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语录中国
3160500000044

第44章 希望之树常青 (3)

——“博士爸爸”,蔡笑晚认为教子是父亲最重要的事业

◆妈妈,你不能对姥姥那样说话,她是你妈妈,她老了。

——5岁的李嘉镛参加安定门国学馆传统文化学习后,见妈妈给姥姥打电话时态度急躁,就出言劝阻

◆谁能解忧?尚有爹娘。美国有教会,印度有媒人,我们只有父母了。

——零点调查公司董事长袁岳认为,父母替孩子征婚这件事,反映了直接的社会联系沟通渠道缺乏

◆就像汽车有保修期,人生也有保修期。人生的保修期就是18年,如果18岁之后还要由父母管,那就是残次品。

——佚名

◆少年的时候想逃家,青年的时候想成家,中年的时候想换家,老年的时候想回家。

——每个人生都有相同的轮回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像某人;孩子却只希望自己将来别像父母。

——朱德庸在《绝对小孩》中如是说

◆如果能,我想用这辈子给儿子铺一个城市“窝”!

——当记者问一个来自河南的民工有什么样的梦想时,他如此回答

◆其实,孩子只要具备四种品质就足够了:第一,就是要有爱心;第二,遵守游戏规则;第三,不管做什么事都全身心投入;最后,就是节约。

——童话大王郑渊洁针对很多家长望子成龙而对孩子施加压力的现状,呼吁家长“别管孩子”

◆永远不要回头看,有些人可能会瞬间超过你。

——美国最负盛名的棒球手佩奇对儿子的告诫

◆这是一个“菜鸟”教育“老鸟”的时代。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认为,中国的父母应该从自然型转向学习型,了解孩子掌握的知识,掌握教育孩子的新方法,否则无法和孩子沟通

◆家长喜欢说恨铁不成钢,可钢是炼出来的,不是恨出来的。

——素质教育积极倡导者陶宏开对“恨铁不成钢”的新解释,他认为,家庭教育如果是坏的开头就失败了一半,现在家长对孩子是三个过度:过度关爱、过度保护、过度期望

◆天赐食于鸟,而不投食于巢。

——父亲回复已大学毕业两年的儿子要钱的信

◆找的男朋友至少要会做两件事:一是至少会换手表里的电池,二是至少会换灯泡。

——吴晓莲在《我和爸爸吴敬琏》中写到,赴美留学前,爸爸这么嘱咐自己

◆为了他的妈妈,我甚至希望他能够发动一场袭击,至少这样我能知道他平安无事。

——拉登的母亲说。她因挂念儿子,居然希望拉登能够以“某种形式”向她传达平安消息

◆孩子的路才刚刚开始,不能让喧嚣、掌声和鲜花浇灭了他进取的意志!

——合肥15岁中学生曹蕴涵为救病重的母亲而写书,结果北京出版社真的将他的书出版了。可当出版社多次打电话让他母亲提供银行卡号,好给曹蕴涵汇稿费时,他母亲却说了上述一番话

◆父母必须学会面对孩子的背影,如果硬要孩子转过来面对你,他就必须用背对着未来。

——作家龙应台针对亲子之道,提出“背影理论”

◆儿子穷养,长大才知道奋斗;女儿富养,长大才不被诱惑。

——教子之道

◆我不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只想知道美女是怎样炼成的。

——一位母亲要求16岁的女儿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女儿如此回答

◆对人不感激,对事不努力,对物不珍惜,对己不克制。

——郝向宏总结独生子女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4种心理文化趋势

◆一滴蜜比一桶毒药捉住的苍蝇还多。

——一位企业家对幼子的教导。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灾荒、饥饿、贫困和战争,而是我们心灵的迷茫

◆作业做完了吗?怎么这么晚才回家?和谁出去了,男的女的?

——这是中国父母问得最多的三个问题,他们很少给予孩子精神层面的关怀

◆葡萄牙有“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的说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子讨饭”的说法;德国则用3个词“创造—继承—毁灭”来代表三代人的命运。

——全球家族企业普遍面临“穷孙子”问题

◆女儿,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这么封闭自己,但我告诉你,每个人都会有心情低落的时候,这种低落肯定会伴随我们一生,除了用一生来面对它,克服它,我们别无选择!

——1992年,袁立去北影参加考试时,她的母亲对她讲了这句话

◆今天培养孩子如此之难的理由之一是,你刚教会他说话,又不得不开始教他闭嘴了。

——一位苦恼的家长

◆他们不光发育得更早,知道得更多,最明显的是越来越懂得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

——上海一名即将退休的中学老师说,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孩子与早期独生子女已有很大的不同

◆养育子女,三分教,七分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应是一种身体力行的示范,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孩子就像树一样,长慢一点,说不定质地更紧密细致。

——针对当下逐渐受到追捧的儿童早期智力开发,作家洁尘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学习不能超前,更不能速成,否则孩子无童年,青年无青春,中年无乐趣,老年无安闲。

——一位教育专家建议

◆四岁前儿童的手指都没有发育好,关节没有力度,琴键是弹不动的。如果家长盲目地让孩子过早练琴,可能使孩子的指关节受到损害,学琴的积极性也会被破坏。

——上海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郭强辉说,四岁前儿童不宜练琴

◆如果把办各种“神童班”称为“圈养”的话,我主张采取“放养”的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认为,对超常儿童最好是进行个别培养,大批、集体培养不见得是最佳模式

◆不谈学习我们是朋友,一谈学习我们是敌人。

——某8岁男童赶场学特长,最后累得向母亲下跪,哭诉自己没有童年

◆沃尔特·迪士尼不可原谅,他赋予动物以人性,以至于人们都以为野生动物温顺得可以被抚摸。这愚蠢至极。

——南非职业猎手詹姆士·卡梅伦抨击迪士尼动画片美化动物,让人类处在危险之中

◆我对励志和培优深恶痛绝,这是摧残人生。

——易中天谈到其“家教经”时表示,最好的家教就是不教育。他说,一个人有没有“志”,是他自己的事情,不是“励”出来的,现在流行的成功学像一剂毒药,塑造出来的成功像“人造森林”,而真正和谐的社会是既有参天大树,也有小花、小草

◆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训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一位父亲这样告诉儿子

◆别人和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

——2007年春节晚会上一个题为《阳光下的花朵》的情景歌舞剧中,由一群“民工子女”朗诵的“心里话”感人至深

◆一步、二步、三步,好!跌倒了别哭,自己爬起来再走,好!一二一,一二一……

——父亲这样在教孩子走路,朋友们说他是“开孩子们的玩笑”。父亲却回答:“老兄,这不是开玩笑,这是人生之路的第一步,将来在社会上闯世界,全靠这第一步呀!”这个父亲名叫宋嘉树。他有三女三子,分别是闻名中外的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和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三兄弟

◆孩子:“我要跳到月亮上去呢。”妈妈:“好呀,但是,可别忘记回来喔!”

——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地球人阿姆斯特朗与母亲的一段对话

◆这是绝对不行的!你们刚刚走几岁,小小年纪就挑肥拣瘦,什么都要舒舒服服,那长大以后会成什么样子呢?做人一定要先学会吃苦,才能耐劳,将来才会有出息。

——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两兄弟幼小时,一次在饭桌上争抢食物,母亲制止后如此告诫

◆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

——一个12岁的小男孩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需要赔偿12.5美元。孩子找父亲拿钱赔偿时,父亲这么告诉他。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

◆你有点口吃,正说明了你聪明爱动脑,想的比说的快些罢了。

——儿子从小就口吃,可母亲说这算不了什么缺陷,甚至还表扬他。她要求儿子一切从自信开始,努力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个口吃的男孩就是杰克·韦尔奇,他长大后成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被称为世界第一经理人

◆孩子,我相信你能行。妈妈也曾经有这样的梦想,只是当我觉得我做一个让病人喜欢的护士更合适时,我就放弃了。现在,对你来说,也许正是实现这个梦想的最好时机。

——一个男孩15岁时告诉母亲说自己将来一定要竞选美国总统,母亲这样回答他。这个孩子就是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比尔·克林顿,他是美国最优秀、最有魅力的总统之一

◆你们不了解我的孩子,他非常聪明,他不是在捣乱,而是好奇。你们不懂得教育,我来亲自教育他。

——一个小男孩上小学时,对许多事物都好奇,看到气球能在充满气之后飞上天,就找来一些发酵粉,动员想上天的同学来吃。不幸的是,吃了发酵粉的同学疼得在地上打滚。校长知道后,非常生气:“又是你这个捣蛋大王,我把你开除了!”母亲知道后非常气愤,觉得学校不懂教育,将孩子接回家,亲自给他上课,鼓励他搞实验。这个男孩就是爱迪生

◆我的孩子没有任何毛病,你们不了解,他不是发呆,而是在沉思。他将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

——母亲带小男孩到郊外去游玩,亲友家的孩子们,有的爬山,有的游泳,唯独这个小男孩一人默默地坐在河边,凝视着湖面。这时,亲友们悄悄地走到他母亲的身边,不安地问道:“您的孩子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对着湖面发呆?是不是神经有毛病啊?还不趁早带他去医院检查检查?”母亲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