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大事要沉得住气
3142200000015

第15章 沉住气,以大智看大势,用执著迎希望 (1)

古人云“人之逆境十之八九”。在人生的道路上,失意、挫折、困境总是难免的,这些会使人心灰意冷,意志消沉,随波逐流甚至痛苦不堪,但是对于成大事者来说,这些却是一种锻炼。他们具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常人难以忍耐之事,他们却能化为战胜不幸的力量,沉住气,顶得住,做到遇事不惊,超然豁达、淡定从容,不急不躁、不屈不挠、有章有法。这就是真正的大气之人。老子有句话:“气,乃神也;气定,则心定,心定则事圆。”只有处变不惊,以大智看大势,用执著迎希望,才能迎来命运的转机。

羽翼未丰时,要懂得让步

羽翼未丰、力量不足,条件还不成熟时,就不能图之,若要强求,硬攻、硬拼,反而会弄巧成拙,甚至功亏一篑,这就是不会审时度势的结果。如果懂得低调做人,往往是赢取对手的资助、最后不断走向强盛、伸展势力再反过来使对手屈服的一条有用的妙计。

唐高祖李渊是一个有雄心壮志、善于决策又善于施行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隐忍等待。隋炀帝也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公元615年,李渊被调任到太原,奉命追讨盗寇。对于一般的盗寇,都能毫不费力地很快剿灭掉,但唯独对强大的北方突厥大伤脑筋、无计可施。雄心勃勃的始毕可汗拥有铁骑,民众又善于骑射,常常用数万兵马趁机袭击太原城池,大肆掠夺一番而去。

公元615年8月5日,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北巡抵达雁门县,没有料到仅仅一天之后,突厥的铁骑便兵临城下了!雁门郡总计有41座城池,当突厥铁骑扫过之后,41座城池竟然陷落39座。

突厥力量的崛起使李渊、李世民父子意识到其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曾多次与其作战,胜少败多,因此,成了李渊一个不小的心腹之患,李渊对其恨之入骨,但如果与突厥关系僵化,自己刚刚形成的势力就会遭到夭折。雪上加霜的是,还有多支反隋军队因有突厥撑腰,飞扬跋扈,对李渊势力造成很大麻烦。

怎么办呢?羽翼未丰的李渊认识到自己在实力上与突厥相比仍处于下风,所以只能压住火气,接受谋士刘文静建议,亲自写信给东突厥始毕可汗,言辞卑微,云:“现欲举义兵,远迎皇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同开皇之时。若能允我南下,请约束部从,勿扰百姓。若仅仅和亲,可得到大量珍宝,请可汗定夺。”

“金银丝绸归突厥”这个诱人的价码,正切中了始毕可汗贪财图利的弱点,所以始毕可汗读信大喜过望,爽快答应:如果李渊称帝,一笔勾销与隋杨政权的关系,那么突厥就愿意全力支持他。稳定突厥后方对于刚刚起步的李氏集团发展壮大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因为此时的李渊已经有了起兵反隋的意图,虽然其占据的太原战略地位很重要,但在稳住太原的同时,还需西进,方能号令四方。

怎样在西进时,稳住太原呢?当时李渊势单力薄,没有那么多的人马驻守太原,即便把所有的兵力都用上也难以招架住突厥族的突袭。为了不至于分兵作战,或腹背受敌,所以就采取了暂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妥协的办法。这样,李渊在没有北面突厥之忧的情况下,全力西进,始毕可汗派人送给李渊1000多匹好马,2000多名骑兵,协助李渊作战。9月,大军围河东趋长安;10月,李渊调集诸军20万围长安,势如破竹,11月攻克长安城。

李氏政权建立后,突厥自恃有功,骄恣蛮横,索取无度。李渊因忙于内政,没有力量对付突厥,只好采取退让的态度,每年送给突厥大量的钱财。等到唐朝政权强大了,才反过来镇压了突厥人的骚乱,不仅解除了唐朝北方边境的祸患,也洗刷了之前唐高祖李渊向突厥俯首称臣的耻辱。当时已经是太上皇的李渊也欣喜万分,特地在太极宫凌烟阁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以此庆祝迟来的胜利。

由此看来,羽翼未丰,不轻举妄动,要学会以一种谦卑的态度暂时让步,积攒力量,等强大了,再反过来使对手屈服,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

忍耐住每个人都会有的雄心

世界上的一切生命在开始弱小的时候都是蜷缩着的,植物在萌芽之前,都曲卷着身子,所有动物在胎腹中在蛋壳里也都曲卷着身子,就连人在母腹中也都是曲卷着身体而生长的。可见,先屈后伸是生命的天性,更是冥冥不可抗拒之天道。同样的道理,当自己力量上不如对手时,学会蜷缩、学会隐忍,不把自己暴露在别人的面前,自己的雄心壮志才不会被人浇灭。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身于平民阶层的皇帝,他能登上帝王宝座实在出乎一般人的意料。“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各方面都优于刘邦,但最后却兵败乌江,挥剑自刎。中国历史上,可能再没有比“楚汉争霸”更富戏剧性、更具有传奇色彩的双雄对决!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一传奇?有句话说,性格决定成败,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楚汉之争能有这样的结局归根到底在于刘邦性格的能忍和项羽性格的躁进。

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比拼,不仅是军事实力的较量、人才的较量,更是性格的较量,“忍”功的较量。谁能够“挺住”,谁就得天下,称雄于世;谁若刚愎自用,小肚鸡肠,谁就失去天下,一败涂地。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评论楚汉之争时就曾说:汉高祖刘邦所以能胜,楚霸王项羽所以失败,关键在于是否能忍。

就实力而言,项羽是西楚霸王,有过众望所归的气势,就勇猛来说,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就智慧来说,项羽也不乏胆识与聪明,刘邦哪是项羽的对手?他能够以弱胜强,在于其善忍。“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能忍、知退者方为英雄。”刘邦为了成就“大丈夫”的伟业,将“忍”功发挥到了极致。

我们常说“大丈夫能屈能伸”,“伸”起来不难,谁不想出人头地?“屈”就不易了,“屈”是什么?一个字“忍”!忍字头上一把刀,忍起来何尝容易?但是无背景、无能力、无操守的刘邦愣是忍了下来。

其忍功首先表现在对项羽的忍上。刘邦的承受能力比项羽强,最初的楚汉之争中,刘邦与项羽多次交战,刘邦也曾惨败过,可他没有放弃,战场上偶然的失败算不了什么,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即使没有退路,背水一战也许会有新的转机。项羽心高气傲,是一个最不能“忍”的人,当听说刘邦已先入关后怒火冲天,他怎能容忍刘邦在那里取得先机,占地为王?决心要将刘邦的兵力消灭。

此时项羽的兵力达40万,号称百万,驻在新丰鸿门[今陕西西安东北];刘邦的兵力仅有10万,驻在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南]。双方力量悬殊,刘邦处于劣势,稍微显示一下自己想做君王的野心就可能被项羽千刀万剐,但在这关键时刻他“忍”住了。他背地里对项羽咬牙切齿,恨不得活吃了项羽,当面却忍气吞声,绝对拥护项羽的英明领导,向项羽宣布:“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语见《史记·项羽本纪》]

接下来,刘邦还带着100多名随从,骑着马,来到鸿门,主动向项羽谢罪,从而打消了项羽的怒气,与项羽的紧张局势得以缓解。表面上看,刘邦点头哈腰、低三下四,俯首称臣,对项羽表现出足够的尊敬,实际上以小忍为自己赢得了一条生路,赢得了难得的发展和壮大的机会。

可见,当敌我力量相差悬殊、敌强我弱时,忍耐,便作为一种明智的手段,不硬拼,不消磨自己的元气,将力量蓄积起来。所以这种忍耐,绝不是对传统的习惯势力、落后势力的妥协,而是等时机成熟,翅膀硬了,乘其不备,让对手永不翻身。

刘邦的忍功还表现在对高阳人郦食其的忍上。楚汉战争之前,郦食其拜见他,想为他出谋划策,一进门看见刘邦坐在床边洗脚,就心中不悦地说:“必聚徒合义兵攻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刘邦很想成就一番大业,见有人给他提意见,也就忍住了别人的斥责,脚不洗了,还“起摄衣,延郦生上坐”向郦食其真诚道歉、虚心求教,并按郦食其的意见去攻打陈留,将秦积聚的粮食弄到手。

其忍功还表现在诱惑的忍耐上。公元前206年,刘邦打进秦国都城咸阳,面对宫室、重宝以及“妇女以千数”他不是没动心,一个小地方出来的小痞儿早已心神恍惚、眼花缭乱。但刘邦听了张良一番逆耳忠言后毅然退出秦宫,刘邦这一“忍”显得更得人心。项羽,在民心方面,明显不如刘邦。项羽嗜杀成性,不管对方是否投降,一律斩杀。他曾在一夜之间设计坑杀了20万秦国降军,烧了阿房宫,挖了秦始皇的坟。项羽因此事而在秦国人民心中臭名昭著。正因为不能忍,到了乌江边上,不愿渡江卷土重来,而是“拔刀自刎”。

而刘邦“忍”的工夫不同一般,它成全了刘邦,是刘邦成就霸业不可多得的秘密武器。

少安毋躁,以静制动

机会不会随意的垂青于任何一个人,这就要求你学会隐忍,等待机遇的成熟。如果心烦意乱、心浮气躁,不懂得等待的重要性,反而会弄巧成拙。

我们都知道蝴蝶是由蛹经过长时间的酝酿、挣扎和历练蜕变而成的,如果我们不耐烦,不忍心看见蝴蝶辛苦的挣扎,人为地帮助它摆脱蛹壳的束缚,不等它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爬出来,不等它把翅膀锻炼得强健有力,出来后它也飞不起来,只能在地上爬。

万事万物的成长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需要尊重这一规律,时机未到来时静观其变,蓄势待发,才能抓住机遇,改变自己。

提到隐忍成就千秋大业,有一人不得不说,那就是三国时期仕途崎岖多劫、老成持重而又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在三国人物中,司马懿起初挂不上号,即使在后来,领军作战也不是他的强项,吴国大鸿胪张俨认为司马懿的才能远低于诸葛亮,一般人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但是,他的忍耐力,震古烁今,中外罕有,三国的一大堆英雄没有人能和他比。他隐忍几十年只为一朝大权在握,建立司马家族的王朝,他经历了四代魏帝,得势时比较低调,失势时也不怨天尤人,最终,就是这份隐忍和心计,让司马家赚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