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推牌九”、“打天九”最为盛行,成为市井上最的吸引人的游戏。我们经常可以在古装剧或明清小说上看到一些在赌坊里面玩牌九的情景。
骨牌在在1849的时候,被一位意大利的传教士带到了米兰。在那里产生了一种推倒骨牌的玩法,那就是人们熟知的多米诺骨牌。
骨牌中的“文武牌”
一副骨牌共有三十二张牌,其中有二十二张成对的,还有十张是单牌。每张骨牌上面都刻着以不同方式排列的从两个到十二个的点子。在骨牌中成对的牌被称为“文牌”,而单张的牌被称为“武牌”。
“文牌”
在成对是二十二张骨牌中,每一张牌面都可以从中间划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上都有相同和不同数量的点。根据两部分点数的对应关系,就可以判断这张牌的名称。具体情况如下:
牌上下两部分都是六点,叫做天牌;
牌上下两部分都是一点,叫做地牌;
牌上下两部分都是四点,叫做人牌;
牌上下两部分分别是一点和三点,叫做和牌或鹅牌;
牌上下两部分都是五点,叫做梅花或梅牌;
牌上下两部分都是三点,叫做长牌或长三;
牌上下两部分都是二点,叫做板凳;
牌上下两部分分别是六点和五点,叫做虎头或斧头;
牌上下两部分分别是六点和四点,叫做四六或红头十;
牌上下两部分分别是六点和一点,叫做幺六或高脚七;
牌上下两部分分别是五点和一点,叫做幺五或大头六、零霖六;
“武牌”
在单张的“武牌”中,也与“文牌”一样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这十张牌可以成对,组成一种新牌型。具体的牌和牌型的名称如下:
牌上下两部分分别为五点和四点,叫做红九;
牌上下两部分分别为三点和六点,叫做黑九;
上面两张牌拼在一起,称作杂九对。
牌上下两部分分别为五点和三点,叫做黑八;
牌上下两部分分别为六点和二点,叫做平八;
上面两张牌拼在一起,称作杂八对。
牌上下两部分分别为五点和二点,叫做黑七;
牌上下两部分分别为三点和四点,叫做红七;
上面两张牌拼在一起,称作杂七对。
牌上下两部分分别为四点和一点,叫做红五;
牌上下两部分分别为二点和三点,叫做黑五;
上面两张牌拼在一起,称作杂五对。
牌上下两部分分别为二点和四点,叫做二四或大杂六;
牌上下两部分分别为一点和二点,叫做幺鸡、丁三、丁鸡等,又称小杂;
上面两张牌拼在一起,称作大小杂或至尊宝。
骨牌推牌九
骨牌在古代主要被用于赌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但正是这种运用的方式,使得骨牌这种玩具更好地被人们认识。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骨牌最经典的玩法,也是最常用的赌博玩法--牌九。
推牌九其实就是根据骨牌的点数比大小。具体的玩法有两种,一种是大牌九,一种是小牌九。大牌九的玩法是:玩家每人四张骨牌,分为大小两组,分别与庄家对牌。大小两组牌都能大过庄家就算赢,一组大过庄家一组小于庄家算和局,两组都小于庄家就算输。小牌九的玩法是:玩家每人两张骨牌,跟庄家比组合大小,牌面大的人就是赢家。
玩牌九的人数一般是四个或者八个。玩家可以一直坐庄与其他人对赌,也可以大家轮流坐庄。玩家下注后,庄家开始洗牌、码牌,码成八排,其中每排四张。然后,庄家掷骰子决定分牌顺序,并将牌分到每个玩家手中。
如果是玩大牌九,玩家会得到四张牌。玩家可以自行两两搭配,然后将两组牌反扣。一般将较小的一组横放在前,大的一组直摆在后。最后就要与庄家的两组牌比大小。下面就讲一下牌的大小顺序。
在牌九中最大的牌就是“至尊宝”,又叫“猴王对”。这组牌是由单数很小的牌配成的,也就是“丁三”配“二四”。歇后语说“丁三配二四--绝配”就是这样来的。除了“至尊宝”之外,其他牌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双天”(两张天牌)、“双地”(两张地牌)、“双人”(两张人牌)、“双和或双鹅 ”(两张和牌)、“双梅”(两张梅花牌)、“双长”(两张长三牌)、“双板凳”(两张板凳牌)、“双斧头”(两张斧头牌)、“双红头”(两张红头牌)、“双高脚”(两张高脚七牌)、“双零霖”(两张零霖六牌)、“杂九”、“杂八”、“杂七”、“杂五”、“天王”(天牌配杂九牌)、“地王”(地牌配杂九牌)、“天杠”(天牌配配人牌或杂八牌)、“地杠”(地牌配配人牌或杂八牌)、“天高九”(天牌配杂七中的二五牌)、“地高九”(地牌配高脚七牌)。
上面都是可以配成的对牌,对于不能配成对的牌怎么比呢?那就将这组牌的点数加起来,哪组得到数字的个位数大(最大是九,最小是零),哪组牌就大。
奇趣小贴士
小骨牌大建筑--多米诺骨牌
人们尽管知道多米诺骨牌是十分著名的游戏,但却可能不知道它起源于中国。
宋代产生的“骨牌”游戏,也就是俗称的“牌九”,在明清时期十分盛行。当时正在中国传教的外国人,也对这种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就有一位来自意大利米兰的传教士,名叫多米诺。
多米诺在中国呆了八年,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1849年多米诺准备回国时,将牌九作为礼物带给家人。他的女儿小多米诺对这种游戏十分着迷,并且还自己创造了一些新玩法,例如用牌九玩拼图游戏。小多米诺的男朋友叫阿伦德,他是一个性情浮躁的人。小多米诺突发奇想,让他在规定时间内把二十八张牌九一个挨一个竖起来,并且要求不能倒下,否则就要受惩罚。没想到,经过“磨炼”的阿伦德做事稳重多了。这件事让整个米兰都轰动了。
后来,多米诺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玩骨牌,就以木头为原料制作了大量骨牌,并发明了各种玩法。人们为了感谢多米诺的贡献,便把这种骨牌游戏称为“多米诺”。现在的多米诺骨牌已经成为非奥运项目中知名度最高、参加者最多、流行地域最广的活动。
3扑克是否源于叶子戏?
“叶子”是一种游戏
纸牌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游戏,但针对它的起源曾经产生了很多说法。法国学者说纸牌最早由法国人在1392年发明,比利时学者认为他们的纸牌历史要比法国早,而瑞士人干脆拿出史料证明纸牌在1377年的瑞士就已经十分流行……最后,大家看到中国古代的叶子戏便都沉默了。
关于叶子戏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叶子戏最早是楚汉争霸时期的韩信发明的,当时是为了缓解将士思乡之愁。因为叶子戏中的牌仅树叶般大小,所以叫做叶子戏。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可信性不高。在一些古籍上说法似乎可信性要高一些。宋人王丽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认为叶子戏是唐代一行和尚(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张遂)发明的,当时是为了给唐太宗娱乐消遣用的。还有一些古籍上记载,叶子戏是唐代一个名叫叶子青的女子发明的,她还写了一本《叶子格》。
北宋欧阳修在《归田录》中提出的看法与上述说法都不同。他认为唐代书籍使用卷轴,在找某些内容时很困难,于是人们就把纸片裁成叶子状,在上面写上称谓、提示等信息,让将它们贴在书卷的适当位置。这可能就是“叶子”的雏形。
虽然不能确定这种游戏是由谁发明、如何产生,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游戏最早诞生在中国,而且很可能早在唐代时就流行了。在唐人苏鹗《同昌公主传》中记载:“韦氏诸宗,好为叶子戏。夜则公主以红琉璃盛光珠,令僧祁捧之堂中,而光明如昼焉。”意思是说,当时的公主为了玩叶子戏,竟然用夜明珠照明,一玩就是一晚上。可见,这种游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另外。叶子戏产生后还曾一度成为王公大臣、文人学士们用于宴席的酒令工具。
南宋时候,叶子戏已经十分普及。当时,在临安的市场上出现了专门卖纸牌的商店。可见,纸牌成为一种重要的娱乐玩具。除了人玩叶子戏之外,当时的一些艺人甚至训练猴子进行“斗叶”表演。在《宋史·艺文志》中记载了几部“叶子戏”的著作:《叶子格》三卷、《偏金叶子格》一卷、《小叶子例》一卷。这些著作说明宋代的“叶子戏”已经有很多种玩法。
元代时,蒙古人西征也不忘随身携带纸牌娱乐消遣,甚至有记载说他们每到一处都要玩上十来个小时。可见,叶子戏在蒙古人中也十分盛行。另外,纸牌很可能是通过西征的蒙古人传到了欧洲。
叶子戏在明代的得到发展,特别是因为当时白话小说盛行,为叶子戏的形制和玩法加入了新元素。如按照水浒人物制作的纸牌,就曾经风靡一时。在新疆的吐鲁番曾发现过一张明代初的纸牌,形状狭长,上面绘制着身穿盔甲的武将形象,上端印有“管换”,下端印有“贺造”字样。“管换”、“贺造”是当时印制纸牌者为扩大纸牌的销售所精心设计的广告语。明末清初,有在“叶子”上绘制美人图、甲第图的,还有绘制鸟、兽、虫、鱼图案的,这使得叶子戏的观赏性更强,也就更吸引人。
明清时期的叶子戏还成为社会上十分流行的博戏形式。当时有一种成为骨牌叶子的叶子戏,实际上就是一种骨牌游戏的翻版。因为使用纸张制作,成本较低,骨牌叶子的影响力比原来的骨牌受欢迎得多。这种叶子戏在广大下层市民中广泛流行,甚至一些贫苦的市民也可以通过这种纸牌解解赌瘾。
了解了叶子戏的一些历史,我们不禁要提出一个问题:纸牌到底是不是源于叶子戏呢?很多人的认为是。关于这种看法有一个重要依据,那就是叶子戏和纸牌的形制和玩法基本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的叶子戏和西方的桥牌(扑克的一种打法)都是分为四种花色,而且都以四种花色象征一年四季。西方桥牌一共有52张,明代的叶子戏有40张,清代达到了60张,它们都采用四人共打的纸牌样式。
叶子戏的玩家要依次抓牌,明代叶子戏40张牌,四个人每人抓8张,剩下8张作为“中营”;清代叶子戏60张牌,四个人每人抓10张,剩下的20张由其他人拿着并在后面的游戏中分给玩的人。1~8或1~10的基数和西方桥牌基本一样。玩叶子戏时,“大可以提小”,遵循“万胜千,千胜百,百胜钱”的规则,这也是西方桥牌最普通的玩法。
“斗叶”时,以大小论输赢。在牌(“叶”)还没有出手时都是背对他人的;牌(“叶”)出手后,都要仰放展示给大家。玩的人往往要根据已经看到的牌(“叶”)来推测其他玩家手中的牌(“叶”),这跟桥牌的打法也基本相同
除此之外,“叶”上的图案与桥牌上的图像都以人物形象为主,而形状也都是长方形。
新型的叶子戏--马吊
进入明代之后,叶子戏的玩法不断出新。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衍生出了一种新型的叶子戏--马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