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和古人一起玩游戏
3143000000036

第36章 娱乐消遣信手拈来--休闲奇趣篇 (4)

《丸经》认为要想击出好球,就必须要有好的球棒,所以它又对怎样制作好棒进行了论述。比如选取木材制作木棒时最好是在秋季和冬季,因为这时候的木头坚固耐用;而制作棒子则最好在春季和夏季,这时候天气暖和,适合木材的加工。

棒好,还要有好的棒法。《丸经》中棒法的要求是:两手要紧握球棒,但力量要适中,还要平衡用力,避免一个手握得紧一个手握得松;在挥棒击球的时候,要全神贯注,做到心手相应。

捶丸活动的用球也十分讲究,一般要求球要足够坚固。据记载,捶丸用的球基本都是由赘木制作的。赘木就是俗称的树瘤子,这种木头的纤维绞结在一起,十分坚固。球的重量要求适中,因为太重了击打起来费劲,太轻了击出去发飘。

棒有了,球齐了,下面就说一下捶丸的场地。捶丸活动的场地,一般选择在野外。根据《丸经》的记载,这个场地最好“地形有平者、有凸者、有凹者、有峻者、有仰者、有阻者、有妨者、有迎者、有里者、有外者”。这里的“峻”就不平的坡,“仰”就是上坡的面,“阻”就是前方有阻隔,“妨”就是后方有障碍,“迎”就是能反射球的地方,“里”就是地形左边高,“外”就是地形右边高。也就是说场地要凹凸不平,富有地形的变化。

在场地上有一种重要的设计,那就是击球的目的地--“窝”,其实就是球洞。在“窝”的旁边还要插上小旗子,这与现在高尔夫基本相同。在《明宣宗行乐图》的捶丸场地上可以看到有十个“窝”,“窝”边的旗子的颜色不同,说明“窝”之间是有区别的。

捶丸场地上不仅有“窝”,还有固定的击球点--“基”。《丸经》记载:“基,纵不盈尺,横亦不盈尺;择地而处之,直向而绘之,瓦砾则除之。”这是说“基”的长宽都不满一尺;在绘制“基”的时候要选择正对球窝的位置,如果地面有瓦砾碎片要清理掉。当时还有一些关于“基”的规定,例如向南击球的人不可以站在“基”的西侧,球不能放置在“基”的外侧,脚不可以踩到“基”,不能变更或毁坏“基”等等。另外,“基”与“窝”的距离也有一些规定,最远不能超过一百步,最近不能少于一丈(三米多)。

场地和用具都齐备之后,便可以开始比赛了。捶丸比赛的参与人数没有具体的规定,可以多也可以少。人比较多的比赛被称为“大会”,七八个人的称为“中会”,五六个人的被称为“小会”,三四个人的被称为“一朋”,两个人被称为“单对”,也就是“单挑”。

在捶丸比赛中,对手间轮流击球,谁把球击进球洞,谁就能够得到一筹(一种计算用具)。比赛的计分标准有三个:大筹,双方谁先得到二十筹就获胜;中筹,双方谁先得到十五筹就获胜;小筹,双方谁先得到十筹就获胜。

奇趣小贴士

捶丸与高尔夫

现代高尔夫是一项高雅的体育运动。长期以来,国际普遍认为这种运动源自苏格兰。传说在十二世纪,苏格兰一个渔夫在回家途中路过一片草地,当时他随意捡起一个树枝去击打一个小圆石,结果圆石被送进了兔子窝。于是,高尔夫便诞生了。

这样有趣的传说是很难让运动史学家们信服的,因为他们发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项运动更像是高尔夫的前身,它就是“捶丸”。通过元代就已经成书的《丸经》不难看出捶丸与高尔夫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两者都有球洞,只是数量多少不同。其次,两者都使用球杖击球,而且球杖的造型和类别基本相同。再次,运动场地相似,都要求场地上存在凹凸不平的地段。更为重要的是,“捶丸”的历史要比高尔夫早的多。

据史料记载,当年蒙古人西征时,曾把“捶丸”带到了西方。如此看来,现代高尔夫运动确实是从我国古代的“捶丸”演变来的。

5 “文武兼备”的游戏--斗草

追寻斗草之风

古人不但会斗鸡、斗牛、斗蟋蟀,而且还会斗草。这些都说明古人的生活并不单调,甚至比现代人的生活更加有趣。

尽管在汉代以前基本没有关于斗草的记载,但人们普遍认为斗草游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之前。它最初很可能跟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后形成的中医草药学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一些人认为它就是古人采草药歇息时的一种娱乐方式。汉代申培认为《诗经》中的《周南·芣苢》就是一首“童儿斗草嬉戏歌谣之词赋”。“芣苢”就是十分坚韧的车前草,它可以用来进行拉扯比斗。斗草很可能就是从车前草的拉扯比斗开始的。

斗草,又叫斗百草,根据古籍记载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而且与端午节关系密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端午)。荆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

唐代的时候,斗草盛行。不管是妇女儿童,还是成年男子,都对斗草充满了兴趣。当时,有很多妇女儿童对这种游戏十分着迷,竟然有少妇“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崔颢《王家少妇》),还有小孩“抛牛沙上斗百草”(贯休《春野作》),玩得“弃尽日乐嬉嬉”(白居易《观儿戏》)。

当然,男子对斗草感兴趣是因为当时把它作为一种赌博的手段。李商隐《代应二首》中有“昨夜双沟败,今朝百草输”的诗句;郑谷《采桑》中有“如何斗百草,赌取凤皇钗”的诗句;李白在《清平乐》中说:“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可见,当时很多人玩斗草只为“珠玑满斗”。

五代时期,斗草依然受欢迎。传说南汉皇帝刘钺在皇宫的后花园种植了大量奇花异草,每年花草繁茂的时候,他就组织宫女们斗花草娱乐。

宋代的斗草风气比唐代更盛。当时的斗草已经不仅仅在端午进行,而是扩展到了其他特殊的日子,例如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清明等。北宋词人晏殊《破阵子》中有“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相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这不仅向人们展示了春日美景,也证明在清明也有斗草活动。

元明清各代都沿袭了斗草游戏,并且在民间广为开展。斗草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屡屡出现。元代谢宗可《风筝》诗中的“蹴罢秋千斗草慵”就是写的仕女荡秋千、斗百草活动。明代《三才图会》中描绘了明人斗草的情形。清代李汝珍《镜花缘》描写过一群才女施展锦心绣口开展斗草游戏的情景。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对斗草游戏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到了现在,随着人们与自然之间的疏远,“斗草”游戏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多见,仅能在农村偶然见到。

“武斗”“文斗”都精彩

斗草虽不像斗牛、斗鸡一样紧张刺激,但却十分精彩有趣。早在唐代,斗草就出现了两种玩法,一种叫做“武斗”,一种叫做“文斗”。

“武斗”,顾名思义就是要动手的玩法。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玩法,主要是要比试草茎或叶柄的韧性。玩的人各自拿着一根草茎或叶柄,然后相互呈“十”字型交叉,用力向后拉扯,最后谁的草茎或叶柄断了就算输。在进行“武斗”的时候,如果草茎和叶柄的韧性不强还好,万一赶上了韧性十足的草茎和叶柄就一定要费点力气了。当然,如果草茎和叶柄太容易断也不太好,会降低斗草的趣味性,所以人们经常使用一些韧性较好的草茎,例如车前草。

“文斗”的内容比较丰富,有一种是参加者采摘花草,比试谁采摘的花草种类多。这显然与用花草进行拉扯比斗大大不同,但还是与花草有关。

在五代时,南汉皇帝刘钺在皇宫后花园,种植了大量的奇花异草。每当草木繁盛的时候,他会组织宫女玩斗草。在他发令以后,宫女们便冲进后花园的大门,在园内任意采摘。到了规定的时间,花园的大门就会锁上,宫女们被集中到大殿上。她们拿出自己采摘的花草,有专门的裁判对这些花草进行辨别。最后,谁采摘的花草种类最多,谁就获得胜利。输的人要出钱组织宴会。

“文斗”之中还有一种比试对花草名的玩法。这是一种在女孩中比较流行的玩法,女孩们采摘花草,然后以对仗形式互对花草名,谁的对花草名的水平高,谁就获胜。当然,省去采摘步骤,直接对花草名的玩法。这种的斗草比赛很像是一场植物知识竞赛。

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有一段对“文斗”的详细描写。当时的情景是,贾宝玉过生日,女眷们都忙着饮酒作诗消遣。一些丫鬟跟主子们都采摘了一些花草,玩起了斗草。一个人说:“我有观音柳。”另一个说:“我有罗汉松”。一个说:“我有君子竹。”另一个说:“我有美人蕉。”一个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另一个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后来,豆官说:“我有姐妹花。”这下大家都犯难了。香菱灵机一动,说:“我有夫妻穗。”这个豆官不服气地说:“从来没有什么夫妻穗!”香菱口吃伶俐,说道:“一枝一个花叫‘兰’,一枝几个花叫‘穗’。上下结花为‘兄弟穗’,并头结花叫‘夫妻穗’,我这个是并头结花,怎么不叫‘夫妻穗’呢?”由此看来,这“文斗”确实有趣的很。

斗草虽说是一种文雅的游戏,但往往会将花草弄的一片狼藉。正所谓斗草不是你的错,弄伤了花花草草就是你的不对了。能不能不攀折花草又可以用花草取乐的方法呢?方法很简单,只要跳过采摘花草这个环节就行了。在《镜花缘》第七十六回中所描写的斗草玩法与《红楼梦》的相似,但前者用采摘的花草实物相对,后者只是对花草名,这样才称得上真正的文雅。

奇趣小贴士

神农尝百草

谈到花花草草,自然很容易联想到中草药。说到中草药,就不得不提“神农尝百草”。

在远古时代,人们仅靠狩猎维持生计,但因为野兽难打,因此经常面临食物缺乏的状况。传说后来出现了一位炎帝,教大家种植庄稼和百果,帮助大家解决了食物问题。这位炎帝也被称为神农。

神农虽然教会了人们种植粮食,但还是有很多人因为乱吃一些植物而生病或丧命。神农为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亲自尝试所有的植物,以便区分这些植物能不能吃、有没有害。他每尝一种植物,觉得能吃就放在一个口袋里,觉得能治病就放在另一个口袋。就这样,神农每天不停走,不断尝,尝遍了大江南北的各种花草,发现了很多有药效的植物,并且用它们救了无数的病人。

神农还在不停地采摘、尝试,偶尔遇到毒草,自己可以破解。但是有一次,神农遇到了毒性太强的“断肠草”。他还来不及替自己解毒,就毒发身亡了,临死前还紧紧地抱着他采到的药草。后来,人们安葬了神农,并尊他为“农业之神”和“医药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