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娇不惯把孩子送进清华北大
3142100000008

第8章 有技巧地满足孩子,并掌握拒绝孩子的艺术 (1)

孩子通常会对家长有许多的要求,这些要求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有偿劳动、延迟满足等方式得到,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家长则要坚决拒绝。要知道,假如你今天不去拒绝他的不合理要求,明天就会有更多的人拒绝他。

1 选择性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小磊在洗澡时叫爸爸过去,然后给他看自己在学校受的伤,说是同学用黑板擦掷伤的。

爸爸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伤是孩子之间逗闹产生的,于是批评了孩子。而孩子感到委屈——本来以为诉苦会得到安慰的,没想到还挨训。到了睡觉的时候,妈妈和往常一样和他道晚安,还摸了摸他的伤处。孩子扭了扭身体,很不情愿被安抚的样子。妈妈问:“真的很疼吗?”孩子点点头,眼泪就出来了,流到枕头上。

妈妈说:“那么你以后就注意,别和同学逗闹了。”

孩子一下子就坐了起来,“不是我的错,是他欺负了我。”

孩子的眼泪流的更厉害了,“妈妈,明天放学你别在楼下等我,上楼接我吧,帮我批评他。”为了让孩子平静下来睡觉,妈妈便说:“我去的早就一定说说他。”孩子这才安心睡去了。

第二天放学回来之后,孩子很不高兴,说指望着妈妈替自己出气呢。妈妈这时郑重地告诉他:“妈妈之所以没去,是相信你能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

做父母的应该怎样表达和体现对子女的爱呢?有不少父母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什么需要都满足,有求必应,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不遭一点磨难,这就是父母之爱。其实,这是一种有害无益的爱。

孩子想干什么,就让他干什么;要买什么,父母就给买什么。久而久之,稍不如意,孩子就会大发脾气,最后发展到孩子在家称王称霸,蛮横粗野,生活上依赖性强,独立能力差,逐渐养成嫌脏怕累又懒惰的习惯,经受不起打击和挫折。

过分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还容易引发孩子过高的欲望,要知道,欲望无止境,一味满足孩子的欲望只能使其养成越来越贪婪的恶习。一旦父母无力满足其需求时,势必会引起孩子的不满,最终会导致难以管教的局面,甚至会使孩子就此走上邪门歪道,这应该是每位父母需要注意的。

早些年,浙江某高校一位教师,对他的儿子娇惯溺爱,儿子从小就要啥给啥。孩子上学,每月给10元钱零用。在当时,10元钱可不算少。可不到月底,孩子又伸手要钱,夫妻俩心想,就这么一个儿子,多花点就多花点,儿子一要钱,就再给10元、20元。儿子见钱来得容易,就乱花钱。

初中时,每月给50元,还不够他花。不久,母亲晋级加了工资,仍只给50元时,儿子眼睛一瞪,气势汹汹地质问:“你们涨了工资,为什么不给我加钱?”父亲觉得不能再迁就,坚持不再多给,儿子这时已在外面欠下了别人的债了,听了父亲的答复,一下子就火了,突然抄起一把尖刀,直顶父亲的脊背逼问道:“你到底给不给?不给,我就给你放血了!”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怎样使你的孩子备受折磨吗?这个方法就是父母的百依百顺。”满足孩子要求应该以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和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千万不能百依百顺,有求必应。

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家庭的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尽量给予满足。如孩子要求给买一些有利于增长知识、开发智力、丰富精神生活的儿童书画以及必要的生活用品时,一般应给予满足。如果父母一时难以办到时,应该向孩子说明理由。

如果不合理,就要坚决拒绝孩子,无论孩子如何不高兴甚至哭闹,父母都应该态度明确,不能心慈手软,但一定要给孩子说明拒绝的理由,并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理解。

2 有偿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现代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加上物质生活丰裕,往往造成父母对孩子过度宠爱。许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无论吃的喝的、玩的看的,孩子只要一要求,父母马上就设法予以满足。

而这样一来,久而久之,在孩子心中就会形成这样一个观念:自己想要的东西总是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这会导致孩子不懂得生存的艰难,不懂得获得许多东西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或耐心等待的,还常常表现出缺乏耐性的特点。比如,只要对自己有利就不顾是非盲目行动,不会谦让,没有耐心,念不完一本书,写不完一篇文章,稍微挨批评就出走,干什么事情都想让别人帮忙,动辄打人骂人,容易冲动等等。

一位父亲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

那是女儿16岁的时候,我的工厂破产了,全家人的生活只靠妻子800元的月薪维持。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过惯了优越生活的女儿,向我们提出了要1000元的滑盖手机的要求,我当即告诉她:“爸爸绝对不能答应你这这样的要求,因为这太过分了。”

女儿听到我说她的要求过分,显得愤愤不平,说:“我班的同学都用两千多元钱的手机,我只要你给我买1000元钱的手机,你还说我过分?”不管女儿怎么说,我始终没有答应她。女儿很生气,说着说着,竟然抱怨我和妻子无能,这让我心里凉了一截,也让我意识到对女儿的教育出了问题。

我坦诚地对女儿说:“妈妈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才挣800元钱,爸爸前不久又不幸破产了,还没找到工作,你却提出要买1000元的手机,你都是个大姑娘了,是该有个手机,妈妈工作的店里正好需要一个帮手,如果你能在暑假期间和妈妈一起上班工作,赚到的钱你可以给自己买个手机。”

女儿低着头,沉默不语,不过暑假期间,她还是坚持去和妈妈一起工作了一个月,总共赚了800元钱。她只花了300元钱给自己买了个手机,剩下的钱交给了我,并对我说:“我要努力分担你们的压力,努力做一个懂事的孩子。”我什么都没有说,只是轻轻抱了抱女儿,我知道她彻底读懂了父母的心。

家长在满足孩子要求的同时,一定要帮助孩子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要让孩子知道,钱并不是从天而降的,需要付出才会有回报。要设法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要求,孩子通过这种锻炼也能通过自身努力达成目标的喜悦。

并且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能让孩子学会“期待”和“期盼”。“期待”和“期盼”是一个人自控的内部动力,而在有条件的满足中,“满足”是孩子的“期待”,“条件”是对其的约束。有条件的满足还能够帮助孩子思维和行为逐步具有“弹性”和“可变通性”,从而可减少因思维局限而引发的许多“不听话”行为。

3 延迟满足,挑战孩子的耐心

一天晚上,因为要请一个朋友来家里做客,飞飞的妈妈便提前下班,然后做了一桌子美食。妈妈刚把菜做好,朋友就打电话过来,说有点急事,要迟些时候才能过来。飞飞在学校里待了一个下午,按照平时家里的生活方式,现在的时候已经吃过晚饭了。于是,飞飞就嚷嚷着要吃饭。

妈妈温和地对飞飞说:“妈妈知道你很饿,妈妈感到很抱歉。妈妈的肚子也很饿啊!等人到齐了,我们一起吃饭,那该多好呀!”在这等待的过程中,飞飞忍住了饥饿的煎熬,期盼着妈妈朋友的到来。

最后,妈妈把朋友买给飞飞的玩具递给了他,然后说:“这是阿姨给你买的玩具,也是妈妈对你的奖励。”飞飞拿着玩具笑得很开心。

现在的孩子不缺吃的、不少玩的,可见到自己没有的或想要的东西就想立刻拿到手、吃到嘴,脾气一个比一个急,想法也是一个接着一个地往外冒;而人们日渐鼓起来的腰包,快节奏的、近似快餐式的生活方式加速了成人的性子,也唆使他们无条件地满足家中唯一宝贝的愿望。

然而,面对父母的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孩子的头脑中会逐渐形成这样一个思维“定式”:我要什么马上就能有什么。致使孩子欲望的沟壑越来越深、越来越宽,父母的爱和关注把孩子变得越来越贪心。并且,孩子向家长要求什么东西,都会马上得到,从未尝过等待之苦。自然而然的,孩子不但毫无感激的念头,也无法体会获得的喜悦。渐渐的,孩子的耐心也会消失殆尽。

妈妈正在厨房里做蛋糕,小慧心在一边看着妈妈不停地忙碌,看见妈妈拿出香香的巧克力和新鲜的水果。小慧心说:“妈妈,我要吃蛋糕。”

妈妈说:“蛋糕还没做好呢,妈妈要把粉调好,再加入慧心最爱吃的巧克力和水果。”

3岁的小慧心仍然纠缠妈妈,“我就想吃蛋糕!我就要现在吃!”

妈妈有些不耐烦了,“蛋糕还没做好怎么吃呢?你怎么不听话呀?”

小慧心开始讨价还价,“那我要吃巧克力,吃水果!”

妈妈说:“你吃了巧克力和水果,妈妈还怎么做蛋糕呀?”

“我不管,我现在就要吃!”小慧心开始耍赖起来。

妈妈无奈,只好让小慧心先吃巧克力和水果。

现在,慧心已经上小学了,但是,她做事似乎永远都是三分钟热度,想的时候好好的,真要做的时候,总也坐不住。

从心理学角度看,拖延时间、增强欲望的过程,是培养孩子自控能力的极好机会。孩子提出要求,家长立即给予满足,无形中滋长了孩子有求必应的习惯心理,会使其急躁情绪加剧。相反,对于孩子的要求,家长用一定的时间,延长实现要求的过程,孩子会形成一种“来之不易”的心理感受。这样,不仅会使孩子自控能力得到加强,还会使孩子学会珍惜。

为了避免孩子成为不懂忍耐的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就要对孩子的要求“延迟”一下“满足”。比如,孩子要一件高档玩具,父母不要马上给买。但是可以通过给孩子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完成这些劳动后,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的方式,让孩子用这些钱去买玩具。

父母要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孩子懂得,并不是每一样好东西他都必须拥有,即使要拥有,也不是马上。同时,要锻炼孩子的忍耐力,让孩子明白每个愿望要达成都不是很容易的,通常要经历一些等待和挫折。

4 坚持原则,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父母二人带凯凯逛颐和园。凯凯看见有卖水枪的,闹着要买。妈妈说,家里已经有一个了,不能买。凯凯大哭,不走了。父母不理他,径直朝前走,凯凯哭着跟在后面,引得周围的人都往这儿看,还有外国人。

爸爸妈妈觉得自己这次现眼现大了,可是不能惯着孩子的毛病。凯凯跟在父母后面,一面哭一面窥测家长的态度,看见没有希望,哭声越来越小,终于不哭了。爸爸妈妈有意放慢脚步,让凯凯追上来,领他回家,却绝口不提水枪的事。又一次出游之前,爸爸妈妈先声明:“玩就是玩,想乱买东西不行!”从此,再也没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现在有的孩子,似乎永远也不知足,他们的花花点子层出不穷,不胜枚举,真令父母难以招架。比如孩子有了一个书包,见到另一个新书包,又一定要买;孩子在商店看到玩具,立即要买,妈妈说回家拿钱,他也会哭闹不止。父母有时也会感叹:自己小时候什么也没有,觉得也很幸福,现在的孩子什么都有了,为什么还总是不满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