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语录中国
3160500000051

第51章 文化——民族的神经 (3)

——易中天认为传承传统文化要有现代视野

◆韩国是把我们的文化精髓卖给我们,如同使用者向发明者收了版权税。

——就韩剧火爆现象,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认为其“燃烧的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有人问,学问值几个钱?我只是很期待,有一天人们能改问“钱值几个学问”这样的话,我们的社会就真是飞跃了。

——新华社记者曹阳

◆就像一个女人还没有生小孩就申请营养费一样,说小孩将来智力可以赛过杨振宁,然后叫评委打分,根据吹牛程度,发放不同数量的营养费。这听起来很荒唐可笑,而我们每年申报选题和经费时,确实有这种事。

——陕西师范大学一位教授说学术腐败

◆吉尼斯纪录是英国人整出来的一项纪录人类极限的纪录,后来畸形发展成为一项折腾人的活动。在发达国家民众抛弃它之后,发展中国家的民众仍在用来折腾自己。

——一位博客作者论吉尼斯

◆在20世纪80年代你要不写诗,那你简直就是一个很荒唐的人,因为全国青年都在写诗。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你要再写诗,人家就会觉得你简直有病。

——西川

◆国内的同行又要得奖,又要卖座,道德上又要受许可,又要探索人性。全世界100年来也没有人做出这样的电影,我觉得大家需要耐心。文化正在转型,我们正在建立自己的规则。电影其实拍的不仅仅是电影,盖大楼可以要求速度,文化可不行,需要耐心。

——著名导演李安

◆今天的新闻媒体比任何时候都担心失去注意力,为此像一头野性复发的野兽,把人们和良心粉碎也在所不惜。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与路透社首脑会谈时说

◆“中国,加油”有了最准确的译文:一是用拼音“Zhong guo,jia you”,另一个是用英语,叫“Go China”。

——张放

◆音乐是在用时间流逝的方式告诉你什么是美。

——一种对音乐的古典看法

◆这几年的所谓大片,就像中秋的月饼,过度包装而缺乏内涵。

——影评人撰文揶揄时下国内的大片热潮

◆文学让你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哲学使你在思想的迷宫里认识星星,从而有了走出迷宫的可能;那么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点,没有一种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所理解的文学、哲学和历史

◆搞科研如同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

——袁隆平

◆中国的历史性的任务是脱贫,同时还要脱愚。贫而愚,会落后挨打,倒行逆施;富而愚,也许其危险性不低于贫而愚。

——王蒙在接受《文汇报》记者周玉明采访时如是说

◆爱生活从爱自己的身体开始。

——《汤加丽人体艺术写真》是中国出版史上第一本署真名的人体画册,这本写真集在短短几个月内印数超过两万册,一些网站还专门对此展开讨论。对于为什么要拍这样一本写真集,汤加丽这样说

◆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引以为豪的所谓“地域文化”。今天这个地方立个碑,说是“孔子诞生地”,明天那里考证出来是孔子爷爷的故乡……

——余秋雨认为,文化是跨地域的,所谓的“地域文化”是虚假的。抱着行政区划不肯放的地域文化迷雾,是我们当前文化思维中存在的误区

◆城市如同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读出市民们的文化气质和抱负。

——国际著名设计师沙里宁

◆他们只是一些被商业激素催熟的果子,只能反映市场繁荣,不是文学繁荣。

——文化批评家朱大可评价上世纪80年代后的一些作家

◆《三国演义》宣扬的是“分—合—分,合—分—合”;《水浒传》宣扬的是“顺民—造反—招安后的顺民”;《西游记》宣扬的是“造反大闹天宫—赎罪取经—终成正果”;《红楼梦》是“虚无—真实—虚无”。我认为,四大名著里缺乏一种向上的精神,积极进取的品格。这种圆圈规律的世界观,使不少人只顾自己土里刨食,鼠目寸光!

——中国笔迹学家韩进认为,虽然四大名著很有文学价值,但它们宣传的是一种缺乏进取的“圆圈文化”

◆总有很多好心人担忧,中国面向未来就会丢弃传统,着眼创新就会背叛祖先。其实,一群失去现代活力的子孙,连祭拜祖先的台阶都爬不上去。

——余秋雨论创新与传统

◆人到中年,除了“知其不可而为之”,还须想一想庄子所说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孔子的勇武精神固然让人佩服,但是庄子的认命态度也未必没有道理。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认为,人到中年学习庄子是一件愉快的事

◆写诗就像发青春痘,我决定做一个个体户。

——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分众传媒CEO江南春,曾经当过青年诗人。如今他走出了抒情,选择了豪情时代

◆通过孔子学院进行文化推广是很好的,但另一方面还需要吸引别人的东西。现在与新兴经济实力相称的并不是五千年的文化。过去也有五千年的文化,但人家并没有被吸引,为什么?就是因为弱。现在我们吸引人家的是一种焕发出来的朝气,这种朝气需要被反映出来。

——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谈对外文化推广

◆北京如果想变成纽约,100年就可以;但要把纽约变成北京,1000年也做不到。

——克林顿对城市文化属性的评论

◆广告中大量借谐音乱用成语:“好色之涂”、“有痔无恐”、“无胃不治”“默默无蚊”“骑乐无穷”“随心所浴”“随寓而安”“无泄可击”“钙不能缺”。

——有老师认为,这是在破坏语言规范,对消费者造成误导。而受害最大的是中小学生,会造成以讹传讹

◆我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高尚住宅”时,心里想:莫非还有“卑鄙住宅”不成?

——一些词语的使用所引发的联想与困惑

◆《易经》影响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如是说

◆断层和失根的文化,可能使我们游荡的灵魂难以找到精神家园。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

◆一看《天鹅湖》就等着四小天鹅出场,或是数一数天鹅是24只还是25只,黑天鹅旋转是不是32圈。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觉得北京观众的欣赏习惯与北京目前的高速发展现状和它想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梦想不相称

◆你们要直率地告诉国内的文化人,国际间并没有多少人痴迷着中国的儒家和兵法、武打和变脸、权谋和唐装。中国文化必须找到在现代世界堂皇存身的支点,既不是经济支点,也不是地理支点而是文化本身的支点。

——余秋雨

◆要让历史这只硬邦邦的冻鸡飞起来,

让东方的音乐响彻西方。

——著名作曲家谭盾

◆人们为了遮羞而发明了衣服,又因为时尚而脱掉了衣服。

——文明与衣服的关系

◆敦煌就像一个人,有生也有死。

——敦煌莫高窟的维护越来越难,尽管一直在治理和修缮,但石窟整体衰老的趋势仍难以逆转。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说,这就像一个人,有生也有死,维护只是在减缓它死亡的步伐

◆孔子如果生活在今天,他肯定会上电视,不然,像他那样坐着车四处讲学,太辛苦了。

——厦门大学教授,通过央视《百家讲坛》走红的易中天说,一个正希望传播自己思想的学者一定不会放过大众传媒这个平台

◆意大利,我们能向你学些什么?

——意大利和中国,同为文化古国。直到现在,意大利还拥有95000座教堂、1500处修道院、20000座古城堡、约6000处考古遗址和3000多座开放的博物馆……而在中国,历史建筑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往往“靠边站”,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很多城市一边无情地拆毁历史建筑,一边大建“仿古一条街”。同样是面对文化遗产,意大利人常说“传承”,而中国人却常说“开发、利用”。对此,一篇文章这样发问

◆为什么拥有5000多年文明的北京,却要像十几岁的孩子般莽撞行事,还穿上一身俗气的洋裤褂呢?

——一位美国城市规划师认为,北京不需要借助洋建筑师来认定自己的身份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也就无法出口中国的思想观念,中国自然就成了“硬件加工厂”。

——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提出了“文化赤字”的说法。据统计,2004年,中国向美国输出了14种图书版权,而从美国引进的图书版权达4068种,进出比为290:1;中国从只有316万人口的新加坡引进图书版权156种,而输出仅为30种,进出比为5:1。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的“入超”

◆没有民族习俗和相关节日,保护民族文化便会落空,顶多是“无土栽培”。

——全国政协委员、画家龙瑞论民族民间文化

◆我们不要完全拒绝庸俗。

——著名文化史论者、作家余秋雨认为,庸俗也是人们文化需求的一部分

◆笛卡尔说:怀疑就是方法。法拉第说:在学术上不盲从大师。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由好奇、疑虑开始的飞跃。的确,应当教育孩子敬重老师,但更要教育孩子敬重真理。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没完没了的怀疑才是缺点。只有敢于怀疑,才能减少盲从。有怀疑的地方才有真理,真理是怀疑的影子。

——蒋光宇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除了它的武器库里有多少导弹之外,有一个就是看,我们有多少文坛的巨匠,有多少文化宝藏。

——国学大师周汝昌

◆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

◆可写在纸上的规则叫制度,不言而喻的规则叫文化。

——“必须打领带上班”是制度,“不穿背心来上班”是文化,而“赤膊上班”那是病人

◆我们似乎应该允许人们做一些不同于我们的选择,哪怕这种选择在我们看来非常愚蠢,有这么多不在乎我们看法的人,如此拓展了人类思维与发现的疆界,恩泽了我们这些绝对正确的人。

——对牛顿、爱因斯坦、霍金在科学探讨的同时保留“有神论”的看法

◆对于一个男孩来说,矫情是文字的绝症。犹如一鸿篇巨著,你批阅五载,增删十次,好不容易得到诺贝尔奖,却发现上一任是郭敬明;也犹如你天生丽质,倾国倾城,突破层层选拔荣获亚姐桂冠,谁料第二名却是芙蓉姐姐。

——网友纹丝不动评郭敬明《左手倒影,右手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