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不要相信美国
3160900000006

第6章 “世界宪兵”的“硬仗”与“软仗” (2)

在中东,既有能源影响世界市场的供应,也有巴以冲突影响该地区的稳定与和平;而且中东地区存在的民族、宗教冲突难以短时间内自行解决。发生在该地区的伊拉克战争所体现的已不再是国家之间的平行关系,而是代表全球化势力的美国在其权力扩张过程中,与边缘化国家在军事、经济和文化诸领域的对决。

美国早已把中东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的战略家们更将中东的石油储备视作影响全球的“死穴”。中东作为东西方文明边缘地带,不幸也缘于此,该地域一直是人类竞争最激烈的地区,从古巴比伦王朝至今,战乱不断,没有一天太平。宗教冲突在这里已经超过一千年的历史,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661~750年)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帝国发动宗教扩张战争后不久迅速崩溃灭亡,参加东征的主帅们无一幸免。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750~1258年)建立后不久分裂,各小国之间战乱不止,各哈里发有名无权、沦为突厥各族的傀儡,争权动乱数百年不止,帝国西边被西方的十字军发动九次宗教战争入侵(1096~1291年),争夺耶路撒冷控制权。至中世纪之后,冲突仍在继续。16世纪开始,欧洲国家开始强盛,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列强开始入侵阿拉伯地区,屡次打败土耳其人所创立的奥斯曼帝国。至19世纪末,阿拉伯世界大部分的地区都被殖民者瓜分。殖民者为了中东丰富的原油,保持中东保守的政教势力以稳定中东局面,拒绝中东的社会改革,使中东穆斯林原教旨主义流行。

早在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所长塞缪尔·亨廷顿就曾在《世界各种文明的冲突和斗争》一文中,提出了对战争的观点。亨廷顿认为,新世界的基本矛盾将不再出于意识形态或经济状况的差别,人类今后最大的分歧及冲突将主要来源于不同文明的歧异。“文明的冲突在今后将愈来愈重要。世界将很大程度上由七八种主要文明群体的相互作用而演变”。“当前的冲突核心将是西方与儒教—伊斯兰文明之间的矛盾。”亨廷顿所说的七八种文明是,西方文明、儒教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以及非洲文明。亨廷顿对世界的西化进程做出了很大的保留。在他看来,世界的主旋律将是文明的冲突。这个文明的冲突,不是诸多文明的冲突,而是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基督教文明与以中国的儒教和中东的伊斯兰教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之间的冲突。随后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似乎证明了亨廷顿的准确预言。

3.“兄弟”以色列

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唯一没有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国家。长期以来,一些军事组织一直认为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以色列政府对自身核能力一直采取“模糊”政策,对外避谈核能力,既不承认也不否认拥有核武器。(据《广州日报》2010年5月25日)

但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提供数据显示,以色列现拥有约200枚核弹头,属于比较发达的核武器国家,与英国核打击能力大体相当。

2008年,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曾对英国媒体证实,根据他掌握的情况,以色列目前拥有大约150件核武器,有些已经被部署在以色列的核基地服役。早在1968年底,以色列每年就已经可以生产4至5枚核弹头,从此走向全面生产核武器的道路。在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受到了埃及和叙利亚两翼威胁,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就曾下令在以军的近程导弹上装上核弹头。在国际社会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加上以军后来反败为胜,所以以色列的核导弹才没有派上用场。这场战争结束之后,以色列的核计划首次得以曝光。(据《中新网》2008年5月26日)

伊朗军方的情报机构也评估认为,以色列目前至少拥有80枚核弹头,打击手段包括导弹、轰炸机、潜艇,以色列核武器数量都超过印度等,甚至可能比英国还多,其核打击能力列世界第四位。由于以色列战机和导弹的作战半径可达2000公里,因此中东国家事实上都处于以色列的核威胁之下。以色列的核能力对从西欧到印度所有地域都构成了威胁。除了战略核武器外,以色列甚至可能拥有战术核武器,这种核武器与地雷的大小相仿,能在不造成重大伤亡情况下取得战场胜利。战术核武器被认为是最可能用于战争的核武器,目前只有美俄等有限几个国家拥有。

在以色列的核计划中美国总是扮演着双重角色。表面上进行反对和监督,实际上是纵容甚至提供了一些帮助。1955年,以色列政府在签署了和平使用原子能协议后,其核研究得到了美国的支持。1957年2月在美国援助下,以色列在里尚齐翁建立了第一座核反应堆。这座反应堆功率6兆瓦,以天然铀为原料,主要用于研究和生产放射性同位素。1959年,以色列又建成了纳哈尔索雷克反应堆IRR—1,即由美国援建的5兆瓦轻水反应堆。以色列曾先后与法国和南非秘密开展了长达数年的核合作,为其核武器的成功研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色列至今没有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上签字。政府在核武问题上一直采取“模糊政策”,即不承认也不否认拥有核武器。这一政策的高明之处在于:不承认,有助于化解国际社会的压力;不否认,又能对周边阿拉伯国家形成核威慑。

以色列模糊的核政策之所以能够继续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支持。实际上从1969年起,美国已接受以色列作为核国家的地位,却没有要求它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对于美国在核武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的做法,许多国家表示不满。

在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道格拉斯·费思所著《战争与决定》一书中的一幅中东地图,曾引起过广泛争议。在这张被称为“美国版”的中东地图上,以色列的国境内包括了约旦河西岸、加沙以及东耶路撒冷在内的部分阿拉伯国家领土。而伊拉克则被划分为了三个“国家”,与美国国会参议院先前通过的将伊拉克根据库尔德、什叶和逊尼三派势力进行分割的非约束性决议十分吻合。(据《人民日报》2008年7月3日)

中东对于美元来说,就是基础。保护石油美元,实际上就是保护美国在中东的主导权。因此,中东问题实际上就是各国利益的谈判桌。因此,控制全球能源供应的中东国家,对美国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是性命攸关。

中东问题由来已久,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冲突更是中东问题的焦点。长期以来,阿以为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资源分配等问题纷争不断。但美国在中东方面的政策总被认为倾向于偏袒以色列,导致其斡旋难见成效。

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的亲密盟友之一,根据2010年的美元币值,美国提供给以色列的直接援助总额超过了1400亿美元。每年以色列的直接援助,约占美国外援预算的五分之一。美国要求大多数军事援助资金接受国将这笔钱全部用于购买美国装备,但却允许以色列留下约25%发展本国的国防业。以色列是唯一一个不用报告援助用途的接受国,这样美国就无法阻止这些钱花在它所反对的东西上,如在约旦河西岸修建定居点。

据瑞典智库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字,以色列在2008年人均军费已经排到了世界第一,人均2300美元。

美国还提供给以色列近30亿美元研发“狮”式战斗机等武器系统,还给以色列最先进的武器,如“黑鹰”直升机和F16战斗机。美国还向以色列提供一些向北约盟国都不提供的情报,而对以色列获取核武器则不闻不问。美国还给予以色列持续的外交支持。1982年以来,美国否决了32项批评以色列的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超过了安理会其他四个常任理事国行使否决权的总和。美国还阻止阿拉伯国家将以色列核武库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之下的努力。

布什政府野心勃勃的中东改造计划(以入侵伊拉克开始)部分是为了改善以色列的战略处境。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是史上绝无仅有的。

二战后,中东仅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就有近10次,其中5次是阿以战争,小规模的武装冲突更是难计其数。

中东的苦难源于阿以争端。这一争端千缠百绕,纵横交织。它涉及民族、宗教、领土、资源等方面,但焦点是争夺生存空间。两个民族相悖的权利在巴勒斯坦撞击,衍变出长期的对抗和冲突。因此,巴勒斯坦问题始终是中东问题的核心。巴勒斯坦一词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腓尼基人的土地”。公元前3000年开始,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和爱琴海沿岸的腓尼基人来此地定居。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在公元前1020年战胜了当地的迦南人和腓尼基人,建立了自己的王国。但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犹太国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所征服,公元前64年又被罗马帝国征服,百多万人被屠杀,幸存者流落世界各地。将近700年后,阿拉伯半岛的穆斯林占领了巴勒斯坦,与当地土著融合,产生了今天的巴勒斯坦人。

时间又过了1300年,流散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发誓要回到祖先的土地上去,出现了所谓“犹太复国主义”。1882年,据资料记载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仅2.4万人。1882年,由俄国犹太青年开创“阿里亚”(Aliya,意为移地以色列)以来,经过66年几次“阿里亚”,到1947年,定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已达65万之众,1947年,他们梦想成真,联合国通过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两个国家,一个犹太人的国家,面积1.4942万平方公里;一个阿拉伯人的国家,面积1.1203万平方公里。由此,犹太民族在失去土地近2000年后才得以重新取得领土。纠纷和战争由此而起。当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时,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难民人数已超过70万。中东问题的难点之一,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由此产生。

1967年战争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突然袭击,以少胜多,大败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军队。三国伤亡和被俘人员超过6万,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伤2500人,被俘19人。此战,以色列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埃及管辖的加沙地带、约旦管辖的约旦河西岸、叙利亚的戈兰高地,还有耶路撒冷老城区即东耶路撒冷,总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是联合国决议规定的犹太人国家国土面积的大约5倍。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命悬一线,在打击阿拉伯军队的战争中,美国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空援,以色列显示出击败苏式装备武装并占有明显优势的部队的能力,美国军事援助随后又增长800%。联合国分别于1967年和1973年通过242号和338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战争占领的土地,以前占领的不予追究。后来,以色列把西奈半岛还给了埃及,撤出了加沙地带以及约旦河西岸的大部分土地,但拒绝撤出约旦河西岸的全部,以及东耶路撒冷和戈兰高地。40多年来,众多犹太人在约旦河西岸盖了漂亮的房子,定居点星罗棋布。戈兰高地,它居高临下,俯视着叙利亚和以色列,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以色列也是不会让出来的。以色列以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数百万人口,处在众多阿拉伯国家的包围中。

根据美国“9·11”调查委员会的报告,本·拉登明显是因看到美国支持以色列的政策而想进攻美国。

美国犹太裔中东问题专家杰弗瑞·格尔德伯格预言,另一场中东战争正迫在眉睫,以色列将要再次面临两至三面交战:南面与加沙和约旦河西岸交战;北边与真主党接火;而以色列境内阿拉伯人的第三次起义必将会比第二次起义来得更加凶猛。如此永无止境的循环冲突不断地考验着以色列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一旦伊朗以核武器来与以色列对抗,将会发生什么,尚难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