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上)
3265800000108

第108章 长江卷(41)

民国的治水,可见工业化和现代组织、现代科技的端倪。民国四年【1915年】二月,浏河工程动工。起太平港,至小塘子止,长近六千丈,四月完工。九月,江南水利局调拨了挖泥机船,机浚浏河口外段六百余丈。民国九年,设督办苏浙太湖水利工程局于苏州,同时组织苏浙水利联合会,筹措太湖水利。民国十六年三月,撤督办苏浙太湖水利工程局及江南水利局,改设太湖流域水利工程处,处长沈百先。民国二十二年,全国建设委员会围垦吴江县境内的庞山湖。施工三年,于1936年建成三个耕作区。共有耕地8500百亩、鱼池400亩。排灌设施全部机械化。民国二十五年元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在常熟县东张乡举行白茆闸开工典礼。白茆闸系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由汤传新工程师设计,孔祥熙和省府要员及地方绅士等约三百人出席开工典礼。同年八月,白茆闸竣工。闸分五孔,每孔宽7.46米,共浇筑混凝土3700余立方米,投入资金20余万元。民国二十六年,江苏省政府因东太湖底日趋淤垫,居民围垦,有碍蓄水,会同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勘定湖边界线,树立六米长水泥界桩二百多根,称为禁垦线,以垂永久,而杜盲目围湖垦殖。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生产力未出现革命性的变革,农田水利工程的规模、形式以及勘测、设计、施工技术和水利管理水平,虽历代都有改进,但始终未能出现更大的突破。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水利也有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烙印。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先进的社会制度下,我国水利事业才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开创了我国水利的新篇章。

1949年11月,苏州专署在生产建设处水利科的基础上,扩充成立苏州专署水利局。12月,苏南区召开第一次水利工作会议。会议确定1950年水利工作方针任务和具体要求:以防洪排涝为主,在灾区结合工赈,以修复江堤海塘、沿江水闸,并动员群众普遍整修内河圩堤,丘陵地区倡导开塘筑坝,以减轻水患。各专区建设处长及沿江沿海受灾较重县的代表共50余人出席了这次会议。

1950年1月,常熟、太仓两县分别成立海塘工务所,由本县县长兼任主任,负责整修辖区内的江堤海塘。工程所需材料,均由专署水利局供给。吴江、吴县、昆山及常熟四县,同时成立低田复圩工程处,由本县正、副县长兼主任。按照“民圩民修、工赈补粮、按亩摊方、按劳出力、按方给资”的政策,政府拨粮,以工代赈,发动民工修复圩堤。7月,苏州专署水利局调运块石4500吨,筹备兴修白茆闸,并派遣工程技术人员前往勘测。

1951年8月,遭台风袭击,滨湖地区风力7到8级,沿江地带9级,暴风雨连续肆虐12小时之久。适逢七月大汛,潮位激涨,常熟东界港潮位高达5.43米。因预报及时,抗灾得力,本区长达百余公里的江堤海塘和数百万亩低洼圩田安然度汛。

1952年,解放后苏南区兴建的第一座通江节制闸--七浦闸破土动工。闸净宽15米,分3孔。工程由华东水利部太湖工程处负责设计施工。翌年2月竣工,国家投入资金54万余元。10月,苏州城内河道疏浚工程结束,共浚河18条,全长13公里,改善了市内环境卫生和水上交通条件。

此后,比较重要的水利事件还有:

1954年2月,苏州专区第一个县办国营抽水机站在常熟县港口乡成立。共拥有抽水机8台,233千瓦,可灌溉农田一万余亩。1955年春,全区掀起复圩修堤水利高潮。各县民工食宿在工地,开展声势浩大的复圩大会战。圩堤培修标准按1954年洪水位超高0.5米,并开始实施联圩并圩,以缩短防洪堤线。至5月底,复圩工程基础结束,修复千亩以上的大圩97只。1958年是苏州地区水利工程全面大铺开的年份。10月,苏州专区成立望虞河水利工程指挥部,11月中旬,望虞河第一期工程动工,动用民工多达12万。工程历时五个月,于翌年4月告竣。同月,张家港拓浚工程动工,由6万名民工施工,拓浚长度38公里。与此同时,太湖流域主要泄洪道太浦河第一期工程也破土动工。12月,浏河第一期工程开工,由昆山、太仓、嘉定三县组织民工近八万。同月,常浒河拓浚工程动工。位于太仓县以东的杨林塘拓浚工程也同时开工。同月开工的还有浒光运河拓浚工程,工长16公里,由吴县组织15万民工进行施工。是年冬,全区组织近30万人的水利大军,掀起血防灭螺,改造老河网,整治通江水系和圩区衽联圩并圩,大力发展电力排灌的水利建设高潮。1959年6月,张家港节制闸、朝东圩港节制闸竣工。昆山县昆中电力排灌工程竣工投产,建站11座,配套动力17台共720千瓦。7月,常熟虞山船闸竣工放水。闸首净宽10米,闸室长135米,设计通航能力500吨,属望虞河东岸控制性配套工程,国家为该项目投资51万元。9月,苏州专署水利局为加强中型水工建筑物施工力量,成立了苏州专区水利工程队。10月,太清河节制闸竣工。闸总宽145米,总净宽116米,分29孔,每孔宽4米。它是苏州地区最大的节制闸。该工程由苏州专区水利局设计,省水利厅第四工程队施工。国家投资190万元。12月,吴县浒关船闸开工。这一年的冬天,昆山县水利局农田水利试验站在江浦圩开展降低地下水位试验,首创本区地下暗管排水先例,开拓了治理渍害的新途径。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虽然国家陷入了空前的经济困难,饥荒席卷全中国。但是,水利建设仍然高潮迭起,基本成为那些年头最重要的社会工程。1960年1月,吴县木渎船闸开工,1961年11月竣工。1960年7、8月间,太仓杨林节制闸、江阴太宇圩港节制闸、望虞河节制闸、浒浦节制闸相继竣工。1961年2月,中国科学院江苏分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水生生物所、南京大学、华东水利学院等高校及苏州专署水利、水产、交通等局和苏州地质调查队等单位联合组成80多人的综合调查队,在省科委和苏州地委的领导下,开展太湖资源全面调查研究工作。这一年,苏州专区70%以上农田实现了机电排灌动力化,拥有排灌动力2966台51597千瓦。其中电动机706台19590千瓦,内燃机2260台32007千瓦。排灌面积350万亩,其中电灌123万亩,机灌227万亩。1962年春,沙洲县组织民工拓浚盐铁塘杨舍至二干河段,采取裁弯取直、老塘填废,改造兴隆港。4月,沙洲县四干河、六干河节制闸竣工,两闸均为单孔6米。

“文革”十年,苏州地区的治水和救灾,在《苏州水利志》中记载比较简略。但是凭我的记忆,那些年响应国家号召,轰轰烈烈开河筑坝,也是经常性的事。我的哥哥1970年代初插队农村,多次扛起扁担开渠挖河,与浩浩大军一起参加水利建设。

但是,违背事实、不讲科学的浮夸现象,也确实普遍存在。“文革”十年,填湖造田,几近疯狂。我本人就曾以学生的身份,到一个名为“大渠荡”的地方去“战天斗地”,围湖造田。说是学农劳动,其实是瞎折腾。极左路线给水利带来的消极影响,或者说破坏力,将成为中国水利史册惨痛的记忆。

太湖新曲

进入1980年代,苏州水利呈现出新的局面。政府高度重视、资金投入大、科技含量高,以及加大与国际合作,可视为几项显著特点。

苏州的治水得到了高科技支持,被列入国家“863”计划。投资1800万元,2005年完成的该项“863”计划是配合苏州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区域工程性示范研究。正在实施的该项目将从技术经济的合理性上研究小区污水就地治理技术,研究河道水系循环流动和与古城风貌保护结合并与景观相适应的河水生态修复技术,并研究园林水系治理及水质监测系统。

进入新时期,坚持科学治水,加强民生水利,苏州水利水务事业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近年来,每年在水利水务建设上的投入都要超过10个亿。其主要特点是:

首先是构建安全水利,防洪减灾能力逐年提高。1991年太湖大水后,苏州市投入11亿元建立防洪安全体系,加高加固144公里太湖大堤。1997年9月,台风严重毁坏长江堤防后,又投入8.5亿元建设了抗50年一遇洪水的挡浪墙。城区防洪十大枢纽工程的建设,使得全市综合性防洪标准提高到200年一遇。

其次,推进传统水利,农村水利保障作用全面提升。已建成200亩以上农村联圩652个,防洪圩堤5250公里,三闸3467个,排涝站1941座17万千瓦3635个流量,基本形成“挡、排、引、降”的水利工程体系。

其三,建设民生水利,城市水务迅猛发展。目前,全市共有供水运营单位26家,供水能力为502.5万立方米/日,自来水普及率99.5%,实现了供水管网覆盖整个行政区。市区建成了福星、娄江污水处理厂,实施了污水支管到户工程,累计敷设雨、污水管道458公里,污水处理率达90%。

其四,发展环境水利,城乡水环境有效改善。加大河道整治力度,加快生态河道建设步伐,河道疏浚整治与河道绿化、美化、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增强综合治理效果。通过沟通河网水系,加强长效管理,使河网水系呈现“通、畅、活、净”的自然美景。

其五,开发资源水利,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利用“引江济太”工程,每年调度配置水资源30亿立方米,确保全市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利用长江深水岸线,配合地方政府积极利用岸线发展,累计填6000万方,为发展苏州港口产业作出贡献;实施“八大行业”节水行动工程,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力度。

1980年7月,常沙河闸竣工,单孔6米,国家投资18万元。1981年5月,苏州市城区疏浚工程完工,全市共出动了近3万人,疏通11条内城河,总长9公里。同年7月,太浦河节制闸大修竣工,经验收合格投入运行。11月,常熟、无锡、江阴、沙洲四县成立锡澄运河拓浚工程指挥部,四县共出动民工12万余人,是年12月完工,完成土方一百多万立方米,国家投资770余万元。12月,南横套河后塍至张家港段拓浚工程动工,工长8公里,沙洲县动员民工近四万人,完成土方127万立方米,国家投资45万元。1982年汛期,省水利厅先后下达172万元用于江堤海塘、太湖堤防的修复加固,使苏州地区安全度汛。12月,吴县西太湖复堤工程东山至胥口段开工,复堤长18公里。两万民工历时两个多月,完成土方60余万立方米,还完成直立式块石挡墙7公里。1983年9月,十一圩港越闸工程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行。越闸为单孔出江控制闸,净宽10米。工程造价近7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5万元。12月,西太湖复堤吴江太浦河以南段开工。1984年1月,昆山千东大联圩土方工程开工,由昆山县组织民工施工。至1985年底建成淀山湖大堤14公里,防洪挡墙14公里,防洪闸6座。2月,西太湖吴江、吴县复堤险工段防浪挡墙开始施工,至汛前完成浆砌块石挡墙5公里,工程当年受益。8月25日,省“鼠洞排水治渍”鉴定会在常熟闭幕。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40多名专家、教授、工程师出席鉴定会,并一致认为常熟鼠洞排水治渍技术为“国内首创”。1985年12月,苏州市境内太湖复堤工程全线竣工。此项工程后被列为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十大骨干工程之一。太湖复堤自吴江七都乡薛埠港以西800米江、浙交界处起,至吴县望亭乡沙墩港止,全长152公里,顶宽5米,堤顶高7米,经8年施工,前后动员25万民工,抽工590万工日,省、市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土方近千万立方米。建成配套闸、站建筑物27座,浆砌块石直立式挡墙55公里。

新世纪以来,全市已投入24亿元全力治水,到明后年,全市投入水环境整治的总投资将达30亿元。根据苏州的水系特色,苏州的治水工程着重从八大方面着手:实施外来污水入侵控制工程。水利水务部门计划实施外来污水入侵控制工程,目的是隔断大运河来水的影响,归顺环城河的流态,在胥江、上塘河等沿大运河的河道上建闸控制,把外来污水拒之城外。科学调水引清入城。当区域水量不足,水位较低、水质呈恶化态势时,通过沿江水闸的全力引水来缓解。去年,通过张家港闸、望虞河闸等沿江8闸和望虞河共引水约600潮次,引水23亿立方米。同时,全力做好“引江济太”调水工作,去年常熟水利枢纽共引长江水14亿立方米,通过望亭水利枢纽引入太湖6.37亿立方米。2003年底正式通水的西塘河引水工程通过裴家圩枢纽引长江水入环城河,从而有效缓解了源水不足对城区水环境的影响。加强城区河道换水。在不影响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尽可能把相对略好的外城河水引进内城河,改善城区河道水动力条件。去年,城区河道总换水量为4.5亿立方米。与此同时,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也大大加快。苏州市区新建福星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8万吨/日及娄江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6万吨/日先后建成投入运行。苏州城区的污水处理能力由原来的5.95万吨/日提高到19.25万吨/日。到2008年,市区共有5座污水处理厂将具有深度处理能力,深度处理量可达28.3立方米/日。加快实施市区污水管网支管到户工程。从2003年开始在市区84平方公里范围内实施污水管网支管到户工程。对具备条件的道路、街巷、小区、学校、医院等实行污水管网支管到户,实行雨水、污水分流,将生活污水全部收集进入污水处理厂。到去年底已敷设完成雨、污分流管道450公里。

苏州市区河道清淤第一轮已获得了喜人的成果,基本呈现出“河畅、水清、岸绿”的良好风貌。第二轮河道疏浚正在抓紧实施。针对城北片城乡接合部河道脏乱差的状况,从去年起正式启动了总投资3900万元的城北片河道整治工程,到今年4月底基本完成。同时实施了城市中心区河道整治工程,包括断头浜打通工程、束水段拓宽工程和河道清淤工程,总投资3.4亿。到目前已完成打通断头浜5个,拓宽河道4处,完成总投资1.9亿元。目前城区河道115公里共分成26个标段,向社会公开招标选择保洁队伍,以保证水面清洁。从200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来,水面保持洁净,得到社会各界好评。同时,在全市农村开展的河道轮浚工作和河道长效管理工作,为市区水环境整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