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简史
3263300000019

第19章 明清绘画 (1)

明清时期的艺术在承继前朝传统基础上,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宫廷美术、文人美术以及民间美术并行发展,展现出各自独特的时代面貌。此时的艺术领域中,仍然以文人画占据主流地位,流派林立,精品众多。皇家美术机构自元废弃后被重新恢复,艺术的政治教化功能得到强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扶持了艺术的发展。此外,西方绘画的传入给中国画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拓展了中国人的艺术视野,增进了中西方的了解,促进了中西方艺术的交流。

明代山水画、宫廷画

明清时期的绘画界处于流派纷呈的时期,宋代院体画的再次复兴,浙派与吴派的此消彼长,传统绘画的集大成者“四王”与独创精神的个性画派“四僧”和“扬州八怪”的对峙,继承与创新在这个年代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传教士的西来,带来了西方写实艺术手法,开启了中西艺术交流的崭新年代。

宫廷画 受到冷落的宫廷画到了明代再次兴起,宣德与弘治年间的画院兴盛程度堪与北宋宣和画院相媲美。由于明初政治气氛紧张,宫廷画师大都舍弃与现实联系紧密的人物画,以花鸟及山水画创作为主。宫廷画师从各地招来,取法南宋院画兼取师法北宋名家,形成了风格鲜明的“院体”风貌,造就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如擅画道释人物的蒋子成、画虎的赵廉与擅长黄荃花鸟富贵风格的边景昭,被称做“禁中三绝”。

边景昭,字文进,福建沙县人。他承袭了宋代黄氏花鸟的富丽堂皇的工整细致传统,以勾勒精细、设色艳丽闻名。对“花之娇笑,鸟之飞鸣,叶之反正,色之蕴藉,不但勾勒有笔,其用墨无不合宜”。边景昭与王绂合作的《竹鹤双清图》便是师承两宋院体画工笔重彩的代表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中两丹鹤立于竹旁,一啄食,一理羽,细腻的用笔再施以淡雅的设色,将丹鹤优雅的身姿展现得精确到位。

民间画家 元明易代,江南曾是各派政治势力的争斗之地,张士诚就曾长期占据苏州与朱元璋对峙。明朝建国后朱曾一度对此地怀抱宿怨,压抑此地的文人画活动。尽管如此,地杰人灵的江南仍然在明初孕育了一批饶有成就的民间画家。

王履(1332-?),字安道,号畸叟,江苏昆山人。以行医为业,却对山水创作颇感兴趣,尤其偏爱马、夏山水风格,认为其“粗也不失于俗,细也不流于媚,有清旷超凡之远韵,无猥闾蒙尘之鄙格,图不盈咫,而穷极遐之胜”,因而醉心于模仿之中。直至他52岁那年(1383年),亲临华山,茅塞顿开,意识到摹古的危害,遂“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不顾年事已高,多次登临华山,每登一处,记之成文字,形之为图画,创作出了40开的山水册页《华山图册》,现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

王绂(1362-1416年),字孟端,号友石,江苏无锡人。后因隐居九龙山,又号九龙山人。17岁那年入仕为官,两年后因胡惟庸案牵连被贬至朔州戍边,后南归隐居。王绂擅画山水竹石,被誉为“国朝第一手”,其山水将王蒙的厚、重、浓与倪瓒的干、简、淡巧妙地融合于一体,形成独树一帜的画风。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湖山书屋图卷》便是王、倪画风结合的典型代表作,枯淡笔勾皴山峰,浓墨画树干,清晰的线条与密实的苔点间有樵夫担柴,有隐者垂钓,还有雁群高飞,整幅图卷充满着王蒙的苍郁与倪瓒的旷远。前面提到的《竹鹤双清图》由王、边二人合作,王绂笔下的墨竹,竹干坚挺,竹叶描画娟秀细致,却又不失潇洒清逸。

浙派画家 浙派画家是指活跃于浙江一带的画家群体,他们师法李唐、刘松仁、马远、夏,笔法豪放,强调绘画性。由于振兴的宫廷绘画对南宋院体画风的推崇,宗南宋画院的浙派一度成为画坛主流。

戴进(1388-1462年),浙派画风的创始者,字文进,号静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戴进一生颇为坎坷,少时以锻造金银首饰为业,后改习绘画,声名渐起之际,被宣宗召入画院,却因同行妒忌,向皇帝进谗,戴只得流落江湖,以卖画为生。

戴进的山水虽师法马、夏,却并不泥古,而是灵活多变,能“变南宋浑厚沉郁之趣,成健拔劲锐一体”,自成一家。他的代表作有《春山积翠图》,构图简括,用墨疏爽,使整幅画呈现出一种高古清远,山翠拂人的境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春游晚归图》,构图上仍然旧沿袭著南宋院画风格,保留了大部分空白之处,但画面层次并不分明,近景和远山几乎是在同一平面上,间以云雾与水汽隔开,这亦是浙派绘画的特色之一。

吴伟(1459-1508年),湖北江夏人(今武汉),字次翁、士英,号鲁夫、小仙。吴伟成名甚早,曾三次被召入宫,获“画状元印”。吴个人性格豪放,沉溺酒色。相传,一次他喝得酩酊大醉,却忽奉诏入宫,混乱之中打翻了墨汁,便信手涂抹而成佳作,被宪宗誉为“仙人之笔”。可惜这样一位奇人却在49岁那年去世了,死于酒精中毒。

吴伟的狂纵放肆不单单体现在生活中,他的作品亦笔墨恣纵,似若无意,散发出一阵阵的躁动与草率。吴的晚期得意之作《长江万里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少有的长卷巨制。画家运用刚健奔放的勾勒与纵横洒脱的水墨晕染,以写意的手法概括了万里长江沿途的险峻山岭、幽谷山村、城乡屋宇、江上风帆,刻画出长江浩瀚无际、一泻千里的壮丽景象。其用笔简逸苍劲,痛快淋漓,枯湿浓淡,一气呵成,表现出画家以雄强风格取胜的艺术特色,在宋元以来放笔写意一派的水墨山水中独具创造性。

吴门画派 随着明代中期江南经济的繁荣,苏州一带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间文人画家,如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等,他们或闲居或归隐,较为全面地继承了宋元以来的绘画传统,创作出以笔墨情趣为主的文人画,开创一代新风,形成吴门画派,标志着中国文人画迈入极盛时期。

沈周(1427-1509年),长洲人(今江苏苏州),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他出身于收藏世家,终生不仕。据都穆《寓意编》的记载,沈家有大量宋元名家的书画收藏,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郭忠恕的《雪霁江行图》,巨然的《雪屋会琴图》,沈周自小便接触这类顶级画作,锻炼了眼力,也培养了良好的艺术修养。沈周师承王蒙、黄公望,其作品初多为盈尺小景,以精细见长,40岁以后笔法渐趋粗放,拓为大幅,以浑厚的笔墨功力与娴熟的构图技巧将豁达的性情融入到对大自然真切的感受中,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山水佳作,如《庐山高图轴》《西溪图》《落花诗意图》《两江名胜图册》《沧州趣图卷》《清溪垂钓图》等。

《庐山高图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作于成化三年(1467年),为沈周向老师陈宽祝寿而作的精品。画中形象多出于想象,其分章布白直接呈现出王蒙大幅山水的繁密风格,山峦层叠,石纹繁复,草木茂盛,云雾飞泉,营造出名山雄伟瑰丽的气魄,并在题诗中开句就说:“我尝游公门,仰公弥高庐不崇!”将恩师与名山联系起来,切合了祝寿的主题。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后字行,又改字征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中年时曾短暂为仕,但不满四年便因深恶仕途险恶,请辞告退,专力于书画。他的画风秀美沉静,正切合明末文人的追求,因而他被拥戴为吴门画派的真正盟主。

文征明的绘画直接师法于沈周,但元代赵孟对其影响颇深。他的人物画《湘君湘夫人图》便自谓仿赵孟画湘君湘夫人之手法,以高古的笔墨与游丝的线描塑造出屈原《九歌》中两位女神的形象,设色淡雅,主色只用朱、白粉两色,线条简洁流畅,人物间顾盼相迎缓缓前行的清逸风姿跃然于纸上。

文征明的山水画有细笔与粗笔两种形制。细笔山水宗法赵孟,兼采王蒙,文氏细笔之精品当属《真赏斋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图采用平列式的结构,以纤秀圆润的工笔与典雅凝重的设色描绘了“江东巨眼”——无锡著名收藏家华夏的书斋。前景院落的太湖石皴染得玲珑剔透,四周的参天大树勾勒得枝繁叶茂,书屋里把玩书画的二人也刻画得异常精细。整幅作品工细中寓质朴,笔墨沉着又富灵动,呈现出一处幽静清旷的天地。

文征明的粗笔山水则师法沈周,但不像沈那么劲健,具有独特的风格。代表作有《古木寒泉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窄长的立幅上古木矗立,苍郁茂盛,飞瀑直泻,氤氲淋漓,风格粗放,气势雄健却不失清雅。

唐寅(1470-1523年),字子畏,又字伯虎,晚号六如居士,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出身小商人家庭,父亲以贩卖酒食为业。唐性情豪放,博学多才,29岁(1498年)那年即应乡试中应天府第一名解元,却因考场舞弊案受到牵连,仕途遭受重挫。从此便自号“江南第一才子”,纵情声色,放荡不羁,间以“闲来写幅丹青卖”,聊以为生。

唐寅是位全能型画家,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工。其画法博采众长,形成了以“院体”工细为主,兼具文人画笔墨情趣的独特风格,自成一家。山水画代表作《落霞孤鹜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画中王勃坐于临江阁中,眺望夕阳江景,酝酿诗文。整幅画面景象优美,潇洒柔和,清劲细长的皴法带来了一股清秀俊逸之气。唐自题诗云:“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以少年得志的王勃来映衬自己的坎坷遭遇,不胜欷。

唐寅的人物画题材除传统的文人雅士外,尤喜画仕女,墨笔人物《秋风纨扇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其构图简洁,用笔细劲,一女子手执秋扇伫立在萧瑟的秋风中,面带悲戚之色。题诗云:“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借此抒发对自我身世及世态炎凉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