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不要相信美国
3160900000012

第12章 好战之国,“第六代战争”悄然发动 (2)

马六甲海峡是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重要运输通道,其最窄处只有37公里,十分狭窄,易于封锁,现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共管,在历史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马六甲是中国、日本等国的海上石油生命线。中国现有的石油海运航线主要有3条,即中东航线、非洲航线和东南亚航线,这3条航线占中国进口原油的85%左右,而且都必须通过马六甲海峡。日本进口物资的一半、进口原油的80%以上均从该海峡输入。马六甲海峡已经与中国经济安全息息相关,可以说,一旦封锁马六甲海峡,中国经济就有陷于瘫痪的危险。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能随时威胁中国经济的安全。

然而以中国目前的实力,根本无法控制海峡,中国资源进口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即被称为“马六甲困局”。

美国这种海权强国,只能通过欧亚大陆的均势来取得霸权;当它们丧失维持均势的能力的时候,霸权也随之丧失。海权就是通过控制港口和关键航道来体现,大洋深处的海权是毫无意义的。对于世界海权,美国分为三条线,第一条是大西洋战线,包括地中海(苏伊士运河),波罗的海以及加勒比海(巴拿马运河);第二条是西印度洋战线,包括中东能源、非洲战略资源以及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第三条是西太平洋战线,焦点是南中国海,以及关键的马六甲海峡、望加锡海峡、巽他海峡、龙目海峡等。

按照美国的全球战略,马六甲海峡是必须控制的咽喉水道之一。美海军在印度洋航道要冲建有迪戈加西亚基地;美军已取得了新加坡海、空军基地的部分使用权,并继续援建马六甲沿岸的一些军事设施。

早在1992年,美军迫于政治压力不得不全面撤离菲律宾,从而结束了美国军事力量在菲律宾近一个世纪的存在。若干年后,美军又返回菲律宾,并悄悄地把根扎了下来。1998年2月,《菲美访问部队协议》的签署,实际上等同于美国恢复了在菲律宾的军事存在。“9·11”以后,美军借口反恐及联合军演,在菲律宾棉兰老岛等地常驻“联合特别作战部队”,其行动范围可达8000平方英里,覆盖菲南部棉兰老岛及其周边所有岛屿和海域。驻菲律宾的美军将目标锁定在被五角大楼决策者们称为“龙巢”的西太平洋地区。为钳制以周边国家为假想敌的“潜龙”,美军在菲律宾打造了一个全新基地圈。而美国不同军兵种赞助的研究项目也认定,菲律宾是它们排兵布阵的战略要地。

尽管美军在菲律宾现在没有永久性军事基地,但由于美国从菲律宾政府那里争取到所需的一切支援,因此,驻菲美军可谓是“方便到家”。鲜为外界所知的是,每次美菲联合军演的时候,美军都会建设一些基础性的军事设施,这些军事设施号称供演习用,可一旦需要的话,可迅速转为实战。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说在桑托斯将军城,美军建造了一座深水码头和菲律宾国内最先进的机场,这座机场和码头之间还有多条菲律宾国内最好的公路连接;在奴耶瓦·埃次亚省的马格塞堡,美军以此地经常有演习部队轮换受训为名,重建了整座机场,强化了跑道好供C-130运输机起降;在苏禄和巴斯兰岛,美国国际开发署以“援外”的名义修建了多座军事标准的公路和码头。除此之外,美国海军在菲律宾的存在常年不断,就连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都不得不承认说:“美国军舰不是到菲律宾执行演习任务就是搞人道主义援助,所以一年365天都有美国军舰在那里。”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了60多年,在核阴云的笼罩之下,世界总体处于平衡时期。不过,美国著名的战略智库STARTFOR负责人乔治·弗里德曼认为这样的情况并不会保持太久。乔治·弗里德曼认为由于美国一直不希望出现一个可以与其抗衡的国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支持欧盟东扩以遏制俄罗斯,支持土耳其以稳定中东,支持日本以制衡中国,“但是,迟早会有一天冲突会爆发”。

前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欧亚大陆上的陆权和海权强国发起,并且主战场也都是在欧亚大陆,下一次大规模战争也不会例外。因为欧亚大陆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是世界最大最重要的大陆板块,这里集中了最多的国家、最多的人口、最多的财富、最多的资源,同时也集中了最多的矛盾。除美国外,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集中在这里。而人类历史上90%以上的战争都发生在这块大陆。

在世界历史上,一直都有陆权和海权之争。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陆权文化占了上风,但是自16世纪之后,海权已经占据了上风。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既有大陆国家之间的战争和结盟,也有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的结盟。之前没有一个地缘政治学家预见到,二战中英国和美国的海上力量同俄国的陆上力量联合起来的情形。真实的战争远比地理学家们的想象要复杂,地缘战略因素通常只是发动战争的借口。

综观世界历史,大国的这种追求往往都是独占和排他的,是以限制和压缩其他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代价的。美国是一个建立在海权之上的新国家,早期大多数居民都停留在东海岸附近,其后开始大规模地西部开发,美国人才真正深入这片大陆。1775年4月列克星敦的枪声,揭开了北美13州独立的序幕。虽然一开始总司令华盛顿就强调,获得海上优势是战争的关键,但此时美国的海上力量还主要是为了保家卫国,根本无法撼动英国的海上霸权。在1783年美国独立以后,英国仍能对美国进行有效的海上封锁。

1812年至1815年,独立不久的美国就主动挑起了一场与前宗主国大英帝国的战争,史称1812年美英战争,这也是美国独立后第一次对外战争。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1812至1813年,美国攻击英国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战事爆发时,英国在欧陆战场被拿破仑拖住,不得不将大部分精锐海陆武装力量部署在欧洲。

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国在欧洲击败拿破仑帝国,将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战场。英国占领美国的缅因州,并且一度攻占美国首都华盛顿。但是英国陆军在美国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战场,和恰普兰湖战役、巴尔的摩战役、新奥尔良战役中多次遭到挫败,并且海军也遭受败局。1815年双方停战,边界恢复原状。这场战争是第一次、目前为止也是唯一的一次,使美国首都曾经被外国军队占领。这场逼和大英帝国的战争为美国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望,使美国民众爱国热情高涨,因此亦称为第二次独立战争。

美国内战之后,经济突飞猛进,而此时力主海权论的马汉为美国称霸海上提供了战略思想。马汉的海权论真实地指导了美国的崛起,并影响美国至今。马汉认为制海权具有决定性意义,谁控制了海洋,就能掌握世界的财富,从而统治全世界。他在1890年指出:英国霸权依靠皇家海军控制欧亚力量的平衡。美国获得安全和强大的最佳机会,在于用主力舰队和靠前部署海军基地支援英国,控制太平洋。同时马汉也宣扬要从古巴穿过巴拿马到夏威夷建立一系列基地网。马汉还认为俄罗斯由于占据了欧亚大陆的中心位置,倾向于向东西两翼海洋方向扩张,因此海洋国家如美、英、日等要联合起来从东西两翼进行围堵,控制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同时防止俄罗斯南下印度洋实行中间突破。尽管马汉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从未亲自实践过自己的理论,但在日后却被一次又一次的海战所验证,成了美国海军发展和海上扩张的理论基础。

1898年,美国借口军舰“缅因”号在古巴哈瓦那港爆炸沉没,将矛头对准了西班牙,出动海军封锁古巴港口,掠夺西班牙商船。在美国的步步紧逼下,美西终于开战。这是美国海军向外扩张中的第一个巨大胜利,也是美国夺取海权的初步尝试。这次战争胜利不仅让美国夺取了海上的一些战略要地,取得向东方跃进的跳板,更为重要的是,战争进一步促动了美国夺取海权的欲望。

一战爆发后,美国加快了海军建设的步伐,到一战结束时,美国海军猛增到50万人,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海上强国。一战给美国带来的另外一个机遇就是它削弱了英德这两个海军强国。

二战后,美国收获了最丰厚的战略利益。在亚洲,美国布下了“太平洋锁链”,这条锁链以西太平洋上的第一岛链为基础,东起阿留申群岛,日本、韩国是这条锁链的重心,而关岛则是中轴,一直延伸至东南亚。美国不断调整和改善在亚太地区三条线的基地体系,封锁围困对手,获得了难以想象的地缘优势。

在工业化时代,世界领导国必须是拥有海上霸权的国家,只有像苏联那样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巨无霸国家可以作为一个例外。在核时代,世界领导国所增添的必要条件是拥有核霸权与空间霸权。到了信息时代,拥有信息霸权自然成为世界领导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3.基地帝国,遍布全球的岛链战

早在美国对阿富汗发动闪击战之后,在美军假装在托拉波拉的山洞里搜索本·拉登之前,即开始在那儿修建军事基地。2004年12月,美国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在对喀布尔的访问中敲定了一项在阿富汗修建9个新军事基地的计划,这9个新基地将分别建在海尔曼德、哈拉特、尼姆路支、保尔克、考斯特和拜克提等省。早在2001年和2002年之交的冬天,美国以孤立和消灭本·拉登的恐怖主义威胁为由,就已在阿富汗占领区内修建了3个主要军事基地:喀布尔以北的贝格拉姆空军基地,这是美国在当地最重要的军事后勤中心;中部的坎大哈空军基地;西部哈拉特省的信丹德空军基地,这是美国在阿富汗最大的空军基地,离伊朗边境只有约100公里,并且将俄国和中国纳入导弹射程之内。

从历史上看,阿富汗是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英俄为争夺中亚控制权进行博弈的关键地区。当时英国的战略是不惜一切代价阻止俄国控制阿富汗,因为一旦俄国控制阿富汗,将威胁大英殖民帝国王冠上的明珠——印度。

同样,现在五角大楼计划人员也赋予阿富汗高度的战略地位。立足阿富汗,美国军队可以直接威胁俄罗斯、中国、伊朗和其他盛产石油的中东国家。尽管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战争,阿富汗在大国战略中的地位丝毫没有改变。

据美国五角大楼2010年发布的《美军基地结构报告》显示,美国海外军事基地遍及六大洲(除南极洲外)、四大洋,辐射全球38个国家。基地总数716处,其中,陆军和空军基地较多,各有293处和261处,海军136处,海军陆战队只有26处。值得注意的是,五角大楼每年发布一次的这类报告,并未将自己的家底和盘托出。例如,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开辟的数百个基地,以及在“新欧洲”国家修建的十数个基地,都未被列入名录。加上一些通过政府间秘密协议获取的或其他不适宜公布的基地,五角大楼管控运作的军事基地不下千处。

作为世界上强大的军事国家,美国为什么要不断试图建立军事基地,并常用战争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或一个国家的内部纠纷?

美国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曾撰写过《边疆在美国历史中的意义》的论著,这就是赫赫有名的边疆学说的起源,由此,美国的边疆变成了“活动边疆”,可以向世界任何地方推进,成为美国的主流文化。特纳在研究了美国的历史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边疆是个“有奇异魔力的青春源泉,而美国就在其中继续不断地沐浴和恢复活力”;“在美国的西部边疆消失后,美国的活力将继续为它的活动要求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特纳的结论是:“实利主义的个人主义能够与民主政治的理想主义密切结合,并且靠对外扩张来加以保持。”

美国另一位历史学家瓦尔特·W·韦勃提出了一个更加拗口的“财富双重流通理论”。他认为,过去的经济学家只研究财富在个人之间的横向流通。实际上,随着美洲被发现,还出现了一种直向流通,即当欧洲君主靠扩张获得了大量土地后,无法利用这么多的土地,就把土地分散给各阶层人民,使他们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和政治上的自由。由此,边疆论者认为,边疆学说可以一直追溯到从地中海发源的基督教文明,整个欧洲宗主国都是“东部”,整个“活动边疆”都是欧洲的“西部”,美国的命运只是这个基督教扩张性文明的一部分。

美国著名亚洲学者查默斯·约翰逊认为,对于美国的武器生产商的实力而言,战争也是一个不错的宣传渠道。新基地的建立要求有更多新基地来保护现有的基地,形成了包括军国主义、战争、武器销售和基地扩张在内的不断紧密的循环。在冷战高潮时期,美国实际上已经在俄罗斯和中国周围部署了数千个海外军事基地。对于遍及世界的美军的后勤供应而言,军事基地至关重要。目前,有50万以上的美军及其家属和后勤人员驻扎在海外。美国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打击恐怖主义,引发中东民主化的多米诺效应或者领袖所提出的借口。这样做是因为石油、以色列和国内政治,是为了实现我们的自觉命运,成为一个新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