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大事要沉得住气
3142200000017

第17章 沉住气,以大智看大势,用执著迎希望 (3)

同时,善败要把握时机。虽然古人经常说:“退一步想,海阔天空。”但是,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就某个具体的事情来说,也有其“时”、“势”的问题,何时走能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却包含着临机决断的极大学问。要运用好此计就要辨清形势,不要慌乱,谋划要密。战国时田忌同齐王赛马,田忌一开始就以劣马出赛,齐王认为这是田忌屡战屡败、破罐破摔的表现。齐王就骄傲起来,仍按上马、中马、劣马的老套路出马,虽然胜了第一场,却连输了后两场。这就是以败求胜的智慧。

总之,识时务者方为俊杰。识时务就是因时而异,随势而动,该进时冲锋陷阵无坚不摧, 该退时果断决策,留得青山,再图良计。

狠下心委屈自己才发得了力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势力极度强盛,不仅在各个国家拥有大面积的土地,而且还可以凌驾于王权之上,各国的统治者不得不听命于教廷,向教皇称臣纳贡。国王登位、加冕要由基督教会的首脑教皇来主持;接见的时候,教皇坐着,国王要屈膝敬礼;和国王同行时,教皇骑马,国王只能步行。教会还拥有自己的监狱和刑法,可以对反抗自己的皇帝进行惩罚。

当时,王权与教权的斗争日常激烈,而德国皇帝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利高里七世之间的斗争,惊心动魄,高潮迭起,成为中世纪最耐人寻味的一页。

掌握着精兵良将的亨利为了摆脱格利高里的控制,首先挑起斗争,号召德国境内各教区的主教们起来废除格里高利至高无上的权力。格里高利毫不示弱,号召人们起来反对亨利四世,将亨利革出教门,取消其国王的职位。

由于当时教权高于王权,对于教皇而言,国王的命令毫无作用;可对国王来说,教皇的决定对自己却有严重的影响。在格里高利的号召下,国内诸侯纷纷响应,特别是德国境内的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兴兵造反,反对亨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亨利原有的支持者被瓦解,王位岌岌可危让他狼狈不堪,元气大伤,不得不改变策略,放弃敌对情绪,放弃自己的尊严,前往觐见教皇。致命的是,格利高里不接受亨利的请罪,执意决定在奥格斯堡废黜其皇位。

眼看着自己的王权将要化为乌有,无奈之下,亨利只好决定以诚心向格里高利忏悔,以求得他的宽恕。当然,要争得这种宽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亨利是怎样诚恳地表现自己的忏悔之心的呢?

他于一个寒冷的冬天,身穿破衣,骑着毛驴,冒着严寒,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前往卡诺萨城堡,觐见教皇格利高里,以求得宽恕。

格里高利早就知道亨利的来意,故意不予理睬,后来躲进了卡诺莎行宫。亨利没有办法,只好又前往卡诺莎拜见教皇。教皇紧闭城堡大门,不想见他,不想让他进来。这是亨利国王从来没有受到过的冷落,恨得咬牙切齿,此时的他也只能在心底默默的愤怒。

但为了假装出忏悔的决心和诚意,在刺骨的寒风中,亨利只穿一件长绒衬衣,光着脚于冰雪之中跪了三天三夜,任由着风雪无尽的吞噬。他不仅忍受着酷寒的考验,而且还忍受屈辱的考验。身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匍匐在格里高利脚下,向教皇表示臣服,承诺以后一定遵守教皇的法令。这样的屈尊行为不是一般的皇帝能做出来的。

在两大势力强硬碰撞之下,最后格利高里不得不于第四天,宽恕了亨利,并恢复其教籍。

在这场争斗中,暂时屈膝的亨利胜利了。他在被恢复教籍、保住王位后,暗中积蓄力量,很快就恢复了抵抗,铲除了国内的叛乱者,并在此基础上,入侵意大利并攻占了罗马,以报跪求之辱,最后格里高利被迫逃离,之后不久在孤独中死于异乡。

亨利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成为教皇之前,他是教皇幕后的掌权者,他领导了改革运动,他制定了现在的教皇选举办法。作为教皇之后,他罢免了不道德的神父和高级教士,强制神职人员过独身生活,并努力取消买卖圣职行为,巩固自己在德国至高无上的权力。

但是亨利斗争的胜利是以利益的妥协和尊严的屈服为代价的,曾经高傲的心被践踏得不成样子,他都没有反抗,只是重整旗鼓,以图东山再起,这是怎样的一种心胸和隐忍?

在敌我较量中,任何时候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中,排除一切干扰,认清自己的实力和一时的形势,这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考验着决策者的自信心和忍受力。如果自己暂时处于弱势,就尽量不要和他们有正面冲突,才能负担起自己的梦想,用自己的胸怀去收容万物,你才能成功。

织田信长是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最能令人折服的一名武将,日本战国时期开创统一大局的杰出统帅。年轻时以放荡不羁闻名,绰号“大傻瓜”,然而在他那看似粗犷莽撞、我行我素,不修边幅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匡正天下的勃勃野心。

在他没有力量崛起的时候,一直保持着低调处世态度,对掌权的武田信玄面前摆出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经常在武田信玄耳边拍马屁:“你真是空前绝后的大英雄”“你让小辈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织田信长还借着各种名义,给武田信玄送各种山珍海味,甚至还想跟武田信玄套近乎联姻。

织田信长经常做出一些常人匪夷所思的恶作剧,装作若无其事,日夜饮酒作乐,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惊世骇俗的远大志向而已。周围的人都视之如阿斗,父亲与家族里的其他人忧心如焚。武田信玄也认为织田信长是一个胸无大志、鼠目寸光的家伙,因而放松了对他的警惕,不思进取,在没有外在内在压力的前提下,军备废弛。

武田信玄去世后,继任者狂傲自大,经常派兵攻打织田信长的地盘。面对如此欺凌,织田信长仍然装出一副胆小如鼠、畏首畏尾的样子,深谋远虑的他背后却偷偷大力发展铁枪兵团,壮大自己的实力。同时,挑动继任者与其他诸侯的斗争。隐忍7年之后,等到继任者实力削弱得差不多,自己羽翼丰满之后,织田信长认为战机已经到来,于是逐步蚕食掉周围的各种不是很强的势力,最终建立安土城。从此信长在日本的声威大振,“天下第一大傻瓜”的绰号从此不再。

古今中外,能成就一番事业的风云人物都能狠得下心委屈自己,忍住一时之气,这种手段是成功的保证,如果急于求成,没有手段的行动和计划过早暴露了自己的野心,恐怕在自己势单力薄的时候早已被敌人歼灭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发展?

一言以蔽之,沉不住气你永远吃不到成功的甜果。

能忍大辱者有大成

中国历史上有一习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失败不仅意味着利益和权力的丧失,而且还意味着要承受巨大的屈辱。如果不能忍辱,事事反抗、时时反抗,就可能要做一辈子的亡国奴,遭受一辈子的屈辱。只有善忍者才能积蓄力量,东山再起。

春秋末年,吴国和越国因战争结下仇怨。越王勾践想趁吴国未做充分准备时兴师伐吴,吴王夫差闻之,调发全国的精兵良将迎战越军。两军大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结果越军大败。勾践带领着残兵败将5000人逃回会稽山,却又被吴军追上团团围住,越国危在旦夕,为保留一线复国的机会,勾践接受了范蠡提出的降吴的主张,降吴为奴。

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山洞里,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小心伺候夫差。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牵马,处处受人鄙视,却不敢露出丝毫怨怼,唯恐惹来杀身之祸。即使有人在他背后指点着说:“这就是当年的越王勾践呀!”甚至对其进行辱骂,勾践听后也是一副满不在乎的奴才相,唯唯诺诺,奴颜婢膝。

有一次,夫差染疾,卧床不起。勾践知道后,忙假惺惺地去询问病情,并伸手蘸起夫差的一点大便,放在嘴里咂了咂,便安慰夫差说:“臣曾学过医术,只要亲尝一下病人的粪便,便知病情。大王的粪便味酸而苦,与谷味相同,由此可知病情不重,不久即可痊愈。”夫差见勾践居然能尝粪测病,非常感动,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已没有反叛之心,很快就放勾践回国了。

勾践回到越国后,处心积虑,立志报仇雪耻,为此,他不尽女色,不观歌舞,靠自己耕种吃饭,靠妻子亲手织布穿衣,不吃山珍海味,不用绫罗绸缎,勾践甚至褥子都肯用,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其苦味。

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相能臣,大力发展越国经济军事实力,自己还率先垂范,经常同百姓下田耕种,夫人也自己养蚕织布。越国因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勾践还制定奖励生育的措施,增加人丁。同时,施用美人计,消磨夫差精力,不问政事,加速吴亡。

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勾践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公元前482年,动员全国兵力,进攻吴国,越军包围了吴王王宫,攻下城门,活捉了夫差,实现了复国的夙愿。

越王勾践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忍辱负重的典范,为了复国的大志,勾践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经受了精神和肉体的屈辱与折磨,尝尽了亡国的辛酸。但这一切勾践都以超人的毅力忍了过来,终于历经十数年的卧薪尝胆、韬光养晦、励精图治,最终战胜敌国。可见,屈辱可以让一个人苟且偷生地活,也能激发人的斗志,有大的作为。

时来运转,终会翻身得势

人们谈到运势,常言“风水轮流转”,这样一句老话意思是说,今年风水到张三家,明年风水就会到李四家,后年就到王麻子家了。或者说这几年发张三家,后几年就会发李四家或王麻子家。简言之,风水轮流转是风水不断在变化。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为一时失意而恼羞。人都有得意和失意之时,失意时淡然,百折不挠,汲取教训,再努力就是了;得意时也不必趾高气扬,得意忘形,谦虚谨慎才是。

济世堂和万寿堂是,20世纪20年代位于旧天津商埠的两家负有盛名的药店。两家药店位于同一条街上,一直各忙各的生意,各赚各的钱,一切都很顺利,并没有一山不容二虎,你死我活的竞争。

但是到了30年代初,刘可发继承父亲的家业,成为万寿堂的老板后,一改父亲之前保守经商的传统做法,利用降低价格、增加品种等优惠手段排挤济世堂药店,以达到挤垮竞争对手,享受一家独吞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