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高歌
3265700000022

第22章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21)

多年的助教工作,王直发现,在乡下的孩子中,有些孩子家庭困难,处在贫困线上,稍一放松就可能辍学,有的虽然考上了大学,但因交不起学费而远走他乡去打工了。为了帮助这些孩子,王直就开始利用自己的老关系,到江苏、浙江一带去募捐,让企业家与困难的孩子结成“一对一”的爱心资助。12年来,许多受资助的孩子因此而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请听大学生沈珊珊在感恩会上的发言:

“我叫沈珊珊,今年大学毕业了,在合肥找到了工作,马上就要正式上班了,我要让这个好消息和王爷爷一起分享。

回忆过去,上大学对于我来说,曾经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梦想,我的中学生活全靠爷爷奶奶拾破烂维持的,随着我上学学费越来越贵,家里的生活也难以维持下去,就在走投无路面临失学的时候,高三那年,我有幸认识了王爷爷。他了解了我的情况后,便极积帮我联系了资助人,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使我安下心来学习,顺利地考取了大学。

王爷爷的爱心资助已经走过十二个年头了,这条路王爷爷走得辛苦,很不容易。其实王爷爷本可以安享天伦之乐的,但是他放弃了这份舒适的晚年生活,为我们奔波,尽他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这是多么高尚的风格啊。

爱心是需要传递和延续的,我希望将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沈珊珊的发言代表了一大批孩子们的心声,也是一个成长的留守儿童对王直工作的高度评价。

创办“王直助教中心”

到了2005年,王直把自己的学校正式命名为“王直助教中心”。

王直开始了新的探索,他想助教中心不能光是为了解决孩子们吃住问题,而且要成为青少年的家,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

这年春节,他给助教中心拟了一副对联:“先做人,做好人,端端正正学习做人;后成才,成英才,认认真真读书成才。”王直把这副用几张红纸拼在一起写成的长长的对联,贴在助教中心的大门两边,望着红通通的对联,他心潮澎湃,这个春节,他在家庭的热烈气氛中,冷静地思考着助教中心的未来。

王直给助教中心定的宗旨是:关注留守儿童,扶持贫困生,为百姓解难,替政府分忧。不以赢利为目的,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以人为本,素质先行。注重培育人才,力求满足求知者和家长的愿望,协调升学途径,竭力把中心办成“留守儿童温馨的家”、“贫困学生的保护伞”。

方向明确了,王直干劲倍增,他像一棵老树开出了新花。

助教中心对孩子们坚持以人性化管理,亲情般呵护。每个孩子的生日都有登记,到这天时,助教中心就给过生日的学生送上一个大蛋糕,并组织小伙伴集体祝贺。助教中心还安装了四部亲情电话,二十四小时开着,用于孩子和家长沟通,拉近孩子与亲人之间的距离。

助教中心里也收留了一些小同学,他们因为年幼,生活需要照顾,助教中心就安排人员帮助女孩子梳头,编辫子,洗衣洗澡等。有些孩子生病了,助教中心就安排人进行特别护理。

王直认为,孩子们的性情都喜欢热闹、群居,而留守儿童远离亲情,与亲属或亲戚生活在一起,无法与被托付人得到感情的融洽,因此,容易形成问题儿童,被认为孩子是废掉了。

在孤峰村里,有两个出了名的“坏”孩子。

一个孩子叫张强,张强寄托在姑姑家生活,长期脱离亲情使他性格孤僻顽劣,他经常到镇上的网吧去上网,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有一次,姑姑看到他在床上睡觉,早晨喊他起来吃早饭,喊了几声没有动静,她到床前一看,床前放着一双鞋,被子是用衣服撑起来的,看起来像一个人在睡觉,原来一切都是假的。姑姑气急败坏,最后在网吧里找到了彻夜未归的张强。

姑姑看到这个顽劣的孩子,自己也束手无策,无奈之际,决定把他送到王直的助教中心来。王直早就听说了这个孩子的情况,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收下来了。王直收下这个孩子后,出门碰到乡亲,人家就问,那个孩子你也敢要。言下之意,这是个问题孩子,弄不好会一粒老鼠屎带坏一锅粥的。王直说,怎么不敢收!王直认为,没有坏孩子,只有坏的教育方法。

另一个孩子是“打架大王”庞庆,庞庆长期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年迈多病,只能烧烧煮煮,庞庆放学一进家门就感到厌烦,心情抑郁,于时,遇到不顺眼的伙伴,就无缘无故地打人。闹得周围鸡犬不宁,大人拿他也没有办法。每次打架了,爷爷奶奶只有用农村的土话使劲地咒骂他,其他教育方法也不会。

庞庆的爷爷听说张强送到助教中心来了,也想把这个废孩子送来,死马当做活马医。庞庆的大名王直也是早有耳闻,他爽快地答应了。

庞庆在爷爷的带领下,很不情愿地来到助教中心,临走,庞庆的爷爷左交代右交代,生怕他又惹是生非。王直把庞庆拉到身边热情地摸摸他的头发,他把头一甩,显得很拗。王直没有生气,而是和他坐在一起,首先,给他做了语重心长的谈话,然后,领他参观助教中心孩子们勤奋健康的快乐生活。在这里,庞庆没有受到歧视,首次得到了尊重,心里的冰渐渐地融化了。

王直的助教中心收留了这两个“著名”的孩子,有一次,村长碰到王直,拉着他的手说,王老,你要把我们村这两个废孩子教育好,就立大功了。

在助教中心两年下来,两个废孩子面貌一新,不但学习成绩上去了,身上的坏习惯也不见了,变得懂礼貌了。张强被安徽省团委评为“安徽省优秀留守儿童”,庞庆被培养成助教中心的一名学生干部,工作热心负责。

到了暑假,江南多河,孩子们喜欢下河游泳,王直从新闻看到有的孩子因此而溺水身亡,感到十分痛心。责任感使他决定举办夏令营,把孩子们集中起来管理,杜绝悲剧的发生。

助教中心要举办夏令营的消息传开后,一下子就有一百多名孩子报名参加。

夏令营是城里孩子的专利,王直是头一次。没有经验,他就去城里向人家请教,王直根据乡下学生的特点,结合城里学生夏令营的经验,办出了自己的特色。

泾县山川优美,有着典型的江南风光,而且泾县还是新四军“皖南事变”的发生地,王直把夏令营的孩子们带到各地去体验,学会欣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给他们讲新四军的故事,使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他带孩子们去逛超市,让孩子们自己去购买东西,然后,把孩子们买来的东西拿到一起来,分析每件商品的特点,是否适合自己使用等,孩子们从中了解到了选择商品的常识,知道了什么叫反季节蔬菜。

王直为了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培养和孩子们的感情,在夏令营里他不顾年迈,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孩子们很开心,他们之间年龄的差距消失了,孩子们有什么心里话,都爱跟他说。

助教中心里的孩子们多了,时间一长,有时也发生一些小摩擦,出现这种情况,王直不是武断地体罚或教训,而是循循善诱地讲道理,直到化开孩子们的心结。

有一次,两个男生在寝室里吵起来了。原因是一个男生在洗脚时,把洗脚布随手往床上一扔,不小心扔在另一个同学的身上,这个同学很生气,两人三言两语由争执发展到拳脚相向。王直听到报告后,迅速赶来,了解情况后,给他们讲团结礼貌的道理,讲宽容友爱的品质,说得两个人都低下了头。扔洗脚布的男生说对不起,被扔的孩子说没关系,下次小心就行了。然后,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矛盾化解了,王直才放心地离开。

王直热心留守儿童的事,在社会上形成了很大的反响,各家媒体都纷纷来采访报道。许多外地的家长,看到王直助教中心的事迹后,千里迢迢地把孩子送来。

在新疆石河子市有一个小学生叫姚震,因为他太顽皮,不思进取,而且在学校经常打架,学习一落千丈,父母和老师根本就管不住他,甚至对他不抱任何希望了。

一次姚震的妈妈在电视上看到介绍王直助教中心的事迹。心中一动,决定把姚震送来,希望能医治好他的顽劣。

很快,姚震的妈妈把他的转学证办好,带着他踏上了遥远的路程,在火车上,小姚震想,到了助教中心是不是要劳动,不听话了是不是要体罚等等,随着火车越走越远,小姚震的心里也七上八下起来。

经过几天几夜的奔波,姚震和妈妈在南京下了火车,然后又转乘了汽车,来到泾县。车窗外的山越来越多了,山峦起伏,河水潺潺地流淌,姚震看着异乡的风景,一时心情愉快起来。下了车,只见路边一位白发的老人手里高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欢迎新疆同学姚震”,人家给他介绍,这位老人就是王直爷爷。王直迎上前去,紧紧地握着姚震的手。

来到学校,王爷爷还为姚震举办了一个很隆重的欢迎会。在会上,大家相互介绍,唱歌,看到小伙伴们这么快乐,姚震心里的疑虑也消失了。

第二天,姚震的妈妈就要回去了,临分手时,姚震有点依依不舍,心里十分难过。忽然,院子里响起一阵歌声,原来是同学们排着队伍背着书包上学去了。当他知道这些都是留守儿童时,姚震的心里才振作起来,他想我的爸爸妈妈虽然不在身边,我也要向他们一样好好学习。

在助教中心里,姚震的学习成绩一路上升,过去身上的许多毛病也没有了,妈妈在电话里听了十分高兴。别人常问他想不想家,姚震说:“不想,这里就是我的家,一个幸福的家。”

目前,王直助教中心里,有新疆、北京、贵州等地的学生一百多人。他们都在这里幸福地生活着,勤奋地学习着。

九年级学生路庆岭在日记中写道:

在王直助教中心这个大家庭里,有这样一位可爱的小弟弟,他的名字叫薛刚,今年11岁,读小学三年级,他的家离这里有90多里远。他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后来听别人说王直助教中心好,他爸爸就实地来察看一下,果然名不虚传。他爸爸回去后,就把他送来了。

薛刚活泼开朗,会打球,会下棋,很快我们就融入到一起了,我们都称他为小弟弟。小弟弟很快乐。每当图书室开放时,他都会坐在里面读书。通过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小弟弟增长了许多知识,经常用学到的知识和我讨论问题,有时问得我这个高年级的姐姐也哑口无言。

弟弟说他在这里有家一般的感觉,王爷爷对我非常关心,就像我亲爷爷一样,身边有很多人疼我,爱我,他们让我感到温暖。让我感到,即使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我也是一个幸福的孩子。

八年级云南哈尼族小姑娘小噢布在日记中写道:

我是一个来自云南哈尼族的女孩子,三年前,我从那个遥远的地方来到了王直助教中心,中心虽然不大,但却布置得幽雅、干净、清新,让人看了舒服,从此,我就爱上了这里。

转眼几年过去了,我在这里受益匪浅,不但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让我懂得了做人。过去,我总误认为世上好人不多,现在我才明白这世界是多么美好,一些好心人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我们,党和政府的春风滋润着我们,让我们茁壮成长。

我有时想,在中国的其他地方,有没有像王爷爷这样的人呢?

未来还很长,人生还很长,有一天,我也会离开这个给我温暖、给我快乐的地方,但我将永远记住这里--我永远快乐的家!

载誉归来

王直老人的事迹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亲自到助教中心,对留守儿童的现象进行调研,对王直老人的奉献给予肯定和帮助。

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10~17岁)约有5800万人,如何对这些孩子进行教育管理成了一个摆在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这些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母贴身的爱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母是一个长期飘忽着的身影。是可望不可即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他们长期处于物质匮乏与精神困惑状态,可是他们是无辜的,他们不应该成为时代进步的牺牲品,他们与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他们的生存发展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2006年2月底,中央电视台制作“春天的约会--关注留守孩子”的一档节目,曾三次来电邀请王直去做嘉宾。2007年3月,《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十余家新闻媒体对此都作了典型报道。

2007年4月,电影《春风化雨》,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中共宣城市委宣传部、泾县县委宣传部联合摄制完成。故事的原型就是王直老人,许多小演员就是助教中心的孩子,他们演得真实、生动,这标志着留守儿童的典型事迹,正式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2009年9月20日,王直助教中心里的儿童们早早地围坐在电视机旁,他们打开中央电视台,一刻也不愿离开,终于,“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开始了,孩子们看到王直爷爷出现了,看到中央领导亲切地握着王爷爷的手时,孩子们激动地欢呼起来,掌声一遍遍地响起。

面对如此崇高的荣誉,王直心里十分激动,他在座谈会上发言说:“9月12日晚是我这一辈子最幸福、最自豪、最辉煌、最难忘的时刻,是党和人民给了我最崇高的奖赏--全国道德模范,当我含着热泪,捧着这沉甸甸的奖章时,我思绪万千。退休以后,我虽然为百姓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党和政府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会前会后省市领导的热情关怀,在京期间省文明办同志亲情的照顾,似一股热情暖流并激励着我在今后的日子继续努力工作,再创辉煌。

安徽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问题一直牵挂着各级领导的心,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重视。据我所知,省委王金山书记、王三运省长等省级领导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省领导的爱心关注已传遍千家万户。早在今年春节前,王金山书记亲自向助教中心全体儿童寄贺年片,祝贺春节,孩子们收到后欢呼雀跃,孩子家长们得知后感动得热泪盈眶。

我创办王直助教中心已走过十一个年头,一千多名留守儿童在这里生活,已有近三百人圆了大学梦。近千名特困儿童通过我们的努力获得社会慈善人士和爱心企业家‘一对一’的无偿资助达320多万元。

一个人的事业追求和爱心奉献没有止境,更无顶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做一个好人,当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始终坚持对党和政府负责,对社会负责,对需要帮助的孩子负责,对求助的家长负责,这就是我一生追求的社会责任感。”

王直身在北京,但他心里还在挂念着助教中心里的孩子,开完会,他就马不停蹄地赶回来了,他又回到孩子们的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