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大事要沉得住气
3142200000005

第5章 沉住气,输在起点也能赢 (1)

没有谁不希望自己建功立业,出人头地,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对成功抱有一种急切的心态,不甘心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人生如长跑,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不断超越自己、经营自我的过程,人与人之间比拼的不仅是起点的状态,还有耐力和加速度;人生也如同打牌,发牌的是上帝,打牌的是你自己。有可能你拿到了一手烂牌,那也没有关系,你输在了起点,不等于会输在终点。就像俗话所说的英雄不怕出身低,一个人的起点低些没关系,,大器晚成者也大有人在。只要你沉住气,多一些自信和执著,祛除浮躁,多一些务实和勇气,认真对待,多一些拼搏和积累,那么你也可以从平凡中脱颖而出,拥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

人生如长跑,比拼的是耐力

有这样一个富有启迪性的寓言故事:一群人一人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朝着目的地缓慢而艰难地走去。

半路上,有个人不堪重负,突然停了下来,心想:为什么要背负这么沉的十字架?太累了。于是,他趁旁人不注意的时候,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将十字架偷偷砍掉一半,重量一下减轻了不少,这下走起路来轻快了许多。

可是,走了没20里路,这个人走累了,又感觉十字架太重了,趁着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又偷偷砍掉了一块,这样一来,他一下子感到轻松了许多,毫不费力地哼着歌曲走在了队伍的最前面。

但走着走着,这个人傻眼了,原来半路上出现了一条又深又宽的沟壑,其他人都卸下背负的十字架,将其搭在沟上,做成桥,跨越了沟壑。这个人也想依样葫芦效仿,可是他的十字架已经被砍掉了一大截,无法做成桥!

当别人背着十字架继续赶路的时候,自作聪明的他只能停在原地,远远地被甩在了后面。

这个人抱怨背负的十字架太沉,没有坚持到最后就将十字架肢解了,虽然他暂时走在了大家的前面,但他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做法最终让他吃够了苦头。

人的一生当中有许多东西需要隐忍,不是一天两天的忍,而是一天天的忍,不论今天如何,人生的胜利是以一生来决定的,棒球也是打了九局才分胜负的,任何事的胜利不到最后也不清楚,不是一开始便决定的,最后的成功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功。所以,只有能忍受的起这样反复的人,吃尽苦头、笑到最后的人才是最后的赢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年少时学习一点儿也不用功,整天不是干活,就是游山玩水、结交朋友。欧阳修在《苏明允墓志铭》中记载:“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他用了许多办法,都无法让自己喜欢上读书,一直到了27岁,第一次进京考试惨败后才幡然醒悟,在妻子程氏的劝导下开始发愤苦读。经过十几年的刻苦学习,学识大有起色。

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年],已是知天命之年的苏洵带着儿子苏轼、苏辙,从家乡四州眉山来到京都汴京,将其22篇文章呈上朝廷,得到朝廷命官的极高评价,官员于是向皇上仁宗推荐。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但一向反感科举考试的他以生病为借口拒绝参加考试。51岁那年,被破格提拔为秘书省校书郎。他和儿子苏轼、苏辙在文坛史上并称“三苏”, 创造了中国第一文人家庭的奇迹,在京城名声大振。

从年少时的默默无闻,到年迈时的一举成名,苏洵的成才经历是对“年过三十不学艺”的极大否定,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生是一项长跑比赛,比拼的不仅仅是起点和速度,更是耐力和心态,只要踏踏实实,认真努力,即便输在起点,也照样有可能赢在终点。

这不是说过程不重要,而是说与过程相比,结果更重要,在整个过程中一个人所经受的痛苦或成绩都是为最后的成功做铺垫的,如果结果一无所有,那么你的过程也就毫无意义。结果是成功的,你的过程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沉住气成为最后的赢家,就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调节自己的心态:

首先沉住气,不要为暂时的落后忧心忡忡。暂时落后了,就将一切烦恼当做成长得跳板,沉着忍耐,以“有朝一日”励自己,默默地吃苦耐劳,在自己应走地道路上前进。

其次,有一点小小的成绩,也要沉住气,坚持成为最后的胜出者。一时的领先不算什么,能笑到最后,能做一个最后的胜利者才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市场里,其实真正比的不是我们赚了多少钱,而是谁在这个市场里活得更久。换言之,那个活得最久的一定是赢利最大的,最终的胜利者!所以不要因一时的领先高估了自己。

再次,越到最后越要沉住气。想啊,我们都走了90步,还差最后的10步如果走不好,这个山头怎么能越过去?但实际情况是,越到最后情绪越容易焦躁,越是着急,越容易坏事,如此恶性循环很容易造成情绪失控。

最后,要保住每次的作战结果。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只有每次一点一滴的积累战果,才能将自己的实力壮大而作最后的胜出。

总之,谁能沉住气,谁才会笑到最后,成为最后的胜出者!

坚信自己是凤凰,何必在乎出身

有的人会觉得自己出身不好,别人出生在有钱有权的大户人家,一出生就落在了人家后面,人家可以拿钱读最好的学校,可以让老爸给找个轻松赚钱的好工作,当然也不愁找不到温柔漂亮的老婆。而自己呢,出身贫寒,要啥没啥,连个“安乐窝”都没有,一切都得靠自己打拼,心里哪能不急?

不可否认,出身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别人轻轻松松拥有的东西,你需要花费十倍、几十倍的力气才能得到,比如,经济发达地区的孩子从小就可以享受优越的学校教育,可以以较低的分数上本市的全国重点大学,你需要使出吃奶的力气才能挤进去,与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若不幸落榜,落后一步,就可能落后一辈子,进一步加大你的不平衡心理,让你心急如焚。

甚至有些东西是别人与生俱来的,却是你打拼一辈子都无法得到的,比如大都市的户口,人家是一出身就带上了,而你即便人在那个城市也属于“外来户”,有好多优惠政策与你无关,好多单位明确指出只录用本地人,你只有眼馋和嫉妒的份,心情更加郁闷、沉重和急躁。

但是,要知道人生是一项长跑,如果你先天条件不好,输在了人生起跑线上并不等于你会比他们混得差,你可以发挥你的后劲,在途中超越他们。

要论出身贫寒和卑微,恐怕现在的人没有一个比明朝皇帝朱元璋还差。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彻头彻尾从社会最底层爬上龙椅的皇帝。他出生在安徽一户佃农人家的破茅草屋外,

小的时候,家里没有土地,就给人家放牛谋生。就在朱元璋17岁的时候,他家乡,现在的安徽凤阳遭了大灾,什么灾呢?先是旱灾,紧接着是蝗灾,蝗灾过后是瘟疫,父亲、母亲、大哥,先后死去。

口粮都吃光了,草木都吃尽了,当时的他心急得要发疯了,贫穷,没有饭吃,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去皇觉寺做了和尚,和尚都得托钵求食,朱元璋出去“游食”了3年,回到皇觉寺。所以,朱元璋做过和尚,讨过饭。他后来很不愿提起这经历。

也许“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贫寒、饥饿、艰难、凄凉、孤独、寂寞、无依无靠……似乎人间所有的苦难都让他尝遍了,要说出身低微没有谁能比他更卑微,要论命运不公,似乎也没有几个人能比他更倒霉。似乎他最应有理由为自己找个堕落、颓废的借口,最有理由抱怨上天的不公,但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比别人更加坚持忍耐。在他出家当和尚期间,他身上就很强地表现出了这种品性。

每天,都有一位资历较老的出家人给他们讲经,有的听上去枯燥乏味,了无生趣,有耐心听讲的人寥寥无几,常常是还没有讲一半,下面的人就已经昏昏欲睡了,但只有朱元璋一个人在聚精会神地听讲。曾有人劝他:“老和尚讲得如此枯燥乏味,把大家都讲趴下了,你何必还要那么硬撑着要听呢?睡觉多舒服?”

他说:“我也很有睡意,但是就在我想偷懒的时候,我又责怪自己,为什么这么没有耐性呢?于是,我每次都要求自己耐心把课听完。如果这点事都做不到,还有什么耐心去解决以后遇到的问题呢?”说完,他又专心致志地听起来。

这种坚忍的性格贯穿他的一生,他从和尚,到乞丐,从一名普通士兵,到统帅一方的诸侯,坚持着奋斗着,让他克服无数困难,打倒无数敌人,在一波又一波的风雨袭击中挺了过来,最终建立大明王朝。

在毫无社会地位可言的人群中尚且出了一位天子,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鸡窝里不能飞出凤凰呢?世界上这样的事情很多。有些了不起的人,当他没有出来的时候,你东笑西笑,最后他却变成凤凰。还有历史上南唐的朱温没有当皇帝之前,在老家,邻居们对朱温的印象就不好,“不事生成,以雄勇自负,里人多厌之。”说他不务正业,经常称凶斗勇,大家都很讨厌他。

给人打工期间,老板经常很生气,一天到晚地骂他,甚至要打他。老板的妈妈多加劝阻说,不能打,这个孩子将来前途无量。后来朱温当了皇帝,很感谢老板的妈妈,把她同自己的妈妈一起接来,看到那个老板恨不得把他宰了。

没有几个人一出生就会带有富贵的光环,暂时的落后说明不了什么,它照样能使人为自己赢得令人羡慕的实力地位。如果人生没有起色,只能怪你甘为人后,做事没有耐心。看看历史上那么真正有大作为的人有几个是依赖出身成事的?最后的成功者往往不是先天条件有多好的人,而是坚持不懈、耐着性子跑到全程的那一个人。

坚持是一种精神,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能否坚持不能否坚持不懈懈,是界定一个人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有坚持精神的人最难的事也能坚持,没有坚持精神的人,最轻松的事也无法坚持。

别人可以轻视你,但你不可以自贱

人生有贫富贵贱,当你居高位、富甲一方时,有如神一般的尊贵无比,个个都对你恭恭敬敬,不管你说的对还是错,人们都愿意听。人处在不发达的境地时,自然会被别人看轻,无论是谈话还是办事,都不会被人重视。但不管别人怎样轻视你,看不起你,你都不应该自轻自贱,要学会忍一时地位之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