刚吃完晚饭,不要再喝牛奶了。”“不行,我就是要喝!”诚诚坚决地说。“你这个孩子怎么不听话呢?现在喝牛奶对身体不好! ”

“我就是要喝牛奶,你快给我去买!”诚诚开始哭闹起来。妈妈无奈地看看孩子,对孩子的爸爸说:“要不,你下去给他买一罐? ”

“不行!现在不是喝牛奶的时间! ”爸爸严厉地说道,“你让他哭。”诚诚又趴到沙发上哭,他期盼地从手指缝里观察父母的反应。但是,爸爸还是在看他的书,妈妈则收拾厨房去了。

过了好长时间,诚诚的哭声越未越弱。后来,他自言自语地说:“也没人理我,我还是不哭了吧!”说着,他就进了自己的房间。

父母们必须要认识到,不能把家庭经济条件宽裕作为给孩子大买特买的理由。孩子的要求总是得到满足的话,他得到一切太容易,自然不懂得节俭、珍惜,而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任性跋扈,越来越贪心。

孩子的要求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这就要求父母学会对孩子的要求进行具体分析,一定要判断孩子的要求是否合乎理智,是否合乎实际。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尽量给予满足;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父母要坚决拒绝。

当父母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时,应该把拒绝的理由坦率地告诉孩子,因为孩子在不知道父母为什么会拒绝的前提下,就会产生叛逆心理,变得更加任性。父母可以采取与孩子订立合理的“规矩”的方式,让孩子尽早了解自己哪些要求可以得到满足,哪些要求是过分和不合理的,这会对孩子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这样,孩子从小就会明白要克制自己的需求,就能够承受一定的挫折,对未来的生活道路也很有好处。

5 不要轻率地处理孩子的哭泣

家佳是一个好哭的孩子,在别人眼里,家佳是一个十足的“好哭佬”,跟小朋友玩的时候哭,妈妈批评的时候哭,不想吃饭时哭,睡觉时候哭……总之,任何时候,家佳总是以哭声来处理生活中的一切不顺。

星期天上午,家佳又哭闹了一上午,原因是,家佳和皮皮在小区的花园里玩,开始好好的,可是后来两人在小区的花园里发现了一个小铁环,皮皮利落一些,很快就抢到了小铁环,可是家佳想要,皮皮不给,家佳生气了,一跺脚,推了皮皮一下,说道:“你给不给我,不给我就哭!”皮皮当然不给,家佳就哇哇地大哭起来,直到家佳妈妈和皮皮妈妈同来到小区花园,皮皮妈妈劝说皮皮把铁环让给家佳,这才让家佳这个“好哭佬”停了哭声。

事后,家佳妈妈真的好想管管这个爱哭的小女孩,可是想到以前,每次都说不了三两句,家佳就“泪飞如雨”了,真不敢再教训了,可是家佳实在太爱哭了,妈妈真的对家佳头痛极了。

哭是不愉快的情绪表现。在孩子刚出生时,他们就用哭来表达他们的要求,表达他们的身体不舒服等等,但那时,是仅仅具有生理上的意义。而随着孩子渐渐地长大,他们的哭也逐渐具有一种社会意义了。如用哭来控制家长,用哭来面对困难,用哭来做武器等等。

也许一开始孩子并没有想到哭能达到自己的要求,可是当孩子用哭多次达到了自己的要求和目的时,他们就会把哭当作对付家长的武器,并逐渐把这个武器用到集体环境中去,没想到并不成功,于是哭又成了情感的宣泄。所以爱哭的孩子在排除身体毛病之外,一般都具有这种特性和本事,所以家长们应该合理地给予他们引导。

周末的一天,舟舟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楼下的茶店喝茶。在茶店里,舟舟又耍小性子,要用两个茶杯倒水玩。妈妈当即表示“不行”,还告诉她水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玩的。舟舟见妈妈态度坚决,立马大哭起来,想以此来强迫妈妈妥协。

这一招的确让妈妈很烦恼,因为茶店里很是优雅、安静,喝茶的人挺多。爸爸看到舟舟哭着吵闹不休,怕影响到别人,就向妈妈使眼色,让妈妈把杯子拿给她玩会儿算了。妈妈知道舟舟以前也爱玩这样的游戏,但通常都会把水洒得到处都是,有时还会摔碎杯子。于是妈妈把舟舟带到外面的角落里,让她大声地哭。妈妈说:“你哭吧,哭完了我们再进去。”

当舟舟哭声小了一点时,妈妈蹲下来对她说:“在公共场合要注意礼貌,你看看,大家都安静,你一个人吵闹,这是不礼貌的。”不知道舟舟是不是听懂了,反正看上去她好像明白了妈妈的意思,立马抬头跟妈妈讲:“妈妈,我不哭了!”就这样,妈妈成功教育了女儿。

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既不答应,也不发火,是上策。不答应,但是发火,批评孩子,是中策。不发脾气,乖乖照“小皇帝”的圣旨办,是下策,是放纵。发了半天脾气,最后还是满足了孩子的无理要求,是下下策,最坏的办法,因为这是自打嘴巴,等于告诉孩子:“我说的话一分不值,我发脾气是虚张声势,你完全可以不拿我当回事。”

所以,孩子因为要求得不到满足哭泣时,家长不要助长孩子的哭。孩子哭时,不要极严厉地禁止,也不要过分地同情,否则会给孩子哭的“动力”,使他哭得更厉害。要以中性态度去对待,也可以和孩子玩一些消遣性的游戏,分散注意力,或是给孩子一些适当的安慰等。

为了帮助爱哭的孩子勇敢地面对挫折,家长还应当从培养能力、增强自信开始来培养孩子。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有意地引导他,忍耐,坚持,战胜困难,当他们在对抗困难时取得点滴成绩时,则要给予积极的表扬和肯定,让孩子在感受成功的喜悦时,有信心去战胜更多、更难的困难,这样孩子有了足够的受挫能力和解决困难的方法,他就不会再那么脆弱了,当然哭声也会随之减少了。

6 帮孩子抵制零食的诱惑

威威今年上初中了,爸爸妈妈本以为进入初中,孩子自控力就强了,能改改吃零食的习惯,可妈妈却发现他比以前更爱吃零食了。虽然学校里倡议不吃零食,但他总能“见缝插针”地趁老师不注意时和下课时吃上一些,放学后还在学校旁边的小摊上流连忘返,有时候还会因为贪吃零食回家很晚。

长期吃零食,既不卫生,又没有营养,更重要的是威威还因为过度的贪嘴养成了好吃懒做的坏习惯。妈妈多次劝说,威威总是嗤之以鼻。有的时候气急了,打他几下,但他屡教不改,弄得爸爸妈妈也很苦恼。

孩子喜欢吃零食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孩子的味觉比较敏感,而且对任何事物都很好奇,这是孩子喜欢吃零食的主要原因;孩子控制能力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诱惑;在成长过程中体能消耗多,孩子饿得快;此外还有一类孩子是由于“无聊”而喜欢吃零食的,他们常常对外界事物提不起兴趣,就把自己的依恋寄托在零食上。

目前,市面上以孩子为对象的食品,多为油炸类及营养含量不高的甜点类食品,有些还添加了人工色素及人工鲜味剂,这些食品并不适合孩子经常食用。而且孩子常吃甜食,如果没有立刻漱口,还容易造成蛀牙。零食还会降低孩子的食欲,形成营养不均的现象。另外,含有人工鲜味剂的食品,都有较多的盐分及糖分,会增加孩子肾脏的负担……

有人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小女孩,清清秀秀的,可就是牙齿上长满了黑色的斑点,于是同情地问孩子的母亲怎么回事。女孩的母亲满腹怨言地说都是奶奶把孩子带成了这样。原来,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奶奶都给孩子吃巧克力、喝果汁。孩子渐渐也离不开这些零食了,一来二去,牙齿上就长满了黑斑点。孩子的父亲一气之下去和奶奶理论,谁想到奶奶还说:“别信那些书上的说法,小孩的乳牙反正是要掉的,再长了新的不是一样白白净净吗?再说了,我小时没吃过几块糖,这牙不也掉光了?我把你们兄妹七个都带大了,哪个不长得人模人样的?”

市面上五花八门的零食特别多,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孩子的食欲,要想减少孩子吃零食,家长就要多动动脑筋了。在吃零食的问题上过分溺爱和过分强制,这两种教养观念对孩子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家里很多饼干、薯片、巧克力之类的食品,任凭孩子吃,这种过分溺爱,容易养成孩子有求必应、贪吃零食的坏习惯;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只是孩子,做什么都得听大人的,让吃才能吃,不让吃就坚持不能吃,这种教养观念容易忽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造成亲子间的矛盾。

孩子有了吃零食的不良习惯,父母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让他们改正。首先,应该有计划地逐步减少孩子的零食,除了饭后给孩子少量吃些糖果和水果之类的食品外,其余时间最好不要吃,更不要在饭前吃;其次,应把孩子一日三餐的饭菜做得丰富一些,可口一些,使孩子愿意吃,有时孩子不肯吃饭,让他稍微饿一饿肚子,再给他吃,千万不要急于向他塞零食。在午饭与晚饭之间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可以按规定时间让孩子吃一些点心,这时,可以适当照顾孩子的口味,给他们吃一点喜欢吃的食物,但不要让他们吃得太多,以免影响食欲。

7 不能毫无原则地迁就孩子的任性

盈盈今年8岁了,聪明可爱,能歌善舞,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家里的所有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将她当作宝。在长辈们的关怀下,盈盈常常在家里随心所欲,什么事情都得依着她,稍不如意,她就会大发脾气,哭闹不止,谁的话都不听。

为此,父母伤透了脑筋。尽管他们一再告诫她“你下次再也不许这样了”,可不愉快的事情还是不断发生着。

这天一大早,妈妈因为着急上班,让盈盈帮忙把垃圾倒掉。盈盈的脾气立刻又上来了,号啕大哭:“我为什么要倒垃圾?”

看到女儿这样做,妈妈非常生气,却又没有办法,只好说:“好了好了,妈妈去倒。”因为妈妈知道,如果不顺着盈盈,她会一直哭闹下去,妈妈担心她的身体受不了。

现在全家人凡事都得让着她三分,对了能夸,错了不能罚,否则孩子的“拗脾气”一上来,最后还得是大人让步。她的妈妈苦恼地说:“这孩子,好起来特别好,闹起来的时候,我们拿她一点儿办法也没有,简直太任性了!”

孩子的任性是现在很多家长十分头疼的事情。许多家长总是很诧异,为什么孩子在小的时候吃饱喝足了什么事情都没有,孩子越大,满足得越多,要求也越多;到了一定程度,只要稍微不满足孩子的要求,他们就跟家长对着干,无论怎样教育,都毫无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