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大事要沉得住气
3142200000006

第6章 沉住气,输在起点也能赢 (2)

汉武帝时,有个书生朱买臣,字翁子,吴地人,为人老实厚道,酷爱读书,经常手不释卷,但穷困潦倒,以砍柴度日,连最基本的温饱都不能解决。

妻子崔氏多年来跟着他过穷苦的日子,吃不饱穿不暖,渐渐地她有些不耐烦了,脾气越来越坏,她从心里看不起丈夫那副穷酸潦倒的样子,整天讥笑和责骂丈夫。

这年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在买鱼买肉准备过年,朱买臣家却只有青菜,连油都没有。崔氏把柴草朝地上一扔,满脸怒色地对朱买臣说,书呆子!书痴子!你何时才能出人头地?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泣”,也不愿坐在土炕头上跟你受罪。你给不了我幸福生活,我只能和你拜拜。

朱买臣笑着说:“我50岁肯定会发迹,现在已经40多岁了。你辛苦的日子很久了,等往后我有了成就,我就会好好地报答你。让你享尽荣华富贵。”妻子愤怒地说:“像你这种人,一日三餐都吃不饱,还梦想当官发财哩!50岁早就冻死、饿死,扔到大沟里喂狗了,还说什么大富大贵?”朱买臣见她全然不顾多年的夫妻之情,只好被迫写了休书,任凭她离去。

离婚后的朱买臣一心读书,生活更加狼狈,头发蓬乱,胡子很长,衣服破烂,骨瘦如柴。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朱买臣遇到了一位在朝廷做官的同乡叫严助,此人惜才爱才,唯才是举。他非常欣赏朱买臣的满腹经纶,觉得他才学过人,便带领朱买臣进京。经严助的举荐,快50岁的朱买臣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被任命为家乡的会稽太守。

话说前妻改嫁后,生活得并不幸福,屠户每日对她非打即骂,不仅肉体上受折磨,精神上还要受压抑。数年后,崔氏得知朱买臣得中高官,荣归故里拦马请求收留,朱买臣命差役泼水在地,要她收起来才好商量。这显然是存心为难,他前妻只得一死了之,成语“覆水难收”即出典于此。

还有史书中记载的三国时期步陡接受乡间豪绅羞辱的故事。

步陡,字子山,淮阴人,于汉末动乱中只身一人逃难到江东,无依无靠,后来在江东结实了一个同龄青年卫旌以种瓜果度日。

当地的焦征羌是县里有势力的人物,步陡和卫旌在人家势力范围内过活,怕受欺凌,于是,两人挑选了几个自种的西瓜敬献给焦征羌,过了很长时间,焦征羌才一边大快朵颐地吃着大鱼大肉,一边走了出来。中午招待他们,就在院子里放了一张席子,让两人坐在地上用小盘子吃饭,而且一点肉都没有。

卫旌认为这是焦征羌瞧不起穷人,拒绝享用。而步陡却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卫旌对步陡说:“如此的待遇你也能接受?”步陡说:“我贫困卑下,主人用贫贱来对待我们,是应该的,有什么值得羞耻的呢?”后来步陡在吴国当官,当过中郎将,又被拜为丞相。

你地位低微而显得谦卑,别人轻视并不是一件值得计较的事,困难、低潮、失败,逆境,倒霉落难也没有关系,只要你胸有大志,有所作为,在贫贱时不颓废,照样能赢得人们的尊重。

用将来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处境

辅佐周武王灭商、人称姜太公的姜尚得到重用时年已83岁高龄,在这之前他经历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困难和考验。

虽然他祖上曾为贵族,但到了姜太公时的商末周初,家道已经衰落,姜太公年轻时只是一介平民了,贫困潦倒的他不得不做些小生意维持生计。可是,他的生意一直都不顺,卖面时,一阵大风把他卖的面卷走,走投无路的他仰天长叹,谁知一只乌鸦又把屎拉在他嘴里,姜尚伸手去抓石头打乌鸦却被蝎子蜇伤了手。也曾买过肉、贩过酒,但都赔了本,连老婆都唠叨他是个没有用的老东西,最后实在无法忍受这极度穷困的日子决然离开了他。

面对生活的重重打击,姜尚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甘于沉沦,相反,越挫越勇的他默默地承受着一切,还在艰苦的条件中博览群书,学习、思索治理国家的方法,以期有朝一日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时间一年年地过去了,姜尚的才能也在日益剧增,但此时正值纣王统治的商朝,纣王荒淫无道、暴虐腐败、荼毒生灵,不得人心,百姓怨声载道,政权摇摇欲坠。姜尚不愿意助纣为虐,所以,他还要隐藏自己的才华,等待一位拥民爱民、奋发图强的统治者。

而此时的周国,统治者深入人心,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方诸侯都纷纷投靠周国统治者。

姜尚也很看好周国,相信将来取代商朝天下非周国莫属,于是,他开始做好了投奔周王的打算。但是,这一等就是几十年,他已经由黑发变白发。终于,有一天听说周王在招贤纳士,进入垂暮之年的他激动不已,便来到西州境内的潘溪,装扮成一位垂钓的老者,每天在溪边钓鱼。

求贤若渴的周文王早就对姜尚的才华仰慕不已,听说他在潘溪一带隐居,不惜亲自驱车前来邀请他参与周国朝政。

周文王来到潘溪只见一位头发、胡子花白的老者在溪边正在用根本没有钓钩的渔竿垂钓,口中念念有词:“愿者上钩”,周文王猜想这位与众不同的老人想必就是他要找的姜尚了。没想到,两人刚说了几句话,就谈得很投机,均有相见恨晚之意。

周文王终于找到了他苦苦找寻的人,亲自将姜尚扶上马车,并拜他为太师。而姜尚忍过了无数的日日夜夜,昔日的汗水终于为自己迎来了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机会,从此,他悉心尽力辅佐周武王,打败了残暴的商朝统治者,建立了全新的王朝。

当一个人所经受的磨炼达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时,就证明已经达到了试验的最顶峰,也算是磨炼的最后阶段,只要能够咬紧牙坚持下来,随后将会迎来新的起点。姜太公用他大半生的时间等来了良禽栖息的高枝、良臣所仕的明主靠的就是自己的胸怀大志、坚定信念和几十年如一日的隐忍。忍耐生活的艰辛、清贫和不如意,忍受怀才不遇、于己不利的政治环境,不随波逐流,不助纣为虐,忍耐有才华无处施展的苦楚,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功业。如果没有顽强的毅力,恐怕很难有人坚守自己的抱负、黑发等成白发。

很多人都懂得忍耐,大苦大难都忍过来了,但是在应该继续坚持的时候他们没能坚持到最后就放弃了,白白的吃了那么多苦,到头来还是没能抓住翻身的机会。就像姜太公的老婆,忍受不了贫穷的日子,半路上抛弃了丈夫,也就没能等到锦衣玉食的那一天,不能不说是人生的遗憾。

跟姜尚经历差不多的还有苏秦,战国时代最著名的说客、谋士,纵横家中合纵派的领军人物和最高首脑。

他曾到秦国游说秦王,写了十多个建议书都没有派上用处,只得披着又破又旧的黑皮裘,脸容瘦削,面色灰黑,离开秦国悲惨而归。父母原以为倾家荡产的苏秦能换来仕途的发展,一定可以谋得一官半职。谁知贫穷落魄,都骂他是个没有出息的败家子。妻子也像看不见他似的,嫂子也拒绝给他做饭。

苏秦饱尝了人间冷暖,非常惭愧自伤,于是发愤读书,找到姜太公的兵书阴符,闭门钻研,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奋苦读。经过一年的努力学习,遂有满腹经纶,再次告别父母去游说各国,终于取得了六国的信任,兼佩六国的相印,权倾朝野。

当他身佩六国相印、衣锦荣归的时候,家人对他的态度截然不同了,父母到30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恭顺了,嫂子也敬重他了,居然不敢抬眼看他了。

现在能屈,就是为了将来能伸

孔子曰,“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更认为“屈伸消长”是万古不易之理,我们也常说说:“大丈夫能屈能伸”,作为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就得分清轻重缓急,大小近远,该忍得就得从长计议,忍耐不等于懦弱,不意味着放弃。判断英雄不是在开始,而是在关键时刻所起的作用。

我国西汉时期的开国功臣韩信是叱咤风云的战将,公元前3世纪著名的大军事家、大战略家,但就是这样一位盖世英豪在发迹之前却是狼狈不堪。

少年当他还是凡夫俗子的时候,贫困潦倒,而且人品也为人诟病,既没有谋生的手段,又没人愿意举荐他去做官。为了填饱肚子,只好厚着脸皮东一家西一家的混饭吃以糊口度日,时间长了没有谁不反感这位小混混。

韩信曾经多次到邻乡的一个亭长家里混饭吃,连续吃了好几个月,亭长的老婆忍无可忍了,但赶又不好赶。就心生一计,“食时信往,不为具食。”韩信愤然离去。

后来,韩信去附近的河边捕鱼换些银两维持生活,遇到一位洗衣物的老妇,这位老妇见韩信一副饥饿的样子,便给他饭吃,就这样周济了他数十日。韩信很感激地说:“受人滴水之恩,我将来一定加倍报答您。”

老妇不觉得这位年轻人将来会有什么出息,只却生气地说:“谁稀罕你的报答?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是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

韩信听了,很是惭愧,无地自容。

一个堂堂七尺男儿身,连一个老妇都瞧不起他,可见当时韩信活得确实窝囊,还经常受到众人的侮辱和戏弄。

韩信年轻时喜欢佩备刀剑,当时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羞辱他说:“你个子虽然高大,又喜欢佩带刀剑,但内心却是胆怯的。如果你韩信不怕死,就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韩信瞪那年轻屠户一眼,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那人哈哈大笑,满街的人也都嘲笑韩信,认为他胆小怕死。

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如果换作别人受了这样的欺辱,肯定一冲动,一不做二不休,拔出剑来把那个人刺死,谁让他那么瞧不起人。但是这样做,让那个恶徒顷刻溅血,可能是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赢得了暂时胜利,但就不会成就后来的韩信了。所以,来日方长呢,这点小屈辱算得了什么?

后来,韩信来到刘邦手下做事,才华逐渐被赏识,特别是经历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一插曲后,被刘邦委以重任,辅佐刘邦打败楚霸王,封为淮阴侯。

韩信是个知恩图报的人,等他发达了,找到当年曾分给他饭吃的那位老妇,赏赐千金。又找到那位亭长则只赐百钱。最后,他召来那位曾让他受到胯下之辱的屠户,并对将领们说:“当时他侮辱我时,我难道真的不敢杀他吗?不是的。但我杀了他就不能成名,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了,所以我忍辱而达到了现在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