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不要相信美国
3160900000013

第13章 好战之国,“第六代战争”悄然发动 (3)

事实上,海外军事基地网络仅次于核武垄断,是构成美国超级大国身份的公认标志。这些密集分布的基地,和驻扎或部署其上的美国大兵,以及巡弋在各海域的航母战斗群、舰艇一起,构成了一个庞大帝国的权力版图。正是凭借这一网络,美利坚可端坐权力金字塔尖,一方面迅速对其指控的任一“无赖”、“流氓”、“邪恶”国家或政权挥舞“道德”利剑,另一方面又能深入参与世界各地区事务,将华盛顿权势辐射到全球各角落。

战争是获取和拓展军事基地的最有效手段。1898年年轻的美利坚初试牛刀,即从老帝国西班牙身上获取4块战略要地:菲律宾、古巴、波多黎各、关岛。美国军队直到1992年才退出菲律宾,而波多黎各和关岛则一步步沦为美国领地,成为五角大楼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扩展势力的重要据点。

1941年,美国只用了几艘破旧驱逐舰,就换得英国在加勒比6处基地的长期租借权。同年,美国又获得荷兰在格陵兰和冰岛的基地。同时,西半球大量的军事设施甚至在欧洲列强的帮助下构建起来。这时,美国重点在欧洲,亚太还没新建基地,但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又彻底改变了那里的情势。

受基地所在国家的抵制和削减兵力影响,二战后美海外基地大幅压缩。仅1947~1949两年间,基地数目即从1139个锐减至582个,撤减近半。不过,这种状况很快逆转,欧洲的冷战和亚洲的两场热战使数字再次急剧攀升。华盛顿不仅在东亚和西欧大肆构建同盟圈,获取战略要地,更在广大未决地区大肆扩张。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军基地数目已达815处,1967年越战扩大时,则持续增长到1014处。这一扩张态势终被痛苦不堪的越南战争击破,美国再无力扩张。中东和非洲的基地损失惨重,在革命和民族主义压力下,伊朗、沙特、埃塞俄比亚、利比亚、苏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地纷纷弃守。几十年间,美国还被迫从法国、南斯拉夫、越南、印度尼西亚以及秘鲁、墨西哥、委内瑞拉等国据点撤离。此后,基地数量一直维持在朝鲜战争时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古巴的关塔那摩名为租借地,却无租期。卡斯特罗革命后,华盛顿甚至赖着不支付租费。这块面积45平方英里的天然海湾,不仅是美大西洋舰队的主要训练基地,还是美囚禁重犯的地方。大批“基地”和塔利班成员在阿富汗战争后被关押于此,并酿出虐囚丑闻。

美国从东欧到波斯湾、阿富汗和中亚国家,建立了数十个新的军事基地。这些基地都建立在石油资源丰富的弱小国家。

1991年的海湾战争使美势力重返中东,沙特成了美屯兵重地,借以威慑萨达姆政权。不过,数千美国大兵耀武扬威,却种下了“文明冲突”的祸根。本·拉登即将驻沙特美军视为伊斯兰的伤疤和对其文化的玷污,不断鼓动恐怖袭击,最终酿出“9·11”。

“9·11”之后,美国战略界在预防地区性或全球性大国崛起的同时,越来越关注所谓“不稳定弧形带”。这一地带由加勒比海沿岸、非洲、高加索、中亚、南亚和朝鲜半岛诸地区构成,能源蕴藏量丰富,但内部危机重重且不断向外扩散,被美国看作对自身利益的重大威胁。和中俄等崛起大国以及像伊朗这样的国家不同,“弧形带”构成的主要是恐怖袭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海盗活动、毒品泛滥、难民流动之类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对付这类威胁,大型、永久基地显得代价高昂,又不合时宜,美军使用更加灵活机动、小型化的“靠前部署”。包括在“弧形带”周边寻找新的基地,加强布防,以及调整驻军方式,缩短驻军期限,将小型基地“浮萍”化等。

例如,在之前从未掌控过的中亚地区,美军终于以支援阿富汗“反恐战争”为名,进驻中亚的几处据点,尽管美军在吉尔吉斯斯坦的马纳斯空军基地处境尴尬。而在海湾地区,美军虽从沙特撤出,却在卡塔尔、巴林、阿曼站稳了脚跟,在科威特和阿联酋也有数处基地。其中,巴林驻有第五舰队,是美中央总部海军司令部所在,地位显赫。它与上述四国一起,共同控制着进出阿曼湾和波斯湾的要冲。即使美军全部撤出伊拉克,这里也能对伊朗形成钳制。

科索沃战争以来,华盛顿的政策造成了一个几乎未被注意到的后果,这就是美国不声不响地建立起意义重大的军事基地网。实际存在的所谓“威胁”、巨大的花费,以及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承担的“军事义务”,使美国有关这些基地是为了“防御目的”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美国是世界第一军事大国,全部是职业军人,现役部队人数约140万人,其中陆军50万人,海军和空军各35万人,海军陆战队18万人。据美国国防部发表的全球美军部署情况报告,美国在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数百处军事基地,除伊拉克和阿富汗外,其他海外地区驻军约为31.5万人,其中主要集中在德国、日本和韩国。在欧洲地区,美国驻军总数约为8万人。其中驻扎在德国的兵力最多,约为5.4万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美国驻军总数约为7.4万人,兵力主要驻扎在日本和韩国,人数分别为3.3万和2.9万。近东、北非及南亚地区除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国外,共有驻军约5600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中亚地区以及南美洲地区也有少量美国驻军,人数约为3700人。其余约15.2万人为未分配部队。至2011年底,美国在阿富汗驻军约为10万人。

这个数字不包括部署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人。自1999年开始,美国军事基地的全球扩张在质上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轰炸南斯拉夫之后,美军开始在科索沃和马其顿的边界修建邦德斯蒂尔基地。邦德斯蒂尔基地是美国新的全球军事基地网络的枢纽。

邦德斯蒂尔基地使美国空军的打击范围轻而易举地覆盖了盛产石油的中东、里海和俄罗斯。它能部署7000人的部队,是越战以来美国在海外修建的大型基地之一。

邦德斯蒂尔基地只不过是这个时期修建的庞大美国军事基地链中的第一个。美军继续在匈牙利、波斯尼亚、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修建基地。而邦德斯蒂尔基地位于科索沃。

此外,美国还在东欧、中亚和非洲的国家修建新基地。按照美国国防部的说法,这些地方更接近“容易出麻烦的地方”,美军部队能够更迅速地做出反应。新基地计划将花费数十亿美元,这些花费将由美国和其他国家共同承担。

这些新基地中重要的、同时也最少被提起的一个,是前苏联卫星国、现在的北约成员保加利亚。当冲突——五角大楼的词汇中只有“冲突”而没有“战争”,因为战争会要求美国国会正式宣战,需要正当的理由——发生时,美国军队将使用这个叫贝兹默的基地,将人员和物资迅速地大量输送到前线。

如美国将五角大楼2009年公布的军事基地在地图上标示出来,不难发现美全球基地分布呈巨大的“平躺S形”。“平躺S形”东端从拉美摆出,经过本土的加厚加重,由北部的阿拉斯加基地群转向连接东北亚的日本和韩国,由此一路南下,循东南亚至澳大利亚、新加坡,最后在印度洋美唯一据点迪戈加西亚处发生偏转,向北经中东、北非,逶迤延伸至南欧、西欧、北欧。若单看欧亚大陆,这一布局则简化为“V”字形,一条由阿拉斯加而下,一条由北欧而下,会于“V”形底端迪戈加西亚。

在716处基地中,德国235处,日本123处,韩国87处。这三个国家加在一起,即超过总数一半。和基地分布类似,美军除阿富汗、伊拉克两处外,海外20余万军队也有大半驻在这三地。德国、日本驻军属二战后产物,而驻韩美军则属朝鲜战争时期“联合国军”主力,三地采用的都是长期部署,3年一轮换。由于过分集中,三地兵力和基地在2006年以来都属重点调整对象,五角大楼正大幅裁减。

美在欧洲军事基地布点最稠。以德国为中心,全欧布局呈现明显的冷战特色——西密东疏。单从基地数目来看,德国居首,意大利其次(83处),不过美在意驻军并不比排在第三的英国(47处)多——意、英两地远离冷战对峙线,故以空军为主,美在英约驻军1万,在意则不到5000人。排在后面的尚有葡萄牙(21处)、比利时(18处)、荷兰(9处)、希腊(7处)。除中立的奥地利、瑞士、爱尔兰,和将北约总部赶出境外的法国外,美军基地覆盖了所有冷战对峙线以西的国家。

美在德、韩驻军主要是陆军,美海外陆军2/3云集两地。部署在德的是第一步兵师和第一装甲师,5万余人。冷战结束后,大批在德美军不仅维系着北约的存续,还对周边负有责任,曾参加波斯尼亚、科索沃、伊拉克等地的军事行动。不过,由于属重装备部队,运动起来缓慢而笨重。2003年3月,第一装甲师费时3个月,才到达伊拉克战区。

驻韩的是第二步兵师,2万余人,分散在首尔以北的17个驻地,离南北军事分界线仅30英里。因被视为对朝鲜的威慑力量,基本无法从半岛抽身。前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职时,一方面将部分军队调回国内,一方面着手将其驻地撤至平壤炮火难以覆盖的汉江以南地区,并强化其机动性,使之对半岛以外威胁也能做出反应。

在欧洲,以反恐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为契机,华盛顿将军事触角逐渐伸向了冷战时的禁地东欧。在这里,五角大楼不仅很快获得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等国许诺的军事基地,还和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乌克兰这些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眉来眼去。原属苏联内海的黑海,已转为受美控制。借此,美国已将势力推至俄罗斯眼皮底下。

从地域上看,美对拉美和非洲军事投入明显不足。两者都缺乏战略纵深,一旦有事,前者就需动用本土力量护佑,后者则需从欧洲长途驰援。

两者相较,非洲尤其薄弱。在五角大楼的海外基地名录上,只能发现三个非洲国家。其中,埃及两处,肯尼亚两处,吉布提一处,三个沿海国家提供的也主要是海军基地。近些年,美试图透过“非洲之角”的反恐活动进一步向内陆渗透,并寻求在北非建立十多个“前沿作战基地”,但进展有限。非洲人对美国的“长靴踏上陆地”,不能容忍。2008年非洲司令部成立后,除了战乱频仍的利比里亚,竟无国家愿意提供办公地点,该司令部至今还被冷落在德国的斯图加特。利比亚战争之后,美国在北非又找到了立足之地。

拉美地区以加勒比基地为主,由美本土延伸至巴哈马、关塔那摩,经美领地波多黎各抵安提瓜,再折返到东太平洋沿岸三国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基地分布稀稀拉拉,在哥伦比亚新获六处算最大成就,不过哥却为此遭委内瑞拉等邻国白眼无数。自1999年万余军队撤出巴拿马后,美在自家后院的基地部署近乎一蹶不振。

在东亚地区,从韩国,到日本本土,到冲绳,到关岛,到随时能重返的菲律宾,到新加坡,再到阿富汗,包括美国正在紧密接触的尼泊尔、蒙古、缅甸、越南,一个东亚战略包围圈已经成形。

这个包围圈中,关岛是美国三条战略线的“交点”。而如果将这个包围圈上的美军基地,连接上中东、北非和东欧的美军基地,在这条“不稳定弧形地带”上部署的美军已占了美国总兵力的2/3。而这条弧形地带已集中了所有能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地区性强国、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所以近年来,美军一直在这条“弧形地带”上以图必要时“先发制人”。

随着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美国这条弧线的西段正一步步收压,向中俄靠拢,保加利亚和波罗的海的美军基地早已布置妥当。而美国在战略弧线西段压缩的正是中俄的战略空间。

西太平洋地区是集中美军所有军种最精锐力量的地区,而美军还计划在目前的太平洋司令部内增设一个独立的“东北亚司令部”,辖所有驻日、驻韩和驻关岛美军,相当于目前美国太平洋司令部下辖兵力的1/2强,专门负责指挥美军在东亚地区的联合作战。

美国在东亚的军力部署中,日本的地位特别突出。不仅因为第七舰队在横须贺,部署有西太平洋唯一核动力航母“华盛顿”号,更在于驻日美军特别强调机动性,防守范围也要宽泛得多,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驻韩美军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