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阳刚男孩
3143600000014

第14章 第四堂课 (4)

立伦的爸爸认识到孩子将来要应对激烈的竞争,就必须先学会独立,不能事事依靠父母。但他也知道,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就要先教会孩子如何独立,让孩子学会独立的方法、技巧,而不是彻底撒手不管,让孩子放任自流。于是,在爸爸的引导下,立伦知道了制作轮船模型的步骤,又在爸爸的示范和手把手教授下,立伦掌握了制作模型的技巧,最后成功制作出了轮船模型。在制作轮船模型的过程中,父子俩同心协力,立伦在爸爸的指导和鼓励下自己动手完成作业,父子俩都学到了不少知识,而这个过程也是父亲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走上“独立”之路的过程。

很多父亲都知道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陪孩子一起学习,耐心引导孩子,更多的父亲只是命令孩子要独立、要自己动手,也不管孩子会不会、有没有那个能力。在这方面,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教子的经验值得借鉴。陶行知先生在教孩子独立学习、做事时,不仅“言传”方法,而且“身教”。陶行知在外工作,接到儿子的信,发现儿子的毛笔字像鸡爪一样难以见人,他便要求儿子好好练字,把字写得清楚些,至少让人看懂。后来,陶行知回家后,他又手把手地教儿子写字,他会教儿子怎样提笔、怎样下笔,每一撇一捺都该有怎样的力道等等,自己也写很多字给儿子做示范,让儿子不断练习。在父子俩的一起努力下,儿子的毛笔字终于写好了,他也承袭了父亲做事仔细、认真、有耐心的素质。

现今生活中,为工作奔波忙碌的父亲们不妨停停脚步,多陪陪自己的孩子,耐心地教导孩子。孩子的独立之路很漫长,他需要父亲的帮助,需要父亲陪他一起走。

如何与孩子一起走“独立”之路

1. 父亲首先要教会孩子如何独立做好一件事,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让孩子自己动手。父亲在教孩子如何独立时,必须言传身教、细致入微,要耐心教导孩子,还要鼓励孩子,相信孩子,让孩子有信心独立完成这件事。

2. 父亲引导孩子独立做事时,要主动关心孩子,让孩子有安全感,让孩子知道有父亲支持他、做他坚强的后盾,这样孩子就不会因害怕失败而不敢前进。

摘果子

这个游戏最好在场地较宽敞的户外进行,如在运动场里。父亲准备各种水果若干,将每一个水果装进小袋子,用夹子、挂钩等挂在运动场的围栏上,高度要适中。父亲规定孩子必须离围栏有一定距离,并在这段路上设置一些障碍,如放些不能被踩踏的东西。

游戏开始,父母和孩子都站在同一起点上,父亲吹响口哨,他们就一起冲上前去摘果子,孩子必须自己绕过重重“障碍”,跑到挂了果子的围栏边,想办法拿到果子。这个过程中,孩子不能让父母帮忙给他取果子,必须独自想办法,找可以垫脚的砖块或跳高摘果子等。如果孩子踩踏到路上的障碍物,父母要让孩子接受一点小小的惩罚。当父母先摘到果子回到原地时,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为孩子加油,但整个游戏过程中,父母都要陪孩子一起摘果子,让孩子知道在前进的道路上,即使父母帮不了孩子,他们也会一直支持孩子,为孩子加油打气。

5.小事做起,做个小大人

现实社会中,很多父母都想为孩子做好所有的事情,小到洗脸穿衣,大到择业选偶。很多父母舍不得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劳动,他们就长久地为孩子做,直到做不动。而父母做得越多,孩子会得就越少,很多孩子直到步入社会都离不开父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其实,孩子的一生要经历风风雨雨,父母不可能时时刻刻陪伴在孩子身边,更不可能帮孩子解决所有问题。那么,父母就该及早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劳动,让孩子从小事做起,慢慢学会独立生活,做个小大人。要知道,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做得越少,孩子就能学到更多。

二战时期,在苏德战争中立下卓越功勋的苏联元帅朱可夫,其少年时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独立“小大人”。朱可夫十岁从三年制教会小学毕业后,父亲就打算将他送到莫斯科学手艺。后来,朱可夫独自一人在莫斯科生活,并成了毛皮作坊的学徒。在毛皮作坊学手艺期间,朱可夫很用功,很上进,除了师傅教给他的东西,他还自己研究制作皮具的其他工艺。有时工作中出错,师傅会严厉惩罚他,但他总是坚强地承受,一点都不灰心、不气馁,继续认真学手艺。那段时间,父母不在他身边,他也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的衣食起居,不再依赖父母。正是在从小认真学手艺、自己负责自己的衣食起居等小事的磨炼中,朱可夫具备了独立自主的能力,有了顽强拼搏、不畏艰险的精神,这些都是朱可夫被俄罗斯人民尊为“苏沃洛夫式”民族英雄的基础。

因此,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更应舍得让男孩自己劳动,男孩自己的事让他自己做,父亲不该时刻宠着、护着孩子,让男孩从小事做起,从小体验生活的艰辛,做个小大人,这是男孩长大后独立生活、参与社会竞争的必要条件。

独立“小大人”志文

小男孩志文是个懂事的孩子,他知道自己长大了要独立生活,不能总是靠父母,所以他很想尽早学着独立做事。可妈妈一直不放心志文,也不舍得让志文自己劳动,她只想让志文好好学习,其他的事她都会为志文安排妥当。

后来,爸爸了解了志文的想法,他认为应该支持志文,让志文从小事做起,学着独立生活、自主学习,做个小大人。爸爸还劝妈妈应该相信志文,相信他有能力自己做好一些事情。

暑假到了,爸爸决定给志文做小大人的机会。于是,爸爸每天都给志文50元钱,让志文负责支配全家人一天的生活费用。暑假的每一天,志文都很早起床,先拿着笔和纸记下一天需要买什么东西,然后在后面写上预算花多少钱。之后,志文先带着钱去菜市场买菜、买水果等,慢慢的,志文知道了什么样的菜新鲜,什么样的不新鲜,还学会了和小贩们讨价还价。当然,这些不是志文一开始就会的。

志文第一天去买东西,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不问价钱就一股脑儿地买,到最后他带的钱不够了,只好退了一些东西,而家里真正需要的一些东西倒没买上。那天回家后,爸爸就教志文每天出门前先做个计划,该买什么不该买什么、该花多少钱等等都记到一个小账本上,出门带上小账本,忘了什么就拿出来看看,这样就能做得有条不紊了。几天后,志文就学会列购物清单、记账,他知道了不需要的东西绝对不买,也理解了为什么父母经常说“钱要花在刀刃上”。

除了每天出门买东西,志文还要学习换洗被褥、衣服、收拾房间等,这些都是爸爸安排给独立“小大人”的必修课。起初,志文做得并不好,他有些灰心,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做个独立自主的男子汉。但爸爸一直在旁边告诉志文:“孩子,你能行的,慢慢来,多尝试几次肯定能做好。”在爸爸的鼓励下,志文逐渐进步,家务活做得越来越好了,而他也从中感受到了妈妈每天做那么多事的辛苦,他跑过去对妈妈说:“妈妈,你辛苦了,现在志文都会做这些事了,以后志文一定会帮妈妈一起做家务的,不会再让妈妈这么辛苦的。”

听了志文的话,爸爸妈妈又高兴又感动,他们抱着志文说:“孩子,你真是长大了,越来越懂事,爸妈都很高兴,希望志文一直都做个独立自主的男子汉。”

经历了暑期的“小大人”试炼,志文学会了不少东西。开学后,志文不仅能自觉地完成作业,回家后还经常帮妈妈干家务活。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志文遇到难题都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扔下不管或等爸妈解决,而是自己努力钻研,实在难以解决时,志文会主动要求爸爸妈给他一点提示,还强调爸妈不要说出正确答案,让他根据提示自己想办法。就这样,志文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慢慢地成了一个小大人,为爸妈减轻了不少负担。

志文能自己意识到独立的重要性,这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妈妈担心孩子做家务会分神,会耽误学习,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爸爸让志文从小事做起,做个小大人,这种教育方式更科学,对志文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益无害。志文刚开始尝试独立自主地做事,承担家庭责任时,他并不知道怎样合理花费每一分钱,在爸爸的指导下,志文学会了列清单、记账,充分发挥了小小记账本的作用。后来,志文不太会做家务活,自己有些灰心,但爸爸一直鼓励他,给他充分的信任,志文在不断尝试中进步,最后学会了做很多事,这一切都证明了爸爸支持孩子“从小事做起,做个小大人”的教育理念的成功。

从小学会独立的人,虽不一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他都会取得或大或小的成功。被称为“我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的马约翰先生,他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体育事业。马约翰从小失去父母,他只能靠自己的能力生活,而酷爱体育运动的他,并不想因生活压力而放弃体育运动,但以当时的条件,他根本不可能到体育学校接受正规的训练。所以,马约翰经常在山上跑跳、爬树,在家乡厦门的海滩上玩水、学游泳,他自己想各种办法锻炼身体,并靠自己的双手劳动,维持生计。少年时的马约翰,完全算得上是个独立自主的大人,正是经过这样的磨炼,他才能成为受世人尊敬的体育家。

生活中,父母怕男孩太小,无法处理一些问题和障碍,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在教育、培养男孩时,父亲首先应该重视对男孩独立能力的培养,让男孩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学会独自应对一些难题,积累经验,为将来独立生活、独自应对社会中的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教男孩“做个小大人”

1. 父亲要给男孩充分的信任,要相信孩子有能力独立做好一些事情,不要担心孩子失败或做错事,因为任何人都需要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唯有如此,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正确道路。

2. 父亲要经常给孩子创造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并从旁协助、指导,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孩子不够自信或对自己不太满意时,父亲要鼓励孩子,让孩子坚持下去,并教给孩子更好地做好一件事的方法。

孩子的“独立日”

父母可以每个月或每周选一天,作为儿子的“独立日”。这一天里,孩子必须做个大人,充当家庭的主人,要洗衣、做饭、买东西、打扫房屋等,要照顾父母一天的生活,但在做好这些事情后,孩子可以自主决定做自己喜欢的一两件事,一方面是孩子独立自主的体现,另一方面算是游戏中的奖励。

在孩子独立做事的这一天,孩子遇到不会做的事,父母不能插一手,帮孩子直接做完,而是应该在一旁提醒、引导孩子。无论结果是好是坏,父母首先应鼓励孩子,然后再指出孩子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并教孩子应该怎么做,如何做才能做得更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