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世界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
3143900000030

第30章 为什么女模特要比男模特挣得多 (3)

木桶理论是指,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而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木桶就无法盛满水。因此我们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所以,木桶理论也被称为短板理论。

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三个推论:

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如果这只木桶里有一块木板不够高,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其二,比最低木板高的所有木板的高出部分都是没有意义的,高得越多,浪费越大。

其三,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提高最低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唯一的途径。

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就像木桶盛水的多少一样,往往不是取决于他的长处有多长,而是取决于他的短处有多短。他的长处是表明他有这方面的长处,仅此而已,并不能代表他在这方面就能够有所作为,而他的短处往往决定他在这方面成就的大小。

有这样一个故事:乔·汉姆刚到埃德的武馆训练时,由于技术和经验不足常常挨打。他企图使诈,可总是无济于事。

一天,帕克请他到办公室,随手拿了一支粉笔,在地上画了一条线,问道:“假如是你,你怎样才能把这条线弄短?”汉姆仔细端详了一阵后,给出了几个答案,包括把线截成几段。谁知帕克却大摇其头,画了一条长于此线的线,接着问:“现在你看头一条线怎么样啦?”汉姆恍然大悟地回答:“哦,短了。”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发现自己负责管理的系统中的“短木板”,敢于揭短,善于补短,才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著名管理顾问奥斯汀指出,如果企业将过多焦点放在特别优秀的员工,而忽略了其他的普通员工,会打击到这个团队的士气,让优秀员工领导普通员工发挥团队精神就会失去基础。企业必须懂得善用优秀员工所长,同时也不扼杀其他员工的贡献。

当然,我们强调关注普通员工,并不是指那些个优秀员工不用关注,而是说什么事都不能走向绝对化,或顾此失彼。

李嘉诚曾说过:“大部分的人都会有部分长处部分短处,好像大象食量以斗计,蚂蚁一小勺便足够。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材而用为原则;又像一部机器,假如主要的机件需要用五百匹马力去发动,虽然半匹马力与五百匹相比是小得多,但也能发挥其一部分作用。”

多腿凳定律又称长板理论,指一个拥有多条长短不一凳腿的板凳如果想要尽可能的平稳,不是垫高最短的腿,而是消减最长的凳腿。在凳面范围内加大凳腿之间的距离也能起到增加稳定性的作用。

6.皇帝为什么要杀掉功臣--代理理论

我们都听说过“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每个朝代都会发生这样的事。而在明朝,朱元璋也曾对开国功臣们赐宴一次,可悲的是,这次前去赴宴的大多数功臣都在朱元璋的设计下,葬身火海。

话说朱元璋打下江山后,为了表示对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开国功臣们的谢意,亲自下旨建造了一座庆功楼,宴请各位功臣。当时很多人都在深受感动的同时称赞朱元璋英明。唯有军师刘伯温恳求皇上让他解甲归田。朱元璋挽留不住,最后只好赠送他银两,亲自送他到宫外。

庆功楼建成后,朱元璋选定日子,邀请所有功臣前来赴宴。因为刘伯温在返乡之前曾亲自到徐达府上辞行,并不断叮嘱他,在赴宴之日,一定要紧随皇上,寸步不离。所以,徐达这一日一直跟随在朱元璋左右。

不幸就在徐达追随朱元璋离开庆功楼那一刻发生了。可怜满楼的功臣,在突发的火灾中不断挣扎,最终命丧黄泉。而幸免于难的徐达也被朱元璋赐死了。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上,追杀功臣的闹剧举不胜举。如果抛开政治,单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类似事件,则功臣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就涉及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在信息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代理人有多种类型,代理人自己知道自己属于什么类型,但委托人不知道。为了显示自己的类型,代理人选择某种信号,委托人根据观测到的信号来判断代理人的类型,同代理人签署合同。这就是所谓的信号传递模型。

这就好像是公司和员工的关系一样,一个新员工去公司工作,员工知道自己的能力如何,但是公司不知道员工的能力,所以,员工只能先选择受教育的水平,而公司根据这个支付员工的工资。

此外,还有信号甄别模型,同信号传递模型一致,只不过变为委托人先行,提出一系列合同供代理人选择,代理人根据自己的类型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合同。无论哪种方法,都在于使代理人有积极性使自己的类型暴露出来。

借用经济理论,我们可将皇帝与功臣间的关系看做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皇帝是一个国家的占有者,作为这个国家的绝对控制者,他并不能亲自管理这个国家,所以只能去找一个或者多个代理人来,代替他执行管理任务。作为交换,皇帝要给这些代理人高官厚禄,并且还得让他们勤奋工作,努力卖命。而皇帝最主要的要求就是这些人不要造反。

但是,对于皇帝来说,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不让大臣们造反就成了首要条件。那么大臣们究竟造不造反呢?这个是没有什么识别信息的,也是不好识别的。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大臣们知道自己是否造反,皇帝却不知道谁忠谁奸。

每个皇帝都面临着这个问题。他无法分辨大臣的忠与奸,只能按照自己的分离信号来区分,把一些可能造反的人清理出去,确保江山永固。在他自己也确定不了的时候,就把那些有能力造反的杀掉,因为他自己就分离信号得出,即使他们造反,也只能是有能力造反的人才会造反。没有能力的,想造反也没有什么威胁。

信托关系是一种以信托财产为中心的法律关系,如果不以特定的财产设立信托,信托关系便无从产生。委托人是以其合法所有的财产设立信托的人,是信托财产的提供人。所以,委托人是以信托财产提供人的身份在信托关系中确立其法律地位的。

委托人是指委托他人为自己办理事务的人。在证券经纪业务中,委托人是指依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证券买卖的自然人或法人。为区别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人,有些国家的信托法将委托人称为信托人。

7.高收入者的薪水比普通人涨得更快--马太效应

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个老头和他的儿子相依为命。一天,老头得一个朋友约翰前来看他,看到朋友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就对老头说:“亲爱的朋友,让我带你的儿子到城里去工作吧。”

约翰本以为朋友会欢天喜地的答应,却不想老人对他摇摇头说:“不行,绝对不行!”

这一次,约翰也笑了:“我在城里给你的儿子找个对象,可以吗?”

“不行,我从来不干涉我儿子的事。”老人边摇头边说。

“可这姑娘是罗斯切尔德伯爵的女儿。”

“那么……如果是这样话……”

约翰又找到了罗斯切尔德伯爵:“尊敬的伯爵先生,我为你的女儿找了一个条件十分好的丈夫。”

“可是我的女儿太年轻!”伯爵说。

“可这位年轻的小伙子是世界银行的副行长。”约翰依旧微笑着说。

“如果是这样的话……”

又过了几天,约翰找到了世界银行的总裁,并对他说:“您该马上任命一个副总裁。”

“这里的总裁太多了,不可能任命这么多副总裁!”总裁说。

约翰说:“如果这个要任命的副总裁是洛克菲勒的女婿,可以吗?”

“额……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欣然同意。”总裁先生说。

于是,农夫的穷儿子摇身一变,成了巨富人家的女婿,并同时成了世界银行的副行长……

“宁可锦上添花也不雪中送炭”。在上面的故事中,约翰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促成了一个故事。而这种现象,用西方学术观点解释则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具体说来,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听到人们说“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而在一个企业中,我们常会看到高收入者的薪水反倒总比普通人的薪水涨的快的现象。其实,这也正验证了马太效应。

所以说,贫困是不公平的后果,而不是市场的产物。富人对经济资源配置的控制力是财富的主要来源。经济学的灵魂是自由和公平,这也是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只有还穷人以“起点的公平”,才是经济学家履行社会职责的方向。

马太效应,所谓强者越强,弱者愈弱。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获得了成功,什么好事都会找到他头上。大丈夫立世,不应怨天尤人,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态度积极主动执著,那么你就赢得了物质或者精神财富,获得财富后,你的态度更加强化了你的积极主动性,如此循环,你才能把马太效应的正效果发挥到最大极致。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的,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社会心理学上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