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上)
3265800000004

第4章 黄淮卷(3)

那时的九州显然不能等同于现在的九州,九州有多大,大禹当年治水的地域就有多大。关于夏代地理,《尚书·禹贡》有详细的记载,但这是一本夏代的书,还是晚至西周才出现的书?如若是前者,“篇名以贡,纪贡制也。贡冠以禹,志禹功也”。书中所记九州、五服当是禹规划制定。导山、导水也是禹主持治理。那么,“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当是夏王朝的领土范围。如若是后者,九州当是《左传》中司马侯所说的九州。“恃险与马,而虞邻国之难,是三殆也。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是不一姓。”按《夏史初探》作者郑杰祥的阐释,这里阳城、大室二山相近,荆山、中南二山相近,四岳、三涂二山也相近,这六山既为“九州之险”,弄清六山地望也就能搞清楚古代九州的大致范围,也就搞清楚了大禹治水的范围。他认为六山集中位于今河南西部伊、洛、颍、汝地区,因此,这里可能就是古代九州的中心区,大致在西起华山以东、东达豫东平原的地区。《史记·殷本纪》说:“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夫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这里借商代人的口,说出了夏朝的地域,也就是大禹治水的范围。四渎应是夏王朝四方领土的大致界线。“南为淮”,今仍有淮水,发源于河南的桐柏山,东流经信阳、息县、淮滨……“西为河”,当指陕西、山西和河南三省之间的黄河。“北为济”,今有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东流经温县、武陟县,南入黄河。这两条河流,那时可能都独自流入大海。“东为江”,有人认为江水当指鸿水,也即鸿沟水,古字“鸿”从“江”音。鸿沟水是古代中原的一条大水。从以上四水也可知夏代地域范围,它与六山所表明的地域大致相当。

如果此说成立,大禹治水的范围将大大缩小。

依司马迁所记,大禹治水及考察是从帝都冀州开始的。这是第一州。冀州所在,沧海桑田,早已匿迹。文章记述了冀州的土地特征,这里的土地呈现出沙一样的白,而且松软,可能是黄河的冲积区吧?因此,这样的土地是不错的,起码属于中等,即第五等。不知什么原故,这个地区从此要交第一等的赋税。

大禹在冀州先完成了壶口工程。这壶口让人想到黄河著名的壶口瀑布。但4000年前的地名能流传的又有几多?

接着,大禹又治理了梁山及其支脉。治理好了太原地区,一直到太岳山之南。修治好覃怀之后,又继续修治了衡水和漳水。

常水、卫水疏通了,大陆泽也修治完毕。

这里居住的人是东北鸟夷部族,他们出产皮衣,于是定贡品为皮衣。大禹非常关心其进贡的路线,他指给他们绕道碣石山向西,进入黄河。这是条水路,用船运送皮衣,舜帝见到了一定开心。这是大禹除治水之外向舜送去的又一大礼。

第二个州是兖。兖州在济水和黄河之间,它的土地上有九条河流流过,甚至更多,它们在雷夏这个地方蓄积成了一个大湖。其中一条雍水和一条沮水也流入了湖中。土地发黑,特别肥沃,野草疯长,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鸟类群集,鸣嘤树林与湖泊之间。但这里的田地只属中下,即第六等。因此,他们的赋税也属下下,即第九等。解除了水患,老百姓从山上搬下来,定居在平原上,在地上种上了桑,养了蚕。4000年前,这里就有了养蚕业,就能出产丝绸。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古代文明如此之早?什么时候丝绸就出现了?

要经过13年的整治之后,土地的出产才能和其他各州相同。沇【兖】州这一地区进贡的物品于是选择了漆和丝,还有用竹筐盛着的有花纹的锦绣。进贡时也走水路,由济水进入漯水,然后进入黄河。

青州位于大海到泰山之间,这里的土地也呈白色,却十分肥沃。但到了海滨一带,土地宽广,一望无垠,但大都是盐碱地,呈现出荒芜一片的景色。但不是盐碱地的土地属上下,即第三等,因此,青州的赋税定为中上,属第四等。

在青州堣夷平治之后,淮水、淄水也被疏通了。

第三州就是青州。青州定下的贡品是盐和细葛布,有时也进贡一些海产品,还有泰山谷地生产的丝、大麻、锡、松木、奇异的石头,莱夷地区可以放牧,所以,那里进贡畜牧产品,还有用筐盛着用来做琴弦的柞蚕丝。进贡也走水路,由汶水转入济水。

青州显然已经到了大海边,司马迁记述的大禹治水的范围早超过了上面所说的六山与四渎所阐释的范围,而是《禹贡》中的“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了。这也才能解释大禹为什么会在浙江的绍兴召开庆功会,并埋葬在那里。我们总抱着落后的眼光看待古代,以为那时的社会如何原始,结果常常犯下无知的错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那些华丽的丝织品、金缕衣,现代人叹为观止,难以想象。许多古代出土的金饰,其繁复奢华,精密细腻,可用辉煌夺目来形容,毫不夸张,那种富丽堂皇,远比现代人奢侈。

《夏史初探》一书作为研究著作,作者河南人的立场十分明显。在这样一个市场经济年代,许多的学术研究都难以做到纯粹了。

大禹治水涉及到的第四个州是徐州。它在大海、泰山到淮水之间,需要治理的是淮水、沂水。这片土地呈现红色,有的地方出现五色土。泥极具黏性,草木一派森然。土质属上中,即第二等。给定的赋税则为中中,即第五等。治理好淮水、沂水后,蒙山、羽山一带都能种植作物了。为治淮水、沂水,大禹在大野开辟了一个蓄水湖,东原的水也都退去了。一个物产丰富、富饶美丽的徐州呈现在天地间。它进贡的物品也是多样的,有供天子筑坛祭天用的五色土,有羽山上的野鸡,有峄山之南产的可用于制造琴瑟的孤生桐。那时,音乐已经成为人们喜爱的精神享乐。制造琴瑟要从遥远的地方寻找孤生桐,非常讲究材质,连琴弦也从很远的地方进。贡品还有泗水之滨用浮石制的石磬,淮夷的珍珠和鱼类,还有用竹筐盛着的纤细洁净的黑白丝绸。

进贡的路线也设计好了,走水路通过淮水、泗水,然后转入黄河。黄河成了一条进贡的大河,一条朝拜的黄河,一条帝国权力抵达四面八方的经络。

第五个州便到了扬州。扬州在淮河与大海之间,这里明显地土地湿润了,出现了竹林,竹林只在靠近长江一带往南的地方才有生长,大禹已经到了长江流域。这里的竹让人想起郑板桥画的竹子,那形态瘦硬刚劲,是南方清秀的风骨。这里的扬州如果是现在的扬州,那就是郑板桥的家乡。彭蠡汇成了湖泊,松江、钱塘江、浦阳江在此入海,南归的鸿雁也在这里栖息,起起落落,在晨阳夕晖里展翅。繁茂的草木遍地疯长,已是满眼皆绿。但田地却被定为了下下,是因为还不懂得种植水稻吗?湿润的土壤种植小麦肯定是下下,属第九等,赋税也只好居下上,即第七等,有时可居第六等。毕竟靠近南方了,北方人还不习惯于南方的荒蛮,这荒蛮也许是高大的遮天蔽日的树木与连天的荒草吧。随后的几千年里,中原人都把长江以南的地区斥为“南蛮”之地、湿溽烟瘴之地。作为漫长的农业文明古国,南方的农业与北方大相径庭,一个是旱地里的种植,一个是水里的种植。司马迁写到大禹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那时已有水稻种植,也许还不够广泛,要由益来派发稻种。但益的稻种又是从何而来呢?水稻的种植在多少年前已经开始?炎帝时期?或者更早?

震泽地区因为水患解除,也获得了安定。南方物产丰富超过了北方,扬州进贡的物品多种多样,有三色铜、瑶、琨等美玉和宝石,有竹箭,还有象牙、皮革、羽毛、旄牛尾和岛夷人穿的花草编结的服饰,有用竹筐盛着的有贝形花纹的锦缎,特别是南方才产的橘子、柚子,受到了欢迎,朝廷常常下令进贡。为防止它们腐烂,还得想办法包好。进贡的水路第一次进入长江,贡品先进入大海,再从长江进入淮河、泗水,而后进入黄河。那时的海,就挨着现今的扬州。宋朝时,在泰州建望海楼,泰州城里就可以看海,而今沧海桑田,大海已往东远远退去,望海楼已无海可观,到处是炊烟四起的平畴。夏代的统治就到达了长江流域,中国的第一个国家竟如此巨大,如庞然大物,雄踞东方。欧洲那时还是一片荒蛮之地。

第六个州是荆州,位于荆山到衡山的南面。这里属长江、汉水流域,有众多的河流湖泊,是一个水的世界,鸟的世界。沱水、涔水是大的支流,云泽、梦泽是巨大的湖,也许就是云梦泽吧,洞庭湖的古名,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是四千年后的水域,四千年的冲刷、淤积仍是如此浩浩荡荡,四千年前那是怎样的烟波浩渺?让沱水、涔水有自己固定的河道,这在南方也许还不太难,在北方,要让黄河有个固定的河道那如同做梦。几十年里,河床就会改变,以前的台地,变了河床,以前的河床可能有人家居住了。这与土质的黏性有关。但是,无论北方南方,固定河道的工程量却是一样的。因为土地的潮湿,南方修筑河堤的难度可能更大。

多少人多少年的奋斗,沱水、涔水疏导好了;云泽、梦泽也治理好了。大禹定下荆州的土质为下中,即第八等,赋税却定为上下,即第三等。进贡的物品琳琅满目,有羽毛、旄牛尾、象牙、皮革、三色铜,以及椿木、柘木、桧木、柏木,还有粗细磨石,可做箭头的砮石、丹砂,特别是可做箭杆的竹子箘簬和楛木,是汉水附近三个诸侯国进贡的最有名的特产,此外,还有装在匣子里的包裹着的供祭祀时滤酒用的青茅【酒在那样的时代已经盛行,但酒的浓度可能不高,酒糟与酒液混在一起,喝时还要用东西去过滤】,用竹筐盛着的彩色布帛,以及穿珠子用的丝带。朝廷有时还命令荆州进贡九江出产的大龟。这大龟不知是吃还是用于祭祀?从后来中国人对于龟的态度,极有可能是把它当做神物,进行祭祀。毕竟到了长江,进贡的水路要麻烦一些,路线经由长江、沱水、涔水、汉水,要转行一段陆路,然后再进入黄河流域的洛水,然后转入南河。

第七个州是豫州,位于荆州和黄河之间。仿佛一个顺时针旋转,又回到了北方的黄河流域。这里应该属于黄土地,土质松软肥沃,低地则是坚实的黑土,同样肥沃无比。田地属于中上,即第四等。赋税则居上中,即第二等,有时居第一等。这里靠近了夏代的核心区域,是中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成熟的种植技术。这是它赋税定为一、二等的原因吧。众多的河流已经被疏通了,伊水、洛水、瀍水、涧水都流入了黄河,荥播则汇成了一个湖泊,此外,荷泽也疏浚了,还修筑了明都泽的堤防。人民安居乐业,年岁风调雨顺。

进贡的物品都是中原产的漆、丝、细葛布、麻,还有用竹筐盛着的细丝絮,有时朝廷命令进贡一些制玉磬用的石头。进贡的水路也方便,经洛水便进入了黄河。

第八个州是梁州,位于华山南麓到黑水之间。这里的土质是青黑色的,不算太好,属下上,即第七等,赋税也居下中,即第八等,有时是第七等或第九等。沱水、涔水也流经梁州,它们疏通后,汶【岷】山、嶓冢山都可以耕种了,蔡山、蒙山的道路也被修好,和夷地区治水也取得了成效。

梁州的贡品有美玉、铁、银【这里的铁、银是经冶炼后的铁和银吗?也许是另有所指】,可以刻镂的硬铁、可以做箭头的砮石、可以制磬的磬石,还有熊、罴、狐狸、织皮。贡品由西戎西倾山经桓水运出,再从潜水船运,进入沔水,要走一段山路,进入渭水,最后横渡黄河到达京城。

最后一州也就是第九州雍州,位于黑水与黄河西岸之间。这是黄土高坡地带,土地一片黄褐,土质极其松软,土壤干燥而肥沃,属于上上,即第一等,赋税居中下,即第六等。

大禹领导的治水在雍州便是将弱水整治好,让它向西流;引泾水汇入渭水;引漆水、沮水汇入渭水;导沣水汇入渭水。开通荆山、岐山的道路,开通终南山、敦物山一直到鸟鼠山的道路。在高原和低谷的治理工程上也取得了成绩,一直治理到了都野泽一带。三危山这样的地方也可以住人了。三苗族看到这一切大为赞叹,他们开始顺服于禹。

雍州的贡品是美玉和美石。进贡的路线从积石山下走水路,顺流到达龙门山间的西河,会集到渭水湾里。织皮族人居住在昆仑山、析支山、渠搜山等地,他们感念大禹的功绩,与西戎各国一道归服于禹。

雍州的积石山是否就是如今的积石?这一带已到了如今的青海,是青藏高原到陇西黄土高原的交界处,黄河从西南高地向东北低地流,40公里便从雷积山的海拔4218米落到吹麻滩的海拔2230米,河流湍急可想而知。沟谷山梁的地貌一路承接了从青稞小麦到洋芋胡麻的转换。青海的孟达峡与甘肃境内的积石峡,的确峰峦突起,两山夹一水,雄关峻极,数公里的峡谷都是绝壁悬崖,刀削斧劈。开凿这样的河道如果没有神力该如何动手?

九州已定,治水大捷,大禹的影响也从九州远播八方。这浩大的治水工程,重大的项目有九条道路、九条大河和九个大湖。禹不只是治水,还开路,指导耕种,组织生产,定赋税,确定京都到达九州的水路。

禹开通的九条山脉的道路是:一条从汧山和岐山开始,一直到荆山,越过黄河;一条从壶口山、雷首山开始,一直抵达太岳山;一条从砥柱山、析城山开始,直到王屋山;一条从太行山、常山,开到了碣石山,进入海中与水路相连;一条从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开始,一直修到太华山;一条从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开始,直开到负尾山;一条从嶓冢山修到荆山;一条从内方山直开到大别山;一条从汶山之南,修到衡山,越过了九江,最后到达敷浅原山。

疏导的九条大河是:把弱水疏导到合黎,弱水下游则让它流入沙漠。

疏导黑水,流经三危山,流入青海。

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龙门山,向南到华阴,然后东折经过砥柱山,继续向东到孟津,再向东经过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转而向北经过降水,到大陆泽,再向北分为九条河,这九条河到下游又汇合为一条,叫做逆河,最后流入大海。

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为汉水,再向东则为苍浪水,经过三澨水,到大别山,南折流入长江,又向东与彭蠡泽之水汇合,再向东就是北江,流入大海。

大禹治水到达了长江,第四条江就是长江,从汶山开始疏导,向东分出的支流是沱水,往东到达澧水,经过九江,抵达东陵,再向东斜行北流,与彭蠡泽之水汇合,继续向东为中江,最后流入大海。

疏导沇水,向东流为济水,流入黄河,两水相遇,聚集为荥泽,向东经过陶丘北面,继续向东到达荷泽,向东北与汶水汇合,再向北流入大海。

从桐柏山开始疏导淮水,向东与泗水、沂水汇合,再向东流入大海。

疏导渭水,从鸟鼠同穴山开始,往东与沣水汇合,又向东与泾水汇合,再往东经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

疏导洛水,从熊耳山开始,向东北与涧水、瀍水汇合,又向东与伊水汇合,再向东北流入黄河。

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大禹治水以疏为主,也并不排斥堵。疏是根本方法,堵是根据实际情况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