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简史
3263300000020

第20章 明清绘画 (2)

仇英(1502-1552年),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寓居苏州。他的出身与其他吴门四家不同,本出身画工,文化修养欠佳,其作品大都只落名款,题诗作跋则另请他人。但由于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造就了他深厚的摹古功力与娴熟的绘画技巧,深受文人鉴赏家的青睐,跻身文人画家之林。他的大量摹古之作,常被当做宋画,几可乱真。如他临摹的李昭道山水,在他人眼中竟然难辨雌雄。

仇英的作品主要沿袭宋代院画画风,工笔设色,笔墨细腻。尤其是他的青绿山水,系从赵伯驹一路发展而来,兼具匠气的工整与士气的雅逸,连最瞧不起画匠之作的董其昌也赞其为赵氏之后身。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剑阁图》,写剑门关峥嵘之态,山石树林用淡墨,白雪皑皑,古木倒挂,栈道天梯与直插云天的山峰相连;人物施重彩,服饰装扮,行进姿态皆一一刻画完备,形象展现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情形。

《桃源仙境图》,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绢本设色。此画将青绿山水与工笔人物完美融合于一体,远山云烟环绕,亭阁立于山间,山脚藏一仙洞,童子一旁侍立,洞口三高士临溪抚琴,侃侃而谈。整幅画作工而不繁,妍而不媚,形成了工整清雅的独特风貌。

明代花鸟画

花鸟画发展到明代中期有了突破性创造,出现了人称“青藤白阳”的陈淳与徐渭所开创的大写意花鸟。

陈淳(1483-1544年),字道复,后以字字行,更字复甫,号白阳山人,长洲人(今江苏苏州)。陈父与文征明为挚友,故陈得以拜文为师,习得吴派花鸟之风。其花鸟画作品设色极少,造型独特,严于剪裁,用墨随意,打破了以工整妍丽为特点的花鸟画传统技法,更具飘逸之感,被誉为“一花半叶,淡墨欹毫,疏斜历乱之致,咄咄逼真”,开启了水墨写意花鸟画的新典范。所作的《葵石图》《洛阳春色图》《瓶莲图》《秋石萱花图》《山茶水仙图》等,用笔寥寥,任性挥洒,却灵动淡雅,颇富诗意。

《葵石图》,纸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墨笔画秋葵一株,葵茎挺拔,葵叶舒展,背景以水墨皴染的太湖石衬之,线条潇洒,几笔浓墨渲染出柔中寓刚的走向。整幅作品洒脱疏致,淡雅清爽。

徐渭(1521-1593年),字文长,别号田水月、天池山人、青藤道人,山阴人(今浙江绍兴)。他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备受磨难,数次科举屡试不中,官场斗争失势,多次自杀未遂,误杀妻子入狱,晚年穷困潦倒,最终抱愤而卒。徐本性高傲狂放,坎坷的命运更是深化了他愤世嫉俗、狂傲不羁的个性,将自己所遭受的种种不公沉浸于艺术创作中,直抒激愤难平之情。

徐渭的花鸟兼取吴门画派与林良写意之长却不为所束,创作出大刀阔斧、笔墨淋漓的写意画法,并结合苍劲奔放的题诗,将传统花鸟画推至表达内心强烈情感的至高境界,赋予画作以撼动人心的感染力。其所创立的大写意花鸟画风格,对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甚至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墨葡萄图》,纸本水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为水墨画葡萄一枝,串串葡萄掩映在低垂的枝叶中,叶不勾脉,均以水墨点染,笔法奔放,形简神逸。并题诗云:“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抒发怀绝世之资而不遇伯乐的感叹。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香光居士,号思白,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礼部尚书。他长于书法,工画山水,曾主持明末文坛、艺坛20年,对同时代和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其中,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他崇尚士气,重视笔墨情趣,认为:“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粗铁,山如画沙,绝云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不尔,纵俨然及格,已入画师魔界,不可救药矣。”从以往对造型写实技巧的强调转移到对笔墨韵致的讲究,奠定了松江派水墨写意山水的独特面貌,被后世尊为“松江派”之首。

董其昌的山水画师承董源、巨然、倪瓒、黄公望、米芾父子诸家技法,笔墨古雅秀润,风格秀丽超逸。他的传世名作有仿王蒙《青卞隐居图》而作的《青卞山图》,以及《仿米氏水墨山水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秋兴八景图》,采用小青绿的手法,不施墨线,以淡彩敷染,再以水墨烘染,使得画面异常明晰,体现了高超的用墨技巧。

董其昌之所以拥有如此的崇高艺坛地位还与其“南北宗论”有关。他将山水画分为“南北二宗”,认为“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赵伯,以至马(远)、夏()等;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荆(浩)、关(仝)、郭忠恕、董(源)、巨(然)、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他以禅宗的南顿悟北渐悟为喻将着色与水墨作为南北画派之分野,带有明显的贬北褒南的意向,根据这种分法,北宗属行家画,满纸匠气,以浙派为首;南宗则属士人画,格调高逸,以其自属的松江画派为正传。

欧洲油画风格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明万历九年(158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了欧洲油画圣母像及雕版画。随着欧洲油画的传入,明代的部分画家开始受到西洋技法的影响,其中尤以曾鲸为首的“波臣派”表现最为明显。

曾鲸(1568-1650年),字波臣,福建莆田人,长年旅居于南京。他以人物写真为特长,创造出了墨骨画法,以墨骨为底,不施粉彩而以淡墨勾画轮廓五官渲染出阴影凹凸,并且吸取西洋技法,突出立体感,反复烘染,“每图一像,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一时之间,此种画风盛行朝野,从者甚从,使得传统的单纯勾线造型法受到冷落。

名作《王时敏像》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作者运用墨骨画法,将一名清秀俊朗、文质彬彬的青年才俊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特别是面部刻画,尤见功力,墨线勾出轮廓五官,再以“凹凸法”淡墨层层烘染,最后再用淡赭赋彩,生动再现了面部结构与质感。观之双目,如有所思,风姿神采,仿佛呼之欲出,“写照如灯取影,妙得神情”。

清代的西洋画士和复古主义画派

西洋画士 康熙至乾隆年间的宫廷画院中出现了几位西洋画士,著名者郎士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等,他们运用中国画工具,采用透视、明暗等西洋技法,并结合皇室喜好,创作具体逼真的铜版画、油画和中西合璧的绘画作品,颇受皇室青睐,影响了画院中的不少中国画工。

意大利人郎士宁(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年),于康熙五年(1715年)来华传教,历任康、雍、乾三朝宫廷画师,最后客死中国,追赠侍郎。郎在西方油画的基础上吸收中国绘画技巧,开创了独特的新院体画风。他擅画花卉、翎毛与人物肖像,尤以画马著称。如著名的《百骏图》,作者广泛运用欧洲焦点透视与光影明暗对比,具体分析物象的解剖结构、造型特征,准确逼真地描绘了姿态各异的百匹骏马。但对于背景刻画如松针与草叶的墨线勾勒,石块与土坡的皴擦,马匹及树干的晕染,仍然采用中国传统技法描绘。

此外,郎还常以绘画的形式记载宫中的盛事。在1724年为雍正祝寿所绘的《嵩献英芝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既运用了西方油画明暗分明,凹凸有致的写实画法,使雄鹰、苍松、山石栩栩如生,又巧妙地将中国文化中寓意长寿、健康、吉祥的苍松、雄鹰、灵芝等谐音象征符号安排得妥妥当当,恰如其分地表达出祝寿的主题。

乾隆相当欣赏郎的作品,曾有“凹凸丹青法,流传自海西”的题咏,但却对其作品缺乏神韵颇不满意,故而常授意中西画工合作完成绘画,常常是西洋画士画人物及动物,中国画工则画山石背景。如郎与身为内务总管的唐岱合作完成的《豳风图》《松鹤图》,与张廷彦合作《马技图》,与陈枚、丁观鹏合作《丹台春晓图》等。在中国皇室的赞助下,西洋画士通过西洋技法的调整并结合中国绘画技巧,来迎合清代宫廷绘画色彩华丽、风格典雅、意境含蓄的需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新院体绘画风格。

清初复古主义画派  清代初期,在董其昌的“南北宗”文人画理论影响下发展起来了一批画家,强调摹古,推崇元人深厚的笔墨功力,被奉为“画苑正统”,左右了清初百余年的画风。其中以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吴历、恽格名盛一时,简称“四王吴恽”或“清六家”,成为复古主义画派之代表。

王时敏(1592-1680年),字逊之,号烟客、西田遗老、偶谐道人、归村老农、稻香庵等。江苏太仓人。明翰林王锡爵之孙,明末官太常寺少卿,入清隐居不仕。虽为遗民,但王无意在作品中表露遗民意识。王在少时便展现出绘画方面的过人天赋,深得董其昌的赏识,成为入室嫡传,成为董氏“南北宗论”的忠实执行者,强调“画不在形似,而在笔墨之妙”,强调笔墨效果,被秦祖永誉为“画苑领袖”。王特别推崇黄公望的山水画,潜心研习,穷其奥秘,深得其精髓。如《夏山飞瀑图》,便是对黄公望传统笔墨的提炼。

王鉴(1598-1677年),字玄照,后改字元照、圆照,号湘碧、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明末廉州知州,人称“王廉州”,入清以来归隐不仕,以书画为生。他与王时敏私交甚笃,常常切磋画艺,皆以摹古而为人所称道,因此,世人将二人称做复古主义画派的领军式人物。

王鉴对北宋董源、巨然技法用功极深,认为若无董、巨,好似夜行无灯。山水画法以董、巨为宗,并兼取元四家,用墨浓润,色墨融合,笔法疏放,意境空旷。作品《仿三赵山水图》《仿梅道人山水图》《仿宋元山水图册》《仿子久烟浮远岫图》《仿北苑山水图》,虽多为临古之作,但仍不失个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