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高歌
3265700000107

第107章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7)

王俊景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抢修高压线路过程中不幸遭受电击,不仅失去了双臂,腿上的肉也全部被烧熟了。是医生一点儿一点儿把烧熟的肉割下来,然后把整个头皮揭下来再移植到烧伤部位的。由于长时间卧床疗伤,左腿膝关节不会打弯儿,两腿一垂下来,立马就会充血肿胀,脸色苍白。

“失去了双手、双臂,俊景哥已经够惨的了,我不想再让他失去双腿!”多少次,吴新芬恳求医生:一定要保住王俊景的腿!

医生对她说,像这种重症,只有患者有着顽强、乐观战胜创伤的精神状态,再加上有着耐心、细致使其腿部恢复知觉和功能的手工按摩跟上,否则,是很难看到“奇迹”的。

吴新芬对王俊景,真是爱到了骨子里,伺候到了“极致”里--

为伺候好俊景,她常年如一日,时时刻刻守护在俊景身边。她清楚地知道,如果她一旦离开俊景,俊景就会精神崩溃,他的生命便不再会燃烧。只有不停地向他表达爱意,他才会生活在感情的激奋和幸福里,才会有助于他的伤情的恢复与痊愈。

她不停地为俊景写诗--

春风,是冰河的等待;/收获,是秋天的等待;/雨露,是干枯的等待;/阳光,是阴沉的等待;/爱情,是我心的等待……

--《等待》

我寻找你/像在雪地上寻找脚印/像在云朵里寻找微风/像在歌声中寻找音符/像在花丛间寻找蜜蜂……

如今我找到了你/你就是我生命的主题/我命中注定要嫁军人/因为我知道--/嫁给军人我也许得到的是辛苦/不嫁给军人/我肯定不会幸福!

--《寻找》

为了能让俊景尽早尽快站起来,吴新芬天天给他做脚、腿肌肉按摩,常常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背疼。当俊景的脚、腿有了知觉,恢复了一定的功能,新芬就抱着他的腰让他练习站立。俊景的右腿、脚好些,左腿、脚功能较差,总是抬不起步来。新芬就找来根绳子,拴住他的前脚掌,用绳子提着为他助力……持之以恒,奇迹出现了:在爱的驱使下,王俊景从开始不能下床,到能下床,到下床后可靠墙站立,到慢慢能向前挪步,后来终于可以走路了!那一刻,吴新芬以泪洗面、欢呼胜利。

伺候一个失去双臂的人,别说是在卧床不能起身之时,即便是在双脚可以行走、伤痛全无之时,稍有一点儿伺候不到位,那嘴饭那口水就吃不成、喝不下,那件衣服、那条裤子、那只袜子、那只鞋,就套不到身上穿不到脚上。

还有更让20岁刚出头的女大学生吴新芬难为情的事儿呢!

每每俊景需要小解,新芬只把便盆儿塞进被窝里去那可不行,她还要用手去摸到他的那个人类最不愿让人看到的部位……害羞是一个女孩天生就有的本能。第一次帮助俊景小解,吴新芬实在太不好意思了,把脸扭向一边,手又抖得厉害,致使俊景把尿液滴了一床。事后,俊景哭,新芬也哭。新芬埋怨自己:我既然心甘情愿来伺候景哥,就不应该这样!从此,吴新芬再面对这些羞涩之事,坦然以对。

在护理王俊景的时光里,吴新芬发现,她要给自己的爱所寻找的归宿,不是腰缠万贯的富家子弟,也不是坐办公室的白面书生。她要找的人,正是像景哥这样一位在关键时候能够站出来为他人献出生命的人。

朝朝暮暮,朝夕相处;恩恩爱爱,相濡以沫。

爱情的花朵终于开放。

2002年8月1日,借部队接新芬、俊景去部队之机,他们在西藏山南军分区驻地泽当,领取了结婚证,然后就去了错那。秋高气爽,金麦盖地,从没到过边防前哨的吴新芬,在那段日子,一直沉浸于“好军嫂”的欢呼里……

2003年4月,山南军分区驻错那某部一位宣传干事,首次在《解放军报》以《至爱真情,忠贞不渝》为题,报道了吴新芬辞去工作、顶着社会舆论等各方面压力、毅然决然伺候因公负伤高位致残军人、含辛茹苦不图回报最终与其结婚的感人事迹。

吴新芬的感人事迹首见报端,立即引起全军、全社会的关注。《英雄背后的英雄》、《太行山走出的高原军嫂》、《这辈子,我们共用一双手》……铺天盖地的深层报道,使吴新芬、王俊景瞬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新闻人物。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作出授予吴新芬“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好军嫂”的决定,河南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部、省民政厅作出了在全省开展向王俊景、吴新芬同志学习的决定……

2004年8月1日,初秋的藏南美不胜收,刚被早来的寒露亲吻过的秋叶,染红了连绵起伏的山峦,仿佛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在这个富有诗意的季节,一个失去了双臂且左腿严重伤残的小伙儿,和一个四肢健全且长得十分俊丽的大学生姑娘,在藏南要塞重地错那浪坡乡的某边防连队喜结良缘。

这是部队为王俊景和吴新芬在补办婚礼。

鞭炮声中,新娘牵着系在没有双臂的新郎腰上的红缎带,朝婚筵大厅走去。大厅两侧,张贴着西藏军分区政委段禄定亲笔写的一副贺联--

你无手俺有手我们共用一双手,

夫从军妻拥军夫妇同结一颗心。

列队两旁的官兵和藏族小伙子们,不停地向新郎、新娘抛撒五颜六色的杜鹃花瓣。浪坡乡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给新郎、新娘献上洁白的哈达。前来参加婚礼的藏族男女和部队家属,迎上去向这对新人敬献青稞酒和酥油茶。13岁的藏族歌手次旺与8名小朋友跳起了印度舞。次旺的一曲《跑马溜溜的山上》,把婚礼推向了高潮。

在官兵和藏族群众的祝福声中,新娘用手搀扶着没有双臂且左腿不能弯曲的新郎,走进战友们为他俩布置的新房。这对新人的爱情故事,从错那传遍全国,被传为美谈。

深层次报道继续铺天盖地。

《大爱无言》、《一路上有我》、《爱你,我有一千零一个理由》等,以及以吴新芬和王俊景的事迹为原型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今生欠你一个拥抱》,也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热播……

吴新芬被树立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2005年7月1日,河南省禹州市朱阁乡边楼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为吴新芬这位新党员举行了隆重的入党宣誓仪式!

2007年10月,吴新芬光荣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2009年9月20日,在中央电视台,红地毯从台门口一直铺到第九演播大厅里。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在这里以最高规格迎接着获奖者的光临。

《迎宾曲》响起,欢快、激越的旋律,有如千年铁树骤然开花,馨香、妩媚而又热烈地撒向大厅奶黄色的空间……

55名全国道德模范列队入场,步入红地毯,吴新芬走在其中。

欢迎的掌声,像那惊涛拍岸!

2010年1月18日至2月18日

采写于河南禹州、河南虞城

《82岁儿媳和106岁婆婆的传奇》--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张公兰

刘进

五世同堂的温馨之家

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女性,与106岁的婆婆和睦相处了65年。在漫长的岁月里,她承受着家庭的种种不幸和生活上的沉重负担,但是,她始终以坚强的毅力支撑着这个残缺不全的家庭,并以无怨无悔的孝心,无微不至地侍奉着她那高位截肢的百岁的婆婆,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光荣美德和孝道传统,也向世人展示了孝道不攀比、敬老尽人心的高风亮节。她,就是江苏省沛县大屯镇大屯村现年82岁的张公兰。

2010年2月上旬的一天,记者在江苏省徐州市文明办和沛县有关同志的引领之下来到了沛县大屯镇大屯村张公兰老人的家。这是苏北地区再普通不过的农家院落,三间瓦房,白色的墙壁,院子里整齐地堆放着一些农具。老人的家里一大早就来了很多人,今天特别热闹。人群中,记者一眼就认出了张公兰老人,满头银发,脸庞消瘦,精神矍铄,和蔼可亲。老人家客气地把记者一行人让到屋里,招呼大家坐下。这也是苏北农家最普通不过的客厅了,一张方桌,几把木椅。二月的天气虽然谈不上寒风刺骨,但是苏北一带的农村都没有暖气,农民家里基本上都是屋里屋外一个温度。坐了片刻,张老人提出让记者到里屋去看看她的婆婆唐尹氏老人,正好记者也非常希望看望传说中106岁的老婆婆。进入里面的屋子,立刻感觉非常的温暖,屋里生着一个小煤炉,一个拐弯的烟囱通向窗外,所以屋里暖腾腾的。唐尹氏老人躺在床上,儿媳张公兰和一大帮孙子、孙女、重孙子、重孙女满满地坐了一个房间。记者原本以为一位卧床多年的老人的房间或多或少会有些异味,没想到房间里没有任何让人不适的味道,记者不由从心里暗地佩服公兰老人对婆婆照料的细心。

据公兰老人介绍,她的侄子现在也做了爷爷了,家里人丁一代比一代兴旺,现在已经是五世同堂了。只是婆婆最近身体不太好,年前的时候得了脑血栓,打了十几天的针,现在终于康复了,但有的时候会认不清人。“我娘在年前的时候,脑子可清楚了,什么事情都记得,只是得病之后,很多人都不认识了。”公兰老人叹了一口气说,“有的时候连我也不认识。”她抓住婆婆的手,问寒问暖,一口一个“娘”叫着,特别的亲热。

“娘,您今年多大了?”

“106了。”

“娘,我是谁啊?”

老人微微地摇了摇头。

旁边公兰老人的女儿探过头来问:“奶奶,我是谁啊?”

“你是臭妮啊。”

公兰老人对婆婆说:“我是臭妮的娘啊。”

公兰老人说,老人家对于自己的年龄,自己的老家,家里几个弟弟妹妹都记得特别清楚,其他的事情都记不得了。她希望婆婆能尽快地好起来,毕竟老人家年事已高。

围在火炉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回想起了一段一段的陈年往事。

同命运抗争的艰难岁月

公兰老人说:“我们这个家,经历过的灾难太多了。以前的事不能提,那日子可真难啊。”经历了无数坎坷与波折的张公兰说起从前的日子,眼泛泪花。张公兰生于1928年,祖籍是山东省微山县西平乡东明村。父亲张宗兴,母亲张奚氏,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从小张公兰没有读过书,父母也没有什么文化,他们没有处心积虑地教育儿女尊老爱幼的道理,只是默默地以自身朴实的行动影响着子女们。村里的风气也相当淳朴,公兰小时候经常听村里的老人们念诵《劝孝歌》:“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畜。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张公兰嫁到大屯村的时候,只有16岁,那是在1944年,经媒人的介绍,她与唐金成结为夫妻,丈夫也刚刚18岁。在嫁到唐家之前,16岁的张公兰对未来的婚姻生活并没有太多的设想与憧憬,只是牢牢地记住了妈妈的话:“公兰啊,到了婆家要勤快,要听婆婆的话,要把婆婆当亲娘一样孝顺,可别跟婆婆闹别扭,不能让外人说咱们家没有家教啊!”娘的朴实的话语一直装在张公兰的心里。

懵懂的她经过了简单的婚礼,带着朴素的妆奁,来到了唐家。从这时起,公兰就与婆婆生活在一起。婆婆唐尹氏年轻守寡,丈夫去世时肚子里正怀着三个月大的二儿子唐金松,手里则牵着两岁的大儿子唐金成。要强的她,独自吞下无数难以言说的辛酸与苦难,将两个儿子抚养成人。婆婆含辛茹苦地拉扯两个孩子,其中的艰辛难以言表,婆婆的坚强让张公兰打心眼里佩服。婚后,作为大儿媳的张公兰主动帮婆婆承担起持家的责任。她对婆婆百依百顺,婆婆让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丝毫没有怨言;而婆婆看到儿媳这么贤惠,也打心眼里高兴,婆媳俩的关系就像亲生母女一样,成为邻里之间羡慕的对象。

解放前百姓都很穷苦,张公兰在婆家由于同丈夫感情好,同婆婆关系融洽,所以日子虽然平淡,也算舒心。唐家的坎坷是从1948年开始的。这一年,小叔唐金松突然染病身亡,仅20岁出头,就撇下了三个不懂事的孩子,而弟妹李尚云也不过22岁。儿子的早逝对于早年丧夫的婆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公兰作为大儿媳,心里也很难过,她一方面要安慰婆婆,另一方面也劝慰妯娌尚云,这时候她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变得重了。公兰对婆婆说,“人死不能复生,保重自己的身子骨要紧”,又开导尚云,“想开点,日子还得向前过”。婆婆在公兰的安慰和照料之下,不再那么悲痛了。而尚云带着孩子十分困难,晚上睡觉的时候怀里搂着一个,脚上蹬着两个,公兰同丈夫金成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得无微不至,从此唐家一家老小的生活逐渐正常起来。

小叔去世之后,一家人和睦生活了将近30年,其间没有大的波折。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收成不好,公兰和丈夫带着大女儿和二儿子一起也逃过荒,一路向西讨饭,最远去过洛阳。因为买不起车票,一家人只好趁夜里偷爬运煤的火车,在车顶一趴就是几个小时,冻得浑身发抖。他们挨门挨户讨饭,或者给人打工。翻地、锄草、和泥、制坯,这些活儿丈夫能干,公兰也样样能干。在外暂时能填饱肚子,她却时刻想着家里的婆婆,回来时带回平时攒下的半袋杂粮和一些干甘薯叶,把一家人乐得像过年似的。这些困难对于他们来说也算不上什么,熬一熬就过去了。六七十年代公兰和丈夫参加集体劳动,也都比较卖力气。真正让公兰感觉天突然塌下来的时候,是在1977年。

那一年刚过了春节不久,丈夫唐金成突然感觉胃疼,到大屯煤矿医院检查了一下,确诊为胃癌晚期。这一个结果让公兰觉得五雷轰顶,天旋地转,仿佛好好的一个家庭突然之间就垮掉了,她呆立了良久才哭出声来:“俺的娘呀,俺这是啥命呀!”

公兰回想起来同金成结婚的这三十几年的时光,俩人非常恩爱,不用说吵架打架了,就连脸都没有红过。两口子面对这样的诊断结果,泪流满面。金成知道这病治不好了,哽咽着对公兰说:“这个病你就别费心了,是治不好的。娶了你这么一个贤惠的媳妇,我知足了。可是我最不放心的就是咱们那年近80岁的老娘了,我没有尽到做儿子的责任,弟弟金松走得更早,娘就托付给你了!我走之后,丧事一定要从简,省下些钱,照顾好娘和咱这几个孩子……再苦再难,你也要咬牙撑着,来世,我当牛做马报答你……”

回想到这里,张公兰老人的眼眶湿润了。虽然时隔多年,她仍然很伤心。拭去了眼角的泪水,公兰老人接着说,他们两个人当晚整整一夜都没有合眼。朦胧的月光下,公兰望着丈夫蜡黄的脸,有多少心里话要跟他讲啊,但当时她只哽咽了一句:“金成,你别说了……”两人抱头痛哭了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