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高歌
3265700000089

第89章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10)

此事正合厂领导心意。厂领导也正考虑,李斌是著名的劳动模范,是全国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李斌不光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个响亮的品牌,是个资源,本企业应该利用好这一品牌和资源,弘扬李斌精神,带出一大批像李斌一样的生产工人,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于是,1996年,上海液压泵厂就组建了以李斌名字命名的一个与现代高新加工技术运用、数控编程和自动化操作为一体的班组:李斌班组。李斌手把手地教每一个成员,还自编教材,为大家上课。与此同时,厂领导开展了多项进一步弘扬李斌精神的活动,建立了李斌小组工作学习活动室,设立了荣誉墙和攻关展示橱,设立班组园地,还搭建了技术培训、技能比赛等平台……这一切大大激发了工人们学习和钻研技术的热忱。

让人们惊喜的是,那几年,上海液压泵厂的人员在减少,但每年销售量却增长10%以上。厂领导兴奋地说,这靠的就是以李斌为代表的掌握现代技术和技能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特别是李斌带领的数控小组,完成了多项新产品开发和多项设备改进和修复,节约资金900多万元,还有技术革新攻关、制作夹具、刀具等,节约资金上百万元,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其间,涌现出了一批“小李斌”或“李斌式职工”,你看,青年女工钱国萍,成了技术能手、高级技工,当了“三八红旗手”;青年工人陈峥嵘成了上海市劳动模范……李斌班组也先后获得了上海市红旗班组、全国先进班组、上海市劳动模范集体、上海市共青团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光荣称号。

有人不禁惊叹了:“你们怎么搞出了个李斌!”说这话的是两家兄弟企业的领导。行内人都知道,国内三家液压泵生产主导厂,上海液压泵厂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数控机床的拥有量上都倒数第一,另两家企业一家的固定资产是上海液压泵厂的10倍,另一家是2倍,但上海液压泵厂的李斌和他的班组却制造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专用液压产品,这怎么能不让他们感叹呢?

后来,上海电气行业也建立了以李斌名字命名的“上海电气李斌技师学院”,他先后培训学员一万多名,得到了全总领导的充分肯定。电气行业还创办了“李斌杯技能大赛”等。可以说,整个上海电气行业都在争当“李斌式职工”,争创“李斌式班组”……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有一个李斌,我们工厂就可以起步;有10个李斌,企业就能振兴!”说这话的是上海液压泵厂厂长。是啊,面对李斌和李斌班组,他也是抑制不住的兴奋和骄傲!

如今的李斌,仍工作在上海液压泵厂的生产一线。已经30年了。30年弹指一挥间,在他憨厚的身上,不正看到了当代工人阶级不断追求知识和技能的风采吗?

30年,李斌和他的同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使企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他的日常生活却没有太大的起伏,依然是天天这么做着,天天这么钻研着。说来有人也许不信,30年里,他在厂里从来没有和任何人争吵过,更没有冤家对头。他天天安安分分地工作,太太平平地过日子。如有事做失误了,他从不指责、埋怨别人、把责任赖在别人身上,而是想想自己的错,自己的失策;如做好了,他也从不抢功,因为这是应该做的。即使在技术上与人、特别是与老外发生分歧时,他也不争论,而是实实在在地做给你看,让你心服口服。都说他有一个好心态,企业要加工资了,别人加多少,自己加多少,他从不关心,他想你把事情做好了,总会给你的。给他多少,他从不斤斤计较。也许吧,就因为这么个心态,所以他只知道工作过日子,没其他烦恼。当他因工作成绩突出而获得许多荣誉后,他还是和先前一样,和和善善待人,勤勤恳恳工作,太太平平过日子,真可谓是“处变不惊”啊!当有人称赞他时,他也平淡地说:“这有啥稀奇的?只要你热爱企业,认认真真地工作,也会做出成绩来的。”

是呀,当一个人的工作老是像蚂蚱似的跳来跳去时,怎么能钻心做事、潜心做事、做出成绩来呢?

李斌说:“要做好工作,先要做好人。我们工作的地方也是做人的地方。我们建立‘李斌班组’,就是为了把工作场所变成培养人的地方。培养爱岗敬业又有技能的工人。我们常说爱岗敬业,其实要真正做到是不容易的。现在外面的诱惑那么多,而我们企业的工作又很累很苦,你要不为外面的种种诱惑所动,受得了这些累和苦,而且要喜欢,还要有责任心,容易吗?一个人工作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做人的过程。人的价值是从小一点点体现出来的……”

人们理解李斌,他一直是那么喜欢自己的岗位、自己的工作。因为喜欢,就会心甘情愿;因为心甘情愿就会感觉不到累和苦,即使累了苦了心里也开心。如果不喜欢,是被迫的,那效果怎么会一样呢?

其实,李斌除了热爱自己的岗位,喜欢自己的工作,还是个有心人。有心了,他就会有责任心,就能随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去钻研,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来试试”,这句常挂在李斌口头的平平常常的话,凝聚了他多少对工作的热情、对企业的责任心!只要有心,每个岗位都会做出成绩来,不是说“行行出状元”吗?

人,就这么几十年的一辈子。有人对李斌说:“你天天这么做傻不傻?你有那么多的好机会,要是我们跑还来不及呢!”然而,李斌心甘情愿这么“傻”,哪里都不去,像颗螺丝钉似的“钉”在上海液压泵厂的生产第一线。一钉,就是30年。有人很感慨:李斌真耐得住寂寞啊!是的,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均为寂寞人。

企业里有时会遇到那些要求高而自己无能力做、或担心做不好的零部件拿到外面去做。当了劳模的李斌,这时还会提出自己来做。有人说:李斌呀,你是劳模了,太平点儿吧,给别人做,做不好不是你的责任,你做不成就是你的责任。但他还是说:“我心里虽然也没有100%的把握,但就让我试试吧。”是呀,他不图劳模的虚名,他是舍不得好几万的加工费,再说别人也不一定做得好呢!这时厂领导说话了:“李斌,你去试,如果试不好,失败了,不会责怪你!”多好的领导啊!李斌“试试”的胆子就更大了。

李斌就是这么在生产一线,在厂领导的支持下,在一次次对技术难题“我试试”的实践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加上理论的支持,才成就了今天。

没错,他是在1991年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实,他在读高中时就经常参加党章学习小组,就打了入党报告,后来随着毕业分配就把报告转到了厂里;到读电大时他又打了入党报告;在瑞士培训期间,他再打了份入党报告。是的,他渴望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因为他相信党,愿意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也期盼在党的怀抱里使自己更好地成长。从打入党报告的那天起,他就时时刻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也许吧,正因为这样,多少次有工作难题的时候,他就自觉又勇敢地迎难而上,吃亏受委屈都无所谓。所有这一切,他都养成了习惯。

如今已获得那么多荣誉的李斌,在企业,在行业,在亲戚朋友中,在许许多多地方,谁不知道他的名声和故事啊!多少人为他骄傲,多少人为他自豪!

然而,离他很近关系的地方也有不知道的,那就是他儿子的学校。儿子正读高三,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不知道他们有个同学的父亲是个响响当当的、受到过胡锦涛总书记接见的人物。因为,这同学压根没说,他觉得没必要说,不值得显摆,很正常呀。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在前不久上海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上海十大新好男人评选中,李斌赫列其中。是的,李斌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邻居们经常看到李斌在买菜、烧饭。没错,李斌虽然这些年又增加了许多社会兼职和活动,如:兼有中国液压气功密封件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设备管理协会高级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光机电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上海技术协会会长等,但是买、洗、烧,这些家务活都是他做的。每天早晨起来,去菜市场买来菜,择好洗好就浸在那里,晚上回家一炒就可吃;有时很忙,他就在骑车下班路上经过菜市场买点儿菜带回家,烧好了再回到厂里。要说烦恼,也许是怎么翻花样,让妻子和儿子吃得满意,会伤一些脑筋。这也许是他给这个带给他温暖和支持的家尽的一份责任了。

妻子善良、贤惠,是电机学院的老师。对丈夫的成绩和荣誉也从不显摆和炫耀。每当厂里来了人,或者来了公司和市里的领导,她总会主动避开,为了不影响丈夫他们的谈话。有时半夜里,或者双休日,厂里突然来电话有事找他,他随叫随到,她也毫无怨言。

偶尔,双休日在家,他除了给妻儿烧菜煮饭,就是上上网,看看书,听听音乐,看看电视,再有就是种种花,养养鱼。他说其他玩的东西都不会。

有人说:如今李斌头上顶着那么多荣誉的光环,一定有压力吧!“不!”李斌说,“我没有啥压力。劳模也好,杰出人物也好……那都是党和政府根据你所做出的成绩给你的评价,我不是为劳模称号而做的,不是劳模我也这样做。要说有点什么的话,那就是责任,怎么在厂领导的领导下,把工作做得更好,包括培养好徒弟!”

是啊,他的生活似乎过得平平静静或者波澜不惊,然而,他在一线工作岗位上却做出了如此“惊人”的成绩。

那天,我离开上海液压泵厂时已经是傍晚了。不知从何处传来一首再熟悉不过的歌曲声《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雄壮有力的歌我们已经传唱或听了几十年,此时再听来,一种别样的感动在心头升起。

是呀,在高科技的今天,我们工人怎么当?怎么样的工人才真正有力量?李斌,从劳动型工人到技术型工人,再到专家型工人,30年的历程不就是对知识工人最好的注释吗?他不是用自己的实践作出了回答:只有驾驭高新技术,才能真正有力量,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吗?

没错,李斌是电气行业的一个品牌,也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的不仅是几代工人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而成的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无私奉献精神,更闪耀着当代工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风采,正是这种结合,使当代工人的整体素质产生了质的飞跃。

我已走出很远了,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转过身,深情地凝望着上海液压泵厂高大的厂房,心中默默地向李斌致敬!向千千万万个“李斌式工人”致敬!嘴里不禁也吟唱起来:咱们工人有力量……

《一位农民科学家的宣言》--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李登海

铁流 守忠

引子

提起种业界的“南袁北李”,人们早就耳熟能详,如雷贯耳。

2005年11月8日,亚太地区种子协会第12届年会在上海隆重举行。

李登海在这次大会上获得了“中国玉米产业重大贡献奖”。

农民出身的“中国紧凑型玉米之父”李登海与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并肩站在了世界种业领域的最高领奖台上。

“南袁北李”由此而得名。

李登海以自己的科技创新,使我国拥有了玉米育种的农业核心技术,率先实现了种子的产业化,对促进我国的粮食增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的玉米,最大推广年份占中国玉米种植面积的435%。

2009年,李登海以高票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并荣获第四届中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及“当代发明家”的称号。

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北李”,最初只是个在农田里劳作的普通的庄稼人,他缘何从一个庄稼汉子成为振兴民族种业的巨人,从一个农业技术员成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从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从一个农科队长到农业部专家顾问组成员,从一个农村青年到全国青联副主席,从一个农民到全国人大常委委员,从一贫如洗到拥有十几个亿资产的上市公司董事长,从一个初中生成为多所农科院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到底是什么精神支撑着李登海呕心沥血地致力于种子事业呢?他在这条路上一定付出了艰苦的代价吧!

李登海在这条路上走了三十八年。

这三十八年,对李登海来说,的确是一条艰辛而漫长的创业之路。

让乡亲们吃上饭

李登海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出生于山东莱州市西由镇后邓村。

李登海最初的名字叫李万,后来父亲给他改名为李登海,是希望他长大后能到海上谋生计。

对于李登海来说,童年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就是:饥饿。

1958年,家里的锅都拿出去炼钢铁了,公社统一发粮票去食堂吃饭。可粮票发得很少,经常有了上顿下顿没着落,肚子里总是感觉空空的。

一次,家里只剩下2两粮票了,食堂做了四两一个的窝窝头,2两粮票只买到了半个。捧着热乎乎的窝头,饥肠辘辘的李登海真想一口吞进去,可他没有,他步伐踉跄地走出食堂,把半个窝窝头掰了一半给了等候在那里的母亲。

当他转过身时,突然看到邻居邓守盛正眼巴巴地盯着自己手里的窝窝头,那双无神的眼睛因饥饿睁大了,嘴里还流着口水。李登海怔了一下,最后毫不犹豫地把手里的窝窝头给了他。

母亲心疼儿子,把手里的窝窝头塞给儿子。

李登海摆摆手说:“娘,你吃吧,我不饿,真的。”

李登海中午饿着肚子,晚上也没有吃到东西。

这一天,母亲从地里回来了,李登海愁眉苦脸地说:“娘,我做了稀饭,可不知咋回事总是熬不稠。”

母亲顿时眼圈就红了,她哽咽着说:“万儿,你长大了,知道帮娘干活了,娘真高兴。”

说着打开锅盖一看,笑了:“傻孩子,你急乎乎地弄错了,这是豆面,咋能熬稠呢?”

说着急忙赶到院子里,抓来一把树叶剁碎了扔进锅里,然后笑着说:“来,看看,现在稠了吧!”

吃饭的时候,不知为啥粥辣得难以下咽,原来,娘在剁树叶的时候,误把一些辣椒剁上了。即便是被辣的泪水横流,可谁也不舍得倒掉,因为这是家里仅有的粮食了。

1960年,家里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可吃的东西,连树皮、野菜、水草、玉米穗轴、地瓜藤都成了填饱肚子的东西,后来连这些都找不到了,就去搂一些树叶,搂不到了就拿杆子打。

母亲是个小脚女人,干不得别的,只能围着锅台、磨台、碾台转,李登海就经常帮母亲给队里推磨。有时候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就顺手抓几粒填在嘴里。

在李登海的记忆中,玉米的味道是多么香甜啊!

那时候,能喝上一碗玉米面粥简直就是一种奢望。

1962年,李登海给生产队在河床上晾地瓜干。他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老鼠窝,里面有一些玉米,李登海欣喜若狂,赶紧把玉米挖出来带回家。

那个年代,经常有人被饿死。姥姥和姥爷住在邻村,姥姥就是因为饥饿,过早地撒手人寰。

这对李登海触动很大,他的心中升腾起一种朴素的信念:我长大了一定要让乡亲们都吃上饭。

挑战美国种子大王

1966年的夏天,初中毕业的李登海回到村里,过上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当起了地道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