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不要相信美国
3160900000030

第30章 “暗算”欧洲 (1)

欧洲和美国,存在一种零和博弈的关系,所谓零和博弈即属非合作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因而双方都想尽一切办法以实现“损人利己”。其结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

1.“欧洲的灾难”就是“美国的机会”

2010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G)的数据,美国GDP依然占全球的23.7%,从GDP看,美国约占世界产值的1/4已持续一个多世纪,今天世界贸易有70%仍然是以美元计价和支付的。人们看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美国人已经融资30万亿美元以上,这对任何其他非美元国家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尽管有人预测,往后二十年美国可能会面临滑落。虽然有些“身份不明”的小型组织和少数“流氓国家”,的确对美国构成挑战。

美国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曾这样评价美国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尽管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的衰退令人痛苦,但它自有益处。其中之一,就是那些等不及看到美国经济复苏的欧洲投资者开始大量抛售手中持有的美国证券。1873年到1879年(的经济崩溃中),欧洲人手中的美国证券资产总值下降了6亿美元,单单铁路证券一项就减少了2.51亿美元。这虽然进一步加剧了华尔街证券市场价格的下跌,但实际上增加了美国人的财富。当欧洲人出资修建美国铁路时,美国建成自己的交通大动脉,而欧洲人持有这些铁路证券,他们本来可以获得这些证券的利息和其他收益。但在这些利息和收益兑现之前,欧洲人就在华尔街上把这些证券卖掉了,而美国人以比原来低得多的价格把这些证券又买到了手,结果,美国人既修成了铁路,又拥有了这些证券。可是当美国经济巨大的发动机重新运转起来的时候,欧洲投资者又会回来重新购买美国证券。”

就这样,通过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危机,美国人高价卖出他们的财产,然后又以极低的价格买回来。1929年的那次历史上最著名的经济大崩溃是最先从美国开始的,但最后却引发了欧洲各国的自相残杀,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场战争中,欧洲被彻底摧毁,丧失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美国人却大发战争横财,一举成为全球头号强国,至今依然。

“欧洲的灾难”,就是“美国的机会”,这是外交史学家塞缪尔·弗拉格·比米斯(Samules Flagg Bemis)在《平尼克条约——对欧洲灾难和美国机会的研究》一书中的主题。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欧洲地缘政治的内部破碎性是美国取代欧洲世界霸权的重要原因,汤因比曾论述过一个“挑战和应战”的模式,环境的挑战太过分是不行的,过分的挑战把人压垮了,产生不了文明;挑战太弱也不行,那样不利文明的发展。汤因比非常正确地看到,文明死亡的根本原因是自杀而不是谋杀。一种文明的衰落首要的情况是,优秀的少数人丧失了本来应该有的创造力,而多数人则随之撤回了模仿行为。

农业经济时代的稀缺资源是耕地,工业出现之后,土地在贬值,工业品在升值,国家间对土地的争夺转变为经济的争夺,于是战争基本上围绕着经济。两次世界大战都围绕着经济,世界大战结束时,财富分配规则也就确定了。

一战期间,美国威尔逊总统曾提出充满激情的感性色彩浓厚的“十四点计划”和“美国外交四项基本原则,“威尔逊主义”几乎被美国人视为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代名词。威尔逊向国会要求对德国宣战的信件中宣称:“我们没有任何自私自利的目的。我们不想征服,也不想要领地……我们只不过是人类正义事业的斗士之一。”对此,英国学者克罗卡特指出:“表面现象往往具有欺骗性。美国参战的条件是精心设计的……此举有利于发展美国未来在全世界的利益……即维护中立国自由贸易的权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算是彻底明白了“欧洲的灾难”,就是美国的机会,而制造欧洲灾难的关键是利用欧洲地缘政治的破碎状态。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美国能够在二战以后取代欧洲成为世界霸主的主要原因,是在亚洲尚未崛起之际,美国罗斯福联手斯大林有意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压缩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对美国而言,只有让前苏联控制东欧,欧洲才能是小“西欧”;只有欧洲变为小“西欧”,它才能听美国的话。反之,东欧一旦回到西欧,大欧洲就会出现,这样欧洲的翅膀就会硬起来,就会反美国。

1935年,当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时,美国宣布实行军火禁运,但它同时却让美国企业大量向意大利出售石油,从而为意大利进行战争提供了基本的保证。从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开始,美国一直保持中立。而在1930年代,反对前苏联被认为是美国的最高利益,其后,当日本和德国崛起为强权时,美国又开始实行亲苏政策。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几乎损失了太平洋舰队的大部分主力,美国被动参战。而在十年之前,中国就已经开始了漫长的抗战。1917年,美国在与日本的互换照会中曾提到,“美国政府承认日本在华的特殊利益”。据入谷秋良《帝国主义之后》的说法,1928年,美国驻华领事曾表示支持日军的对华入侵。只是当日本试图占领整个中国从而威胁到了美国的潜在市场,尤其是当它进一步控制东南亚的锡、橡胶和石油时,美国才有所警觉,并采取了诸如1941年夏对废旧钢铁和石油实行全面禁运等等措施,正是这些措施导致了日本对美国的进攻。

早在1939年1月3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协商会议上,面对即将爆发的欧洲大战,罗斯福计算了一下欧洲还剩下二十几个独立国家后说,“如果德国和意大利的军事力量再保持下去,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共同的或各自的成功步骤再继续下去,它们(英国、法国等)将不可能独立。它们会失去独立”。“慕尼黑会议后,9月28日,那天,英国人大为烦恼,他们受了惊吓,惊惶失措,派人来这里,确实定购了飞机。我不知道他们在此购买了多少飞机,然而我想是300~400架。法国人的政治制度是每天早晨早餐前更换内阁。法国人开始讨论,这时的想法是,只有上帝才知道他们将要购买多少飞机。这是一个极好的想法。我们说:‘越多越好!来,快来!使我们的工厂能进行批量生产,好!’因此,最后在第三或第四次尝试从法国国库中拨出500万美元购买我国的飞机时,他们的态度变得足够认真了。

我们说:‘好极了!’叫好有两个非常简单的理由。第一,目前我们的工厂闲置着。如果你们现在来定货,这些货物将在明年春天我们自己的订单开始到来之前大体完成。这是一个理由,是国内的原因。第二,现在我们不告诉他们,但是我们了解这点:我们希望法国继续作为独立的国家存在。我们不希望法国不得不向这个、那个或其他事物屈服,因为法国屈服,英国屈服,欧洲或其他任何地方将不存在什么独立的国家。因此,十分坦率地说,尽我们所能——完全作为一件和平的事情,世界和平的事情——去帮助法国和英国维护独立,这是我们的利益所在……”罗斯福的这篇交底式的讲话引起在座要员的鼓掌。他们明白了罗斯福将带领他们不仅要取代欧洲的世界霸权,而且还要利用欧洲的灾难大发横财。一个德国历史学家曾经这样总结道,从来没有一个国家以如此微小的代价赢得世界的霸权。罗斯福和二战时期的美国做到了。除美国外,几乎所有的主要参战国都在二次大战中大伤元气。

在被大肆渲染的战争情节的背后,美国外交官与企业家们却在悄悄地进行着另一场艰苦的工作,即确保美国的经济力量能够在战后成为世界之冠。美国的企业将会到达那些原来英国人控制的那些地区。机会均等的门户开放政策也将从亚洲扩展到欧洲,也就是说,美国迅速把英国推到一边取而代之。这就是在中东及其石油问题上所发生的一切问题的实质。沙特阿拉伯是中东最大的石油库。1945年,在美国的一艘巡洋舰上,沙特阿拉伯伊本·沙特国王成了美国总统的座上客。

二战之前的地缘政治特点是大欧洲压迫美国,二战之后美国翻了身,美国翻身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对欧洲的心脏即东欧做了大“手术”,即在二战中将东欧让给了前苏联并由此大大压缩了欧洲的地缘政治空间。换言之,丘吉尔说的“铁幕”实际上是美国与前苏联合伙拉起的,目的是为了挤压欧洲。

而那个时候的丘吉尔还幻想在地中海方向开辟第二战线,当然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英国人并没有太多选择,螳臂当车似地试图阻止前苏联红军进入东欧。可想而知在罗斯福、马歇尔等人面前,丘吉尔除了一大通或轻或重的嘲弄之外,什么也没得到。为挽回在二战中所失去的,丘吉尔在访美期间即1946年3月5日发表了铁幕演说。丘吉尔提到“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意识形态说教,鼓励美国在对前苏联问题上态度坚决,勇敢向前冲。对于战后四肢发达头脑却出现简单化趋势,且对意识形态具有宗教性格的美国人来说,这个演讲是有效果的。

美国人自己也不甘落后。在丘吉尔之前也就是1946年2月22日,任驻前苏联代办的美国智囊乔治·凯南按捺不住,在莫斯科给美国国务院拍了一个以字数多著称的电报,这就是著名的“长电”。乔治·凯南对于前苏联问题了如指掌。乔治·凯南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神经质的认知的最深处是俄罗斯传统的、本能的不安全感。早先,这乃是一个和平的、务农的民族,试图住在辽阔的平原上,却与强悍的游牧民族为邻而发生不安全感。当俄罗斯接触到经济先进的西方,则又加上了惧怕这个地域上更能干、更有力、更高度有组织的社会。俄罗斯认为没有与美国妥协的可能性,所以要消灭美国赖以生存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国际上的权威以换来自身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