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和中国人有缘,百多年来便是如此。19世纪加州淘金热席卷全美,许多中国人也离乡背井来到美国寻找财富,旧金山是他们落脚的第一座城市。当淘金热竞争加剧的时候,美国人开始排斥华人,于是被赶出金矿的中国人许多又回到了旧金山谋生,而“金山”这个名字也是由此而来,所谓的“旧”只是与后来同样因发现金矿而被称为“新金山”的澳大利亚墨尔本相区别。
1906年4月18日的一次大地震彻底改变了这座城市的历史。这场8级地震,加上城中各处煤气管道断裂而引起的大火,几乎让整个城市毁于一旦:三分之二的建筑完全被毁,超过3000人死亡,30万人无家可归。
83年后,1989年10月17日,位于旧金山南边97公里的圣塔克鲁兹山区的圣安地列斯断层滑动,再次发生6.9级地震,位于同地震带的旧金山湾区也再次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许多房屋毁坏并引起大火;连接海湾大桥的双层尼米兹高速公路的上层完全震垮,42人在车内被压死。这次地震总共造成12000栋房屋损毁,57人死亡,并且深刻影响了了旧金山以后的都市计划:许多建筑物被改建,以加强房震措施,提高抗震能力,这种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然而,在一场可能史无前例的巨大地震面前,防震措施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2011年的日本地震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毋庸置疑,日本拥有可谓世界上最完善的防震措施,所有的建筑都经过特别的设计,在沿海地区,许多城镇也修筑了坚固的堤坝以对抗海潮的侵袭。然而尽管许多建筑抵抗住了地震的袭击没有倒塌,但突如其来的海啸却让人束手无策。据日本警察厅表示,90%的遇难民众都是葬身于海啸。《金融时报》的记者在日本海滨小镇大槌町看到,此前被认为牢固的大坝面对海啸时不堪一击,它没能阻挡住汹涌的巨浪,瞬间就被撞得粉碎,随后,小镇变成了一片废墟。
同样的事情也可能发生在旧金山。尽管多年来旧金山政府在应对地震上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谁也不敢保证万无一失。早在2006,专家们便已多次警告:下一次大地震的倒计时可能已经开始,因为这一地震最活跃地带的压力积聚已达百年。他们预测未来30年,旧金山湾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有60%以上,其中最有可能的地带是在1906年地震后发现的与加利福尼亚海岸线平行的断层带,即圣安德里亚断带,而且这场地震很有可能引发大海啸。
百年前的噩梦还会重演么?在这座对许多海外的中国人来说都有着特殊情结的城市?无论如何,拥有70万人口的旧金山,一旦再遭地震袭击,其后果无疑将更加严重。
阿拉斯加:9级强震的威胁
近一个半世纪前,在克里米亚战败的沙俄帝国害怕阿拉斯加被英国人夺走,于是以720万美元将它卖给了美国。当时许多美国人认为负责购地案的时任美国国务卿威廉·西华德做了一件蠢事,并揶揄其为“西华德的冰箱”;但西华德却说:“现在我把它买下来,也许多少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因为买到这块地,而得到好处。”果然,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笔绝对划算的买卖。
如今,阿拉斯加是美国最大的一个州,幅员辽阔,地广人稀。它有300万个湖泊、美国各州中最长的海岸线和最多的国家公园,被称为最后的处女地。阿拉斯加有丰富的石油,闻名于世的“穿越阿拉斯加输油管”全长达800英里(约1200公里),每日持续运输原油1800万桶,天然气、金、银、铅、锌、煤矿以及林业蕴藏量也均属世界级,是亚洲国家最理想的资源来源。现今,许多航空公司还藉由阿拉斯加的机场从亚洲飞往美国东岸,这比直飞节省很多飞行时间与燃料。此外,阿拉斯加还有着目前最大的国家导弹防御基地,部署大量先进科技雷达、卫星控制站,可以控制所有美军陆海空和太空的飞弹拦截装备。
然而不能忽略的是,这个在美国的经济、军事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北方处女地,同样逃不开强震的威胁。
从地质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阿拉斯加同样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因而地震频发,几乎每年都有一次7级地震,每14年会经历一次8级或以上级别的地震。在1957年、1964年和1965年,阿拉斯加发生的三次大地震,位列“人类史上八大最强烈地震”中第三、第二和第六位。
随着气候的持续变暖,一些地质学家普遍认为,地震发生的频率将会增大。如同加拿大地质学家的分析结果所揭示的,以往南北两极存在的冰帽,会对地壳施加压力,压制住地震、火山和海啸(海洋下的地震)的发生。可一旦冰帽消融,地壳受到的压力变小,曾经受到压制的地质灾害也就会更加频繁的出现。
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预测,未来50年内,阿拉斯加州可能将有一场9级地震发生,尽管目前人们还不清楚地震可能发生的具体位置。根据预测,地质学家们预言,这次被预测到的地震所带来的破坏程度,或许将和2010年智利的8.8级地震、2011年日本的9.0级地震相当。虽然阿拉斯加人烟稀少,但如果未来一场9级地震真的发生安克雷奇这样的城市附近,那么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当地居民的生民财产将蒙受巨大损失,美国在阿拉斯加的通信及工业设施,甚至庞大的军事基地也将被毁于一旦,这会大大动摇美国的航空和国防事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西雅图:面临双重毁灭
看过《西雅图不眠夜》的人大多会对这座城市产生独特的浪漫感,但西雅图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浪漫,一年中它有大半年在下雨,不过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座宜人的城市。而另一方面,西雅图多年来都是波音公司的大本营,还是闻名世界的微软、亚马逊和星巴克的总部所在地,这也反映了它的现代化和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从西雅图往南眺望,隐约可见一座被白雪覆盖着的山头,那便是世界著名的活火山——圣海伦火山。1980年3月20日,圣海伦火山经历了一场里氏4.2的地震,到5月18日,一场强度5.1级的地震再次发生,引发了山北坡大规模的塌陷,造成了历史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岩屑山崩。圣海伦山体内的岩浆喷发形成的大规模的火山碎屑流,夷平了附近600平方公里的植被和建筑物。在火山爆发指数中,这次爆发被列为普林尼式爆发。此后的30年,火山活动一直持续不断,对于相距不远的西雅图和波特兰来说,圣海伦火山虽然美丽,但始终是个潜在的危险。
就地理位置来看,西雅图所在的美洲西北部地区坐落在主断层的上方,地震并不会时常光顾,但在1700年,这里也曾发生过里氏9.2级的地震。2001年2月,西雅图发生了一次里氏的6.8级地震,尽管震源深度在地下30英里,造成的破坏有限,但也给所有的西雅图人敲响了警钟。地质记录显示,这一区域大约每隔500年就会发生一场毁灭性大地震,但是西雅图对于应对大规模地震的准备显然不如加州充分,如果预言中的9级地震真的到来,西雅图又会怎样呢?
为了应对卡斯凯迪亚断层的潜在危险,西雅图今年近年来已经进行了许多防备工作,包括对建筑进行加固,提高基础设施的抗震性,但是不能忘记,在西雅图南方还有一直蠢蠢欲动的圣海伦火山,一旦地震和火山喷发同时到来,那么它面临的将是双重打击,再加上由于全球暖化导致的海水上升,西雅图能否幸存?
结语
人类现代科技发展得益于工业革命开始的文明进步,现在我们可以用尖端的科学仪器来密切监测被列为“危险分子”的火山。但是,取得目前所拥有的一切的代价是向地球排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从而破坏了地球的自我平衡。
柯南·道尔在《当地球呐喊时》故事里说道,“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本身就是活生生的肌体,它拥有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地球靠宇宙太空来吸取营养。”
那么,当地球需要自愈时,就有可能通过火山来平衡上升的温度。
如果,黄石超级火山是地球卫道士,那么,面对人类无尽的攫取,相信它会以苏醒的方式彻底为人类文明洗礼。
在我们还有50%机会的时候,还是抱着一颗对地球的敬畏之心,保护它、爱护它,不要眼睁睁等到最终悲剧酿成。
炸药桶上的富人区
作为全世界最强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亿万富豪人数领先全球。在一份对20个国家个人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富豪人数统计报告中,469人来自美国,甚至远远超过其他19个国家的人数总和。
美国人追求物质享受,高消耗的生活方式人尽皆知,美国的富人们自然更不会亏待自己。不像中国,所有的人都渴望挤在市中心,弄得房价居高不下,在美国,越有钱的人往往住得离市中心越远。
典型美国城市的中心英文叫做“downtown”,意为下城。小小的一块区域里挤满了摩天大楼,但只作商业用途,尽管白天繁忙热闹,一过上班时间便立刻沉寂下来。城中商业区由于嘈杂喧闹,流动人口多,治安较差,很少有当地人会居住于此。由下城向外围一圈圈扩散开去的城市区域便是普通市民的住宅区,称为“uptown”,也就是上城。由于美国地广人稀,大多数美国人都是一户一宅,一家几口人住在一栋独立的小楼或平房里,英文叫“house”。除了依然单身的年轻人,或者退休的老人等,很少有人住公寓(当然像纽约、芝加哥这样的大都会例外)。
离下城最近的上城区一般都是城市里较贫穷的人居住,譬如蓝领阶级、黑人和少数族裔,他们收入低,文化程度不高,当地的治安也相对混乱;由这一区再往外便是郊区。郊区的环境较好,地势平坦,没有下城商业区的喧闹,居民密度也要大大低于市内,因此吸引了许多中产阶级居住,譬如白领、教授、技术人员。由郊区再向外便是大片的农田,城市的范围也到此为止。那么美国的富豪们住在哪里呢?
最近几十年,在美国城市郊区与乡村交界的地方,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城乡结合部”,兴建了许多小镇,英文叫做“township”。它们看上去像是卫星城,但没有商业,都是低密度的住宅,环境极佳,风景优美,而且生活设施齐全便利,一点不次于城市,美国的富豪们就住在这些小镇上。一个小镇往往只有几百人,几十户人家,走在镇中,满眼都是平坦干净的柏油路,路边栽满高耸的云杉洋槐,碧绿的草坪修剪得一丝不苟,尤其是在南方,一年四季绿意盎然,繁花似锦。镇上除了鸟语虫鸣和偶尔汽车开过的引擎声,永远是一片安静祥和。在花木掩映中,隐约可见精致的豪宅屋顶,和优雅漂亮的大门,门内便是富人们独享的私人空间:几百平方米的住宅,占地数英亩的私人园林,配有游泳池、网球场和大车库。这种豪华的生活外人无法想象,只能在童话故事中体会,但这就是美国富豪们一掷千金的生活,让所有人都羡慕不已。
和中国不同,美国的城市经济是要靠大公司大企业拉动的,一般某个大老板看重了某座城市,便会在此开公司办工厂,并非所有人都一窝蜂地往纽约跑,所以美国每座城市都有富人区,只不过规模大小而已。当然对有钱人来说,还是大城市更有吸引力,因此总体而言,居住在东西海岸的富人最多。传统的东海岸以波士顿为中心,但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IT和互联网的兴起造就了一批新富豪,他们大多居住在西海岸的加州,再加上好莱坞的一批身价上亿的影视明星,使得这里的有钱人多如牛毛,北加州有硅谷,南加州有洛杉矶。但也不要小视了西北海岸的西雅图和波特兰,以比尔·盖茨为首的一批富人便居住在当地。
太平洋暖流带来的宜人气候,阳光、海滩,再加上数不尽的财富,美国西海岸的富豪们在这里挥金如土,尽情建造他们极尽奢华的家园,仿佛天堂一般。从比弗利山延绵不绝的别墅,椰林大道上奔驰不息的名贵跑车,到旧金山海湾里停泊的豪华游艇,人们可以见识这些富人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惬意,他们不断给自己的豪宅洒下更多的金钱,期望这种生活能永远持续下去。人类的愿望总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未必总是如你所愿。
且不论20世纪旧金山那两次大地震在人们心中投下的阴影,就在2007年1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便给了居住在洛杉矶附近的富人们一个沉重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