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成长在石油物探
32128000000030

第30章 库车前指 三千里再征途

库尔勒到库车之间的路好走得多。有夜班车通行。他和思简单商量了一下,两个人都打算坐夜班车,马上就出发。他俩告别了同学们,钻进车子,又钻进了漫漫的黑夜和旅程中。他非常钦佩这位叫思的女同学,她真勇敢,能吃苦,比男孩子一点都不差!

可能是睡着了的缘故吧,感觉上这段路比较顺利,早上7点多,朦朦胧胧之间,车子就到了库车。按照站长给的电话号码给前指打过去,没一会儿,一辆丰田吉普车就来接他们了,到了库车前指,安排了宿舍,旭顾不得收拾,更顾不得洗把脸,一屁股就倒在床上,终于可以歇歇啦!

这里简直就是个小一处。机构设置几乎一模一样。处级或副处级领导长年轮换蹲点主持工作,每个二级单位都派了少数几个人来这里做前线的指挥和支持协调工作,也实行轮换制。常驻人员大约有四五十人。现在仪修站的书记和责任工程师都在这里,还有一位库房管理员。这里有庞大的机械设备库和采集设备库,机械设备以奔驰卡车和大轮钻机为主。采集设备主要是采集站、大线和检波器。这里所有的设备随时可以组成最少三四个小队出工。通讯、生活设施很全。

前指设在KC县城的郊区,靠近314国道。在国道北侧的一片戈壁滩上圈上围墙,盖了很多平房,没有楼。平房里面和外面几乎是两个世界。过道里凉风习习,极为舒适,安静,干净。院子里的路面都是水泥铺就的。路两旁种满了树,绿化搞得非常好。不出大门的话,绝对想象不到周围就是荒凉的戈壁滩。

书记是一位和蔼的老人,南方口音,爱笑。再过两三年就要退休了。对旭他们两个问寒问暖,关心了好一阵子。好久得不到家人的关心了,旭的眼睛里热热的,对书记很是感激。书记告诉他俩,将会派他俩去在喀什出工的一个小队去。路程很远。去那儿的车不多,等一等吧。等车的这几天,跟老师傅学学检波器维修的手艺!

正好休整一下。旭心里想。这一路真是不容易。又是火车又是汽车,夜班车还是第一次坐。车太破旧,太脏了。车厢里面充满了说不上来的刺鼻的味道,既有汗味,又有烟味,那烟味比姥爷抽的叶子烟还难闻,呛。简直是令人窒息。

过了不到一周的时间,要出发了。6点半吃过早饭马上启程。一辆丰田75,老式的陆地巡洋舰。车不大,马力极为强劲。三厢,标准是双排座。后备箱和前面客舱是相通的。简单改装了一下,加了两排纵向的小座。这样车里一共能装下10个人。前两排4个,后边需要侧着坐,6个人。中间空着的一小块地方还能放一些物品和行李。大家就这样拥挤着,上路了。

库车到喀什的路程大约1200公里。国道很破旧,还不如涿县的县级公路宽。路况极差,经常有被洪水冲坏的地方。颠簸得要命。司机技术更高超,开得飞快,遇到小一点的沟坎根本就不减速。车常常被颠起老高,旭坐在最后面,头总是重重地磕在车顶子上,一阵阵发痛。幸亏头发较长,要不头皮都会被磨破。视野是很开阔的。左面右面前面后面都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外面。XJ真是太广阔,太野性,太神秘。很多以前在电视里才能看到的景物,现在都真实地展现在眼前。马,骆驼,黄羊,乌鸦……。这里的马相当漂亮,健壮的躯体,流线型的脊背,亮闪闪顺溜飘洒的鬃毛,跑起来真的像是在沿着地面飞行。骆驼比较难看,总是那种土黄色或者灰色的样子,皮毛蓬松没有光泽,膝盖等地方甚至被磨得毛都掉光了。骆驼跑起来很潇洒,像是在蹦跳着,更像是马术表演,却没有马那样赏心悦目。

这里的戈壁滩上稀疏地生长着一团团的草。据说叫麻黄草。是一种中药材。这里的羊肉好吃正是因了羊吃这种草长大。旭对此有些不太相信。

这辆车马力极为强劲。发动机声音不大,却力量无穷,轻声哼唱着带着他们向前奔行。舒适程度比长途大巴要好很多。旭稍注意了一下时速表,速度几乎没有低于每小时120公里过。因为路途很远,司机需要在天黑前把大家安全送到。这条路过往车辆更少,很少有会车或超车的情况发生。

沿途经过只经过了两个较大的城市:阿克苏和阿图什,其余地方都跟农村很相似。XJ的有人区都是建在为数不多的绿洲上的。绿洲有大有小,大的发展成为城市,最小的往往只有几户人家。车子经常跑上一两个小时才能见到一点人烟。

国道修建在戈壁滩上。北边不远就是山,天山南麓,有时山顶上还盖着白色的雪,常年不化的,应该是冰川了吧。南边地势很低,极目远眺,可以看到沙漠的影子,明黄色影影绰绰的,好像很多浮尘罩在低空,让人感到压抑。沙漠和戈壁交界处经常会有大大小小的树林和人家出现。笔直的引水渠从山里出发,穿过公路,一直插到下面的城镇里面。水是浅青绿色的,一看就是刚刚消融的雪水,山到绿洲的距离很短,落差很大,水流甚急,翻着浪花,咆哮着奔涌而去。这种水渠是严禁人靠近的。水势太凶猛,渠壁太陡峭光滑。任何人进去都休想再爬出来,只有死路一条,而且会体无完肤,甚至肢体破碎,只有在远远的下游才可能找的到。

天是湛蓝色的。极其纯净的,深邃明远的蓝。太阳孤独地悬在空中,放肆地照射着大地,阳光直泻下来,没有一丝阻挡。没有云,空气干燥清新,气温还有点高,在阳光下站着,身上总会有一点微汗。而如果找个荫凉的地方,则丝毫不会感到闷热,反而极舒适。

有时候公路旁边有出现一条小河。有人刚打上来一条鱼,好大的鱼,看上去最少一米多长。人们聚在那里,准备分而食之。路边也有卖水果和干果的。葡萄,苹果,哈密瓜,杏子,应有尽有。司机要让他们这些第一次来XJ的人尝一尝,给大家买了一大堆,还有几个囊饼,就当作午饭了。要赶路,不能停下来吃饭,否则会耽误很多时间。水果极甜,吃完必须洗手,不然手指会被水果汁液中的大量糖分粘在一起。囊饼真棒!又酥又脆又香。真是美味。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不到XJ不知国土之壮丽秀美,辽阔广大。

晚上8点多,终于到了小队驻地。也是在KS市郊区,国道边上。租了当地一个很大的院子。因为野外小队都是流动性作业,今年项目在这儿,明年项目在那儿,没有固定的地方。因此都采用临时营地的模式。在有村镇的地区施工,就租个大院;在沙漠内部或荒无人烟的地区施工,就用营房车和帐篷搭建一个营地。小队所有员工的生产生活都以这个营地为中心。由于XJ是民族地区,员工与外界的联系较少,平时很是谨慎。生产用的车辆设备材料和营房帐篷都由库车前指提供,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小队指派专人办理,小队开办食堂,所有员工都在食堂用餐。食堂的饭菜是可口的,荤素搭配,高中低档俱全,完全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每个小队就是一个相对独立于外界的团队。这个团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完成上级交给的生产任务。小队按照工种分为若干个班组,每个班组专业性强,独立性强,上下工序连接性强,相互间配合性强。没有任何一个班组可以脱离其它班组能单独完成工作任务。科学体现了分工合作的原理。班组很多,按作业场所分主要是野外班组和后勤班组两大类。野外班组包括测量组,仪器组,钻井组,下药组,爆炸班,工农组,小折射组;后勤班组包括解释组,修线组,机修组,食堂。

小队的管理体制部队有些类似。设置两名正领导:队长和指导员。队长负责生产和经营,指导员负责党团和后勤工作。两个人通力合作,共同把自己的团队管理得井井有条。一般还有两三个副队长作为他们的副手协助工作,每个副队长分管一摊,有负责钻井下药的,有负责技术的,有负责后勤食堂的。副队长的主要职责是代表队长和指导员在各班组间进行横向和纵向的信息联络,协调。

每个小队都按照生产任务量和施工期制定出一个总的施工计划。然后按照这个计划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一般书面上的计划是比较保守的,而实际工作进度却往往提前很多。原因在于,提前完成任务,就可以节省出大量施工费用,因而所有员工的工资有了保障,奖金更会大大增加。每个人工作的最原始目的,都是为了养家糊口。谁不想多挣几个钱呢?

小队的生产任务一般是十数条布设在地面上的测线长度的总和。测线长度主要以公里数计算。每条测线的长度从十几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测线是由很多等距离的物理点组成的。物理点包括两类:接收点和激发点,也可以称为检波点和炮点。检波点和炮点交替布置在测线上,从测线头到测线尾,一个都不能少,坐标精度度达到厘米级。当然,公里数越多,炮数越多,任务量也就越大。相应的,施工期就越长,员工的收入预期也就越高。小队员工每次出工都要完成最少一个任务项目四五个月的时间。什么时候任务结束,什么时候才能收工回家。如果追加了工作量,则要一直干下去,直到最后收工为止。有的时候出工时间能够达到一年。也有任务量完不成而中途撤退的情况。谁都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发生。因为这对一处、小队和每个员工的收入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很不幸,旭和思两个人第一次出工,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到达小队,仪器组长带着他们去和队长见面。没想刚刚把工资关系介绍信交给队长,队长就嘟哝了一句,

“马上就收工了,你们还干嘛来?”他又犹豫了一下。把介绍信退了回来,“你俩先拿着吧!”说完就走了。

“这是怎么回事?”旭有点迷糊,“是拒绝我们吗?”他有点沮丧。

仪器组长说:“先跟我回宿舍吧。”

路上,组长把这个队面临的情况简单介绍了一下,原来工地在山区,全是大石头,炮井根本就打不下去,现有的钻井技术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难题。造成生产效率极低,小队每天都在赔钱。处里打算把他们队撤走不干了。

“那,既然马上收工了,仪修站还派我们到这来实习吗?”旭提出了和队长相同的问题。他确实感到不可理解。

“别说了,这件事还在保密呢。我们先吃饭吧。”

仪器组长是个南方人,皮肤白皙,个子不高,很精干的一个人。仪器组还有三个人,两个操作员,一个检修员。有一个操作员是物探学校上届的师兄,看上去面熟。他们对旭和思都很热情。旭和思管他们每个人都叫“师父”。这是必须的,因为他俩要向这里的每一个人学习新本领,安身立命的本领。

旭先跟一位老师傅学习采集站的维护和电瓶的充电。仪器名称叫Opseis-Eagle,大家都叫它“鹰系统”。仪器是从美国进口的。采集站个头很大。包括很多电路。主要有信号采集模块,数字量化模块,无线收发模块等。无线收发模块看上去和电视机收音机中的电路板很相似,但精度高多了。这个模块故障率最高。解决故障最常用的方法是调节板子上的几个可调电阻和可调电容。这是个细活儿。

吃饭很简单的。每天固定的时间开饭。到食堂窗口去打就买了。饭盆自己买,饭票自己换。这些程序都是那位师兄带他俩熟悉的。打回饭来就在自己宿舍的桌子上吃。菜价不是很贵,比物探学校价钱稍高一些,但油水也没多到哪去。

仪器组的工作是在野外。仪器车就停在外面,操作员分两班倒。一班一天。上工的那天出工很早,早晨4点半就出发,第二天7点多才能回来,通宵干,车接车送。加上路上的时间,工作时间长达27个小时。休息的一天主要在睡觉,好补回前一天熬夜损失的觉,也为下一天的工作养足精神。

旭一直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他和思到这里还不到十天,这个队就接到了撤退的命令。他还没有一次机会上仪器见识见识呢,连仪器什么模样都没见过。

小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了撤退的准备。尽管很无奈,但还是要跟着大家一起回去,先回库车前指,到那里再说。也许,书记能给他俩再安排一个别的小队去实习。他俩是都不愿意回家的,都想再找地方出工。一是需要挣点钱,二是能顺利地通过第一年的实习期。

他俩又被安排到了一起,是一辆东风卡车。

又出发了。东风卡车完全比不上来时的丰田75,因为它没有空调。驾驶室里热得简直让人发晕。嗡嗡的发动机声音让人心烦意乱。车里的每一个部件好像都在桄榔桄榔的乱响。打开窗户时,燥热的风吹在脸上,快把肉烤化。浑身都是汗,却又不敢光背,一来害怕被晒得脱皮,二来,思还坐在旁边,不好意思。司机可不管那个,早就光膀子了,估计要不是思在车上,他早就连长裤也脱掉了。

失望,干渴,闷热,沉默,刺眼的阳光。一路上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周围的景物也不再那么吸引人了,也许心情占了很大的因素。

出发的时候是车队,但刚出营地没多久队伍就跑散了。他俩的车跑得很快。估计是第一个到达的库车前指。下车了,旭晃着好像已经不再属于自己的身体,见到了书记。书记苦笑着安慰他们,“先去洗个澡,好好休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