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不要相信美国
3160900000031

第31章 “暗算”欧洲 (2)

鉴于此,乔治·凯南认为前苏联是敌非友,对前苏联一定要实施“遏制”政策。此后以“长电”为标志的遏制政策,驱赶着美国走上莫名其妙的战场。美国通过制造一系列关于前苏联正在增加军备的恐慌,不断增强其核威慑能力,并与前苏联进行军备竞赛,最终获得了绝对的核优势。在核武器方面,美国拥有威力相当于1500颗投于广岛的原子弹的核当量,足以将世界上所有大城市毁灭两遍。此外,美国当时还拥有洲际弹道导弹、核潜艇导弹、海外陆基导弹,及1700架能够抵达前苏联的轰炸机,300架可以携带原子武器的舰载攻击型轰炸机,1000架可以携带原子弹的陆基超音速攻击机,获得军火合同的美国公司的利润成倍增长,而就业与工资的增加则足以使相当数量的美国人依赖军工企业为生。

欧洲为美国戴上“世界主义”的高帽,唆使美国担起战略“清道夫”的任务。美国先将雅尔塔体制的关键支柱前苏联打倒,结果事与愿违。美国不仅没有收获前苏联留下的雅尔塔遗产,反而被欧洲怂恿着进行更大的扩张,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在欧洲打的一场未经联合国授权对一个主权国家的战争。在打响科索沃战争之前,美国攻打南联盟的理由是进行人道主义干预。因为美国中央情报局和欧洲媒体宣称:米洛舍维奇领导的南联盟政权在科索沃屠杀了9万阿族人。事后证明这完全是一个谣言,但是当谣言澄清之后,美国早已打垮了南联盟。

科索沃战争结束后,欧洲随后收回了在二战后失去的东欧地缘政治利益。正是由于罗斯福的有限安排,美国与前苏联分享战后“雅尔塔红利”近半个世纪;而前苏联解体迄今20余年,美国便被“对全球事务的支配”的重任拖住了。

前苏联解体后,特别是科索沃战争后,美国已帮欧洲将其地缘政治版图恢复到二战前大欧洲的水平,整个东欧已融入并依附于西欧,随之而来必是欧洲力量的增强和扩大。21世纪伊始,欧洲人又用捧杀的方法怂恿着美国冲入中亚,在美国被“请君入瓮”即进入阿富汗和伊拉克后,欧洲又纷纷撤兵。值得回味的是,当年坚持支持美国的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其出版的回忆录中表示他并“不后悔当初做出参战的决定”。这话一般的英国人读不懂。如果人们了解二战前英国那呼风唤雨的历史,就不难理解布莱尔这句表面顺从的话中包含的深意。

2.欧洲被“黑”的幕后,三角债挑动“全球大战”

德国证券教父安德烈·科斯托拉尼说过这样一句格言:“一种货币只会死在自己的床上。”它形象地指出了一种货币的价值与其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一战结束之后,在英国与美国这对盟友之间,发生了一场有关货币的大战。美国为把英国打下盟主的宝座,用高利贷经济控制欧洲,使德国经济崩溃,诱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回溯19世纪,当时的货币还是以黄金作为后盾的,这样做的效果就是限制货币的数量,因为人类能接触到的黄金很有限。在慢慢接受由黄金作为后盾的纸币之后,人们注意到在战争或经济危机时期,纸币逐渐丧失了后盾,政府仍在不停印刷和发行新的纸币。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开动印钞机,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

1913年美联储诞生,美联储诞生,看起来是偶然的事件,实际上它代表着美国的综合国力,综合的力量已经超越了英国。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此时,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争中士兵伤亡约80万,军费开支近100亿英镑,国民财富损失了三分之一,对外贸易方面,1918年达到13.16亿英镑,同时英国的出口额仅为进口的二分之一。巨额的贸易逆差,迫使英国变卖海外投资的四分之一即10亿英镑去补偿贸易的巨额逆差。这场战争使得英国变成了一个债务国,只能通过举借外债解决财政困难和贸易逆差,战前美国欠英国国债约30亿美元,战后英国倒欠美国47亿美元,同时,英国内债因战争而直线上升,战前英国内债为6.45亿英镑,战后猛增为66亿英镑。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日不落帝国”经济出现衰退。

这时,新崛起的美国成为最大赢家。英国政府在一战期间向美国政府借入的8.5亿英镑,按照3.3%的优惠利率计算,到1933年为止,英国每年需支付给美国约3500万英镑,以后每年的支付额增至近4000万英镑,直至遥远的1984年,债务关系才会得到全面解除。这项庞大的支出相当于整个英国海军2/3的军费开支,或相当于英国在教育领域的全部支出,或相当于英国战前的负债总额。如果没有这笔支出,大英帝国可以彻底铲平英国领土上的全部贫民窟,改建成舒适的公寓。

美国要求其盟国尤其是要求英国,连本带息清偿战时为购买美国军火与各种战略物资而向美国政府借的援助款项。在一战之前,提供给盟国的援助一般都视作战争投入的成本,战时的盟国从未被要求清偿战争援助费用。在战时,美国政府曾经暗示欧洲各盟国无须考虑还款问题,可以无限地从美国那里借钱,可现在却违背了这个承诺。

在巴黎和会期间,英国要求取消协约国之间所有战争债务。当时英国虽然欠了美国的钱,但欧洲大陆国家都欠英国的钱,英国的净负债其实为零。英国宣称,只要美国取消英国战争债务,它就将其他国家欠它的债一笔勾销。美国不仅拒绝了这一建议,反而利用债务变本加厉地压制英国。

欧洲的战胜国向美国出口商品,赚取美元还美国的贷款。而美国的关税为保护国内产业和影响其他国家的消费制定了进出口贸易的双重标准,都是围绕着政府间债务清偿而制定的,就是要减少欧洲的消费而增加清偿债务的剩余。欧洲为了生产出口又不得不向美国继续借贷,世界各国加重了对美国债务的本金和利息的偿付。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设计的世界经济链条。美国提供英国贷款所设的利息率,使英国的利息负担相当于法国的2倍、意大利的8倍。

英国并不甘心于世界霸权的丧失。它既要防止美国的壮大和英镑霸权的丧失,又要帮助德国巩固地区强国的地位来制衡法国,同时防止德国成为世界强国。

英法宣称,美国必须同意对德国索取巨额赔款,它们才能如数偿还美国债务。但美国拒不承认盟国债务与德国赔款之间存在任何关系。结果,英国不得不向法、德催债来偿还美国债务。法国只有压榨德国,甚至在1921年派兵占领德国莱茵河以西的工业区,掠夺德国实物产品作为战争赔偿。结果是,英美两国却发表声明转而支持战时敌国德国,表示无法容忍战时盟国法国赤裸裸的“侵略”行为。

要化解各国间沉重的三角债关系,也不是不可能。只是欧洲列强必须让德国出口商品换取外汇作为赔款基金,美国必须要从欧洲各国进口大量商品。可美国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断提高关税,这使欧洲各国通过出口清偿战争债务的可能性变成泡影。

美国所施加的债务负担,迫使欧洲各国政府倾其国库所有,陷入越来越深的债务。这还剥夺了它们的产业所需的信贷,限制了它们的出口潜力。由于债务问题,德国的经济发生了1921~1922年有史以来的最高的通货膨胀,德国中产阶级被一扫而光,举国变为赤贫阶层,这起源于美国双重的还贷原则。

为了英镑的稳定,英国政府1926年进行了一系列通货紧缩政策,牺牲了国民的生活水平,一方面用高英镑想换回更多数量的美元,就能还更多的美元贷款。这就为高英镑的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竞争无力,削弱换取外汇的能力,就此出口市场缩小、压抑了投资的高利率以及罢工浪潮的出现。

只要是英国的利率超过了美国的,美国才借贷给资金。英国不借钱就会从经济崩溃边沿掉下悬崖。债务的金字塔越垒越高。

在美国市场,由于世界上的经济离不开借贷,美国银行30%的资产被用来借贷,“而通知贷款的利率远远超过其他市场的利率,资金从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金融中心被吸引到纽约的股票市场中(只要求20%的预付定金,优待的客户只提供股票价格的10%作为定金就可贷款),投机的气候催生股市和债券如雨后春笋地猛涨,股票价格的上升将欧洲的资金带入了美国市场,并影响了国际黄金价格和迫使信贷进一步收缩,使得价格、信贷、通货紧缩进入恶性循环之中,世界的经济均衡由此受到美国投机性繁荣的打击。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五,纽约股市崩盘加速了国际经济下滑。美国消费者债务和担保贷款、抵押债务以各种形式猛涨,在追缴保证金时股市崩盘。股市崩盘在一年的时间里,就损失了达三倍的欠他战争债务的全部资本值。欧洲可以无限从美国那里借钱,从而以赚钱后的方式来还战争债务和赔款的路桥随着股市坍塌而垮掉,“大崩溃”导致了大量纸面资本的消失,逐渐断绝了国际借贷的渠道。使得欧洲在债务重压下,汇率体系也土崩瓦解。

对于世界债务,美国也采取了双重标准。德国受到了保护,其战争赔款不因世界商品价格相对于美元(即黄金的下降)下降而增加。在盟国英法两国欠美国的债务方面,美国拒绝考虑这种可能性。就是把不久前的敌人——德国作为受保护的人,而对盟国进行惩罚。这就是说,英国不能吃下胜利果实再壮大起来,要把大英帝国趁此机会打倒,从而夺取世界经济霸权,将英镑这个世界货币赶下历史舞台。

美国要求欧洲列强缩减其对手德国战争赔款,但是自己却不缩减盟国的债务。最终,美国主导的“道威斯计划”不仅大幅削减了德国的战争赔款,还将其赔款锁定,不会因世界信用的紧缩与物价的下跌而支付更多的实物。到了1929~1930年的“杨格计划”出台后,德国事实上停止了赔款的支付。扶持德国打压英法成为美国人现实的选择。美国拒绝给予英国同等待遇,这样只要世界物价水平下降,英国就要偿还美国更多的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