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上)
3265800000180

第180章 尾声:北江大堤:乐章的休止符(13)

为此,笔者刚到梅县,程贤章就专门打电话,请来一位当年参与治理的领导者和见证人--时任梅县市委副书记余玉德,到治水史编辑部介绍情况。上世纪80年代初,余书记帶领县林业局、水利局技术人员和县委办公室干部,组成工作组,蹲进荷泗水,在镇上的礼堂里住了一年多。他们淌泥浆,戡乱石,先调查了解情况,再拟订治理规划方案。一是堵,堵崩岗泻下来的泥砂石;二是治,治山谷河道,清石改土;三是种,种树种草,育林造林。将前方的情况汇集给县里,到江西买来松树种籽,组织机关干部用营养杯,育树苗。周六、日,几百名干部齐出动、同上阵,像蝙蝠那样扒在陡峭的崩岗上,将营养杯树苗栽下去。“这样不间断地治理了七、八年,崩岗堵住了,水流变清了,附近的农户争着投标进去种果了。”老书记回憶当年情景,仍双眸明亮,豪气凛然。“锇哥塘进去还有一处叫豆子窝,面积更大,更有气势更雄伟,崩岗都变成果园了。”呵呵,那年月,治水改土,植树造林,干部下乡蹲点,“三同”,都是动真格的。“现在市里的温华光、何正拔等老领导,当年都曾为治理崩岗留下过脚印,洒下过汗水。”程贤章说。

像荷泗水这样的小流域治理,还有许多。比如,松源镇的乌泥河小流域,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上也取得显著成果,成为国家示范工程。它们都为整治水土流失提供了科学的对策宝贵的经验--

第一,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山上种果〔光沙田柚即达三、四十万亩〕;山下挖塘蓄水养魚;田里种稻;生态林、商品林、果林等因地制宜。建立工程防护体系,种树种草,扩大植被,改善生态,发展农林牧副渔。集约农场和股份制林场出现,庄园式农户已有一万多户。

第二,采取工程措施,因害设防,根据需要巧设拦沙坝、截水沟、谷坊、平整水平梯田等;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三,治理水土流失与开发水土资源结合。引导群众上山安营扎寨,在治理的基礎上种果,以治理保开发,开发促治理。

第四,小流域治理同大面积封山育林相结合,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之间的关系。

第五,开展科学研究,尋求水土保持先进技术。如引种耐旱、耐贫瘠的糖蜜草,以乔、灌、草结合的方法,实现地表快速覆盖,等等。

如今,作为植被建设最头痛的瓶颈和硬骨头的水土流失问题,在梅县已经找到了全面的解决办法。重灾水土流失治理区,出现了“山林茂、水变清、粮丰产、果飘香、人渐富”的新景象。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联合国粮农组织林业专家特·米卡尔森,和美国中国热帶土地研究院博士鲍汉华,几次专程来考察荷泗水小流域,对梅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所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2000年,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将梅县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将荷泗水和鸟泥河小流域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

2001年春,中央电视台对荷泗水治理作了专题报道。

2002年2月,梅县水务局得到国家水利部表彰,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称号。

两年后的2004年2月21日,国家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帶领一群专家来梅县考察。他们兴致勃勃地登上荷泗水的最高峰,察看小流域治理情况。眼前绿野茫茫,满目青翠满园果,老部长反复对比当年山光地瘦、砂砾滾滚的照片,嘴角发出会心的微笑。本来,老部长中午还要赶去邻县视察。此时已过了12点,也过了吃饭时间,他仍然久久地站在山头上,凝望着绿涛滚滚的山峦……

二、福归民生欢乐颂梦想天堂自来水

一到梅县,笔者听说,这两年县水务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抓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笔者从小在梅县农村长大,知道农民世世代代都是到河边挑水或挖井打水。读中学后,记得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笔者就起床来到村头井边,帮母亲打水,直至挑满院子里的两个水缸,才背起书包上学去。

离乡三、四十年,如今,故乡农村真的都喝上自来水了?如果真的有这等新鲜事,我将建议:要把客家农村最常见的井桶井绳,陈列进梅州的中国客家博物馆。到时,我愿为它写一则说明。我会说,自来水,故乡农民的梦想与天堂,今日终于变成了现实。呵呵,井桶井绳退休了,进博物馆了,这应该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变革的一个伟大的事件。

刘煌粦局长听见我的话,笑了。他说,解决农村的饮水安全,让农民尽快喝上自来水,这是我们水务局近两年工作的重点。这样吧,明天陪你去走走、看看。

第二天上午,刘局长帶上办公室的胡添华和负责农村水改的曾均和一行,陪我来到畬江镇陈山村。

笔者查过资料,早在2004年,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和卫生部,根据我国农村的特点以及水资源情况,提出了要关心农民用水、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国务院在2007年5月30日,专门发出文件,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列入“十一五规划”中。长期以来,许多农村饮用水,一是水质卫生标准不达标。如常见的浑浊度和水常规不达标,比如含大肠杆菌和重金属超标等。二是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如取水距离往返时间超过10分钟等。三是水源保证率即平均出水量不达标,达不到人均日用水量60L等。另外,有的村镇饮用水还有氟超标,等等。刘局长说,梅县61万总人口,在50多万农村人口中,有16.33万农民长期处于飲水不安全状态。高氟、苦咸、受污染的水,严重威胁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陈山村,就是全县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一个试点。

越野车沿着水泥村道,越过田畴,穿过果园,翻过山坡,停在村后的一座高岗上。四周山峦连绵,不远处村屋在望。眼前一个巨大的银色储水罐,在阳光下熠熠耀眼。这就是陈山村新建的小水厂。旁边,一排新建的小屋,是电房、加压房和水厂工作人员的化验室。一直在陈山村抓水改的小曾告诉笔者,为了尋找水厂的水源,水务局和镇村领导的确花了不少心思。要水质好无污染,还要流量足。眼下在农村,你说政府来帮你办自来水,人人都会欢迎都会叫好。但具体到水源选在哪里?管径如何走向?常常就会诸多意见难于统一了。比如,有的村讲宗族亲房关系,自己的水源不想给别的村用。有的人家不让公共管线从自家门前或自家自留地边经过,等等。这都要做许多的说服、协调工作。小曾说,陈山村的水厂办得还算顺利。它的水源取自12公里外的长滩头,铺设了160厘米直径20公里长的大水管,经过水厂的净水器过濾净化,再消毒,检测合格后出厂,通过大小140公里长的管网,供应周围陈山、莲岗等10多个村10000多人口饮用。

刘局长接了一个电话,去检查协调附近的一个灌渠工程去了。小曾帶我进村拜访村长、党支部书记叶绍南家。这是一间独建的三层楼房。身体结实的叶村长,看上去40来岁,热情又健谈。他说,陈山村1500多人中,在外地打工的占了700多人。以前,全村只有一口吃水井,从春到秋,从早到晚,井台边终年都围满了人;到了冬日天旱,井水枯竭,有的村民半夜就来这里排队等水。他说,“如今装上了自来水,村民都笑得见牙不見眼了。”

笔者问他:“家里几口人?上月水费多少?”

叶村长回答:“儿子在广州做工,家里还有3口人。水费每立方1.2元,全家上月是7元多。家家都装了独立水表。”

笔者问:“用了煤气热水器吗?水圧够不够?”

村长站起身,几步跨到天井前,拧开水龙头,水花飞溅。村长又招呼笔者走进冲凉房,他抬手按下热水器开关,隨着蓝色火焰“呼”地窜起,热水己汩汩流淌。

面对这一切,笔者觉得,再问什么都已显得多余。眼前,还有冰箱、洗衣机,要不是厅里堆着大堆的稻谷,笔者真以为自己是置身在城市居民的家庭。

临离村前,叶村长还讲了两件同水有关的趣事。一件是,通水那天,村里一位70多岁的老伯,激动得到处对人讲,千百年来,挑水做饭,天经地义。那有谁敢想那……水自来,流到家?村长说,不知是老伯太激动,还是对这“城里人才有的玩意”太陌生,他把“自来水”说成“水自来”了,哈哈……

另一件是,一位在广州住了几十年的官员,清明回乡扫墓,怕家乡没干净水喝,车尾箱里装了几大罐怡宝水。回来见到全村父老喝的都是山泉自来水,他尝了一口,连连说,这水比广州的水还清甜。明年不必帶了,不必帶了。

路上,小曾还告诉笔者,离陈山不远的新化火车站领导,也想将这里的自来水引进車站去用。为此,他专门将这里的自来水装了两瓶,送去深圳化验了一百多项指标,据说结果十分满意。

呵呵,“自来水”,这个外来的这么新鲜的词汇,今天在粤东北梅县的农村,也成了时髦新词,大行其道了。千百年来,一直到十年八年前,我们都会说,水,是农业的命脉。那是对生产而言。那时,政府帶领人民大规模兴修水利,引水灌田,防洪減灾。历史发展到今天,水和农村农民的关系发生了更大更深刻的变化,党和政府水务部门,要让占人口最大比例的农民,分享治水的成果,从治水中得到更大更多的实惠。说得再具体点:自来水不只是城里人独有只有城里人才能享用。用刘局长的话来说就是,农民也应该喝上自来水、放心水,民生水。这是党和政府的职责,是我们治水的目的和归宿。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国家和省、市、县投入了很大的财力,作了很多的补贴,加上农民自筹一点,同心协力推进这项惠民工程。我手头上有一份《梅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表》,内中详细列举了畬江、松口、梅南、南口、雁洋、白渡、隆文、梅西、石坑、西阳、程江等镇的工程情况,包括项目名称、新建水厂地点、饮水不安全人数、受益人数、受益行政村、建设规模、水源地、资金筹措情况、何时完工,等等。从列表可看出,水务部门的工作量大而繁琐。经过几年的努力,截至2009年底,全县已投入资金5333万元,完成了已下达的29宗农村饮水工程,共解决了70多个行政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像陈山村这样的受益人口,已将近10万人。再加上2010年总投资2800万元,继续解决6.6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即是说,到今年年底,全县16万多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将全部解决。

这是一项奇迹,伟大的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是我们的党和政府,还有在一线辛劳的水务工作者,还有基层的镇村干部。他们的成绩值得我们祝贺。

2009年7月28日,“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现场会”在梅县召开。县委书记李远青专门在会上介绍了梅县的经验--

一、加强领导,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机制。強调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协调配合到位。

二、认真发动,动员受益群众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动员更多力量,加快进度,保证工程无障碍施工。

三、精心组织,强化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管理。选好施工单位,细化工程目标任务,加強技术指导。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招投标,统一工程监理,统一质量标准;“`四个把关”:把材料设备采购关,把施工队伍准入关,把工程质量监督关和资金拨付关。

四、多元投入,为工程提供资金保证。将财政投入、社会资金投入和受益农户自愿投入,三者结合起来。

五、加強督查,跟踪管理,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除了以上5条,他们介绍的经验中,还有工程完成以后,包括安全运营、管理、水质检测和收费办法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仔细研究这些经验,可以发现,他们诚心诚意、无比用心去打造这项前人没有做过的工程,为的是让社会底层的农民和百姓,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他们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民兄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建设宜居家园,打造客都明珠”,是他们的理想;“当好绿色崛起排头兵”,是他们的誓言。最终要使“全县的百姓都能饮上安全水、放心水”,是他们奏响的最强音。

应该再提一笔的是,这次“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桯建设与管理现场会”开会的地点,是在雁洋镇离叶剑英故居不到一公里的雁洋自来水厂,即华侨水库大坝现场。参加现场会的300多人中,包括省政府领导、李容根副省长、各市主管副市长和财政、水利专家等。他们都对雁洋水厂的水质、设施和管理运作,表示赞赏。这个水厂已改制为雁洋自来水公司,是十多年前由杨钦欢老总投资建设,1998年即开始从添溪水库引水,让雁洋镇东片和东南片许多农户喝上了自来水。为了解决更多农户的饮水问题,不久前,他们挖了2公里长的暗渠,引添溪水到华侨水库,投入230万元,建起一体化净水设备和清水池、化验室,供水范围从雁上、雁中、雁下、松坪、添溪,扩大到樟树窿、象形村、白沙坑等村,受益农户达1300多户。

笔者不才,在省委机关报干新闻近40年,也算见多识广了。但看完这个水厂后,仍颇为吃惊并生出一番感慨:十多年前,楊钦欢老总就以做公益的善心,为家乡建饮水安全工程,为各村父老引来水库水并改造为自来水。这体现出他的责任心他的智慧。这也正应了同他没見过面的东北著名作家張笑天的一句评价:“大智慧,大赢家”。我觉得,从为故乡农村建饮水工程一项就可以看出,他的智慧是超前的;至于他的“赢”,不是赢在金钱,而是赢在回报社会以后收获的快乐。

这种快乐,储溢在心间,会发酵为满足感。它比金钱更宝贵。因为它并不为所有的有钱人都能拥有,都能理解!

三、低调勤敏干实事风雨默默治水人

非常难得,这次重回梅县考察治水,像是解剖了一只“麻雀”,实地观察和形象地看到国家政权中,县一级建制一项事业的运作过程,接触到父母官们和那些难忘的水务工作者,感受到了他们默默的劳作。

县委、县政府是全县治水的总指揮和首脑。县水务局的同志说,治水,首先靠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领导。县领导胸中有全县3000平方公里的山水,我们干治水的具体部门就会信心百倍,笔者在梅县,常常听到这样众口一词的称赞:治水,早已成为历届县领导的传统。这是家乡父老的福分。整治江堤、乡镇农田灌区改造、实施农村飲水安全工程等等,县委、县政府都排在重要议事日程,经常重点研究。县长張文广亲自挂帅,亲任组长,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