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高歌
3265700000009

第9章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8)

二是让金子光芒四射,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罗丹有句名言,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文明,社会生活中具有道德模范特征的人成千上万,绝大多数默默无闻,就是缺少挖掘发现和传播。现在进行伟大复兴的和谐社会建设,中央文明办举行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为各地挖掘发现和传播道德模范创造了机遇。最初,我们发现赵老爷子的事迹,还只是从“不吃盐”引起的,由电视台记者采访当成“奇闻趣事”播出,后来才深入整理了在倭肯河义务摆渡的事。我们觉得这种“我为人人”的思想,是创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一种生活境界,应当“让金子光芒四射”,经过挖掘、推荐,不但被评为全省“感动黑龙江人物”,最终被评为“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国庆60周年时赵老爷子还光荣地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我们也跟着光荣呀!

女部长的话,恰到好处地透析了我这次采访的主题,我不由不为她的干练鼓掌。在她的倡议下,我们又一起与赵永录老人合影,作为永恒的纪念。

第三天早餐时,阎家镇党委书记张可心又笑呵呵的坐在我身边,与我谈起老赵头为人的话题。张书记边吃边聊,言语干脆利落,把赵老爷子的大半生默默无闻,甘愿奉献,助人为乐等事情一股脑儿的说出许多,有观点有事例,有故事有情节,还有比如大致摆渡过多少人,载过多少东西等一串串的数字。

上午还有点时间。老赵头又拿来他分别获得省和中央两次荣誉的照片、奖章,让我一一过目。徐丛广副主任又为我捧来了一摞资料和录相光盘,还有《桦南县志》……令我感到收获颇丰。

赵永录老人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渐渐清晰、明朗起来,一幅倭肯河边潺潺流水、起伏荒草、弯曲小路、白木孤舟、低矮窝棚、孤独男儿的自然图画,浮现在眼前了:

一个人,亦男亦女,站在三县界河的对岸,朝属于桦南县境的河岸呼喊:

小赵,过河!

喊声打破了倭肯河“三不管”历史的寂寞、凄凉,昭示了一个和谐生活环境的诞生。

河的南岸,青年赵永录正一身汗水的出没在齐人深的草丛中,开荒种地……听到呼叫,放下手中的镢头,跑到河边撑起了窄窄的小船儿。

船儿荡至河中,岸那边又有一位老人喊:爷们,过河!

一个稚嫩儿童的声音:赵叔,我要过河!

一群稚嫩的声音在喊着:我要过河!这种声音由稚嫩而苍老、悠远,渐渐形成一种潮汐,在我的头脑中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从佳木斯返回哈尔滨,我坐的是动车,也许是归心似箭,就觉得车速极快,也就六个小时。到了哈尔滨,省文明办副主任王政玺和处长姚丹又安排了接站。无微不至的关怀,令我对如何写好赵永录,产生了动力,也有了压力。

回哈后很快就是一年一度的春节,将老赵头的资料看了一遍又一遍,录像放了一回又一回,头脑中的思索越来越多,以至于迟迟下不了笔。我想到了城市的公交车,想到了宰客的出租车,想到了没有桥梁也没有渡船的大河,想到了买条毛巾也得割些青菜到镇上卖掉的赵永录……是的,他是贫困的,渡他人过河的劳动是有价值的,但他为什么不按劳取酬,向过往行人收取一定费用呢?

是的,刚开始摆渡时,谁也不相信他不收钱--天底下还有这样的好心人?一次,乘船的一位陌生人,下船时取出两角钱放在船头,就忙着赶路去了。小赵发现了钱,急忙去追赶,一直跑出半里多地才把钱退给那人。乡亲们见他玩真的,当时还是心存疑惑:也许,他现在心血来潮,能坚持三两个月吧?人们怎么也没想到赵永录由青年摆渡到中年,由中年摆渡到老年,就这样持之以恒地干了半个世纪。人们由呼喊“小赵,过河”到呼喊“老赵,过河”,直到呼喊“赵大爷,过河”。

倭肯河两岸的乡亲们,说到赵永录,没有一个不感恩戴德的:赵老爷子是个好人啊,这几十年,只要想过河,喊一声,没有一次过不去的。如果没有他,这些年不知要出多少人命啊!他的这份情,是用多少钱也换不来的呀!是的,他以自己开荒种地的收成,作为“自给自足”的来源,即便再忙,也从不耽误过河人:吃饭时有人喊,他会立马放下饭碗;三更半夜有人来,他会激灵地从被窝里爬起来……他说:过河的人都是有要紧事儿,耽误不得呀!

深秋季节,河面刚刚封冻。依安县三道岗镇安兴村孙老师的儿子得了病,急需渡河往佳木斯医院送。病人家属望着一河如镜的薄冰,急得团团转。赵永录二话没说就上了船,一双手一只脚成了破冰工具,一边砸冰一边撑船,硬是把病人接到桦南岸边。那次,他的双手冻伤,至今还有伤疤,十个手指头长了大骨节。

赵永录的船儿,不仅渡人,还载货。他说:人活着,离不开货。光渡人,只是帮了一半的忙;如果有的货过不去,一半的忙也是白帮。农村人的货物杂七杂八,有锹镐锄犁、农药化肥、摩托车、自行车,也有牛羊狗鸡、瓜果柴米……只要是人们带来的又能装上船的,他都乐意摆渡到对岸,一趟载不下,就两趟三趟地往返。有时货物大,船小装不下,他就琢磨法子,像武术家一样来个一巧破千斤:有乡亲赶着牛群要过河,小船运不了牛,他就利用老牛会水的特点,逼牛下河后,在船上把它们赶过去。一群羊过河,部分绵羊不怕水,也能赶过河;有一种绒羊怕水,怎么赶也不下河,就把它们的头羊放在船上载过去,让头羊站在对岸一叫,再赶其他的羊下水就容易了。四轮子拖拉机也要过河,只好把它先拆卸开来,过河后再一件件安装好……

1998年夏,黑龙江省的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特大洪涝灾害。倭肯河既有暴雨的积蓄,也有松花江的倒灌,大水暴涨,把对岸依兰县境的几户民房吞噬掉一半,很快就有房倒屋塌之灾。赵永录在这边岸上看了,急忙撑小船过去,将十几位眼巴巴盼望救助的村民,分两批运到河东岸的安全地带。当他撑船回到自己的窝棚时,洪水已经漫过土炕,棚子里的东西和锅碗瓢盆漂游一地,老伴正可怜兮兮地站在土炕上向着大水张望……再晚一会儿,窝棚和土炕泡塌,就要家毁人亡了。

深秋,夜幕降临。村民杨社新赶着拉了一车树枝的牛车过河,赵永录见牛车在河里摇摇晃晃,赶紧招呼停下。老杨头挺倔,还是一个劲儿挥鞭吆喝,眼看着河水把树枝浸漫过来,牛车一个趔趄也侧翻过去,黄牛倒在水里,挣扎着直吐白沫。赵永录急忙跳入河中,将杨社新托出水面,又回去将老牛的缰绳割断,把老牛一点点拉到水浅的地方拽上岸。他自己身上挂了一层冰茬,一走路,盔甲似的“咔咔”作响。

河水刚结冰,还很不结实,对面勃力县的一个女子过河,也就刚走出两米多远,脚下的冰面塌陷,人也在“喀嚓”声中掉进河里,只能双手扒着冰块呼救。这边河岸上的赵永录很为难,踏冰过河也肯定不行……怎么办?他急中生智,怀抱一根长杆,裹紧大衣,躺在冰面上,朝对岸方向滚去,待滚到那人跟前,再把木杆子递过去,慢慢将那女子拽了上来。

常年在河边生活,他得了严重的风湿骨病,亲朋好友都劝他搬回村子里住,好好养养身子。他却笑笑说:我不能离开小船,那么多的过河人需要我呀!我不能凉了乡亲们的心……一次,他冒雨摆渡后得了重感冒,高烧不退。村里大夫到窝棚给他挂点滴,刚刚料理完毕,有人喊过河,他不顾别人的阻拦,硬是自己拨掉了针头,扛起船杆,踉踉跄跄地走向渡口。

初冬季节,河水封冻,不能摆船了。赵永录仍然每天坐在船头望着倭肯河面,时而点燃一支烟,慢慢地抽着,寒风把他的脸额打磨得像一块被剥了皮的树疤,远远望去,就如同一尊铜像。他作为守护之神,佑护着这一方河面的安宁--他知道,这时节河面上最容易出事儿,但见到有人要踏冰过河,高吼一声,发出人命关天的警告。到了河冰结实、过往无虞的冬季,他也闲不住,时常冒着严寒,怀里一个背上一个的带着两个拾来的女儿,手上拿着“当郎”行头,东村西屯,走街串巷的吆喝:剃头了,不要钱!有人需要理发,他进屋放下孩子,撸起袖子,拿出剃头刀,一边给人剃头,一边说笑聊天,剃完头收拾好家什走人,真个是分文不取。

他好事儿干了一件件,却一点谱儿也不摆,和乡亲们称兄道弟,整天笑呵呵的。他从中感受到快乐,也练就了性格的爽朗和豁达。乡亲们时常觉得过意不去,几个人合伙拎上点猪肉去看他。赵永录不好拒绝,干脆让老伴把肉放进锅里炖上,再炒上几个毛菜,请大伙在他家吃上一顿。他开玩笑说:咱们这是大拇指卷尖饼--自个吃自个!从这以后,赵永录的老伴又多了一个活儿,每到晌午,为过河的村民做点便饭。在50年的漫长岁月中,赵永录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满腔真情,无私地献给了倭肯河两岸方圆百里的乡亲们。他的好事有口皆碑,可是谁也说不出个准确的数字来。官方在整理他的事迹时,才不得不留有余地地进行一下粗略统计:救助落水乡亲28人,帮助困难村民53人,义务摆渡18万余人(次);运送化肥、农药、种子等物资5000多吨,摩托车2万余辆(次);运送牛、羊、柴草不计其数。

人们交口称赞赵永录有一副“菩萨心肠”,是他们的好“管家”:村民种地,小四轮子扔在地里,他主动帮忙照看,从没丢失过。谁家稻田缺水,他托人给那家人捎句话。谁家地里起虫子遭灾了,他也在第一时间里把信息传递到。打下来的粮食放在地里,他义务帮着看管,与他的义务摆渡一样,照样几十年如一日。有个叫“傻柱子”的人家,父子俩都智商低差,经常饿着肚子;赵永录就把自己节省下来的粮食送给他们,以解断炊之苦。他摆渡时,见有抱小孩的人上船,总是先把孩子接过来,看那人坐稳后,再把孩子还回去……

赵永录对待孩子,更是情有独钟。已四十岁出头了,还没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妻子,生儿育女也无从谈起。在倭肯河的荒滩野草间,他先后发现了两个被人遗弃的女婴,立马心疼得要命,两手捧心肝似的搂在怀里,抱回小窝棚后成了他的女儿。先捡来的大女儿才九个月,后捡的二女儿也只有十八个月……一个独身男人,身边突然多了两个啼哭不止的婴儿,喂奶洗褥子,样样都要亲为,都要仔细,可以说是要多难有多难了。孩子有病,要加强营养,他在村子里分阶段地买羊奶喂她们。羊奶买不起了,干脆买来几只奶羊。孩子有病发高烧,手里一块钱也没有,他一横心,用一只羊换回来10支青霉素……如今两个女儿长大成人,先后嫁往他乡,各自都有了归宿,赵永录谈起来,时而还深感内疚,说受条件限制,没能让孩子学文化上大学!女儿回娘家,赵永录从心里头乐;长时间没来看他,他也表示理解,是她们忙呀!一次记者采访,要拍个纪录片,其中设计了他和女儿的镜头。记者驱车和他来到他女儿家,大黑狗一阵汪汪叫,女儿从屋里跑出来,见到赵永录却捂脸哭起来--她心里过意不去呀!

赵永录也有“私心”,总琢磨倭肯河渡口后继有人的事。

2009年春天,已经74岁高龄的赵永录上双鸭山办事,在途中认识了一个困难户--爷俩,父亲47岁叫邢江,女孩4岁叫邢丽娜,原来的女主人择枝高宿,抛下这病病歪歪,没有房屋、积蓄的父女俩,生活来源只能靠邢江打点零工,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赵永录见到这对父女俩,从身上掏出了所有富余钱,忽然想到:这样的困境,解一饥不能解百饱,得想个长远些的法子?他上下打量邢江的身子板,想到能不能让他做自己义务摆渡的接班人,说道:我想收养你们父女俩,去住在我家--桦南县倭肯河边,管吃管住,看病的钱我也全包了。等你身体好了,给我当个帮手……邢江马上拉过女儿跪下,说:您就是我亲爹,孩子就是你的亲孙女。此后,邢江在倭肯河上学摆渡,忙活了一个时期,可在骨子里学不来“亲爹”的仗义和热情,在赵永录赴哈尔滨市参加授奖活动时,不声不响的带着孩子走掉了。

赵永录也有“私情”,为老伴儿家的事,可谓鞠躬尽瘁。

他和老伴儿徐桂芬是后到一起的,感情却相当好。徐桂芬原来的老伴儿病逝后,家里拉了一些饥荒,房子由二儿子住着,债主上门来要用房子抵债,是赵永录出面说情,把房子留了下来,然后又由自己还清了债务。大儿媳得了白血病,他千方百计地筹集医疗费。三儿子得了肺结核,他又东邻西舍地去借钱。时常想起终究没能留住大儿媳和三儿子,他心里还一个劲儿地惋惜。

赵永录也有“惭愧”,说自己没有火眼金睛。

他撑船的渡口,荒凉偏僻,人烟稀少,一些干坏事儿的人往往选择在此作案或潜逃。村民杨树清的女儿订婚,亲家从依兰县的三道岗来送聘礼,酒足饭饱后坐赵永录的船过河,下船没走多远,河岸上就来了三个歹徒,冲上去将老头按倒搜身。船上的赵永录火了,调头又把船撑回去,大吼一声:他身上没钱,你们快滚犊子!他正义凛然,一句话似霹雳闪电,真把三个歹徒吓跑了。这事儿,赵老爷子说起来很自豪;他“惭愧”的事儿发生在十八年前的秋天,天要黑时,渡口来了两个青年人,说啥也要在小窝棚里挤一宿。赵永录一贯助人为乐,也没有多想……天还没亮,两个青年人就赶紧走了。几个小时后,七台河市公安局的警察到他这里寻问,赵永录这才知道那俩人是负案在逃的嫌疑人,自己昨晚是好心办了坏事儿……虽然他主动协助公安人员将嫌疑人抓获,立了功,每每回想起来,心里还是觉得不痛快。

动笔写这篇《采访实录》时,忽然想起沈丛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写的是民国初年湘西山区一个偏远的小镇,离镇不远有个渡口,一个70多岁的老艄公和他的外孙女翠翠,常年在河口义务摆渡。早年,老艄公的女儿与恋人私奔而死。到了晚年,外孙女翠翠和恋人又是一个死去、一个逃走。老艄公自己也因劳累和憔悴在雨夜里辞世。旧时代军阀混战,民族危机,社会黑暗,根本无道德可言,义务摆渡艄公的悲剧是一种必然。

如今,赵永录义务摆渡的故事发生在国家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崇尚文明的伟大复兴之时,他的事迹得到有关部门的挖掘、整理和宣传,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受到政府奖励,人民尊敬,也演绎着一幕喜剧的必然。

赵永录2008年10月被评为“感动黑龙江人物”,2009年9月被评为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9月20日晚8点在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颁奖晚会中,被荣幸选定为第一个出场的“最重要”人物,成为“道德力量”颁奖晚会的核心。尤其是他回答主持人的一句话,如金钟大鼓之声,振聋发聩,令听者感动的泪水在眼眶子里打转转:要说心愿,就是希望能在那儿建座桥。我73岁了,摆不动了……乡亲们过河我不安心呀!

在天安门广场,赵永录被许多游人认出来,纷纷前去与他握手致意,请他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