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不要相信美国
3160900000007

第7章 “世界宪兵”的“硬仗”与“软仗” (3)

中东问题专家史蒂文·祖尼斯对美国向以色列提供政治支持和军事支援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已经远远超过了以色列自我保护的需要。在1970~1971年约旦内战期间,以色列抑制中东的作用显现出来,美国的援助增加了7倍。1979年美国对以援助翻了两番。在冷战期间可以说以色列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后,以色列充当美国的代理人,把苏联势力从中东清除出去,让苏联在中东的代理人埃及和叙利亚遭到惨败。以色列有时还会帮助保卫美国的盟友(如约旦的侯赛因国王),其强大军力让苏联不得不花费更多来支持它那些打不赢的盟国。

4.中东,美国最大战争实验场

印裔加拿大籍教授哈利·夏尔马认为,这个世界上的90%的灾难(注:战争),是由美国造成的。美国在从卡塔尔、伊拉克到阿富汗及中东其他国家建立了永久性军事基地,这个军事基地网把整个中东都军事化了。

正如同阿富汗被称为东亚的心脏一样,伊拉克被称为中东的心脏。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军事实力已经深入到阿拉伯世界心脏地带,美国正通过各种手段对中东进行所谓改造,并通过代理人战争,以彻底控制中东。战前,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就预言:“伊战的成功有可能根本改变中东地区格局,将明显促进美国利益。”果真如此,伊拉克战争之后,中东地区大国如沙特、埃及、土耳其以及约旦在美中东战略中的地位及在本地区的作用和影响都将相形失色。

人类自有帝国历史以来,从罗马帝国到大英帝国,基本上都是以一种相似的方式完成帝国积累财富、消耗财富的过程。即占领别国的领土,掠夺别国的资源,奴役别国的人民。这就是典型的帝国崛起模式。但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使美国意识到,必须避免重蹈前面帝国模式的覆辙。如果一个国家的崛起,一定要从老牌帝国那里虎口夺食的话,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战争,而其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在这样一种历史的判断下,美国希望设计出一种新型的战争模式,即代理人战争,这种战争一定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帝国,而又能尽享帝国之利。

二战后中东主要有四股力量,一是阿拉伯国家和地区,二是犹太复国后的以色列,三是有着古波斯帝国和伊斯兰背景的伊朗,四是走上民族立国和世俗化道路的土耳其。在阿拉伯世界中,埃及、沙特阿拉伯、约旦等国属逊尼派,而伊朗、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属什叶派。美国则倾向阿拉伯世界的逊尼派,打压以伊朗为首的什叶派。

伊朗、叙利亚、利比亚、苏丹等一向被美视为“邪恶轴心”或“无赖国家”,在伊拉克被占领后处境险恶,被迫调整政策,转向温和。接着,内战和分裂开始席卷整个中东地区。苏丹政府刚刚在喀土穆宣布已确认在该国南部、靠近乍得边境的达尔富尔省存在巨量的新油田后不久,美国即认定达尔富尔省存在“种族灭绝”,并发起了大规模并得到好莱坞支持的宣传攻势。在发现石油之前,美国中情局一直致力于在苏丹东南部地区为诸如已去世的约翰·甘兰领导的反对派武装提供装备和训练。

1957年,美国推行“艾森豪威尔主义”,其主要内容是:授权总统在他认为必要时使用武力来“保护”任何请求军事援助的国家;两年内额外拨款4亿美元,向中东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并可随时使用美国武装部队。1958年7月,为帮助以色列在中东站稳,根据艾森豪威尔主义,美国出兵黎巴嫩,打击黎巴嫩政府的反动派。按照黎巴嫩宪法规定,总统不得连任。但是,夏蒙总统任期将届满,他便玩弄各种阴谋手段,试图连任。1958年5月,黎巴嫩人民爆发起义,控制了黎巴嫩四分之三的领土。而黎巴嫩当时执政者与美国有着“特殊关系”,到8月上旬,美国侵黎兵力达到4.8万人。

进入60年代后,美国着重依靠以色列,压制其反对力量,遏制苏联势力增长。在1967年6月以色列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进攻埃及的前夕,美国同以色列达成协议,美国直接向以色列提供大量武器装备,来保持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的“军事优势”。一旦发生敌对行动,美国不再像1957年那样迫使以色列从它占领地区撤出,也不让以色列在联合国里受到谴责。

1967年5月26日,在美国和以色列高级官员会晤后,美国前总统约翰逊对他的白宫助手说:“以色列就要去打击他们。”1957年6月5日,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突然袭击,侵占了大片阿拉伯土地,第三次中东战争全面爆发。

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第242号决议中,规定以色列撤离最近冲突中所占领的土地。但是,美国并没有真正促使以色列撤出被占的阿拉伯土地。

1967年战争后,美国提出过一些中东和平方案。但是,美国坚持推行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加强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的军事优势,而没有采取措施使以色列从被占的阿拉伯领土撤走。1973年中东战争,美国全力支持以色列,帮助以色列起死回生之后,就一直力挺以色列。

以色列处于充满敌意的邻国的包围之中。经过六十多年血与火的较量,诉诸军事手段,以色列没有前进一步,没有实现确保持久和平的终极目标。在美国单极体系之下,以色列在巴以冲突中享有同样的单边行动自由。然而这一战略优势期稍纵即逝,阿拉伯世界重新整合,而以色列的军事机器也不再有效。而归根结底,只有当以色列的生存与安全契合美国中东利益的时候,美国才会无条件地支持以色列。

伊拉克战争消灭了萨达姆政权,伊朗的地缘政治地位得以加强,而美国则陷入了伊拉克游击战泥沼。伊朗作为真正的中东大国脱颖而出,成为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对手。但美国支持以色列以牺牲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为代价。今天的以色列已成为美国中东政策的负资产,继续与它纠缠在一起可能成为压垮美国中东政策的最后一根稻草。美国已经没有剩余资源可挥霍了,它必须明智而谨慎地使用力量。

历次阿以战争没有给以色列带来更多的安全。以色列缺乏战略纵深,经不起残酷战争的惨烈打击,也不能支持持久的军事行动,过于依赖先制打击的僵硬战略,这是以色列生存困境的产物。以色列展示军力的传统方式越来越过时,其军事设施在面对非常规威胁时派不上用场。以色列国防军在与游击武装的抵抗战士作战时无能为力,也表现在美国独力顶住整个世界的压力袒护以色列,在军事上打击削弱对手的时代一去不返。在对真主党的战斗中,以色列具有绝对优势而失败了,传统的速战速决、先制打击策略一筹莫展。在过去60年战略优势期,以色列不能依仗军事强权一劳永逸地解决阿以冲突,以自己的方式实现绝对安全,那么它可能永远不能,优势已向阿拉伯世界倾斜。在奥斯曼帝国时代,曾是地缘政治和宗教敌手的土耳其和伊朗外交出现合流。与伊朗一道,土耳其外交正在发生质变,正在成为中东地区强大、独立的力量。两支强大的伊斯兰力量重新出现在中东,而美国与以色列在中东享有的一边倒的战略优势正在被冲销。

巴以冲突开始加剧,随时可能取代利比亚战争成为世界焦点,巴勒斯坦抵抗运动(哈马斯)已经声称进入紧急状态,从以色列截获大批运往加沙的武器上看,巴以战争随时可能爆发从而取代利比亚成为世界焦点,而这个焦点则是美国最重要的地方。

2011年,据“维基解密”披露的美国外交密电,以色列已为下一场中东战争做准备。以色列国防军参谋总长阿胥肯纳吉对一个到访以色列的美国代表团表示,伊朗的远程导弹对以色列是严重的威胁。他认为,中东的下一场战争将是在黎巴嫩和加沙地带,最直接的威胁则是来自真主党和哈马斯,因为他们都接受过伊朗的资金和武器援助。

5.下一场战争,伊朗

世界上已探明石油储量70%在中东,而控制中东石油资源是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和战略目标。控制了中东地区的石油,美国就捏住了向其主要竞争对手供应石油的输油管口。

在中东,既存在亲美国的政权,如沙特、埃及、卡塔尔、巴林,也有一直不听命于人的对手——伊朗、叙利亚等国,2008年4月30日,伊朗石油部官员宣布,伊朗已经在对外石油交易中完全停止使用美元结算。在欧洲,伊朗出口石油用欧元结算,而在亚洲则用日元结算。伊朗是目前世界第四大石油出口国。美国政府认为,终止用美元结算石油,是对美国利益的挑战。

早在1953年,美国为制衡苏联,极力扶持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的伊朗,曾在伊朗从事间谍活动的美国中央情报局人员利用伊朗国内一些亲西方的政治、军事和宣传媒体发动了一次政变,伊朗首相穆罕默德·摩萨台被赶下台,伊朗封建的巴列维王朝在中情局的支持下复辟。此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伊朗不但没有得到发展,而且一天一天走向落后。此外所有要求国家独立的运动都遭到了巴列维王朝的镇压,直到1978年该政权被伊朗人民的伊斯兰革命推翻,在那场革命中,激进的伊朗学生占领美国驻伊使馆,扣留数十名美国人质达444天。美国为了营救被扣人质,发动了陆海空联合救援的“沙漠铁锤”行动,结果以失败而告终。自此事件之后,美国与伊朗刀兵相见,转而成为敌对国家。这是当前美伊对立关系的主要历史背景。上世纪80年代的人质事件,及伊朗核问题,闹得美国心神不宁、寝食难安。美国为对付新生的对手伊朗,又暗中扶持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挑起两伊战争,以削弱伊朗。

而萨达姆势力坐大之后,又出兵侵占了美国在中东的另一个盟友——盛产石油的科威特。美国盛怒之下拼凑多国部队,于1991年发动第一次海湾战争,打败萨达姆,“解放”科威特,并借联合国名义对萨达姆政权实施严苛的制裁,意在逼萨达姆彻底服输就范。谁知萨达姆硬是不服软,搅乱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大局,于是美国在2003年发动又一次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后,美国的中东战略尽管已是“千疮百孔”,但是,其框架脉络却是日趋清晰:首先,在伊拉克建立一个亲美政权,控制伊石油,使伊成为美国在该地区实行军事威慑的坚实支柱。保持对伊朗、叙利亚等“激进派”国家的威慑。伊朗的地缘位置非同一般,波斯湾及其门户霍尔木兹海峡承载着世界40%石油运量,伊朗东接巴基斯坦可达中国,北向连着中亚和南高加索,更重要的是伊朗本身属于中东范畴。美国认为,这一切都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构成挑战。伊朗左翼是伊拉克的美国驻军,在科威特境内,美军部署有大量军事指挥部和作战力量;右翼是阿富汗的美国驻军;正面是波斯湾,对岸驻守着美国第五舰队司令部,在沙特阿拉伯还有大量美军军事基地;背后是北约国家土耳其,以及正在准备加入北约的格鲁吉亚,伊朗周边强敌环伺、危机四伏。

2011年7月的一天,伊朗一名核物理学家在德黑兰家门口遭暗杀身亡。伊通社称,遇害者名叫大流士·礼萨伊,是伊朗西北大阿尔达比勒大学核物理学教授。伊朗议会议长阿里·拉里贾称,是以色列和美国情报机构所做。他同时指认美国情报人员埋设地雷,23日炸死伊朗革命卫队一名高级指挥官和其他5名成员。

为了阻止伊朗拥有核武器,美国、以色列等国除了借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监督与制裁外,情报机构更是全面展开对伊朗核计划的暗战,主要的对象就是伊朗的核科学家。在最近几年里,数十名伊朗核科学家“失踪”或被暗杀,从而大大延滞了伊朗核研发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