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简史
3263300000014

第14章 元代 (3)

意大利的园林是真山实水,建筑依地形和坡势而建,造园并不追求幽深曲折,而是层次分明,几何形构形较多。这种风格影响了法国。法国的园林多建在开阔的草地或缓坡之上,花坛、道路、水系和建筑呈更大规模的几何构形,空间构造上讲究视线开阔,并不像中国园林喜欢分割空间,构成若干视线受到限制的场景。英国园林设计是尽量避免人工雕琢的痕迹,以美化自然的方式构园造景。园林以疏林、缓坡和建筑周边环境的纯净而著称,它把自然风景的要素——湖泊、溪流、山坡、树林巧加利用,或作适度改造,以营造如诗似画的景色。

中国的建筑布局则多采用中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来达到整体的统一。北京故宫乃至明清北京旧城都有中轴线。寺庙和陵墓建筑为了营造庄严、肃穆的视觉效果,也多以轴线对称来组建殿堂房舍。在平地上修建的大型民宅也多以轴线对称的形式构造。如果说中国的建筑构局大都具有条理性和明晰性,有着以中轴线为主,左右对称,形成两边的空间院落的格局,附属的园林则以相反相成的形式互补这种建筑格局的明晰和条理倾向,它多营造回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幽闭,忽而洞开的变化情景。这显然受了中国官僚士大夫那种逃避世俗,钟情于山林隐居生活,试图在大自然的秀丽或壮美中找到慰藉的情节的影响。

老庄玄学和文人情节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造型和视觉艺术。文人雅士们遍游名山大川,体验了山川的神秘雄奇和对人心灵情感的抚慰和升华后,要把自然山水浓缩再现于他们的庭院中。像画家们在平面媒介上创造自然景象,发明诸多程式化的笔法,如树法、水法和山石的皴笔画法等以在艺术抽象的层次上构造意境,造园家们也在自然界中找到诸多符合他们审美情趣的要素和营造景观的艺术准则。

计成在我国古代唯一的那本园林艺术著作《园治》中认为园林是“咫尺山林,多方胜景”,“峭壁山者,靠壁理也。借以粉墙为纸,以石为画也。理者相石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合乔木参差山腰,盘根嵌石,宛若画意”。清代的钱泳谈到造园的技巧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

不同的风景会引起人不同的情绪,中国和欧洲的造园家们都懂此理。在中国,园林山水构成了中国的文人雅士生活体验和生存空间的一部分。他们的园林常刻意营造诗情画意,并借助匾联来破题,或者说强化这种感受。例如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建筑群近有古松,远有岩壑,当晚风吹过松林,便会发出瑟瑟的涛声。康熙皇帝曾赋诗:“云卷千松色,泉如万籁吟。”在欧洲,很少见到以诗文来强化对园林景观气氛的感受的做法。

中国的造园艺术还刻意挖掘在季节时令和气候变化下,园林景观动感形态和对人的知觉与感觉的艺术效果。《园治》就此写道:“日竞花朝,宵分月夕”,“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苏州拙政园中的“留听阁”勾起雨滴残荷的意境,“听雨轩”使人联想起雨打芭蕉的情景。

有宅必有园,私家园林是作为家宅的一部分,这影响了中国私家园林的空间布局。在古代罗马一些有条件的城镇住户,也在房屋或围墙圈隔的住宅范围内修建内庭小花园。但在英国的乡镇更多是以居室为中心,屋前、屋后或周边建花园。中西园林布局的差异有所谓“内向”和“外向”的区分。欧洲的大型园林也一般以别墅和典雅的低层楼房为中心,左、右或四周布置园林,园林常与外面更广大的自然山水相通。中国的大型园林,如皇家园林也有此倾向。小型的私家园林,尤以苏州园林为典型,建筑多背面朝外,正面向内,形成一个较大的庭园空间,房屋、回廊、亭榭沿庭园周边布置。为使宅邸具有自然生态感,所以在庭园里引水、叠山、植花种树。为减少局促、拥塞感,还尽量分割空间,造成空间和视线的曲折和幽深感。同处在市井中的私家园林不同,大型皇家或贵族园林则是把外向与内向相结合,对建筑的正面和背面都作处理,既考虑内庭的景观效果,也考虑从外部观看的景观效果。例如苏州市井中的沧浪亭由于园外西北部临水,为适应外景,沧浪亭部分回廊和建筑也采用外向形式。熙和园云松巢建筑群西部回廊形成的空间院落采内向型建造,东部回廊则取外向型格局。

中国的园林看似凌乱,无几何规则可寻。但它在处理园中园或各个景区、景点的视觉相互制约关系上都有一套造园技巧,这就是所谓看与被看,“点景”与“对景”的关系。它要求在建筑物的位置和形式的安排上,要考虑该建筑同其他建筑的视觉关联,使园林建筑从内向外看和从外面看都有极好的画面构图效果。欧洲的造园家也会考虑从建筑物的门窗看出去的“对景”效果,但他们很少像中国造园家那么细致入微。

造园的艺术手法

古典的私家园林常以具有强烈对比差异的场景紧密相连的手法来营造效果,例如先安排若干小空间在园内主要景区入口处,以突出主要风景区的开阔感。颐和园在东部的主要入口,首先是仁寿殿前院的三合院,再经过一段曲径进入呈正方形的玉兰堂四合院前院,穿过这些院落后才来到昆明湖畔。苏州的许多私家园林也以入口部分的曲折、狭长和封闭著称,借以衬托,使主要景区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法国的园林则多使入口开阔,以造成先期的印象。中国古典造园家多在景区和院落的安排上,采用整齐规则的院落同不规则的空间相对照,例如在方正的院落后安排林立的山石,曲折的水池和参差错落的屋宇。这种处理可以避免重复和单调的感觉。

古典园林还追求含蓄婉约的格调,用欲显而隐、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华的景观或藏于幽深偏僻之处,或隐于树丛山石之后。私家园林尤其如此,常采用内向布局的形式,以小巧、朴素的园门通向外面的世界。进入园门后,还以山石或影壁为屏障,使人不能一览全园景色。

在建筑空间安排上也强调疏密有致而不平均分布,某些区域屋宇鳞次栉比,建筑物高度集中,景观内容繁多,步移景异,在另一些区域则营造建筑稀少、景观变化不大、略显空旷的感觉。其他造园要素如山石位置的经营,也本着疏密对比的原则,以密集的山石造成千岩万壑和咫尺山林的气氛后,又借稀疏散落的山石来作点缀和陪衬。苏州留园的中部景区就是如此。在树木的配置上也充分考虑遍植与孤植的效应。疏密的对比和变化有助于产生韵律节奏感。

中国古典园林也讲究善用虚实。山水是一对虚实关系,山为实,水为虚。山环水抱,虚实结合,产生不同的情景。山水的实体山石也包含虚、实两面,峰峦为实,凹入的部分像沟、壑、漳、穴则为虚。建筑物立面的处理也常以一对虚实关系来思考,白粉墙体为实,门、窗孔、透空的走廊为虚。空间是虚,建筑形体是实。空间的曲折变化、实体的形态万千帮助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诗情画意。北方园林在虚实的设置与处理上远不及南方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为营造景观的变迁和意境的幽深,强调庭园布局的婉转曲折,主要通过使各种造园要素之间的连接的曲折性来实现。中国的单体建筑大多简单,呈方形或矩形。造园家们主要是借助廊来把单体建筑组合成曲折多变的建筑群。计成在《园治》中说,廊可以“蹑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继续蜿蜒”。

北方皇家园林的廊多呈互相垂直的转角关系,很少使用弧形曲廊;江南园林的廊可以作任何形式的转折,以廊的曲折造成空间的曲折。有的园林也借助建筑物的直接衔接,造成空间交错迂回的感觉。这种力求蜿蜒曲折而忌平直规整的园林美学倾向也表现在山石、洞壑、水、驳岸、桥和墙垣的设计。地形的迂回起伏,空间和景观设计的曲折变化也要求连接景区和空间的路径求曲忌直,以达“曲径通幽”的效果。

造成高低错落感是另一造园手法。为求得天然情趣,造园家也选择在依山傍水或地形起伏变化的地方建园,在无天然地形可利用时,常以堆山叠石,引水开池,改变原有地形,使之具有起伏变化。同时,也使建筑与地形环境一致,例如依山坡修建呈倾斜状的爬山廊或呈阶梯形的跌落游廊,所谓“培山接以廊枋”、“亭台突池沼而参差”,堆山叠石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

中国古典园林家多利用空间的渗透和增加层次感来达到境深和意境的幽雅。隔着多个层次去看同一个景观会造成深远和不可穷尽的幻觉,因此造园家们利用各种手段来分隔空间,同时又使之相互连通、渗透,这主要是通过大量设置完全透空的门洞、窗口来实现的。透视是透过各个窗洞看另外空间的景物的手法。在江南的私家园林,常看到空间被粉墙分隔成若干小院,而这些墙又开上许多窗口、门洞,当人的视线穿过重重的门洞和窗口,看到一连串的空间,便产生景致的深远和难以穷尽的感觉,并能“步移景异”。

“对景”也是通过以空间相互渗透,或者说隔着一个层次去看景物来实现的。透过特意设置的门洞或窗口去看某一景物,可以造成景物宛若一幅图画嵌于画框中。圆洞门有框景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十分注意从圆洞门看到花园庭院景致的效果。巧妙地运用对景,还可使两个景物互为对景。“借景”是另一利用空间渗透增加景观美感的手法。借景主要是指把园外景色引入园内。通常是把园林中的厅堂设计得十分开敞,使室外的景观能透过空透的门廊正面,或侧面融入,同厅堂内景构成如画的景致。

景观空间结构与观赏方式

北方皇家园囿和江南私家园林在造园风格的差异是因为环境和服务对象不同。北方园林多处自然环境优美而开阔之地,多数建筑和风景点取外向布局或内外向相结合的布局。建筑和园林的总格局不能彻底摆脱轴线对称和四合院布局。江南私家园林多呈闭关自守的格局,路径曲折而多变。建筑上,江南园林比皇家园林更显轻巧、纤细和玲珑剔透。南方建筑的翼角翘曲,北方则较平缓;北方园林建筑墙面厚重,江南则较轻巧。建筑内部的隔扇、栏杆等各种木结构上,江南园林多显得纤细,图案灵巧;北方园林则比较朴拙、严谨、粗壮。在空间处理上,北方园林较封闭,内外空间界线分明;江南园林则较开敞、通透,内外空间渗透,层次变化丰富。色彩上,北方园林建筑富丽堂皇,而江南园林较淡雅、朴素。皇家建筑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江南私家园林建筑青瓦粉墙,木作多为栗皮色或深棕色,同自然山水高度协调,给人以幽静的感觉。江南花木品种繁多,远胜北方园林。北方的山石浑厚凝重,江南园林则较空灵虚幻。

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南方园林具有多空间、多视野和步移景异的特征,类似山水画长卷。造园家不仅考虑从某些固定的点上能否获得良好的静观效果,而且要考虑在行进的过程中观者获得的景观连贯的动观效果,在景观场景的空间序列安排上,常以设想中的观赏路线为依据。除北方皇家园林外,大多数园林都忌轴线引导而力求曲折变化,常采用的是环形的观赏路线和辐射形式的观赏路线的总体结构安排。

环形观赏路线结构被私家小园林采用。通常情况是建筑物沿园的周边布置,常以山石或建筑向心墙面的封闭性来阻挡视线,避免整个园区被一览无遗。入口多在园的一角,园的中心区为一较大的空间。进入园内后,经曲廊引导,沿园的一侧走向纵深处,过轩楹高爽、空间开阔的主要厅堂,一览园林中心的全貌,再沿另一侧返回入口。园囿周边视曲廊长短常布置亭榭、小庭园和较狭长的房舍。

辐射形观赏路线布局以某个空间院落为中心,再分别到达环绕中心院落的其他景区。其他各小院或曲折,或狭小,与中心庭院构成对比,从属和变异的关系。进入作为全园景区枢纽的中心庭园又是一个贯穿式的观赏路线。很多大的园林,如苏州留园观赏路线和空间组合更为复杂。留园的入口部分近似串联的序列形式,中央部分呈环形序列形式,东部则兼有串联和中心辐射两种序列形式的特点。

山石、水池、建筑和花木的配置特征

山石、水池、建筑、花木是构成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古语说,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在古典园林中,山石的使用方式极其广泛,在厅堂前院中特置一玲珑石块,或形质优美的石峰;若置两三块,则分出主次。在较小的庭院堆山叠石,多采取在墙中嵌理壁岩,山石嵌于墙内,犹如浮雕。紧靠墙面所叠假山,在粉墙的背景下,酷似一幅古朴的图画。也有在小庭院中大规模堆叠山石,造成咫尺山峰、清幽林区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