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象棋的文字记载,最早的要数屈原《楚辞》中的“蓖蔽象棋,有六簙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但是关于象棋的起源至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一些人认为象棋最早源自由远古的神农氏或者黄帝时代;另一些人认为象棋源自周武王伐纣时期,因为象棋红黑两方分别有五个兵(卒),而周朝的军队的基本编制就是“伍”;还有人认为象棋最早产生于战国、南北朝时期等等。事实上,象棋从诞生到成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并不是一下子就产生的。
象棋最初被称为“象戏”,也是一种棋类游戏。在所有的棋子中,除了现在象棋中的“象”“炮”之外,其他的棋子基本上都与周朝的兵制相符合。因此,认为象棋起源于周代还是比较合理的。
春秋战国时代,“象棋”这一名称出现。但此时的象棋与现在的象棋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特别是它下棋的方法与现在差别很大。唐朝之后,棋盘上出现了“砲”。再后来,宋朝又在棋盘上加入了“象”。到这时,象棋就基本定型了。
四川江油县曾出土了两幅宋代铜质的象棋。每副象棋中有32个棋子,其中“将”2个,“士”4个,“象”4个,“马”4个,“车”4个,“砲”4个,“卒”10个,双方各16个棋子,这与现今的象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不同的是,在这些棋子的背面都有与正面文字相对应的图案。也就是说,这样的棋子可以使用正反两面对弈,使对弈更富趣味性。
象棋在北宋时经历了重大的“变身”。唐代的象棋中有“王”一子,这个“王”可不一般,它能够在整个棋盘活动。但是到了北宋初年,为了避免冒犯皇帝的权威,于是就将“王”改作了“将”,以避免“王”直接参加两军的战斗。但此时的“将”与原来的“王”一样可以在整个棋盘活动。
北宋中期以后,象棋棋盘上出现了现在棋盘上的“城”(“九宫”),而“将”就被限定在了“城”之内,且“将”的两旁各有一个“士”护卫。了解象棋的人可能会想到,象棋中还有“帅”一子,这个棋子其实是在明代时才出现的,目的是为了与“将”对应和区分。
北宋时象棋已经有了楚汉相争的说法。棋盘上出现了“炮”子,其目的也是为了与“砲”进行对应和区分。此时,“砲”与“炮”的走法都体现了火炮的特点,那就是隔着子吃子。
南宋时,象棋最终完成“变身”。完成“变身”的象棋,大大增强了竞技性和娱乐性,逐渐成为上至皇族官宦,下至平民百姓的宠玩,普及率相当高,可谓家喻户晓。
宋朝之后,象棋活动不断在民间掀起浪潮,随之出现了大量象棋的理论性著作。另外,明清时期的小说中多见下象棋的情节,充分表明这项活动在当时各个阶层中广为流行。
如今,下象棋仍是我国民间十分常见的一种智力娱乐活动,而且早已经成了体育竞赛项目。新中国成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象棋正式成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会举行全国性的比赛。
“战场”与“兵将”
象棋是一种对抗性的游戏,甚至可以说“棋盘”如“战场”、“棋子”如“兵将”。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个“战场”和参战的“兵将”。
象棋棋盘的一般都是长方形的,上面有九条平行的竖线和十条平行的横线,它们相互交织,构成了九十个交叉点,这就是棋子摆放和移动的落脚点。棋盘上有第五、六条横线间是一片空白的地方,这就是象棋中俗称的“河界”。“河界”将棋盘分为两个部分,这两部分就是对战双方自己的地盘。在棋盘第四、六条竖线之间、对战双方的两端,是两个对称的“米”形方格,叫做“九宫”。
“战场”确定以后,就要召集“兵将”了。在象棋中,对战的双方分别是黑方和红方,各方均有十六个棋子。两方棋子对应相对:黑方有将一个,士、象、车、马、炮各两个,卒五个;红方有帅一个,仕、相、车、马、砲各两个,兵五个。这些就是即将要对战的双方“兵将”。它们实力不同,具体评价如下:
车:象棋中实力最强的棋子,因为它可以在棋盘线上飞快的移动,且吃子也非常方便,所以得到这样的评价。其实力相当于双马、双炮、马炮,近、中、远程作战都适用。
炮():由于其“炮打隔子”,因此在中远程作战时多用于牵制,和各子(主要是车)配合都很容易。在残局中要依靠仕相的力量攻守(俗称“残局炮还家”)。开、中局时由于子多,他的“炮架子”也多,实力略高于马。
马:中距离作战的兵器。与炮相反,由于“蹩腿”,子力少时,实力比炮强。由于它的特性,所以易于往开阔处跳,戍边却往往不行。其实力相当于一炮、双相、双仕、一仕一相。
兵(卒):开局时由于只能向前,几乎没有什么攻击力,但有限疏通我方马路兼限制敌方马路的作用。过河后可以转弯,当靠近敌方九宫时却威力大增,所以有“小兵过河顶大车”、“过河卒子半个车”的说法。过河的兵相当于一仕、一相。
仕(士)、相(象):属于防守的棋子,一仕等于一相。开局阶段,老将不易受攻击,正因为如此,开局人们不爱用马(炮)兑仕相。中、残局时矛头直指老将,此时急需仕相守卫,同时仕相还可以配合炮攻防或走闲着以防被困死,因此没占便宜时不要轻易丢弃仕相。切记:缺仕宜兑车,缺相宜兑炮;花士象可防车,中联仕相可防炮;仕相宜中联,相不轻易散边。
帅(将):全盘棋子争夺的目标,需要本方棋子保护。开局时不宜乱动,免得陷入麻烦中。
“战争”一触即发,双方排兵布阵。局势如下:
车马象士将士象马车
├┼┼┼┼┼┼┼┤
├炮┼┼┼┼┼炮┤
卒┼卒┼卒┼卒┼卒
├┴┴┴┴┴┴┴┤
├┬┬┬┬┬┬┬┤
兵┼兵┼兵┼兵┼兵
├砲┼┼┼┼┼砲┤
├┼┼┼┼┼┼┼┤
车马相仕帅仕相马车
“战”亦有道
双方对弈,如果没有规矩,那一定会乱作一团。象棋的走棋和吃子都有严格的规定,每个棋子都有自己要遵守的规则,这保证了对弈的公平性和娱乐性。
首先,在对局时,象棋主张红方先行棋,然后双方再轮流走棋,直至终局(胜、负、平)。走棋的一方,将棋子从一个交叉点移到另一个交叉点,或者吃掉对方的棋子占领一个交叉点,都叫一步棋。双方各走一步棋,就称为一个回合。
在象棋对弈过程中,各个棋子都有自己要遵循的行棋规则。具体情况如下:
帅(将):“帅”和“将”是象棋上双方争夺的最终目标。它们的活动区域限定在“九宫”内。在这个“米”形方格内,它们可以上行、下行、左行、右行,但是不能走斜线,而且每次只能走动一个格。另外要注意的一点时,双方的“帅”与“将”这两个棋子不能直面相对,否则将判走方为负。
仕(士):“仕(士)”是“帅(将)”的近身侍卫,它们也被限定在“九宫”内,而且它们只能在“九宫”内的斜线上行走,每步一格。
相(象):“相(象)”分布在“九宫”外,它们行棋时走对角线,每步走两个格。因为这样走出的恰好是一个“田”字格的对角线,所以简单地说成是“象走田”。“相(象)”只能在本方阵地活动,不可以走过“河界”。另外,如果在它要走的“田”字格中央有棋子,它就不可以走这一步,俗称“塞象眼”。
车:“车”的活动范围没有限制,可以横走、竖走,只要没有棋子挡在前面,它的行棋步数没有限制。一个“车”最多能够控制棋盘上的十七个点,所以有“一车十子寒”的说法。
炮():“炮()”在不吃棋子时,可以同“车”一样在棋盘内活动。
马:“马”的行棋方式与“象”相似,但是“马”走的是“日”字格对角线,一般叫做“马走日”。因为“马”在周围没有阻挡的前提下有八个着棋点可以走,所以有“八面威风”的说法。但如果在“马”要行棋的方向有棋子挡住,那“马”就不能走这步棋,俗称“蹩马腿”。
兵(卒):“兵(卒)”在没有过“河界”之前,只能一步一格向前走;越过“河界”之后,它们便可以朝前、左、右三个方向行棋,一步还是只能移动一个格。
了解了棋子们如何走动之后,就可以进行“吃子”了。在行棋的时候,如果发现你要行棋的目的地上是对方的棋子,那就可以用自己要走动的棋子吃掉对方的那颗棋子。结果就是你的棋子落在了想要落的位置,把对方碍事的那颗棋子拿出棋盘。
在吃子方式上最特别要数“炮()”,它们吃子的时候,在它们与被吃掉的对方的棋子之间必须要隔一个棋子(自己的或对方的都可以),一般叫做“架炮”或“炮打隔子”。
就这样,你吃掉我的棋子,我吃掉你的棋子,互相“厮杀”。那究竟什么时候结束呢?难道要把对方的棋子吃光?当然不是。在象棋中,最终的胜负都决定在“帅”或“将”的身上,一旦它们被对方吃掉或不能移动了,对方就胜利了。
奇趣小贴士
楚河汉界的由来
棋子活动的场所叫“棋盘”。在长方形的平面上,绘有九条平行的竖线和十条平行的横线,它们形成九十个交叉点,棋子就摆在交叉点上。在棋盘的中间部位有“河界”。而河界的由来则是源于历史上的“楚汉战争”。
据史料记载,“楚河汉界”在古代的荥阳成皋一带,该地北临黄河,西依邙山,东连平原,南接嵩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弹尽粮绝,于是被迫答应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也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至今,在荥阳广武山上还保留着两座遥遥相对的古城遗址,西边那座叫汉王城,东边那座叫霸王城,传说就是刘邦、项羽所筑。在两城中间有一条宽约300米的大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鸿沟,也是象棋盘上所标河界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