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不要相信美国
3160900000039

第39章 非洲是黑色的 (2)

刚果民主共和国,或称刚果(金),1970年至1996年之间的国名为扎伊尔。该国的遭遇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刚取得独立的许多新国家大同小异,即部分资源丰富地区,或关键企业、经济命脉,被西方国家控制。第一任总理为卢蒙巴,为求主权完整,这些新独立国家转而争取东欧等国家的支援。卢蒙巴的“可恶”,在于他的敌视美国、亲苏的政策。而刚果(金)是核武器的两大关键原料——铀和钴的主要产地,所以刚果(金)一直是美国在非洲的重点关注地区。与此同时,美国中央情报局向驻刚果(金)分站发出了暗杀卢蒙巴的命令。中情局收买了当时的国民军总参谋长蒙博托。蒙博托立即发动军事政变,将卢蒙巴软禁在总理府。卢蒙巴知道已被人暗算。于深夜带着妻儿和几个同事逃亡。在一条河边,卢蒙巴一行被追兵赶上。卢蒙巴的妻儿和同事被捕。已经过了河的卢蒙巴折返,落入冲伯叛军手中。被捕后的卢蒙巴遇害,年仅35岁。1961年1月19日,即将退职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得知卢蒙巴的死讯,对下一任总统肯尼迪说,“在我的任内,他终于死了。”

此后,军事强人蒙博托辗转主政,在其执政32年中,刚果(金)民不聊生。蒙博托一方面冒充为“卢蒙巴精神”的后继人;一方面,透过独裁手段,敛取巨大国家财富于私囊,1980年代中期其个人财富相当于国家债务总和的40亿美元;一方面,四下充当美国的打手。

直到1996年遭美国遗弃为止。

2010年10月,联合国发布了关于刚果(金)大屠杀调查报告,暗示数个国家军队和反政府武装制造暴行,并在1993~2003年间造成了至少350万人死亡。并在一同公布的另一份报告中,记载了刚果(金)本国和外国的武装团体或军事部队被指在刚果(金)境内实施的617起大规模洗劫、摧残、强奸、杀害平民等事件。

1994年,卢旺达屠杀事件后,胡图族战败,其一部分武装力量逃到了邻国刚果(金)。时任刚果(金)总统的蒙博托,其个人感情十分厌恶图西族,对于投奔而来的胡图族(解放卢旺达民主阵线)非常宽容。而已在卢旺达建国的图西族,和还待在刚果(金)的胡图族,经常发生武装摩擦。1996年11月,蒙博托突然发布“驱除图西族”命令,而引起境内图西族的武装反抗。此时,一直以反对党面目出现的刚果(金)人朗·卡比拉突然发难,迅速联系自己的好友,时任卢旺达总统图西族卡加梅,与乌干达、布隆迪一道,组成联军,推翻了蒙博托政权。自此,大规模战乱开启,刚果(金)人民地狱般的日子到来了。

朗·卡比拉坐稳总统宝座后,突然允许图西族人打完仗后就不走了。1998年,朗·卡比拉决定解除政府内图西族高官的职务,同时也要求卢旺达、乌干达即刻撤军。由此,引起一系列连锁效应,不到一星期,刚果(金)境内的图西族再度叛变,于是卢旺达、乌干达、布隆迪又组织联军向刚果(金)展开进攻。数星期后,安哥拉、津巴布韦、纳米比亚、乍得、苏丹等参战支持朗·卡比拉,与卢旺达、乌干达、布隆迪等国进行的“第二次非洲世界大战”,正式在刚果(金)的土地上打响。

2001年,朗·卡比拉于战争胶着期间为手下刺杀,其领导地位由儿子约瑟夫·卡比拉接替。小卡比拉执政后处境毫无改善,直到今日,缺少一支足以自卫的国防军始终是该国最大隐患。“大屠杀”,即是指在“刚果(金)多国会战”中,正规军及武装团体杀害平民的暴行。与1994年卢旺达事件相比较,真正的种族灭绝事件其实发生在刚果(金)。非洲问题专家斯科特·派吉曾指出:“毫无疑问,刚果(金)内战是世界上最糟糕、最血腥、最残忍的冲突,但它受到的关注似乎可以忽略不计。”即便是在正规军撤出后,不同民族之间的战斗依然无法停歇。地盘争夺战此起彼伏,无论在哪一方,在打下地盘后都会尽快地洗劫和屠戮……

4.“受伤”的苏丹

苏丹共和国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西岸,北邻埃及,西接利比亚、乍得、中非共和国,南毗南苏丹,东壤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东北濒临红海,海岸线长约720公里。在南苏丹未独立之前,苏丹原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2011年初,南苏丹举行投票,就是否脱离苏丹共和国的统治而独立作出选择,2011年7月,拥有原来苏丹75%以上石油产量的南苏丹正式宣告独立。2011年10月,美国向南苏丹等国派遣特种部队。其实,从2005年1月在美国的干预下,苏丹各方达成《全面和平协议》的那天起,南苏丹独立的结果就已注定。因为在这个“协议”里,苏丹政府最终同意在经过6年过渡期后,允许南方就是否独立举行南方全民公决。

1999年8月苏丹出口了第一船石油,渐变为一个石油出口大国。苏丹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苏丹1956年获得独立。苏丹居民分两部分,北部为大部分讲阿拉伯语的阿拉伯人和黑人,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南部为大部分信奉原始宗教的土著黑人。从独立时期起,南北之间就爆发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内战。苏丹内战连绵原因很多,在历史上,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地区,是非洲黑人的领地;苏丹是阿拉伯语,其原意就是“黑人的国家”;原始的黑人以部族的方式,生存、繁衍。自公元7世纪开始,阿拉伯人向尼罗河两岸迁徙,迁徙的阿拉伯人带来了崛起的伊斯兰文化;从苏丹北部开始,逐渐将黑人向热带雨林、山地、沼泽各种地形盘根交错的南部地区挤压。信奉拜物教的黑人和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从文化和信仰上开始发生冲突,两方的斗争从来也没有停息过。

第一次内战始于1955年,止于1972年。后又因抗议尼迈里总统在全国实行伊斯兰法,1983年5月,以约翰·加朗为代表的一些南方官兵发动兵变,成立苏丹人民解放军,开始武装推翻政府的活动,爆发第二次内战。长期内战夺走了约200万苏丹人的生命,造成400万苏丹人流离失所。

自1989年苏丹铁腕人物巴希尔上台后,美国和苏丹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美国暗中帮助苏丹南部的游击队攻击巴希尔政府。

1993年美国将苏丹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并自1997年开始对苏丹实施全面经济、贸易和金融制裁。

1998年8月7日,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大使馆分别遭到汽车炸弹袭击,两次袭击前后相差不过几分钟。炸弹威力巨大,炸死了200多人,其中包括不少美国人。爆炸发生两小时后,美国政府宣布,美国会不惜一切代价,将事情查个水落石出。经过10多天的调查,美国认定这两起爆炸都和本·拉登有关。在授权下,驻扎在红海的一艘美国战舰拿苏丹首都喀土穆附近的希法制药厂开刀,当晚,在厂里上班的工人全部被炸死。该制药厂周围的居民也受到波及,很多人都受了伤。被报复的希法制药厂是生产疫苗和药品的,是苏丹最大的制药厂,和联合国的一些组织还有生意上的往来。美国的轰炸让苏丹非常愤怒,苏丹政府当即就下令召回驻美大使。

苏丹内战中,美国和欧洲国家支持苏丹南方;阿拉伯世界则支持苏丹北方。第二次内战持续22年,直至2005年结束。2007年,美国因苏丹南方达尔富尔地区冲突,又对苏丹实施新一轮制裁;2009年3月4日,国际刑事法院以涉嫌在达尔富尔犯有战争罪和反人类罪为由,对巴希尔发出逮捕令,这是国际刑事法院自2002年7月成立以来首次对一国在任国家元首发出逮捕令。被议论最多的达尔富尔位于苏丹西部,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富尔人的家园”。富尔部族是达尔富尔地区最古老、最主要的原住民。13世纪中叶起,穆斯林开始征服该地区,15世纪前后“富尔王国”建立。随后几百年中,它先后被埃及、奥斯曼帝国和英国控制。一战后,被正式并入英国统治下的苏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人口膨胀、放牧过度,这里的荒漠化现象加剧,惯于逐水而居的阿拉伯牧民被迫南迁,并因争夺水草资源与当地黑人部落发生冲突。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干旱袭击了苏丹大部分地区,达尔富尔等西部省份情况尤其严重。阿拉伯族居民与当地黑人部落之间因争夺土地和水源而冲突增多。由于武装冲突长期不断,该地区许多地方一直处于混乱状态。在长期的冲突中,达尔富尔人分为两派,一派是以黑人为主的定居者,另一派则以游牧的阿拉伯人为主。随着达尔富尔地区石油等矿产资源不断被开发,部族之间为争夺资源的斗争日趋激烈,一些邻国也以各种形式卷入其中。2003年,北达尔富尔州首府被反政府武装攻陷,达尔富尔危机爆发。为挽回颓势,苏丹政府军借助阿拉伯人的武装与叛军作战,但这股力量的参战实际上恶化了局势。在南北苏丹的“分家矛盾”中,最核心的还是石油收益的分配。因为石油对苏丹和南苏丹极为重要,石油收入占苏丹政府财政收入的60%;而没有其他工业的南苏丹对石油收入的依赖度更高,达到98%。

种族灭绝是美国媒体的主题。这一话题得到了美国好莱坞的全力支持,像乔治·克鲁尼这样的电影明星也出面了,美国政府反复用“种族灭绝”这个词来说达尔富尔。美国助理国务卿和国务院人口、难民和移民局局长埃伦·索布里,在2006年11月“美国参考”(USINFO)专访中指出,“正在苏丹达尔富尔发生的种族灭绝是对人权的大规模践踏,在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关注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欧洲有媒体称,在长达一年多的冲突中,至少5000至8000人丧生,100万人沦为难民。但意大利法官安东尼奥·卡塞斯率领的联合国五人小组在2004年提出报告,认为在达尔富尔虽然存在“严重的侵犯人权”现象,但不存在种族灭绝。

南苏丹独立了,但他们依然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据有关报道,南苏丹是一个面积与法国类似,极其穷困的国家,全国只有60公里铺设了路面的公路,人均寿命只有40岁。只有2%的南苏丹人有小学文化程度,文盲率高达90%。20%的人口长期饥饿。而南苏丹的领导人,大都是一些将军,并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南苏丹境内共有12个大大小小的反政府武装和势力。各部落之间也因争夺水源、草场、土地和牲畜发生暴力冲突。南苏丹各部落几乎都有自己的民兵武装。而北南苏丹的边界没有完全划定,蕴藏丰富石油资源的地区,成为了争议地段。目前苏丹境内的管道以及苏丹港,是南苏丹石油通向外界的唯一出海口,由此苏丹握有南苏丹石油出口的生命线。据媒体报道,美国每年会提供给南苏丹数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建设,还会帮助进行基础建设,一家名为路易斯·贝格(Louis Berger)集团的美国公司正帮南苏丹修建公路。埃克森美孚会接踵而至,帮助开发南苏丹的石油,很快,南苏丹独立的幕后推手将浮出海面。

事实上,自21世纪之初,苏丹摆脱了上世纪90年代初濒临崩溃的状态,其GDP增加了两倍,这全部拜赐于石油的发现和开采。它如今是非洲增长最快的经济体。流光溢彩的办公楼在首都喀土穆多了起来。苏丹这样的国家,美国不能无视它的存在。不为别的,就因为它有不能割舍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