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简史
3263300000013

第13章 元代 (2)

《鹊华秋色图》,纸本设色,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是赵子昂专为江南遗民圈的精神领袖周密所作,故此画充分体现出画者借复古开新风的理想。画卷采用平远构图法,描绘出齐州郊区(今山东济南)华不注和鹊山及其周围的秋天景色。作者以水墨间用青绿着色,河岸树木写意画成,树干简略双钩,树叶用墨点成,渔船出没,草屋茅舍,诸多景物在画者的笔下显得疏朗有致,流畅的线条益发突出凝重含蓄之美。后人评价该画卷既有唐人之致而去其纤,又有宋人之雄而去其犷。

《秀石疏林图》纸本水墨,是赵孟以书入画的典型代表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以飞白写石之纹理,以篆籀写古木树干,以八法写疏林之竹,将绘画的笔墨情趣提到空前的高度,以“写”代“描”,笔墨精妙,充分体现了赵“书画本来同”的绘画理念,标志着文人画的发展趋于成熟。王维“画中有诗”的文化内涵,“天人合一”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书画本来同”的笔墨情趣,以及北宋米氏的“寄兴游心”的天真平淡的画风,至此中国文人画的基本要素大体完备。

山水画四大家 高克恭与赵孟虽贵为元代山水画新风格的开创者,但综观看来,元初的画风还是以过渡性为主,直至元末四大家的出现才完成了划时代风格的塑造。四家分别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画风虽各有特点,但主要都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作品以“雅洁淡逸”为特点,重笔墨,尚意趣,并结合书诗书画印,使山水画的美学价值陡然提升。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江苏常熟人。黄公望的这个名字由来颇有一番趣味,他原名陆坚,父母过世后被同里黄氏收养。黄氏老年得子,友人贺曰:“黄公望子,久矣!”遂改名黄公望。黄公望早年混迹官场,却官运不通,受累入狱,出狱后绝意功名,隐居江湖,加入道教全真派,以传授三教学说及卖画为业。

黄公望隐遁山林埋头于书画之中,不料想却在仕途之外取得了另一番成就。黄在四家中年龄最长,享年最高,年过八十,仍神清目明。他在四家中唯一直接受过赵孟的指导,其画风沿袭了赵氏水墨简率的特点,又承袭了“董巨”山水的高逸之风,多以浅绛或水墨设色,形成了简淡劲秀的格调,为明清文人画家所效仿。

《富春山居图》为黄公望的得意之作,是他应道友无用师之请而画,每每兴起时才提笔挥毫,因而费时数年才算完成。这幅长达六米多的巨迹构图取平远,气势恢弘,意境深远,布局讲究,笔墨精练,画家并不拘泥于景物的具体刻画,而是着重于山水整体风貌把握,营造出阔大幽深的意境。此幅画作流传至今还有着传奇的经历,明末清初之际的吴问卿获此珍迹,死前却想将它一同带去,命人焚毁,好在刚一点火,吴便昏了过去,家人将其抢出。无奈画卷却一分为二,首部也被烧去一部分,故名《剩山图》,现藏于浙江博物馆,另一部分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但后来乾隆却将《剩山图》鉴定为赝品,而把一摹本(子明本)奉为真迹,多次题跋,真迹却阴差阳错地躲过了被反复题诗的噩运。

黄之所以名列四家之首,除了其年龄原因之外,还在于其丰富多变的艺术风格。《九峰雪霁图》便是他另一风格的代表之作,整幅画面用稀疏的笔墨勾勒石林树木,不加皴擦,奇峰屏立,丘壑奇特,用水墨将天色与山石晕染,形成莫可名状的压抑感,衬托出寒气逼人的严冷气氛,突出了雪景山水的壮丽之美。

吴镇(1280-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他是四家中真正的隐士,一生基本上不曾离开他的家乡嘉兴城塘,以看相为生,朋友也多为和尚、道士与隐士,少与显赫人物来往。王国器(王蒙之父,亦赵孟的女婿)曾向他求一墨宝,他却将这一请求一拖再拖,拖了十二年后,最后才勉强画了一套墨竹图册了事。

吴的山水画风格独特,与其他三家重用笔不同,他重用墨,多湿笔,在董、巨画法上加以发展,兼采马、夏之长,笔墨雄秀浑厚,苍古沉郁;此外,三家皆用楷书题款,独吴用草书,与其黑白水墨相辉映,效果奇佳,堪与清初的髡残相媲美。

清幽山水中点缀一渔父垂钓者是吴最喜爱的题材,寄寓隐者遁世避俗怡然自得的闲适情怀。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渔父图》便是吴众多《渔父图》中的代表作。画卷采用俯视取景、“一水两岸”的构图方式,山环水曲的画面中,波旁水泽间一叶扁舟悠然荡漾,垂钓湖面的渔者迷失于这水天一色之间,一派迷蒙幽深的意境。上部还有题诗一首:“目断烟波青有无,霜凋枫叶锦模糊。千尺浪,回腮鲈,诗筒相对酒葫芦。”

吴不仅生活清苦,其画作在生前也不得人赏识。相传他与盛懋为邻,盛颇受时人欢迎,求画者络绎不绝,而吴画却无人问津,吴妻就曾抱怨丈夫无人欣赏,吴曰:“二十年后不复尔。”果然,他的画作得到了后人的大力追捧,沈周、董其昌、清四王皆受其之影响。

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云林。倪的身世颇具传奇色彩,他出身于名门望族,长兄倪昭逵为道教上层人物,被赐以真人之号,倪家得以享有种种特权,生活优越。元末农民起义暴发,社会一片混乱,倪变卖家财遁入太湖,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隐士生活。

在倪瓒的早年与晚年时期,生活较为安定,作品以着色山水为主。漂泊不定的隐居年代是倪氏创作力的旺盛时期,此时的作品风格独特,以水墨居多。其画作多绘太湖之景,构图趋于程式化,取三段平远式,近景为平坡陀木,中景为浩浩湖水,上端则为一抹远山。枯笔淡墨,无人物,意境萧瑟孤寂。倪的无人山水亦多无印章,用近乎晋人的工整楷书题写诗词,朴素秀雅,与疏简风格的画面相得益彰。

画家技法出神入化的标志性代表作是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渔庄秋霁图》。通幅画作以渴笔淡墨绘出,近处为一小片乱石,上有枯树六株;中部不着一笔,以示水面;远处则为矮山两重,山荒石寒,衬托出江南深秋凄凉空寂的气氛。

倪瓒的画“幽淡天真”,以境界见长,被定作“逸品”,为后人标榜的楷模,甚至以家中有无倪画定雅俗,可谓影响深远。此外,大概与出身显赫有关,倪瓒的洁癖在当时十分出名。相传其友徐氏久闻倪家“清阁”美名,经再三恳求,得以获准参观。途中,徐随口吐了一痰,倪立刻命人遍寻痰迹,无果,便蹲下身来亲自去找,终于在桐树根处寻得,令人不断洗刷树根,直至他认为干净后方才作罢。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王乃赵孟的外孙,是赵氏后人中艺术成就最高者。王乃四家中技法最全面者,山水、墨竹、点景人物,无所不能。其画作多为大幅全景式,运墨浑厚,章法稠密,林木茂密,重峦叠嶂,气势如虹,与倪瓒清疏简逸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青卞隐居图》是王的杰出作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画中描绘的是王蒙家乡浙江吴兴附近的卞山之景。此画为全景式构图,山势陡峭,草木华滋,一隐者沿小径而行,气势壮观中无逼迫之感,却有恬静之趣。难能可贵的是,这幅画作展现了作者炉火纯青的作画技巧,董源、巨然、范宽、李成、郭熙等诸家皴法以及浑点、破墨点、直线点等各式墨法皆可在此画中找到,可谓是后世画家学习山水画技法的最佳范本。

可惜这样一位集绘画之大成者,最后却不得善终。明初任泰安知州时,因金陵赏画之事,王被牵连进胡惟庸案,冤死狱中,亦是四家中最不幸者。

花鸟画

元代画坛以文人情趣为主流,花鸟画亦受此影响,宋代工整细腻、富丽堂皇的院体花鸟渐趋没落,转而是水墨花鸟大行其道。结合元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梅兰竹菊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学价值,“四君子”画自然而然地在当时最受追捧,几乎是所有画家皆会涉及的题材。

王冕(1287-1359年),字元章,号梅花屋主,浙江诸暨人(绍兴)。他出身贫寒,《儒林外史》中曾记载王冕幼年放牛的故事。但艰难的生活却未能磨灭他好学的本质,经常到寺庙的长明灯下苦读。相传他才思敏捷,三岁便能与宾客对答如流,被赞为“千里马”。学识满满后,本打算在官场上一展抱负,无奈屡试不中,再加上元朝“九儒十丐”与歧视汉人的残酷现实,断了王的仕途心。退隐田园后,却最终成就了一位以墨梅见长的画家。

由于本身性情豪爽、不拘一格,王的墨梅打破了有宋以来的细瘦稀疏之习,而以花多枝繁为主,形成“千花万蕊”的一家之法。其传世的《墨梅图》有多幅,其中一幅宽约50厘米,长约32厘米的小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中一折枝梅花自右部横斜支出,笔墨硬挺,生机盎然,墨笔点出的梅花,枝疏花茂,盛开的、渐开的、待开的,似经意却又好似无意,清新洒脱,简率野逸之气充满于整幅画面。画中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以诗点题,以梅寓志,诗情画意相辉映,道出了画家不甘在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中随波逐流的孤高品性。

柯九思(1290-1343年),字敬仲,号丹丘生,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因书画鉴赏能力卓越,为元文宗所赏识,任奎阁学士院鉴书博士(正五品)一职,掌管内府所藏书画与器物的审定工作。后因朝中官僚的妒忌及文宗去世,柯辞职南归,绝意仕途。

尽管官运不顺,却不曾影响柯在艺术领域大显身手,他的诗书画造诣极高,时称三绝,其中尤以墨竹著称于世,刘伯温与乾隆都曾对他的墨竹有过题咏之作。柯九思的画传于后世的较少,但因其名声大,伪作也不少。如今尚存比较可靠的精品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清阁墨竹图》和上海博物馆的《双竹图》。

《清阁墨竹图》,纸本水墨,是柯专为倪瓒所作。画中两竿修竹依石而立,石旁点以雅竹小草,竹干劲挺,竹叶浓淡相间,深墨为面,淡墨为背,整幅画作高雅秀丽,自有一股清逸之气。由此画卷可以看出,以书入画的“文人写意”时代已经悄然来到,竹叶已不再由“双钩”写实而成,而以书法的撇笔法写之,将赵孟的“以书入画”的理论进一步延伸。

明清建筑在承继前朝传统的基础之上,宫廷建筑呈现出定形化、威权化的趋势,而民间建筑则向第九章 明清园林建筑

园林和山水画一样是中国文化最具个性的创造物,它们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殊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明、清两朝发展到顶峰。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确立了再现自然山水的造园艺术理念;隋朝至宋代,在诗歌和绘画的影响下,造园家形成了在造园中营造诗情画意境界的艺术原则;到明、清时期,江南的园林在精巧、乐趣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北方园林在清代发展出集锦式布局形式。

明建都北京后,开拓太液池,形成北海、中海、南海,定为御苑。京城官僚贵族的宅园主要分布在积水潭和城东一带。西郊有勺园、幸园、梁园等。南京、苏、杭一带经济富庶,私家园林众多。特别是苏州,现存的许多园林,如拙政园都是那时修建的。许多文人画家亲自参加设计建造园林,明代末年的计成还著《园治》一书总结治园心得。

清代康熙和乾隆两朝造园极盛,北京的皇家园囿不下十处,京西北又修建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等五个园囿,还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目睹了扬州和西湖一带江南园林胜景,遂使北方皇家花园吸取江南造园手法,清代的北方大型园林便有了集锦式特征,园被分为若干景区,仿各地名园胜景。例如承德避暑山庄有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六景,烟雨楼据说就是模仿浙江嘉兴的烟雨楼。圆明园有四十景。清代扬州园林以叠山技术见长,苏州的园林至解放初期还留存一百多处。

古典园林的境界

中国的园林同欧洲的园林相比走的是“再现自然山水”的道路,即在有限的空间内浓缩布置大自然山水的诸要素。欧洲园林设计比较注意平坦、整齐和规划。造园主要因素是花圃、草地、花丛、树丛、泉池、雕塑,大型的园林虽也开凿水系或利用水系,但很少建造假山。中国园林要再造一个完整缩小的自然世界,人工堆砌的山石就成了不可少的园林景观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