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上)
3265800000044

第44章 黄淮卷(43)

是河流养育了我们人类,让我们能够生存下来;是河流提供给我们水源地,让我们人类得以繁衍生息。地球上人类早期的先民无一例外都是逐水而居,逐河而居,而人类所有的文明几乎都和河流有关--没有河流就没有我们人类。说这些话,我有时候想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这些都是常识,谁离开水而能活下去呢?--没有人会这样想。可是越过浩渺的六千年的时光,浐河边上一个人丁兴旺的村落和后来被污染成一河臭水、几成西安城郊一个“杀人越货”的地方,这样一种对比还是能够令人从灵魂里发出一丝颤栗……

怎么办?

西安市政府怎么办?

负有重建生态和重新整治这两条河流使命的这个新诞生的浐灞河管委会怎么办?……

--西安拿什么去治理它?

【10】

城市必然要发展。城市只要发展,带来的必然是人口密度的增加和工业化。如果将此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未必就会带来生态的恶化和环境的污染。问题是我们没能把握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一个合适的“度”。这样,我们就必然溢出这两者之间的平衡而陷入到了两种极端交替的怪圈,往往是

过度的建设带来过度的污染,污染严重了人们开始治理;治理之后你又不可能不再建设,于是新一轮的污染便又周而复始地进行……

具体到西安的这两条河流,浐河和灞河,情况却不尽相同。中国的整个西部省份相对于东部省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污染有,但却不是它最根本的原因。西安在它的城市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几乎都和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关。周秦汉唐的辉煌历史,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人类历史上“东有长安,西有罗马”,让西安这个世界东方最古老的都城,承载了全人类足足一半的精华和精神遗存。不可想象中国没有古长安,也不可想象世界的东方没有长安,没有长安就像没有罗马。没有古罗马西方人会没有了精神的家园,没有古长安东方人同样会没有了精神的家园。古长安城,尤其是唐长安城,就像一座历史的方尖碑一样坐落在整个东方--尤其是亚洲人的心上。

浐灞这两条河流绝不是两条普通的河,它和唐长安城有着太紧密的关系。如果不是后来历史遗弃了它,它会名闻遐迩!

然而,长安因历史而辉煌,长安也因历史所累。古代西安的“八水绕长安”,绝对的好风水!八条河流像八条绿色的青龙环绕着长安城,沿河绿草成茵,长安城的郊外,全部是茂密的森林。汉武帝在细柳打猎,细柳即今西安南边的长安县。李世民打猎的地方也大约就在如今西安的北郊,唐大明宫以北沿渭河的森林是皇家园林……这些森林哪儿去了?

历史的更迭,你打我杀,烧了你的都城,我再建一个都城,每次建城都需要木头,那就伐!从关中伐到甘肃天水,从秦岭北麓的浅山一直伐到了秦岭的南边进入到原始森林……

历经千百年的破坏,西安的好风水没有了。

历经千百年的破坏,西安的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了。

西安作为中国十三个朝代建都的古都,作为帝王之都的历史长达1100多年--中国再没有一座城市在这一点上能和西安相比--它也就不可避免地用自己的青山绿水血祭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更迭,为封建王朝血腥的更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西安的八条河流失去了森林的涵养也就日渐干涸。但人口却不见得越来越少。唐长安城84平方公里人口是当时的世界之最,说起来也就100万人。可如今西安11.9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却聚集了50多万人。这些人都要吃喝拉撒,生活污水往哪儿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往哪儿倒?还有,西安也不可能没有工业,西安东郊的工业区总有工业废水要排,排哪儿去?

这里正好有两条河,浐河和灞河……

这两条河就真正成了西安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

西安没有财力治河,西安还想发展和建设好自己的城市,这样一个看起来像是类似于“奥斯卡难题”一样的难题,该怎么破解?

【11】

西安在它的发展中受到了古城墙的限制。

原因就是北京、南京、苏州拆了他们的古城墙,而西安人保留了他们的古城墙。后来我偶尔知道了在建筑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城市天际线”,是说每一座城市都有它一个标志性的轮廓线。西安在二十世纪以前的天际线就是古城墙。到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基本建成于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高新区矗起的许多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又成为了西安一个新的天际线,而浐灞--西安的总规划师韩骥先生告诉我,浐灞两河流域将会是新西安的一道最美丽的城市天际线……

可是现在我还是想先说说唐长安城。

是谁给了我们西安最早的这个天际线?谁给了我们一个沿用至今的棋盘形状的城市道路?谁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城市布局?--这是说,是谁规划了我们的唐长安城?

这个人,是宇文凯。

唐之前隋朝的一个天才的规划师。

短命的隋朝灭亡了。在隋大兴城刚刚建成不久它灭亡了。可是宇文凯的伟大作品却留了下来。李唐王朝发现这真的是一个伟大的都城,道路规整,城市布局井然有序,国土之内再没有比它更适宜于做大唐帝国首都的城市了。破坏它干什么?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采取了“拿来主义”,只是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扩建,并且把“隋大兴”改成了“唐长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在世界建筑史上都堪称奇迹,东方都城的一个代表作!

宇文凯创造了一个城市建设规划的典范。

时间到了2000年。

第四次西安城市建设规划开始编制。其间西安白皮书的发表意义重大,是西安未来发展的“政治纲领”,而其“闪光点就是其四化理念--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和生态化”。

国际化和市场化对西安这样一个欠发达的西部城市当然非常重要。毕竟西安早已失去了它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如果不是它众多璀璨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它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它恐怕早已被世界遗忘了!西安也尤其需要发展它的市场经济,由此才能快步汇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潮流中和参与国际化的竞争。然而,世界上先进的和发达的一些国际大都市却无需再提国际化和市场化--但全世界的城市、包括最先进和最发达的城市,却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城市未来的发展……

二十一世纪人们对城市的需要是什么?对城市生活的渴望是什么?

--这就是城市的生态化和人文化。

城市污染,交通拥挤,人口密度过高,已经让人类的城市患上了“城市病”。本来是像苏格拉底说的,人是为了追求幸福来到了城市,但现在的城市生活却让人不幸福。于是人们在憧憬,二十一世纪城市最美的景致是什么?是一片大楼,中间和周围环绕着绿地和树。这就是人们对“绿色城市”的渴望。

生态化和人文化成为了二十一世纪城市建设的主题。

绿色城市和以人为本的城市也成为了人们对他生活着的城市新的渴望。

西安这一次再不愿意和历史失之交臂,它要在二十一世纪城市发展的最新理念上建设它的城市--这就是“大西安”概念的提出……

【12】

西安第四次城市规划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个是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集群的发展,一个是提出渭河八百里秦川的生态保护。这两个问题又相互关联。从前人们对西安的认识就是一座缺水缺绿的古城。外界人这样认为,西安人也这样认为,这样认为就对西安的发展前景十分沮丧。可是,后来有一天,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突然对人们说,你不要站在城圈以内看西安,你以为西安就这么大吗?你认为中国古代的皇帝就那么笨吗?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能选择西安建都会选择风水不好、缺水缺绿的地方吗?不错,是因为战乱和朝代更替等人为破坏,西安失去了许多森林和沿河的绿色植被,可是,西安的地形地貌没有变啊,西安的地形地貌亘古如斯!你看看秦岭不是在这儿吗?渭河不是在这儿吗?一条绵延数千公里的大山脉,一条黄河最大的支流。山在西安城的南边,水在西安城的北边。西安是一座南靠秦岭、北临渭河的大河谷地带啊,这条大河谷,就是人们所说的“八百里秦川”,一山一水夹峙中的辽阔的关中大平原啊!

你把它建成,这就是一个“大西安”!

大西安有一座绿色宝库秦岭山脉,它横亘在西安的南端。中国的北方城市中,还没有一座城市像西安这样依托着秦岭这么大的绿地,这么大一座绿色宝库为这座城市供应着源源不断的优质水源。而西安北端的渭河也同样了不起。它连同它的七条支流,像母亲身体里的八条脐带一样,用丰盈的乳汁滋润着这片广阔的大河谷……

这个非常聪明的人是西安的一批仁人志士。

如今西安的一批执政者和一批学者。

这个重大发现是从西安的古城墙开始的……

西安古城墙究竟算是什么朝代的?

我们过去一直说它是明城墙,因为朱元璋的儿子作为藩王分封到此后把西安作为了他的“王城”,按照他老爹的教诲要“广积粮,高筑墙”就把原来残破的城墙好好地修了一遍,这就有了西安是明城墙这一说。可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

这就要说到一个叫朱温的人。

朱温生长于唐朝末年的动荡年代,从小就沾染了一些流氓痞子习气,如果是在和平年月,这个朱温也许顶多成为一个流氓无产者,可是恰逢黄巢起义,爱打爱杀的他很快便成为了“义军”的一个首领。后来在一次重大战役中,朱温前线倒戈投降了唐,唐僖宗当时如获至宝,赐名朱全忠。没有想到此人根本不“忠”,唐僖宗为唐引进来的却是一条真正的“狼”,一个灭唐之人。公元904年,是唐代天祐元年,农历纪年为甲子年。这一年,应当是西安建城史上的一个毁城之年和悲愤之年。西安人应铭刻于心的一个年份。因为就在这个公元十世纪初的甲子年,已经被李唐王朝封为“梁王”的朱温干下了一件恶名昭著的事件,史书记载,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唐朝宗室百官被迫东迁,长安民众也被迫东迁到东都洛阳,扶老携幼弃离家园,百姓号哭满路,月余不绝,倒毙者不计其数。朱温又命拆毁长安城皇家宫殿、百司衙署与城内民房,把拆下来的木料丢进渭河,“水路”顺流而下,运到洛阳。至此,隋唐两代苦心经营300多年的长安城化为废墟,焦土残垣,破败不堪……

从此,长安结束了它作为都城的历史。

唐长安城这颗东方最为璀璨的明珠,陨落了。

这恐怕是世界文明史上最不堪回首的一幕。因为这次破坏得非常彻底,战乱后的长安城,百姓流散殆尽显得过于空廓寥落,朱温建立的“后梁”,干脆废弃了原来唐长安城皇帝们住的“宫城”和作为居民商业区的“外廓城”,只对王公大臣们办公的“皇城”加以改造,收民于皇城之内。皇城的面积仅为唐长安城的十六分之一,唐长安城收缩成了一个北方小城……

明朝时改名“西安”。

张宝通研究员在考察了历史以后说,长安失去国都地位后,虽然降格成为了宋、元、明、清等的府城,但唐长安城的“皇城”还在。西安城墙实际上是在原隋唐皇城的基础上修建的。因为当时的城墙是板筑土墙,城墙外层没有砖,后经历代整修,到明代扩建时,在城墙外包了一层砖,才保存至今的。“正像我们不能因为唐大雁塔在宋代整修时被包了一层砖,就把它称为宋塔一样,我们也不能因此把西安城墙简单地叫做明城墙。它实际上是历经了好几个朝代的‘唐城墙’,是我国七大古都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皇城,比如,唐皇城含光门旧貌至今还清晰可见。”他因此得出结论说,由于以前一直把西安古城墙只看做是明城墙,而不是首先看做隋唐皇城,致使具有完整公元七世纪的唐皇城城墙的西安城区没有被放在“古都”保护的重要位置上……

【13】

唐皇城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皇城,那么就应该把它建成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一座中国历史文化的博物城,让所有来到中国的人,走进这座唐皇城,就像走进了中国的唐代长安城,走进了古代中国和走进了中国历史,让人们能够鲜活地和真切地体会与触摸到古老的中华文明……

这样的设想当然很好。可是,真正的唐长安城已经让该死的朱温早就拆毁了,只留下了一圈皇城的城墙。你不可能有中国的一座庞贝城,公元一世纪维苏威火山的爆发给了罗马人一座火山灰保护下的庞贝城,雅典卫城也因为是座石头城才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那么,西安就必须复兴、再现和重现唐皇城。

这就有了西安的“唐皇城复兴计划”。

有学者认为,要保护西安古城、复兴唐皇城,西安就必须停止城内的现代化建设,将古城担负的现代城市主中心的功能转移出去,另建新的城市主中心。首先,应当把党政机关迁出古城,将政治中心的功能转移出去。其次,把无关的企事业单位迁出古城,将商业中心、居住中心、交通中心的功能疏解分散。只有使古城不再担当现代城市主中心的角色,才能遏制住对古城的继续破坏。

那么,政府应当迁往哪里?

西安城东和城西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设起来的传统工业区,不能迁。往南发展又会破坏秦岭山脉的水源地,也不能迁。这就只有一个选择了--

政府应当北迁。

北迁是个广阔天地。

北迁的一个重大意义就是带动“大西安”的发展。

西安向东发展到临潼,向西发展实现西咸一体化,向南发展受限制,南边到了秦岭北麓了,秦岭北麓是国家的生态保护带。跨过渭河向北发展是渭北高原,地势开阔,发展前景看好……

但时间已经是2004年了,在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开发区模式”风起云涌的时候,西安也趁势而上建立了三个开发区。开发区当然可以享受政策上的优惠,西安的这三个开发区到了这时候也都发展得不错。可是,就在西安决心要治理这两条河流的时候,开发区的模式已经在全国范围里受到了质疑,国家已经不再批准开发区享有的一些优惠政策--在这种背景下,你这个浐灞新区算什么?可你如果不走开发区的模式,你又拿什么来治理这两条河流?!

【14】

--河流与城市。

--人与城市。

河流首先是自然的河流,自然的河流也是生态的河流。同时,人类同河流的关系、城市与河流的关系,是人类同大自然的一种最为紧密的关系。世界上的许多城市荣荣辱辱,兴兴亡亡,都皆因河流而兴,又皆因河流而亡。恒河边上的印度,尼罗河边上的埃及,渭河边上的秦咸阳城、汉长安城,有河流的地方就有人类的文明,因此,人类的河流又是历史的河、更是文化的河流。可是,人类在长期的发展中,尤其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强调了河流的功能性,而忽视了河流的自然属性、生态属性和人文特色。