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上)
3265800000156

第156章 长江卷(89)

11时,泄洪渠溃口受流水的冲刷,宽达100米、深达11米,湖水浩浩荡荡地涌出,坝前水位开始下降了。到12时30分,水位进一步下降到732.5米。当天下午,水位降到720米至721米之间,堰塞湖的库容从2.5亿立方米减少到1.2亿立方米,这是抢险方案中最希望达到的理想效果。原因一是水位降到720米左右后,随着库容的减少,对下游的威胁也随之减少;二是水位降下后上游来水量与堰塞湖出水量达到平衡,基本保证了来多少水可以走多少水;三是泄洪渠底槽在720米以下为岩石结构,比较坚固,不易发生溃坝现象。

当天晚上8点钟,唐家山堰塞湖坝前水位已经回落到719.48米,抢险按预定方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下游130余万人民群众的生命不再受到溃坝的威胁,得到安全了!

从6月10日凌晨开始,被堰塞体阻隔了29天的洪水便从泄洪渠汹涌而出,12时30分,泄洪量达到最高峰,每秒6480立方米,以后便缓慢下降,洪峰顺利通过北川、通口电站、江油、绵阳……汇入涪江,向绵阳市区奔流而来。通过北川通口河电站时,电站闸门全部打开泄洪;在诗人李白的故里江油市青莲镇曾出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惊心动魄一幕,泄洪声惊天动地,水雾高高扬起,村民们纷纷走出帐篷,跑到离洪水最近的地方,观看洪水南去。15时15分,抢险指挥部解除了下游河段的橙色警报,15时28分,洪峰平稳地通过绵阳,没有形成险情。人们从住了十多天的帐篷里纷纷拥出,来到水流湍急的涪江边,欢庆悬湖抢险的伟大胜利!

沿途宝成铁路、输油管线都安然无恙。

历史的悲剧并没有重演,在整个抢险过程中,没有一个人伤亡。

6月11日,溃坝疏散区的24万居民告别了帐篷生活,回到了自己的家。

当天,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给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指挥部发来了贺电:

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指挥部:

你们经过连续十多天的艰苦奋战,按照安全、科学、快速的要求,成功地处理了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消除了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一个特大威胁,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避免了大的损失,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特向奋战在第一线的全体解放军指战员,武警水电部队官兵,水利、地质、地震、气象等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职工,以及沿线疏散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地慰问、感谢和敬意!希望你们继续做好工程除险和转移避险的后续工作,圆满完成唐家山堰塞湖处理的全部任务。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

二○○八年六月十日

中国的胜利

唐家山堰塞湖的排危除险工作,全国关心,世界瞩目,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指挥下,经过18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抢险的成功,“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但这个奇迹并不是偶然出现的。对堰塞湖危机的处理和对地震中其他的危机处理一样,突显了中国统一高效的指挥体制,科学务实的正确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以及“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在抢险过程中,国务院总理曾两次亲临现场并两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抢险方案;解放军和武警官兵顽强拼搏,被外电评价为“尽显人性光辉和人格魅力”;来自水利部、中科院、长江委员会、四川省和绵阳市的各路水利、水文、气象、地质专家群策群力,忘我工作,贡献智慧;在疏散中20多万老百姓秩序井然,有条不紊,没有发生任何治安问题……这一切,都凸显出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民族品格,赢得了世界的敬意。

英国媒体曾称,“溃坝危机考验中国工程师”,但受到考验的岂仅仅是工程师们?它考验着我们的体制,考验着我们的领导和我们的人民。

在对唐家山堰塞湖进行抢险的同时,国家水利部前方领导小组按“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制定了四川省堰塞湖排险工程总体方案,和四川省水利厅工作人员一起,从空中和地面对灾区全部堰塞湖进行了监测,并及时进行了处理。水利部从全国紧急抽调1200名水利工作者急赴四川省阿坝、绵阳、成都、德阳、广元、遂宁六个重灾州市,对每一个堰塞湖和病险水库都进行了勘测和密切监控,把它们分为存在溃坝风险、高度风险、次高度风险三个不同类型,按不同情况制定出应急处置和下游群众安全转移的预案,对有溃坝危险和高危险情的堰塞湖和水库,做好了随时撤离的准备。由于措施得当,34个堰塞湖和上千个病险水库没有发生一例溃坝。

这是又一个奇迹。

绵阳市安县长屯河形成的茶坪乡肖家桥堰塞湖,是地震后仅次于唐家山堰塞湖的、具有高危险情的堰塞湖,专家们对应急除险方案完成设计后,两台推土机和100多名施工人员赶赴现场,进行了挖爆结合的施工方法,到6月6日,水位便明显下降,到7日凌晨,已经完全排除了险情。

地震时,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发生的泥石流,造成塌方千万方、1000多人遇难,将青竹江、红石河截断,形成了三个相邻的堰塞湖,库容都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是四川省三个最大的堰塞湖之一,威胁着下游3万多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这三个堰塞湖,省水利厅自5月14日起便派专家急赴现场进行探测,县政府也特意设置了八个观察哨。经省水利厅、省国土资源厅和广元市领导和专家们共同研究后,决定采取自然溢出与人工疏导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分级消能的办法排危除险,并请求部队开挖一条泄洪口,以降低库容水位,避免下暴雨时发生决堤的后果。5月17日,青川县组织青竹江沿线的群众进行了疏散撤退。6月4日,气象预报5日到6日将有雷阵雨,局部地区会出现大到暴雨,于是在济南军区官兵的协助下,再次对6000多名群众进行了紧急转移。在转移群众的同时,济南军区猛虎师装甲团用冲锋舟将炸药运到堰塞湖,然后由300多名官兵将8吨炸药扛到大坝上,武警水电部队对青川县最大的堰塞湖石板沟堰塞湖连续进行了两次爆破。在轰轰隆隆的巨响中,石板沟堰塞湖大坝上空升起100多米高的烟尘,终于使泄洪口拓宽了20米,湖水顺利下泄,半小时后水位便明显下降,解除了险情。

甘肃陇南市徽县境内,大地震发生后,宝成铁路109号隧道段山体滑坡,形成了堰塞湖。5月30日,经解放军和中铁十二局共同奋战,实施爆破后,解除了危险。原计划6月中旬疏通的109隧道和嘉陵江河道,在6月7日就提前疏通。

除了这些大的和较大的堰塞湖外,在河渠密布的四川,地震后许多地方都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堰塞湖,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除了中央和省水利部门进行排险外,许多堰塞湖是当地水利工作者在第一时间,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处理的。

以成都崇州市为例,5月12日下午地震后两个多小时,当地水务局便得到了群众传来的信息:鸡冠山河道里的水越来越少,文井江开始断流了!一听到这个信息,50岁的水务局局长张年福立刻意识到,一定是上游山体崩塌堵塞了河道,很可能已经形成了堰塞湖,按文井江的水量,要不了多久,就会在上游形成一个中型水库,一旦下暴雨,那些由碎裂的岩石形成的“土石坝”极可能被冲毁,洪水将从高处向低处倾泻而下,下面几个乡镇、几千人的生命财产都会受到威胁。

于是他立即带领五个工作人员,组成了“党员突击队”,带着防汛绳和手电筒上山抢险。临出发时,他对大家说:“哪怕死了我们六个人,但只要能少死七个人,也就是赚了!”

进入山区便下起了雨,而且余震不断,碎裂的石块好多次都差点砸在他们的头上;公路已经扭曲变形,突击队员们只能手脚并用地在乱石、荆棘和断树间爬行,人人都变成了泥人,手上脚上都满是伤痕……

在艰难跋涉八个小时后,到第二天凌晨两点,他们终于找到了第一个堰塞湖。突击队员们不顾山水冰冷刺骨,马上跳进齐腰深的水里,利用漂木在坝上打开了一个泄洪口,降低了水位,排除了险情。

继续前进,早晨五点,在跋涉十多个小时后,又发现了一个崩塌形成的50来米高的“大坝”和面积上百亩的堰塞湖,河水从“大坝”的缝隙中不断地向外涌,有的河水已经翻过了“大坝”的顶部,而在大雨倾泻中,水位还在继续上升,山壁后面还在不断地涌动着泥石流……形势万分危急!

张年福吼了声“上!”就迅速地把六个人分成两组,分别沿着山壁爬上了“大坝”的顶端,然后用防汛绳把自己拴在岸边的大树上,再一步一步走进悬湖,寻找着水中最容易拉起的大树。每找到一棵,便将绳子紧紧地绑在大树上,然后退回岸边,大家一起用力拖动大树……溢水口附近的漂木被一根根拉起来又推下了坝顶,随着溢水口越来越大,水流越来越急,队员们的身体被急流冲得不断晃动,互相搀扶着才能勉强站稳。

一棵、两棵、三棵……六个人足足拉了三个小时,才把横亘在“大坝”前的十几棵大树全部拉起……随着“轰隆”一声巨响,“大坝”被水流冲开一个缺口。缺口越来越大,破坝而出的湖水汹涌地向文井江奔去,湖里的水位越来越低……

突击队员们累得瘫倒在草丛中,但下游的几个乡镇保住了,几千条生命保住了!

这样的英雄行为,在巴蜀大地上数不胜数。

在对堰塞湖进行排险的同时,水利部门还对全省受到震损的1800多座水库分别采取了各种应急除险方案。特别对都江堰上游、离成都最近的紫坪铺水库,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都亲临视察,四川省领导甚至住到了大坝上,采取各种措施,确保了水库大坝的安全。

当然,为了彻底排除堰塞湖造成的险情,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以唐家山堰塞湖为例,专家们便有三种设想:一是继续采取工程措施【不排除使用爆破手段】,把泄洪渠的高程降到710米;二是如果工程措施难度较大,坝体结构经勘测比较牢固,对下游没有太大威胁,可以考虑在汛期中对坝体采取加固措施;三是可以考虑在堰塞湖的基础上修建一个水库。然而这些设想,都要等到水流完全稳定后,对堰体进行仔细的地质勘测,取得翔实资料,并经过多方研判后才能最终确定方案。

8级地震虽然过去,但是在山河剧变后,大自然的“躁动”仍然没有完全停止。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民政部、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等有关部门已经联合发文称:“汶川地震导致地质灾害隐患点增多,继续形成滞后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在今后几年内将进入高度活跃期。灾区天气气候复杂,生态系统多样,自然环境脆弱,暴雨、洪涝等灾害易发高发。”因此防灾抢险仍然任重道远。

事实也的确如此。2009年以来,地震灾区已经多次发生地质灾害,桥梁断裂、道路被阻、山洪暴发都曾屡屡发生。

512大地震告诉人们,人类必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大自然便会狠狠地惩罚我们。让我们都记住《叠溪地震六十周年祭》一文中的那段话吧:“往者不谏,来者可追,天灾莫测,人事宜工。愿吾辈护生态,开富源……”是生存还是毁灭?怎样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怎样避免用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来发展经济?怎样小心翼翼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这一切,确实是值得认真思索和落实的紧迫问题!

【李林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东华综合科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