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
3259400000038

第38章 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的援助机制 (2)

救援工具:灵巧、高效、实用的高科技救援工具在快速打通通往灾区的道路、协调指挥抗震救灾现场、挽救被废墟掩埋的生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液压钻岩机是一种以高压油为介质的强力钻岩设备,可用于巷道掘进、旧建筑物拆除、抢险救灾等工作中,每分钟可掘进1m,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钻速快、振动小、操作灵活方便等特点,成为这次抗震抢险救灾中的非常重要的使用机械。液压劈裂机是目前国内研制开发的新型高科技救援产品,可以起到逢山开路、遇石除险的作用。该机械操作方便,简单实用,安全高速,可以预先精确确定分裂方向,数秒钟即可完成分裂过程,并且可连续无间断地工作,非常适合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是替代手工解体物体理想的抢险救灾产品。小气垫采用新型高强度芳族聚酰胺材料制成,非常坚韧,通常只有枕头大小;只要有5 cm的缝隙就能把它塞进去,然后用高压气瓶把气垫里的气压加到8 at1 at=98.0665 kPa。,鼓起来的垫子就能顶起数十吨的楼板。液压钳:这种液压钳的体积并不大,在钢筋交错的灾区废墟现场,通过应用液压原理,能把粗硬的钢筋一根根剪断,为营救工作赢得宝贵的时间。

爆破技术:爆破技术是利用炸药爆炸的能量破坏某种物体的原结构,实现不同工程目的采取不同的药包布置和起爆方法的一种工程技术。在传统的炮孔法、药室法和裸露药包法3种爆破方法的基础上,科技工作者又创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现代爆破技术,如微差爆破(又称毫秒爆破)、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定向爆破、控制爆破、水下爆破、地下爆破等。运用技术排险,实施科学救援,成为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的一大突出亮点。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爆破专家在都江堰、绵竹等地,通过实施爆破技术,拆除了震区大量危楼、危塔,指导工兵分队对嘉陵江堰塞湖实施了爆破排险,10次爆破作业就清除河道障碍物5万平方米,保证了宝渝铁路交通运输安全。此后,工程兵工程学院、工程兵指挥学院的20名爆破专家又奋战在老鹰岩堰塞湖和水库、厂矿、城镇等多个任务区,担负危桥危坝排险、危险品设施拆除等技术指导和施工作业任务。2008年5月下旬,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对所负责的堰塞湖坝实施爆破排险,通过爆破共排除洪水200万平方米。 2008年6月1日,四川各地灾区的危房开始陆续实施爆破拆除。

心理危机干预:精神医学范畴中的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人的生活状况发生急剧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日常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的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心理危机干预则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帮助其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使之尽快摆脱困境,恢复心理平衡,从而安全地渡过危机。

一般说来,大范围且严重的心理危机多出现在突发性灾难之后,因此,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就成为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疗队通过走访、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等调查手段,发现将近48%的灾区群众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13.39%的灾区群众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其中有至亲丧失的占42.86%,高于整个走访人群的发病率。深入灾区后,该医院的第一批心理医疗专家对灾区群众心理进行了5 000余人次治疗,经医疗队精心治疗后,约50%被干预者的睡眠、情绪、认知、意志活动等方面得到了明显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情绪较前平稳,活动较前主动、积极。针对灾区民众震后长期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专家建议,国家应针对重大自然灾害设立心理干预机制。

与唐山地震的抗震救灾相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科学技术成果及其相应的高科技救援产品、设备在这次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尽快恢复抗震救灾指挥部与震区尤其是震中灾区的通信联系,尽可能多地挽救废墟中被掩埋的遇难者,监测余震、抢险排险等,起到了传统器械无法达到的作用。作为地震等自然灾害高发国家,今后,我国应有针对性地着力研究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开展抢险、救灾、救援等工作的专用器械,大力发展与此相关的高新技术及其实用产品,以便在灾害降临时尽最大可能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还必须看到,实现科技成果紧急调运援助的关键在于运输。在汶川特大地震后,许多物资涌入灾区,但却因道路破坏、山体滑坡等原因,造成大量科技产品积压,无法及时送到,影响到了援助效果。目前来看,科技部门提供的科技赈灾产品往往要联系民政部门协助运输,但一方面双方的协调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急需用科技创新来改善运输条件。这既包括道路、通信等良好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包括科学调度、组织,更包括要利用好直升机等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要制造能运输大量救灾物资的大型运输机等高科技运输产品。

从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的经验来看,要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援助,必须充分发挥灾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主动性。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分别在农业科技和民生科技等方面向全国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高新技术企业发出了相关的函件。在《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关于恳请提供地震灾后农业生产恢复重建科技成果的函》中,提出:"'5·12'特大地震灾害中,我市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造成部分地区减产、绝收,为充分发挥科技在成都地震灾后农业生产恢复重建的重要作用,努力促进生产自救,有效恢复灾区农业生产能力,恳请全国范围的相关涉农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提供适宜成都灾后生态环境的农业科技成果(种养业新品种、新技术),于5月30日前发送至成都市科技局农村处。"

在《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关于恳请提供地震灾后民生科技适用科技成果的函》中,明确了所需的民生科技成果的范围:(1)灾后房屋及市政设施快速检测技术(建筑安全评估),地震移民新村安全示范研究,新型抗震节能建筑材料及其施工技术等。(2)防治地震次生灾害的相关技术成果。①饮用水水质监测、食品安全实用技术及产品(水质监测技术及产品;震后饮用水澄清及消毒技术和产品;震后临时供水技术措施;自来水厂与供水管路的修复与消毒技术措施,移动式水质净化技术及产品等)。②卫生防疫技术及产品(消毒用技术及产品、疫苗、药品;急性和突发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实用技术)。(3)灾后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4)文化遗产保护关键技术应用、大遗址保护关键技术应用与开发、古代建筑保护技术及传统工艺科学研究与应用等。这两个征集函得到了国内众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响应,充分反映了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的成效。

6.2应急项目支持

应急科技项目的支持可以直面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的需要,提高援助的成效。"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科技部专设用于支持四川抗震救灾科技项目,成都市科技局立即组织该市受灾严重的都江堰市、彭州市等市县和相关科研院所、企业,向科技部申报了"龙门山地震带民居抗震技术研究及移民新村建设示范"等14个项目。在科技部首批启动的10个灾区应急技术及产品应用示范项目中就有9项落户成都。项目涉及卫生防疫、饮用水卫生、震后建筑安全快速检测勘察评价、卫星移动应急指挥和能源应急等方面,分别由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成都市建筑设计院和林海电子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承担实施。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化学科学部、管理科学部、生命科学部等纷纷启动了主任基金给予经费支持。管理科学部于2008年7月启动的2008年第二期应急项目《汶川特大地震的应急管理和灾后重建若干问题研究》中,要求申请者或承担者应当是在相应的领域中已经具有深厚的学术成果积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并有与相关部门的实际合作为基础,能够在短时间(通常是10个月)内取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该项目获准资助的课题研究期限一般不超过10个月,根据本次应急项目的特点,基本研究期限确定为6个月,项目启动3个月后进行中期检查与阶段成果的交流。该应急项目是以汶川特大地震的应急指挥、灾后救助与重建中的急需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与对策、政策为主要目标开展应急性研究。研究目的在于为后续的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积极的政策建议,也为完善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和特大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体制提供有益的借鉴。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汶川特大地震决策指挥体系经验回顾

(1)地震灾害发生后信息获取、传递方式的经验总结;

(2)地震灾害发生后指挥决策系统的协调经验及启迪;

(3)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民间社会力量、国际组织和军队的协调与合作的经验借鉴。

要求通过对地震灾害发生后上述问题的研究,深入探讨成功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为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借鉴。

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受灾主体及其援助需求研究

(1)灾区、受灾主体的界定及科学评估;

(2)灾区受灾主体公共需求的调查;

(3)灾区民众风险认知与灾后心理援助。

3.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受灾主体的补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